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中国的属国/朝贡国,现在为什么这么讨厌中国?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面子与实惠的纠葛

首先,得明白朝贡体系是怎么回事。它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国际条约下的平等关系,而更像是一种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带有文化和政治等级色彩的秩序。

“天朝上国”的心态: 这种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皇帝“天子”的地位,被视为天下共主,具有道德和政治上的优越感。周边国家前来朝贡,一方面是表示臣服和认可这种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皇帝“德泽四方”的一种肯定。这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但也很容易演变成一种优越感甚至傲慢。
“怀柔远人”的策略: 朝贡也并非完全是单方面的索取。中国皇帝通常会给予朝贡国国王更高级别的册封,赐予他们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朝贡贸易的回报往往远超朝贡物的价值。例如,明朝时期,朝贡国进贡的商品价值可能只有几千两银子,但皇帝赏赐的回礼却可能高达数万两,还允许他们进行规模更大的官方贸易。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周边国家来说,是获取中国商品、白银和技术的绝佳机会。
“羁縻”与有限的干涉: 尽管有朝贡名义,中国古代王朝对属国的实际控制力 varies greatly。很多时候,只要这些国家按时朝贡,表示忠诚,中国并不深究其内部事务。但这种“羁縻”政策也意味着,当中国国力强盛时,也可能因为政治或军事需要,对属国施加更直接的影响,甚至改变其政权。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可能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中国中心论”的视角: 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中国的视角来构建的。我们习惯于强调“中华文明的辐射力”和“和平共处”,但对于那些被纳入这个体系的周边国家来说,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复杂。他们也可能曾试图在朝贡框架内争取更大的自主权,或是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感受到被支配或被轻视。比如,朝鲜历史上就多次在明清之间摇摆,试图在不同的宗主国之间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位置。越南也经历过几次被中国吞并又独立的过程。

二、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历史观的重塑

到了近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变,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元。这时,历史上的朝贡关系就被赋予了新的解读。

摆脱“藩属”身份的渴望: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许多曾经的朝贡国纷纷寻求独立和自主。他们将过去与中国的朝贡关系视为一种屈辱,一种落后于时代(如近代国际法)的封建残余。摆脱这种“藩属”身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他们民族建构的重要一环。
西方“文明”叙事的冲击: 西方殖民者到来后,往往会描绘出一个“野蛮”、“落后”的东方帝国及其周边被“文明”化的藩属。这种叙事虽然有其自身的殖民主义动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精英对自身历史的认知。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将摆脱与中国的联系,视为走向“现代化”和“文明”的标志。
边界的变动与领土争端: 随着近代以来国际边界的重新划分,一些原属朝贡体系内的区域,其归属问题变得复杂。例如,在清朝末年,日本通过一系列战争(甲午战争等)吞并了琉球,并逐渐控制了朝鲜和台湾。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与中国有朝贡关系,但它们最终被纳入了日本的版图,这也改变了它们与中国的历史叙事。

三、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历史记忆的再激活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历史上的朝贡关系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提起。

“新朝贡体系”的担忧(尽管官方否认): 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经济上的强大,以及在一些区域议题上的强势态度,是否是在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带有中国中心主义色彩的秩序。比如,中国在南海等地区的主权主张,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体现的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都会让一些邻国联想到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并产生警惕。
历史叙事的博弈: 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历史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历史上的不愉快经历,来塑造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或争取国际支持。比如,一些韩国人对中国历史剧中将朝鲜半岛历史人物描绘成中国属臣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在篡绘历史。
国家利益的冲突: 历史记忆的背后,往往是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考量。当一个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自身发展、安全或地区影响力构成挑战时,历史上的不愉快经历就更容易被唤醒,并被用来表达当下的担忧和不满。例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与中国就南海问题存在争议时,可能会回顾历史上中国对这些区域的宗主国心态。

