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中国的属国/朝贡国,现在为什么这么讨厌中国?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面子与实惠的纠葛

首先,得明白朝贡体系是怎么回事。它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国际条约下的平等关系,而更像是一种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带有文化和政治等级色彩的秩序。

“天朝上国”的心态: 这种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皇帝“天子”的地位,被视为天下共主,具有道德和政治上的优越感。周边国家前来朝贡,一方面是表示臣服和认可这种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皇帝“德泽四方”的一种肯定。这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但也很容易演变成一种优越感甚至傲慢。
“怀柔远人”的策略: 朝贡也并非完全是单方面的索取。中国皇帝通常会给予朝贡国国王更高级别的册封,赐予他们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朝贡贸易的回报往往远超朝贡物的价值。例如,明朝时期,朝贡国进贡的商品价值可能只有几千两银子,但皇帝赏赐的回礼却可能高达数万两,还允许他们进行规模更大的官方贸易。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周边国家来说,是获取中国商品、白银和技术的绝佳机会。
“羁縻”与有限的干涉: 尽管有朝贡名义,中国古代王朝对属国的实际控制力 varies greatly。很多时候,只要这些国家按时朝贡,表示忠诚,中国并不深究其内部事务。但这种“羁縻”政策也意味着,当中国国力强盛时,也可能因为政治或军事需要,对属国施加更直接的影响,甚至改变其政权。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可能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中国中心论”的视角: 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中国的视角来构建的。我们习惯于强调“中华文明的辐射力”和“和平共处”,但对于那些被纳入这个体系的周边国家来说,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复杂。他们也可能曾试图在朝贡框架内争取更大的自主权,或是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感受到被支配或被轻视。比如,朝鲜历史上就多次在明清之间摇摆,试图在不同的宗主国之间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位置。越南也经历过几次被中国吞并又独立的过程。

二、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历史观的重塑

到了近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变,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元。这时,历史上的朝贡关系就被赋予了新的解读。

摆脱“藩属”身份的渴望: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许多曾经的朝贡国纷纷寻求独立和自主。他们将过去与中国的朝贡关系视为一种屈辱,一种落后于时代(如近代国际法)的封建残余。摆脱这种“藩属”身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他们民族建构的重要一环。
西方“文明”叙事的冲击: 西方殖民者到来后,往往会描绘出一个“野蛮”、“落后”的东方帝国及其周边被“文明”化的藩属。这种叙事虽然有其自身的殖民主义动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精英对自身历史的认知。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将摆脱与中国的联系,视为走向“现代化”和“文明”的标志。
边界的变动与领土争端: 随着近代以来国际边界的重新划分,一些原属朝贡体系内的区域,其归属问题变得复杂。例如,在清朝末年,日本通过一系列战争(甲午战争等)吞并了琉球,并逐渐控制了朝鲜和台湾。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与中国有朝贡关系,但它们最终被纳入了日本的版图,这也改变了它们与中国的历史叙事。

三、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历史记忆的再激活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历史上的朝贡关系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提起。

“新朝贡体系”的担忧(尽管官方否认): 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经济上的强大,以及在一些区域议题上的强势态度,是否是在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带有中国中心主义色彩的秩序。比如,中国在南海等地区的主权主张,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体现的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都会让一些邻国联想到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并产生警惕。
历史叙事的博弈: 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历史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历史上的不愉快经历,来塑造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或争取国际支持。比如,一些韩国人对中国历史剧中将朝鲜半岛历史人物描绘成中国属臣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在篡绘历史。
国家利益的冲突: 历史记忆的背后,往往是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考量。当一个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自身发展、安全或地区影响力构成挑战时,历史上的不愉快经历就更容易被唤醒,并被用来表达当下的担忧和不满。例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与中国就南海问题存在争议时,可能会回顾历史上中国对这些区域的宗主国心态。

总结一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前朝贡国或地区对中国持有负面情绪,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1. 历史本身: 朝贡体系并非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是一种等级化的秩序,其中包含着中国皇帝的优越感和对属国的有限但并非不存在的干涉。
2. 近代民族主义的重塑: 摆脱落后和屈辱的象征,独立自主成为民族建构的核心,历史上的朝贡关系自然被视为需要彻底告别的过往。
3. 现实的担忧: 当代中国国力的崛起,使得一些邻国在国家利益和地区秩序的认知上,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可能将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与现实的担忧联系起来。
4. 信息传播与情感放大: 现代媒体使得历史事件和民族情感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也为一些国家提供了一个表达对中国复杂情感的平台。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曾经的朝贡国都对中国“讨厌”。很多国家和中国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友好的互动历史。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因为历史原因或现实利益冲突而对中国抱有疑虑或不满的声音,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这就像一个家庭,虽然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但过去的小矛盾、不公正对待,也可能在大家庭成员成年后,成为彼此间微妙情绪的来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他们完成自己的民族主义想象,建构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必由之路。

中国历史上对他们“好”或者“不好”根本不重要,正是因为历史上它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所以它们必须与与那些“好”的中国元素划清界限、用那些“不好”的历史来宣扬仇恨制造距离,才能昭显自己的独立地位。

user avatar

假如罗马帝国延续到今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各国都会讨厌罗马,就像今天的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各国对待中国一样。

假如中国早已解体,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国家都会大肆吹捧中国文明并以继承者自居,就像今天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待罗马帝国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