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和加拿大独立建国之前,北美洲不同殖民地之间的历史和关系是怎样的?

回答
在谈论北美洲独立建国之前,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那片广袤而又充满变数的土地,看看英国、法国、西班牙以及后来荷兰人在那里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殖民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摩擦。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盘散沙”的局面,而是一个在不断演变、互相影响的复杂图景。

三大主要玩家与他们的野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时北美洲的殖民格局主要由三股势力塑造:

英国(英格兰): 他们的主要据点集中在北美东海岸,也就是后来形成十三殖民地的地方。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1607年)到马萨诸塞湾的波士顿(1630年),英格兰的殖民活动逐渐从南方一路向北延伸,并在中段建立起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他们的目标多种多样,包括寻求财富、宗教自由、逃避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与西班牙和法国争夺殖民霸权。

法国: 法国人的触角主要延伸到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流域(新法兰西,NouvelleFrance)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那,Louisiane)。他们以皮毛贸易为基础,与原住民建立起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的殖民地多为贸易站和要塞,而非大规模的定居点。法兰西帝国在北美洲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夺与英国在地盘上的控制权,以及获取丰富的皮毛资源。

西班牙: 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美洲的南部,包括佛罗里达、墨西哥以及西部的大片土地。他们的殖民模式侧重于建立军事前哨(Presidios)和传教区(Missions),旨在传播天主教、获取贵金属(如金银),并将当地原住民“西班牙化”。

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是兄弟,也是对手

在英属的十三殖民地内部,虽然都臣服于英国王室,但它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其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1. 经济联系与竞争:
北方殖民地(新英格兰): 以渔业、航运、木材和小型农业为主,经济相对独立,且与加勒比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如巴巴多斯)有重要的贸易往来,特别是用鱼干和木材交换糖蜜,再进行蒸馏生产朗姆酒。他们也通过“三角贸易”参与到更广阔的经济体系中。
中部殖民地(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特拉华): 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面包篮”殖民地),也是商业和贸易的中心。费城和纽约很快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欧洲和其他殖民地的移民。
南方殖民地(弗吉尼亚、马里兰、卡罗莱纳、佐治亚): 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烟草和后来(18世纪中后期)的稻米和靛蓝。这些殖民地高度依赖奴隶劳动,经济模式与北方差异较大,并且与英国本土市场的联系更为直接,特别是对英国商品的依赖。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殖民地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例如,新英格兰的木材可以供给南方建造房屋,而南方的农产品则可以满足北方的需求。但同时,各殖民地也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竞争,英国的贸易法规(如《航海条例》)也试图将这些殖民地的经济活动导向有利于英国母国的方向,这无形中加剧了殖民地内部的摩擦。

2. 政治与行政:
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总督(大多数由英国国王任命)、议会和法律体系。虽然英国对殖民地拥有最终的管辖权,但由于地域的限制以及英国政府的“有益忽视”(Salutary Neglect)政策,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
殖民地之间偶尔会为了共同的利益(例如应对外部威胁)而召开会议,最著名的是1690年的“阿尔巴尼会议”(Albany Congress),旨在协调与易洛魁人(Iroquois Confederacy)的关系。这些会议为后来的联合行动奠定了基础,但往往因为各殖民地自身利益的冲突而难以达成实质性的一致。

3. 文化与宗教:
殖民地在宗教信仰上也存在多样性。新英格兰主要是清教徒,他们追求建立一个“上帝之城”;中部殖民地则更加多元,有贵格会(Quakers)、卫理公会(Methodists)、浸信会(Baptists)等;南方则以英国国教(Anglican Church)为主。
这种宗教上的差异虽然有时会引起内部争端,但宗教自由的理念在一些殖民地(如宾夕法尼亚)得到较好的体现,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

英属殖民地与法属殖民地:一场持续的对抗

英属和法属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几乎从一开始就是紧张和敌对的,主要围绕着领土扩张和资源控制展开。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争夺: 法国人沿着密西西比河建立了一系列据点,试图将他们的领土从加拿大延伸到墨西哥湾,并围堵住英属殖民地的西进。而英属殖民地,特别是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也觊觎着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和皮毛贸易的利润。
易洛魁人: 这支强大的原住民联盟是英法双方争夺的焦点。英格兰通过《阿尔巴尼条约》(1754年)与易洛魁人结盟,而法国则努力拉拢他们。易洛魁人自身的政治考量也使得他们并非完全一边倒,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法国印第安战争”(七年战争在北美的延伸): 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17541763年)是英法在北美矛盾的总爆发。战争的根源在于双方在俄亥俄河谷(Ohio River Valley)的领土和贸易纠纷。在这场战争中,英属殖民地虽然在英国军队的支援下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巨大开销也为日后英国向殖民地征税埋下了伏笔。法国失去了他们在北美的大部分领土,为美国独立奠定了地理基础,因为失去了法国这个外部强大的盟友,英属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英属殖民地与西班牙属殖民地:边境的摩擦

西班牙在北美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佛罗里达和墨西哥。

佛罗里达: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地(特别是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与西班牙控制的佛罗里达之间存在持续的边境冲突。双方互相攻击对方的边境定居点,西班牙人有时会煽动原住民(如切罗基人)对抗英属殖民地,而英国人也曾试图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佛罗里达。
贸易与走私: 尽管官方关系紧张,但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有时甚至是走私)也时有发生。西班牙美洲丰富的银矿资源吸引了英国殖民地的商人,尽管这种交易常常是秘密进行的。

荷兰、瑞典的影响(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人成为北美东海岸的主导力量之前,荷兰和瑞典也曾在此建立过殖民地:

