问题

1.易经得出的结果有什么科学依据/推导依据吗?2.有一句话“层次越高的人越相信易经”是瞎扯吗?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来一一探讨一下。

1. 易经得出的结果有什么科学依据/推导依据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易经产生好奇和疑虑的根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易经。

从历史和文化层面看: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从其内容上看,易经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模拟: 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效法天地”。古人通过观察日升月落、四季更迭、阴晴雨雪、星辰运行、万物生长消亡等一系列自然规律,试图理解宇宙运行的根本原理。卦象和爻辞正是这种观察的抽象和符号化。例如,乾卦的卦辞描述了天的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与我们现代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一种持续、有力的运动。坤卦则描述了大地承载万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大地生生不息的孕育能力。
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提炼: 易经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它还包含了大量对人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当时的社会结构、人伦道德、政治军事等都可能被纳入观察范围。例如,噬嗑卦(噬sì 嗑hè)描述了口吃东西的过程,引申为吞噬、调和,可以应用于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等方面。
哲学思想的雏形: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提出的“阴阳”、“五行”、“变化”等概念,构成了后世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基石。这种对宇宙本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虽然不像现代科学那样进行实证检验,但在当时是一种高度的智慧结晶。

从方法论层面看:

易经作为一种占筮工具(或称预测工具),其“推导依据”更多体现在一种模式匹配和情境类比的逻辑上,而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数学推导。

符号系统与概率: 易经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占筮的过程就是将当下的情境与这个符号系统进行某种形式的连接,通过摇卦、掷钱等随机过程(或者说是人为设定的一种“随机”)来获得卦象。然后,根据卦象所代表的意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来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法是在利用概率。例如,一个卦象出现的概率是固定的,但它所指向的意义却需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然而,这里的“概率”并非基于严格的统计学模型推导,更多是一种经验性的关联。
类比推理与象征意义: 易经的解读非常依赖于类比推理和象征意义。卦象、爻辞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当的学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应用。例如,山泽损卦(损sǔn)表示“山下有泽,损”。山在泽的下面,水会往山里渗透,使山水都减少。引申开来,表示损失、损耗,但同时也可能包含“损之又损,则损不可得”,即过度损耗后反而会保全。这种类比推理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智慧的“联想”,而非逻辑演绎。
“变化”的观念: 易经最核心的理念是“易”,即变化。它强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的永恒。占筮的目的并非预知一个固定不变的未来,而是通过理解当下局势的演变趋势,从而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这种“变化”的观念,与现代科学中对动态系统、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有某种形而上的相似之处。

易经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将易经直接等同于现代科学是站不住脚的。易经不是基于可重复的实验、可量化的数据、可证伪的假说来构建的。它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

哲学体系: 提供了一种理解宇宙和人生的宏观框架。
智慧工具: 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反思、决策和行动。
文化载体: 承载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类比思维、系统性思考、风险评估和变化适应的视角,这些在很多领域依然有启发意义。例如,在管理学、心理学、甚至一些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的研究中,有时会借鉴易经的某些哲学思想或类比方法。但要说易经的结论有“科学依据/推导依据”,严格来说,它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实证标准的。它的“依据”更多是基于古人长期积累的观察、经验、哲学思考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达。

2. 有一句话“层次越高的人越相信易经”是瞎扯吗?

这句话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标签化的意味,如果简单地认为“层次越高就一定相信易经”,那确实有以偏概全和过度简化的嫌疑,可以说有“瞎扯”的成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句话背后可能存在一些观察和推断的现实基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产生的几个原因以及其局限性:

可能产生这句话的观察基础(并非普遍事实):

1. 对易经的“高阶理解”: 真正深入理解易经,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算命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识世界和指导行动的智慧体系。这类理解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哲学思辨能力和对人生历练的感悟。可以说,能够真正领悟易经精髓的人,往往不乏达到一定人生“层次”的个体。他们可能通过易经认识到事物变化无常的本质,学会更加审慎地看待问题,更懂得顺应时势,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
2. 文化传承与精英阶层的认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易经一直是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经典之一。从孔子到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对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这种历史上的认同感,使得易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高雅”或“有智慧”的知识。因此,受过良好传统文化熏陶的个体,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易经。
3. 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 处于社会高层、承担重要责任的个体,往往面临着更复杂、更不确定的决策环境。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巨大、结果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寻求各种方法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易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审视问题,并可能在决策时起到辅助作用。一些成功人士可能会将易经视为一种“经验”或“直觉”的补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它。
4. “高层次”定义的模糊性: “层次越高”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指的是财富、地位、权力,那么确实不乏身处高位但对易经嗤之鼻鼻的人。但如果指的是智慧、阅历、对事物理解的深度,那么确实存在一部分这样的人。

为什么说这句话可能“瞎扯”或有误导性:

1. “相信”的定义不清: “相信”易经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是真的将其视为“神谕”,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工具?后者更容易被高层次的人所接受,前者则不一定。
2. 普遍性存疑: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或信仰,都不可能被所有“层次越高”的人普遍接受。科学昌明、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质疑、反证的声音始终存在。很多高层次的领导者、科学家、企业家,可能完全不相信易经。
3. 因果倒置的可能: 有可能是那些本来就对哲学、传统文化有兴趣,并具备一定思辨能力的人,更容易达到所谓的“高层次”,而不是“高层次”导致他们相信易经。
4. 幸存者偏差: 我们更容易听到那些相信易经并取得成功的人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相信易经但并未成功,或者不相信易经但同样成功的人。
5. “高层次”并非等同于“迷信”: 将对易经的认同等同于“高层次”,很容易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或对人生智慧的追求,与一种可能包含迷信成分的信仰混为一谈。真正的“高层次”个体,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而非盲从。

结论:

因此,“层次越高的人越相信易经”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概括性观察”或者“坊间流传的说法”,它可能捕捉到了一部分现实的侧面,即那些深入研究易经并从中获得智慧的人,往往不乏具备一定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者。但是,如果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规律,那么它就站不住脚,是有“瞎扯”的成分的。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去看待易经,理解其历史价值、哲学意义和文化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相信”或“不相信”的二元对立,更不要用这种标签化的说法来评判人的“层次”。一个人的“层次”更多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度、行为的格局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上,而非其对某一种古老经典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了点科学的人不是急着把什么都打翻,而是不急着什么都相信。

至于说《易》,我们先对一对版本吧。专业考据学者代代都有新成果,不断发现版本上的问题。不时还有汉墓出土什么的降维打击一下。

层次高的人信的是哪个版本?马王堆帛书版我看了半天,除了明白了和今本多有不同之外,不敢乱说。

其他还有什么阜阳汉简,楚简等等。

我也不知道如果要“信”的话,该信哪个版本。

还有,这些文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有个定论吗?谁那么厉害,直接就可以信了?他的考证有根据吗?

这就是我,一个“学了点”科学的人,对《易》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