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家修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礼貌吗 ?

回答
道家修为越高的人,待人接物是否越有礼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礼貌”这个词在道家语境下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笼统地说,“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结合道家的核心思想来理解这个问题。

从表面上看,修为高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高的礼貌:

修养的体现: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达到内在的平和、宁静和自律。一个修为高深的人,其情绪往往更稳定,不易被外界事物干扰,待人接物时自然会表现出沉稳、从容和尊重。这种沉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礼貌。
同理心与慈悲心: 道家也包含“慈”、“仁”等概念,虽然不似儒家那样侧重于礼法下的社会规范,但道的精神也提倡对万物的爱护和关怀。修为高深的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在言行上更显周到和体贴。
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道家讲“无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在待人接物上,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刻意表现出某种“礼貌”以讨好或迎合,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恰当的言行,这种“自然”的礼貌往往更真诚、更深入人心。他们懂得如何“恰到好处”,不会过犹不及。
“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修为高深者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内心宁静无扰。这种内在的平静会外化为言语的温和、举止的得体,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冒犯。他们可能不会用世俗眼光定义的“客套”来包装自己,但其内在的尊重与平和足以构成一种高尚的礼貌。

然而,从更深层次的道家哲学来看,这个问题又有了不同的解读,甚至可能出现“看似不够礼貌”的情况:

礼貌的本源与道: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礼”只是道在人世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修为越高的人,越接近于“道”,他们的行为越发符合道的规律,而不是为了遵循表面的礼仪规范。当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合道”时,其行为可能超越了世俗的礼仪框架。
“不齿于人”的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 लोकनयन्ति” (lòk níngyàn) 意思是“ 사람들 사이에서 칭찬받지 못한다”,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人不堪其扰”,意即世人难以理解其行径。庄子也提到“莫之与为” (mò zhī yú wéi),意思是“无人能与他匹敌”。这意味着,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家真人,其行为可能与世俗的标准格格不入,甚至被普通人视为“怪异”或“不礼貌”。
举例: 一个追求“自然无为”的道家高人,可能不会拘泥于餐桌上的繁文缛节,吃相随意些;可能不会客套地推让,直接取所需;甚至可能在某些时刻表现出超脱世俗的言行,例如不拘小节,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只遵从内心的“道”。在世俗看来,这些行为可能是不符合礼仪的,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却是顺应“道”的表现。
“朴”与“素”: 道家崇尚“朴”(未加工的原木),“素”(质朴、纯真)。一个真正追求“朴”的道家高人,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直接、真实,不加修饰。这种真实性有时可能会被误解为缺乏礼貌,因为世俗的礼貌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掩饰和包装。
“礼”的非必要性: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通过学习礼仪来伪装的。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了“仁”的境界时,他的行为自然就会符合“礼”,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有礼貌”而学习礼仪,那只是“巧伪”,而非真正的道。因此,修为高深者可能不再需要刻意去“学习”礼貌,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自然而然地具足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善意。

总结来说:

道家修为越高的人,其待人接物 内在的修养和对道的理解会让他们表现出一种更深层次、更真诚、更自然的美德,这往往比世俗的礼貌更为可贵。

他们更可能表现出: 温和、平和、尊重、体贴、恰当的言行、真诚。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礼貌。
但他们也可能: 不拘泥于世俗礼仪的繁文缛节,表现出质朴、直接甚至“不被常人理解”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来自于“道”,而非社会规范。

所以,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礼貌”。

如果我们将“礼貌”定义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客套和礼仪,那么修为高深者未必会完全符合。
如果我们将“礼貌”定义为发自内心的尊重、关怀和顺应万物规律的和谐行为,那么修为高深者无疑会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礼貌。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是将自己的行为融入自然的和谐之中。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会流露出一种“道”的韵味,这种韵味可能超越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礼貌”,但其本质却更加深刻和圆满。

因此,一个道家修为越高的人, 他待人接物所体现出的“礼貌”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世俗的表象,是一种更加自然、真实、充满智慧的和谐互动。 即使偶尔出现不符合世俗标准的行为,那也是源于对“道”的遵从,而非对“礼”的漠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去其繁饰,归于本真,才是道家所提倡。

无论是故意娇柔造作,还是骄奢气昂,皆是为了遮掩。故作谦和,强违本真,这些均不为道家所倡导。

伪无非是为了欺人,凡欺人者,必欺己心,既欺己心,无益于身心。

世人概喜以貌取人,在道家这里却是行不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