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个事情,真的是越往后沉没成本越大。
我见过很多连高中都没毕业的人,谈起当年的学习成绩理直气壮的:我这人就是不爱读书,干啥都擅长,就是读不进去书,你看我现在干啥啥啥不也干的挺好?
对他们而言,读书完全就是一种职业选择,就好像早饭不爱吃馒头所以选择了喝稀饭一样,起码从表面来看可以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到了高考成绩不怎么出色或者考研没有成功的人那里,提起学习来就会带有一点唏嘘了,总觉得当年要是再努力一点,人生就会多出很多选择。这些人里有的会在工作后再想办法上一个在职研究生,弥补一下内心的遗憾,或者就干脆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
但总体而言,这些人会把读书成绩不太好这件事作为一件青春期的遗憾,遗憾但却并不怎么挂怀,就好像高中时没追上的班花,提起来会唏嘘几声,但也没到黯然销魂终身不娶的地步。
而到了研究生以上,尤其是博士阶段,读书这个事情提起来气氛就逐渐开始压抑了。毕竟已经读到博士了 ,在别人看来怎么着也算是个学霸,再跟人说我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读书的料只会遭人凡尔赛警告。但实际上自己知道,在学术圈连讲师都没人权,更别说自己一个小博士生了。
再看看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从哪繁育出来的生猛海鲜,有发文章如喝凉开水的,有一路跳级加直博年纪比自己小一轮自己还得叫他师兄的,还有一年到头攀登骑行加夜店,学校里人都见不着,但是年年临过年来学校发奋两个月就能整一篇权威期刊的。
扭头看看自己,这么多年除了勤勤恳恳踏实耐艹,还有什么优点?过去博士圈还有口号说要“人肉换猪肉”,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猛涨,连这个口号都没人敢提了。
还能这么说?还能怎么做?
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跟特长,努力用人肉换平价超市晚上八点半的冷冻打折鸡肉呗。
而到了博士后阶段,尤其是全职博士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郁郁不得志的博士生群体大集合。谁都想博士期间三篇权威期刊加两个国家课题到手,从此学术路上横着走。
但要是没法横着走呢?
要么是期刊跟课题没凑够自己心仪高校的标准,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进个站“死缓”上两年凑凑看。
要么就是在学术圈资源不足,于是入校后赶紧进个站抱抱大腿,期待着新老板能带自己上分带自己飞。
现在很多水平高一点的高校玩的更绝一点,一般水平的博士要入校全部得先进博士后站,两年时间要是凑够了学校副教授的条件就留,凑不够就走,甚至是罐子里斗蛐蛐,符合条件的人里前百分之多少留,剩下的走。
当然,也有少数人进站是图钱跟资历的,有些高水平的博士后站镀金效果非常惊人。但那都是猛的一匹的飞禽走兽们的乐园,跟我们这些凡人无关,但凡有人有那个本事,也不至于上天台。
所以说到底,同学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都知道吧?
博士后其实就是学术圈的人口蓄水池,高校要是一直在扩张还好说,等到高校整体环境进入到萧条期的时候,没人在乎溢出人口到底是要往哪溢。
真的是比下岗工人还惨。
下岗工人还能说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博士后要是真的被“溢出”了,简直连个客观理由都没有,或者说即便有都没人信,只能怪自己人不行,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就这样被溢出了。
而跟下岗工人一样惨的是,博士后其实也是在长期“工作”中被“特化”了的人群,所掌握的技能使用范围非常狭窄,要是学个工科还好说,要是纯理科或纯文科,说实话想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上找个对口工作是真的难。
要么就是把这些年的所有专业训练都当做沉没成本,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学毕业后家里蹲了几年的本科毕业生,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要么就只能寄希望自己在大城市,看看有没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业能跟自己结合一下了。
所以说这个事啊,真的不能细想,细想起来天台就该人满为患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冰没破,路没断,就还得大大咧咧的往下走。
既然当初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就要相信自己有漏船载酒的运气。
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为别人点一盏指路灯,而不是为别人亮一盏警示灯。
不针对任何人任何事,纯属有感而发。
共勉吧。
看到这个问题,一时感慨万千。几个高赞回答已经把国内做博士、博士后的困难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作为一名即将出站并准备投身中国航天的博士后,就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知友分享一下科研这条路有多么不好走吧。
我今年刚到而立之年,可以说,在我前二十七八年,我是中国教育这场内卷盛宴中的赢家。我在某高考人口大省以1000多名的成绩考入当时能排进全国前十的大学。进入大学迷失目标,打了3年dota,从6.49版本达到6.61版本,到了大四痛定思痛,头悬梁锥刺股复习四个月,以420+的分数考上国内top5、专业top2学校的硕士。我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硕士生选导师时候,由于当时不想读博士,所里的大佬不想招我,但毕竟本科学校好、初试分数高,被某大佬热心推荐给了一个年轻副教授,当时没想太多,觉得跟着年轻老师也不错,打了个电话就选定了导师。
能遇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实在是一个幸运。第一,我的导师职业上升非常迅速。从我做他的研究生开始,2年拿优青、3年拿正教授、7年拿杰青,是我们这个口最年轻的杰青之一。第二,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虽然偶然也会让学生帮忙处理一下杂事,但对学生的帮助绝对不含糊。拿我为例,我刚开始写sci论文的时候,经验很不足,导师一句话一句话得帮忙修改;参加答辩,导师一页页得帮忙改ppt;申请青基,导师找我讨论三四轮,最后一句句帮我提炼摘要,至于本子送审之后的操作我不好多说,但我是第一年就中了青基。更难能可贵的是,我的导师并不是因为我跟随他时间最久就特别帮助我,对他手下的博士和博士后,他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有一个在圈内颇有地位和影响力、并且愿意大力支持学生发展的导师,应该是很多科研新人所梦寐以求的。
我在读研期间成果也算不错,虽然比不上一些科研大神,但也拿了3次国家奖学金,博士后阶段也拿了博后基金和青基。按理说,自身能力不差,配上一个愿意力挺自己的导师,我也算是拿了一手好牌。
铺垫了这么多,不是想说我多厉害、多幸运,是想突出科研圈的残酷。我在博士毕业之后,按照跟导师的讨论,因为博士期间的东西太偏重理论,准备在博士后换一换方向。但是,就在博后这两年,我掉队了。掉队的原因我不想多说,人生总会有低谷的时候。然而残酷的是,仅仅是掉队两年,我就告别了国内一线学校的教职。我手握两位数的SCI论文、博后基金、青基,再加上我导师在业内的面子,也只能去二本当一个普通讲师,一年领十几万的工资。
学术这条路内卷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就算拿到教职,现在几乎所有的一流高校都有非升即走的规定。有的是三年内必须拿到副高,有的是六年内必须拿到长聘教职。按照现在的形式,副高必须要有青年基金,好学校甚至要求副高有面上基金。长聘教职更狠,以我学校为例,拿了“四青”才有资格参评,要知道几年前拿个“四青”基本就是正高待遇了。
再说几个我同学的真实例子。我的本科同学,学问、人品都很过硬,博士毕业之后去了西北某一本学校,结果三年没拿到青基,不得不去了博士毕业时不愿去的某二本学校;我的研究生同学,博士毕业去了某二本院校,最近几年发了好几篇我们行业的顶刊,也是拿不到青基。
我认为学术这条路最残酷、最内卷的地方在于:从读博开始算起,到拿到终身性质的教职结束,漫长的时间里容错率极低,一旦哪个阶段没有达标,很可能就永远告别学术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