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中国的藩属国是怎么形成的,跟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属制度,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与政治网络,将周边许多国家纳入一个相对稳定且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之中。这套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军事征服、文化吸引、经济往来以及政治交易的复杂互动中逐渐确立。

藩属国的形成: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1. 军事征服与威慑: 这是藩属制度最直接的形成原因之一。当一个强大的王朝崛起,它常常会通过军事手段来确立对周边地区的控制权。例如,汉武帝时期对南越、卫氏朝鲜的征伐,以及唐朝对高句丽、百济的征服,都确立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为后来的藩属关系奠定了基础。即使没有直接的统治,强大的军事实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促使邻国主动选择臣服,以避免被吞并。

2. 文化吸引与认同: 中华文明的强大辐射力是藩属制度形成的重要软实力。汉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科举制度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主动模仿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甚至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使得接受中国的宗主地位在政治上更易被接受,甚至成为一种荣誉。例如,日本、朝鲜在历史上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积极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

3. 经济利益与贸易往来: 藩属国与中国之间的朝贡贸易是藩属制度的重要支撑。藩属国通过定期向中国进贡,不仅是表达效忠,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中国的赏赐和贸易机会。中国通常会给予藩属国远超其进贡价值的赏赐,而且允许其在朝贡期间进行贸易。这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藩属国来说,是获取稀缺物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国也能借此稳定边疆,获取所需特产。

4. 地缘政治的考量: 在一些情况下,藩属国的存在也是中国出于地缘政治战略的考量。通过扶植某个国家作为藩属,可以作为战略缓冲地带,阻挡更强大的潜在敌人,维护中国的安全空间。例如,中国在历史上对中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册封,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秩序,防止外部势力渗透。

5. 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求: 对于一些新兴的政权或受到内部挑战的王朝而言,获得中国的册封,被承认其为“正统”政权,是增强自身合法性、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皇帝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其册封具有国际认可的效力。

藩属国与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藩属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朝贡体系”来概括。这是一种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藩属国的等级制国际关系模式,其核心特征是:

1. “尊中国为上国”: 这是藩属关系中最根本的原则。藩属国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在外交上听从中国的号令,在名义上是中国皇帝的臣属。

2. 朝贡与册封是核心互动方式: 藩属国定期向中国皇帝进贡,被称为“朝贡”。朝贡的种类繁多,包括珍奇异宝、特产、马匹等,有时也包括学习中国文化的使者。中国皇帝则会给予藩属国皇帝“册封”,正式承认其统治地位,并给予相应的赏赐和官方印信。这种朝贡与册封是一种互利的政治和经济行为。

3. 有限的自主权: 藩属国在接受中国宗主地位的同时,通常在内政上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中国一般不干涉藩属国的内部政务,不要求其改变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只要不威胁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地区稳定,中国不会主动干预。然而,这种自主权并非绝对,在重大危机时刻,中国也会施加压力甚至出兵干预。

4. 义务与权利并存: 藩属国对中国负有“效忠”的义务,例如在军事上协助中国,遣使朝贡,接受中国的册封等。同时,它们也享有权利,比如在遭受外敌入侵时,有权向中国寻求援助,在朝贡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

5. 文化影响与技术交流: 藩属国通过朝贡使团和留学生,将中国的先进技术、文化、思想带回本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反过来,中国也能从藩属国那里获得一些特产和信息。

6. 不平等的等级关系: 尽管存在一定的互利和合作,但藩属体系的本质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藩属国的君主则是“藩王”或“属国君”,地位低于中国皇帝。

一些具体的例子:

朝鲜: 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从汉代乐浪郡的设置,到后来的高丽、朝鲜王朝,朝鲜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藩属关系。朝鲜不仅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还在许多关键时刻得到中国的军事援助,例如对抗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

越南: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越南北部是中国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如交趾郡)。后来独立的越南政权,如李朝、陈朝、后黎朝等,都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并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越南的许多制度和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

东南亚各国: 泰国(暹罗)、柬埔寨(真腊)、老挝(老挝)等国也曾是中国藩属国。它们通过朝贡的方式,与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往来,并从中获得中国的承认和庇护。

中亚各国: 唐朝时期,中亚许多城邦如葛逻禄、突骑施等也曾是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并接受其册封。

局限性与演变:

需要指出的是,藩属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其具体内容和实际效力会随着中国王朝的强弱和周边国家实力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例如,明朝时期,由于国力强大,朝贡体系一度非常活跃和规范。而当中国王朝衰弱时,一些藩属国可能会试图摆脱控制,甚至与中国发生冲突。同时,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受到冲击,最终被现代主权国家体系所取代。

总而言之,中国的藩属国形成是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关系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性朝贡体系,藩属国在承认中国宗主地位的同时,享有一定程度的内政自主权,并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与中国进行互动。这套体系在历史上对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质上的不平等性也决定了其最终会被更现代的国际关系模式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藩属国是明清时代确立的一种国际体系而已,维持这个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明清二朝以国力和外交贸易为要挟,迫使想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其他国家,必须持臣礼,给中国买个面子罢了,所以题主看到东南亚国家自己的文献,并没有想要极力说明自己是中国属国的意思。

然而嘛,由于中国周边的国家,或直接承认自己的藩属身份(如朝鲜),或被中国直接统治过(如越南)、或被中国干涉过内政(如泰国和满剌加)、或与中国发生战争后以臣礼议和(如缅甸和尼泊尔)等等,都被塞进中国臣属国身份,这个是一个笼统性的概括而已。确切说是为了方便于解释古代东亚的整个国际局势,而不是以管窥豹式的偏激地只认为,中国是地球球长、或者说中国胡吹大气。

俺举最直观的几个例子。

例子1: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两个世界级的大帝国,跟中国发生外交往来的时候,也是持臣礼的。跟中国周边的真·臣属国在礼仪上来讲没啥区别啊。可是,谁会认为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会是中国的属国?就是脑子犯抽的皇汉也不会这么想吧。所以这个问题你不能认死理,得按每个国家的情况区别观察。

例子2:明朝的蒙古各部,说实话就是明朝的宿敌啊,那妥妥的对手啊。可是蒙古各部乃至于蒙古的大汗,都有因各种原因,接受明朝封赏,被封一个顺义王、忠顺王等饱含着明朝美好夙愿之类的封号,而且人家也接受了啊。可是,能认为明朝时期的蒙古各部是中国的属国吗?