总结一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前朝贡国或地区对中国持有负面情绪,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1. 历史本身: 朝贡体系并非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是一种等级化的秩序,其中包含着中国皇帝的优越感和对属国的有限但并非不存在的干涉。
2. 近代民族主义的重塑: 摆脱落后和屈辱的象征,独立自主成为民族建构的核心,历史上的朝贡关系自然被视为需要彻底告别的过往。
3. 现实的担忧: 当代中国国力的崛起,使得一些邻国在国家利益和地区秩序的认知上,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可能将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与现实的担忧联系起来。
4. 信息传播与情感放大: 现代媒体使得历史事件和民族情感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也为一些国家提供了一个表达对中国复杂情感的平台。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曾经的朝贡国都对中国“讨厌”。很多国家和中国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友好的互动历史。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因为历史原因或现实利益冲突而对中国抱有疑虑或不满的声音,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这就像一个家庭,虽然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但过去的小矛盾、不公正对待,也可能在大家庭成员成年后,成为彼此间微妙情绪的来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他们完成自己的民族主义想象,建构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必由之路。

中国历史上对他们“好”或者“不好”根本不重要,正是因为历史上它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所以它们必须与与那些“好”的中国元素划清界限、用那些“不好”的历史来宣扬仇恨制造距离,才能昭显自己的独立地位。

user avatar

假如罗马帝国延续到今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各国都会讨厌罗马,就像今天的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各国对待中国一样。

假如中国早已解体,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国家都会大肆吹捧中国文明并以继承者自居,就像今天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待罗马帝国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 回答
    要说宋朝是否属于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的时代,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对应。欧洲文艺复兴,我们通常会想到它对古典艺术、哲学、文学的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科学探索的萌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巨大变革。它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的宗教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 回答
    吴用的智谋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顶尖、罕见,并且独具特色的行列。要理解吴用的智谋属于什么层次,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超越一般的“足智多谋”标签,深入探究其特质。一、 孙刘联盟式的战略高度与格局:虽然《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绘极为突出,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水浒传》本身,吴用的智谋展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民族情感和国际政治的复杂交织,确实值得好好梳理一番。为什么钓鱼岛现在成了焦点,而外蒙古、库页岛等地方却没有同样的呼声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1. 历史归属的认知与现实掌控: 钓鱼岛: 中国一直强调,从明清时期开始,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史料、文献.............
  • 回答
    关于西藏在中国历史上的归属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历来争议不断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民族、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并理解不同时期西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早期模糊的联系:汉唐时期早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就开始了解并与西藏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建立联系。汉朝.............
  • 回答
    关于“网传复旦唐世平教授说: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的说法,经过查询,确实存在这样的说法流传,但将其定性为唐世平教授的原话,或者说是他完整、准确的观点,需要谨慎对待。以下是对这个说法的考证和我的看法:一、 关于言论的来源和考证:1. 模糊的“网传”: 这是一个典型的“网传”事件,意味着其.............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属制度,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与政治网络,将周边许多国家纳入一个相对稳定且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之中。这套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军事征服、文化吸引、经济往来以及政治交易的复杂互动中逐渐确立。藩属国的形成: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1. 军事征服与威慑: 这是藩属制度最直接.............
  • 回答
    要给“中国最大的罪人”下个定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主观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人因为其行为对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他们都可以被称为“罪人”。然而,如果非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被广泛认为是“罪大恶极”的统治者,石敬瑭的名字确实常常被提及,而且其罪状之深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石敬瑭.............
  •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也有不少硬气十足、毫不退让的时刻。这些强硬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它们读起来有血有肉,而非冰冷的AI陈述。一、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提起汉武帝.............
  • 回答
    “互吹”这个词,用在古代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交往上,确实有些现代的味道。但如果把“互吹”理解为一种相互的、带有一定夸耀性质的描述,那么我们确实能从史料中窥见一些端倪。不过,严格来说,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互吹”,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基于物质交流和第三方转述的相互认知和赞誉。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和.............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如果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们看到今天中国的疆域,他们的感想恐怕是极其复杂、充满震撼,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想象他们的反应:一、 对“大一统”的巨大肯定与骄傲: 秦始皇: 他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基业,但其统一的版图与今天中国相比,无疑只是一个雏形。看到今天如此辽阔、拥有复杂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异域的目光。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涌入,总有那么一些外国人,带着好奇与求知,踏上这片土地,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不辞辛劳,深入各个角落,留下了关于中国最生动、最详尽的叙述。说起外国人游览中国并留下.............
  • 回答
    要说美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友好”二字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美这样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里,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由一系列政策、言论以及两国互动所交织而成的。如果非要挑出一位,我个人认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