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关羽是否修过道?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关羽是否修过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讲述,需要我们区分历史上的关羽和后世文学、民间信仰中塑造的“神化”关羽。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历史上的关羽,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他“修过道”。

我们了解关羽,主要依靠的是史书,如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后世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志》中,关羽被定位为一位忠勇的武将,其事迹侧重于军事才能、忠诚以及与刘备、张飞的兄弟情义。其中并没有提及他有任何与道教相关的修行活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关羽修道”的说法呢?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后世对关羽的“神化”与道教的融合: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世对三国人物的普遍认知。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关羽“修道”,但对其武艺、忠义的描绘已经达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这种对超凡能力的推崇,为后世将其纳入神话体系埋下了伏笔。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民间开始出现对他的崇拜。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其教义本身就包含对神仙、超凡力量的崇拜,并且善于吸收民间信仰中的优秀人物纳入神仙体系。在民间祭祀和道教信仰的互动过程中,关羽的忠义和武勇被解读为具有神性,逐渐被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
“关圣帝君”的封号: 关羽最终被封为“关圣帝君”,这是一个融合了儒家“圣”和道教、民间信仰的“帝君”概念的尊号。这个封号本身就说明了他已经超越了凡人的范畴,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在道教的体系中,被封为“帝君”的神祇,往往是具有极高地位和影响力的存在。
道教神话中的关羽形象: 在一些道教的文献和神话传说中,关羽被描绘成玉皇大帝的部将、冥界的审判者(如“协行伏魔大帝”、“忠义勇武神”等)。这些描述,虽然与历史上的关羽相去甚远,但反映了后世道教对他的认知和塑造。有些传说甚至将关羽描绘成修习道法,羽化登仙的过程,例如传说他曾遇到异人传授武艺,或者在临终前有所感悟,最终得道成仙。

二、 对“修道”概念的理解偏差: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将“修道”理解得过于宽泛。如果我们将“修道”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追求某种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可以说关羽在个人品德上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比如他对刘备的忠诚、对曹操的拒绝(挂印封金、辞官不受)、对糜夫人、甘夫人的保护等。这些都是高尚的品德,但在通常意义上的“修道”——即学习道教经典、修炼内丹外丹、追求长生不老——方面,并没有证据表明关羽有此行为。

三、 可能的误解和混淆:

其他历史人物的混淆: 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本身就是道士或与道教关系密切的军事将领或文人,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非道士,但擅长“神机妙算”,与道家思想有联系),或者一些炼丹术士、方士等。可能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关羽的形象被与这些人物的特征有所混淆。
武艺高强的联想: 关羽武艺超群,被描绘成“万人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武术大家或侠客,其高超的武艺往往被认为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甚至得到“神授”的,这与一些道家武术的修行有相似之处。这种联想也可能导致一些人误认为他修过道。

总结来说:

历史事实: 根据现存的史书,没有证据表明三国时期的关羽修过道,即进行道教的宗教修行活动。
后世神化: 关羽之所以会被与“修道”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后世对其形象的“神化”。他的忠义、勇武在民间广为传颂,并与道教的信仰体系产生了融合。
道教的吸收: 道教作为一个开放且不断发展的宗教,吸收了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崇拜对象。关羽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逐渐被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并被赋予了道教的神职和形象。
“修道”概念的宽泛性: 如果将“修道”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追求精神境界,那么关羽的高尚品德可以被解读为某种意义上的“修身”。但这与通常意义上指代宗教修行的“修道”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关羽没有修过道,但后世的关羽,作为一位被尊崇的神祇,与道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和丰富。这种联系并非历史上的事实,而是文化演变和民间信仰发展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说点干货。

荆州民间最初的祀关活动属于“礼厉”,也就祭祀的厉鬼,根本不是为了纪念忠义之类的。

因为当年的传说,认为关羽在大功垂成之际为吕蒙袭杀,怨气冲天,所以要立庙奉祀以化其怨恨,(荆州民间的习俗)

早在南北朝时期,荆州民间,关羽厉鬼化身便被称为“关三郎”,这个说法一直到唐朝都还在流行。

从关羽庙中,对其名字称为“愤王”便可见得一般。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玉泉祠”条:

余以鬼神之道难明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朝贤后于盟津,报受禅于晋让,祷祀于名山大川,则其兆应也。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梦猪啮足,自知不祥,语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吴,必不还尔!”果为吴将吕蒙麾下所殛,旬遂亡荆州。玉泉祠,天下谓之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泉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

可以看出在唐朝的传说,而且偷吃他的祭祀,地上便会出现一个大掌印;轻视他的人,毒蛇猛兽便也会追随其后。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载:

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玭挈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斯又何哉?夫乱之间,阴厉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随之。关妖之说,正谓是也。

在这个时候,关三郎是一个带领鬼兵、给人类带来流行疾病的厉鬼。

关庙衰落了,一个和尚将这个庙占了修了佛寺,便利用当地有对关羽的信仰四处传教,编造了关羽是佛教护法的说法。

通过说厉鬼是护法的说法,可以用来恐吓大众,达到利用其畏惧心理传教的目的,这在佛教的传教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

这样做与佛教原义是不是相违背并不重要,开始干这些事时,玄奘还没开始去取经,整个中国当时佛教徒们信的佛教都可以说是错的。

因为当时他们所信仰全是由犊子部的东西,并声称人肉体死了灵魂却是永生不死(所以范慎会作《神灭论》来怼) ,其实完全违背佛教无我原义的,这在整个佛教被视作异端。

当然什么教义都是瞎扯,对于大众百姓大部分目不识丁,哪里能理解高深的东西,尤其是唐朝初期,实际上最能推动僧人传教动力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财。

僧人立寺之后,四处转化出来的信众会大量供养寺庙,所以寺庙非常有钱,并且寺庙是不用上税的,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人,当然这样疯狂敛财会招致巨大的危害,所以后来也引来了唐武宗的限制佛教,以充实国库,收缴上来良田美地还有钱财不计其数。

早期传播,并不仅仅只有关羽,但关羽是最出名的。

到了宋朝时候,这事才开始有变化,朝廷定武庙时候,以“兵败身死,不克善终”为由,将关羽连同张飞一起直接无视掉了。

但是民间百姓特点是怕什么信什么,所以信奉反而更加越来越多,所以宋徽宗时期,又纳入了正祀中。

能进入正祀中,将关羽由厉鬼转变成正神,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道教,其中最大力者莫过于虚靖天师,可以说后世关帝的地位,实际上是由虚靖天师一手奠定的,这又是很长的故事,并涉及到道教中四大道法之一的丰岳法体系,有空再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