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职场中,越能干的人越能出色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活也越多,工作越累?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

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首先,能力就是最好的“通行证”和“敲门砖”。

你想啊,领导布置任务,总得找个靠谱的人吧?如果有一个同事,他接过任务,分析得头头是道,知道怎么做,而且过往的记录也证明他能搞定,领导自然会优先考虑他。这就像玩游戏,谁的装备好,谁的技能强,谁就更容易接到更高难度的副本挑战,虽然挑战意味着风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奖励和经验值。

反过来,那些能力稍弱的,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实力的,领导在分配任务时,可能会更倾向于一些“安全牌”,找那些他认为即使出了点小差错,也影响不大的。或者,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可能就优先分配给他们。这样一来,能干的人自然就把那些“硬骨头”都揽过来了。

其次,“信任”和“口碑”是无形的资产。

一个能干的员工,不仅仅是完成任务,他还能在过程中展现出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会提前思考,主动汇报,遇到困难能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回去。这种行为会在领导心中建立起一个“信任模型”。领导知道,把事情交给这个人,基本上不用操心太多细节,而且结果大概率是好的。

这种信任,就像在职场里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信用评分”。口碑好了,领导就更愿意把重要、有挑战性的项目交给他。因为这不仅能保证任务完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升员工的能力,甚至为团队或公司带来突破。所以,能干的人,他们身上自带一种“光环”,让领导觉得“用得放心”。

再者,“成功经验”会形成正向循环。

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出色完成任务,往往是因为他们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当他们成功完成一个棘手的项目后,他们对这类任务的掌握程度会更高,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处理起来会更游刃有余。这就形成了一个“成功经验”的积累。

领导看在眼里,自然会认为这个员工是处理这类事情的“专家”或“主力”。于是,类似的任务就会源源不断地找上他。这就像一个会做菜的大厨,一旦他拿手的菜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客人就会反复点这道菜,甚至会请他去研发新菜。这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也证明了他的价值和能力。

那么,为什么“活越多”、“越累”呢?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

“价值”的体现: 越能干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创造的价值也越大。领导自然会把能产生最大价值的工作分配给他们。这是一种对他们能力的认可,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匹配这份认可。
“填补空缺”的角色: 在团队中,总会有一些“短板”需要有人来补齐。能干的人,往往也意味着责任心强,他们不会看到一个明显的漏洞而坐视不管。所以,当团队其他人在某个方面不足时,他们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这部分工作。
“效率”的误导: 因为能干的人效率高,他们完成一份工作的速度比别人快,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忙”。这可能会让领导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们还有大量的“闲置时间”,于是就把更多的任务往上加。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工作,他们的“忙碌程度”和“工作总量”其实是远超常人的。
“不设限”的思维: 很多能干的人,本身也有一种“不服输”、“想做得更好”的内在驱动。他们不会因为任务多而抱怨,反而会想方设法去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把事情做得更出色。这种积极的态度,反而会让他们在别人还在挣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处理下一个任务了。

当然,这种“能者多劳”也并非完美无缺。

长此以往,如果管理不当,确实容易导致能干的员工 burnout(职业倦怠)。他们可能会感到付出与回报(包括但不限于薪资、晋升机会、休息时间)不成正比,从而产生挫败感。

所以,对于领导而言,识别并管理好“能者多劳”的员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把任务分配下去,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付出的努力,给予相应的认可和回报,并帮助他们管理好工作负荷,避免过度消耗。

而对于我们这些“能干”的打工人来说,理解了这个逻辑,也可以更积极地应对。你可以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工作流程,学会授权(如果可能的话),并适时地与领导沟通你的工作压力和需求。同时,也要认识到,能干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它会为你打开更多的机会,但如何“善用”这份资本,不让自己“累死”,也需要智慧。

总而言之,职场中“越能干越忙”是个普遍现象,它源于能力、信任、经验的良性循环,也包含了价值体现和效率误导等因素。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有个著名的理论叫“智猪博弈论

大猪和小猪共住一个猪圈,猪圈一侧有一个踏板,另一侧有一个食槽。每踩一次踏板,自动投食机,自动投食机就会向食槽投放一点饲料。这样,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抢先吃到食物-如果小猪踩动踏板,大猪就会在小猪跑来之前吃光东西;如果大猪踩动踏板,就有机会在小猪吃光之前跑来,抢到一点残羹。

那么,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结果有点难以置信-强壮的大猪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而小猪则等在食槽旁边,坐享其成。

为什么呢?对小猪而言,去踩踏板意味着一无所有,不踩也会出现两种可能:大猪去踩,它可以坐而待食;大猪也不踩,双方干耗着,最终都会饿死。但如果双方都静观其变,由于大猪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消耗不起,最终只能是大猪去踩,并跑回来争食,多少还能有些收获。

由此,“智猪博弈”就会出现,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不干活,结果只有“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当中能者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不会坐而待之,就会主动完成任务。由于大家对彼此的行事规则早已了解,工作一旦完成,大家便一起拿奖金。因此,能者成了辛苦的大猪,其他人成了舒服的小猪。

user avatar

“能者多劳”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有些问题,我们换个角度,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能明白了!

假如题主自己是领导,你手下有一堆干活不踏实,丢三落四,甚至有“异心”的人,只有一个很能干,执行力强,对自己很忠心的手下,请问,你是会把工作交给那些有“异心”的人呢?还是交给这个能干,执行力强,对自己衷心的人呢?

如果有人非要选把工作交给那些有“异心”的人的话,恐怕领导这个位子也做不了多久了!