例子3:题主认为和朝鲜情况等同,是真正藩属的越南。越南可是关上门自己称帝的,还强迫老挝、柬埔寨给他纳贡呢。按理说这怎么也得和中国平级吧,怎么都不是藩属啊。然而越南自己的位置还是摆的很正的,所以越南的情况还真的很特殊。你要说是藩属,还真是。你要说不是藩属,理由也很充分。

例子4:缅甸,缅甸每次臣服,可都是伴随着对中国入侵失败后的妥协而已。臣服虽然屈辱,总归不伤钱吧。战争持续不下去,不需要任何惩罚,还免费得到封赏,何乐而不为呢。你说这缅甸这种藩属,该怎么算?但就算是刺儿头,那也是藩属啊。


所以说,不要试图把汉朝、五胡十六国、北魏一直到唐朝时期的那种,中国政府对西域、中亚的羁縻模式和明清时代的藩属划上等号。

反正大明朝俺懒得说了,鞑子清是把自己觉得有能耐统治的,基本都统治了,其他的说白了就放弃领土索求的,塞进藩属这个筐里而已,别当真就行了。


最后再举俩例子,都是万邦来朝的代表。

李治的万邦来朝,来朝的外国国王,都挂着中国的都督、刺史职位,李治哥忽然发话了,说我要消灭西突厥了,我们大唐出兵两万,A国你出兵两万,B国你出兵一万,C国你出兵三万……嗯,这事还就成了,这就时实打实的藩属。

朱棣时期的万邦来朝,来朝的外国使者,凑个热闹,满足下我朱棣的虚荣心。朱棣也只能说,朕这回又刷了一次蒙古,你们怕不怕呢?也就只能这样了,还能怎么办呢。这就只是个维持东亚局势的体系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属制度,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与政治网络,将周边许多国家纳入一个相对稳定且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之中。这套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军事征服、文化吸引、经济往来以及政治交易的复杂互动中逐渐确立。藩属国的形成: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1. 军事征服与威慑: 这是藩属制度最直接.............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的“附属国”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与中央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特殊联系的周边政权,它们常常被冠以“藩属”、“朝贡”等名号。但要“详细”地写这段历史,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关键点:这个“附属国”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近代以来,用一种“中心边缘”的视.............
  • 回答
    要给“中国最大的罪人”下个定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主观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人因为其行为对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他们都可以被称为“罪人”。然而,如果非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被广泛认为是“罪大恶极”的统治者,石敬瑭的名字确实常常被提及,而且其罪状之深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石敬瑭.............
  •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也有不少硬气十足、毫不退让的时刻。这些强硬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它们读起来有血有肉,而非冰冷的AI陈述。一、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提起汉武帝.............
  • 回答
    “互吹”这个词,用在古代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交往上,确实有些现代的味道。但如果把“互吹”理解为一种相互的、带有一定夸耀性质的描述,那么我们确实能从史料中窥见一些端倪。不过,严格来说,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互吹”,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基于物质交流和第三方转述的相互认知和赞誉。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和.............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如果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们看到今天中国的疆域,他们的感想恐怕是极其复杂、充满震撼,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想象他们的反应:一、 对“大一统”的巨大肯定与骄傲: 秦始皇: 他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基业,但其统一的版图与今天中国相比,无疑只是一个雏形。看到今天如此辽阔、拥有复杂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异域的目光。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涌入,总有那么一些外国人,带着好奇与求知,踏上这片土地,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不辞辛劳,深入各个角落,留下了关于中国最生动、最详尽的叙述。说起外国人游览中国并留下.............
  • 回答
    要说美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友好”二字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美这样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里,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由一系列政策、言论以及两国互动所交织而成的。如果非要挑出一位,我个人认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张骞无疑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位。他不仅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更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但若要问,中国历史上是否还有像张骞这样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他们的身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所承担的使命各有不.............
  • 回答
    谈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是否可以称之为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首先,从一个角度来看,相较于之前清朝末年严苛的审查制度,北洋政府初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宽松。辛亥革命的浪潮扫荡了一些旧的束缚,新的政治格局下,各种政治派别、思潮.............
  • 回答
    将圣女贞德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某一位具体人物进行精确对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两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社会结构以及她们的生平经历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尝试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圣女贞德在中国历史上的“类比”意义。圣女贞德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
  • 回答
    水户黄门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如果非要找个中国历史上的对应人物,那最贴切的比喻大概是集包拯(公案)与康熙(勤政)甚至乾隆(南巡)的某些特质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但要说“相当于谁”,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贴合的点,因为水户黄门,也就是德川光国,他的影响力更偏向于文化与精神层面,而非直接的政治或军事功绩。让我们详.............
  • 回答
    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之广泛、速度之迅猛,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寻找其“类似”的政策,首先需要明确“改革开放”的核心要素:1.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是最本质的区别。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资源分配、生.............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