新尼德兰(New Netherland),被英国人称为纽约: 荷兰人在哈德逊河流域建立了贸易站,以皮毛贸易为主。他们的殖民地虽然不如英属殖民地那样庞大,但在商业和多元化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1664年,英国人轻松夺取了新尼德兰,将其更名为纽约,以纪念约克公爵。这次吞并不仅扩大了英属殖民地的领土,也将英属十三殖民地的地理区域更加连贯。
新瑞典(New Sweden): 瑞典人在特拉华河谷建立过短暂的殖民地,但很快也被荷兰人吞并,随后又被英国人控制。

总结:走向独立的“前奏”

总而言之,在北美洲的独立浪潮之前,不同殖民地之间的历史和关系是一幅色彩斑斓但又充满张力的画卷。

英国殖民地内部: 它们既是共享英国文化的“兄弟”,也因为经济利益、宗教信仰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竞争和隔阂。
英法关系: 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斗争,领土、资源和战略优势的争夺贯穿始终,最终以法国的失败告终,却为英属殖民地与英国母国的矛盾积累了燃料。
英西关系: 更多的是边境的摩擦和零星的冲突,但贸易和走私也穿插其中。

这种复杂的多边关系,加上英国在七年战争后试图加强控制和征税的政策,共同催生了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王室的离心力,并最终促成了独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北美各个殖民地在独立前就已经在一种松散的、有时是冲突性的互动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为后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奠定了微妙而复杂的历史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说17世纪早期切萨佩克湾的两个英属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之间的故事,可以看成在早期殖民中即使是属于同一个国家下不同人群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弗吉尼亚大家估计比较熟悉,其中的詹姆斯敦是英国人在北美最早的殖民地之一,因为当地最强大的部族波瓦坦的公主波卡洪塔斯之事迹而被后人熟知。弗吉尼亚本来是由弗吉尼亚公司在国王的特许权下经营的,但自从发生了1622年的詹姆斯敦大屠杀后,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有利可图的毛皮交易被彻底破坏,导致弗吉尼亚公司无法维持运营,特许权也被王室收回。而在屠杀中幸存的一位殖民者威廉·克莱本很快就凭借出色的商业才能与波瓦坦北方的诸部族建立了联系,以今天属于马里兰州切萨佩克湾中的肯特岛为根据地,继续以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名义进行贸易。

结果到了1632年,另一个英国殖民地马里兰在切萨佩克湾的东岸建立起来,建立者是来自信仰天主教的巴尔的摩男爵家及其天主教随从,领导者是第一代巴尔的摩男爵乔治·卡维特的二子李奥纳多。一个由天主教徒组成,并试图引入耶稣会士进行传教活动的殖民地自然与海湾对岸,主要由信奉英国国教的殖民者组成的弗吉尼亚显得势同水火。更要命的是,马里兰人同样盯上了利润丰厚的原住民贸易,一下就让这个海湾地区的局势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曾经两个互为敌对的部族Wicomiss和Susquehannocks在一次造访弗吉尼亚人的肯特岛时发生了武装冲突,战斗也波及了肯特岛上的弗吉尼亚贸易站,有三个克莱本的手下被杀。然而在流血事件过后,急于修补与英国人关系的Wicomiss酋长,却错派使节到了马里兰那边说“抱歉啊都是年轻人们太冲动”(TM我也分辨不出你们英国人是谁和谁),并用贝币作为人命的补偿,但拒绝了马里兰总督李奥纳多·卡尔维特归还货物及交出凶手的要求。通过这场阴差阳错的误会,卡尔维特宣示了自己才是这一带所有英国殖民者的合法代表,这让肯特岛真正的所有者克莱本和他的弗吉尼亚同伴非常恼怒。

此后两个英国殖民地间开始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关系,纷纷拉拢附近的原住民部落作为自己的贸易伙伴,加剧了切萨佩克湾贸易的内卷程度。为了竞争而大量输出的欧洲工业品,也悄然打破了湾区附近原住民部落原有的社会结构


终于,两个殖民地间爆发了正式的武装冲突,双方互斥对方勾结原住民并从事海盗行为以合理化本方的攻击。以此为借口,卡尔维特正式带兵攻占了肯特岛,在强迫岛上所有的弗吉尼亚人宣誓服从巴尔的摩男爵的权威后,仍然冷血地以海盗罪处决了一个苦苦求饶的倒霉蛋。遭此打击的克莱本非常愤怒,但偏偏此时弗吉尼亚内部也在发生权力斗争,无力报复,克莱本只能诉诸于大洋对岸的国王查理一世,然而因为马里兰的后台巴尔的摩家在宫廷内的人脉,这个控诉也没有得到回应,马里兰对肯特岛的占领成了既成事实。

谁知风云突变,进入1640年代,英国内战开打,两个殖民地之间也正式进入公开战争关系。属于保皇派的马里兰收到了来自国王的谕令要求击沉每一艘来自伦敦的商船(伦敦此时被议会控制),克莱本则与清教徒海盗合作,打着支持议会的名义重新夺取了肯特岛和马里兰。随着王党军战败,查理一世被处决,弗吉尼亚总督在议会的支持下将马里兰纳入管辖,克莱本也顺理成章地提出对肯特岛的申索,但没有得到总督许可。而且好景不长,奥利弗·克伦威尔以护国公身份建立独裁统治后,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重新恢复了卡尔维特家族的地位,马里兰再次落入了巴尔的摩男爵之手,当地的清教徒总督也被二代巴尔的摩男爵塞西利·卡尔维特委派的总督所替代(二弟李奥纳多已在1648年过世)。克莱本绝望地请求克伦威尔收回成命后未果,最终也只能承认他永久失去了肯特岛这一现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