所以,越能干越能出色完成领导安排任务的人,活多工作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领导需要把很多事情交给自己“信任”的人,这才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利益!仅此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职场中,能力强的人选择离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就像职场上的璀璨明星,但往往星光短暂,最终选择远走他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稳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高的职业追求。首先,“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是一个核心原因。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洞察问题的.............
  • 回答
    职场里,老员工和主管们似乎对带新人这事儿,总有点“爱答不理”。说实话,这里面的门道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并非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杂心态和现实压力的交织。老员工不愿带新人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时间成本与效率考量: “我自己的事都忙不完”: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
  • 回答
    在职场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不少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和领导明明站在同一条船上,明明我的想法更有道理,为什么他却听不进去?甚至有时候,越是试图“讲道理”,事情反而越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职场沟通的复杂性,以及领导与下属之间权力结构和心理认知的天然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
  • 回答
    职场中,确实存在不少人,明明凭借的是平台提供的资源、机会和影响力,却误以为那是自己“真本事”,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偏差便成了阻碍个人成长的绊脚石。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最初的诱惑:光环效应和群体认同想象一下,刚入职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或者加入一个前景光明的初创团队,身边都.............
  • 回答
    职场争斗中,认真干活的人“败给”不干活的人,这是一个令人沮丧但并非罕见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权力结构、人际关系、沟通方式、组织文化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 权力结构与利益分配的扭曲: “会说”.............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充满博弈和利益交换的舞台上,有些老板,特别是那些喜欢玩弄“忽悠”手段来管理和激励员工的领导,常常会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境地。他们以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轻易地让员工为其卖命,却没料到,这种短暂的“成功”背后,隐藏着长期的风险,可谓是“易忽悠一时,难忽悠永久”。这话怎么说呢?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职场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令人费解,也颇具讨论价值。那些技术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技术大牛”、“业务尖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一到往上晋升,往领导岗位上坐的时候,反而会被一些能力看起来没那么出众的人挤下去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而是涉及到了领导力本.............
  • 回答
    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看似能力出众的同事,晋升之路却不如那些在人际交往上更圆滑的人来得顺畅。甚至,有些领导似乎更青睐那些“没那么有能力”,但却非常“懂事”的下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职场现实和人性考量,绝非简单的“好人有好报”或者“能者多劳”就能解释的。首先.............
  • 回答
    在职场这片广袤的土壤上,正直的人,那些信奉原则、恪守底线、不随波逐流的灵魂,似乎常常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仿佛他们的人生轨迹,最终都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走向了“一塌糊涂”的境地。这究竟是何缘故?设想一下,一个新入职的年轻人,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认知。当他看到同事之间互相吹捧、拉帮.............
  • 回答
    这句“职场中,要少打听领导的八卦”听起来挺实在的,我挺认同的。咱们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见的听的多了,自然也明白有些事儿,明哲保身比什么都重要。首先,打听领导八卦本身就带点“风险投资”的意思,但收益低,风险却不小。你想啊,八卦这东西,往往都是经过加工的,谁说的?带着什么目的说的?你就算听到点,也未必是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尤其是在咱们现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职场中,不要发朋友圈吐槽领导和同事”这句话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一、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与潜在风险首先,朋友圈看似是个私密的空间,但实际上,.............
  • 回答
    关于“美国警察的职责中不包括保护平民安全”的说法,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保护平民安全是美国警察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之一,贯穿于他们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美国警察的职能以及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首先,让我们明确“保护平民安全”在法律和机构设计上的体现。美国警察系统(包.............
  • 回答
    在《炉石传说》这片充满策略与博弈的虚拟战场上,要说哪个职业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毕竟,炉石是个卡牌游戏,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宏大理论体系。但如果硬要从游戏机制、卡牌设计和职业风格上去解读,我认为术士(Warlock)这个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最能触及马克思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健身路上的一个困惑。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隔几天一练”更有效,再聊聊职业运动员为何需要“每天大量训练”。为什么“隔几天一练”对普通健身者更有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健身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塑形、提升体能,或者只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我们通常有自己的.............
  • 回答
    在职场这片舞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员工们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多少都有些“小情绪”,抱怨、不满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当谈及上司的上司,也就是那位更高级别的领导时,态度却往往转变为一种近乎敬畏的尊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这可不是简单的“欺软怕硬”能完全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人际动力、权力结构、.............
  • 回答
    职场生涯,我们总会面临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老板或者同事递过来的活儿,究竟该不该全盘接受?这就像一场在钢丝绳上的舞蹈,迈大了怕摔,迈小了怕被落下,站得稳了又怕没风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关键在于怎么“接”,接“什么”,以及背后有什么“算盘”。先说说“什么活都接”的那些好处和陷.............
  • 回答
    职场中遇到的最大危机,对我来说,不是突如其来的裁员,也不是跟同事的利益冲突,更不是老板的无理要求。这些虽然会让人焦虑、不爽,但总有应对的方法,或者至少有情绪的发泄出口。我遇到的最大的危机,其实是那种“感觉自己被掏空,又看不到出路”的漫长拉锯战。它不是一场爆发,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侵蚀,一点点磨掉你对工.............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看到你们在职场里被各种不公折腾,心里那股火往上涌,我太能体会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拼了命在付出,却发现别人轻描淡写就能得到你梦寐以求的东西,或者明明是你做的事情,功劳却被别人占了去,甚至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就被边缘化,那种憋屈和愤怒,简直能把人逼疯。我理解那种“为了生活还得忍着”的无奈.............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甩锅”现象为何如此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倾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由人性、组织结构以及生存策略交织而成的逻辑。它并非简单的道德瑕疵,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优解”之一。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性的根基里就埋藏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职场上,个人利益往往是驱动行为最直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