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广袤的西域会成为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却没有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

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地理屏障,如巍峨的青藏高原、险峻的昆仑山脉、广阔的戈壁沙漠和草原。这些屏障使得直接大规模的征服和统治变得困难,但同时也赋予了西域独特的战略价值。

1. 地理上的挑战与机遇:

天然屏障的挑战: 高山、沙漠、草原等地理环境意味着中原王朝难以像征服临近的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那样,通过一次性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彻底收服西域。维持有效的统治需要克服漫长的补给线和复杂的地形。
丝绸之路的枢纽: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阻隔的地理条件,使得西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咽喉。通过控制西域,中原王朝可以掌握与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获取珍贵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和技术(如葡萄、苜蓿、冶炼技术等),同时也可以传播中国的文化和影响力。
战略纵深与缓冲地带: 对中原王朝而言,西域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重要的战略纵深和缓冲地带。控制了西域,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的威胁,避免他们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这种战略考量在历代王朝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历史上的羁縻与直接统治:

早期羁縻: 汉朝是第一个大规模经营西域的王朝。汉武帝时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各国实行羁縻统治。这种统治并非直接派官兵驻守和管理每一个小国,而是通过册封、任命、军事援助等方式,维持其宗主国地位,要求进贡和提供兵力。
军事征服与经营的轮回: 随后的朝代,如唐朝,对西域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直接的统治。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将西域纳入其“安西四镇”等军事据点,派遣大批军队驻守,推行行政管理。唐朝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对西域统治的巅峰。
蒙古帝国的统治: 蒙古帝国及其继承者(如元朝)的崛起,对西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蒙古人征服了包括西域在内的广阔土地,将其纳入其庞大的帝国体系。元朝在西域设立了诸多行政机构,包括察合台汗国等,但其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区域的分裂和政治格局的复杂化。
明清的继承与巩固: 明朝虽然在前期对西域的直接控制有所减弱,但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宗主关系。而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通过一系列战争平定了准噶尔等势力,将新疆纳入清朝版图,并设立伊犁将军等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新疆的基本疆域。

3.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多民族的交融: 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汉族、回鹘(维吾尔族祖先)、突厥、粟特、蒙古、藏族等。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汉文化的影响: 汉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西域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西域的文化也反过来丰富了中原文化。
国家认同的构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清朝统治下,西域地区作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其居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国家认同感,尽管这种认同的形成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

总结西域为何成为中国版图的关键点:

战略价值高: 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和作为抵御北方威胁的战略纵深。
持续的经营与控制: 历代中原王朝(尤其是汉、唐、清)的持续军事征服、政治经营和行政管理。
地理上的可及性: 虽然有阻隔,但并非完全不可逾越,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可以建立联系并施加影响。
民族融合与文化渗透: 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上的联系。

二、 东南亚:地理、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阻隔

东南亚地区,包括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较于西域,东南亚与中国在多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其未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1. 地理上的天然隔离与多样性:

显著的地理屏障: 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之间存在着高耸的云贵高原、茂密的原始丛林、蜿蜒的河流(如红河、湄公河)以及广阔的海洋。这些天然屏障使得大规模的陆地军事征服和直接统治变得极为困难和成本高昂。
复杂的地形: 东南亚内部本身也地形复杂,多山地、丛林和岛屿,这为统一管理和控制带来了挑战。
海洋的阻隔: 大部分东南亚地区隔着南海与中国相望,海洋的距离和风浪成为了重要的阻隔因素。尽管中国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但要长期维持对分布广泛的岛屿和大陆沿海地区的直接控制,其难度远超西域。

2. 政治独立性与区域多样性:

独立发展的文明与王国: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许多独立、成熟的文明和强大的王国,例如越南的古国、占婆、高棉帝国(吴哥王朝)、骠国、兰纳王国、满者伯夷等。这些国家拥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文字、文化和社会结构,并与其他地区(如印度、波斯、阿拉伯)有着密切的交流。
中原王朝的宗主国模式: 尽管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明清)与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如越南)保持着朝贡关系,并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而非直接的版图纳入。这种关系更多是政治姿态、象征性臣服和经济贸易的交流,而非主权领土的延伸。中国通常不直接派遣官员进行管理,也不征收税赋。
区域内部的竞争与平衡: 东南亚区域内部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国的影响力虽然存在,但不足以完全压倒区域内的独立政治实体。

3. 文化与宗教的差异与影响:

印度文明的深远影响: 与西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影响不同,东南亚在历史上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印度教、佛教从陆路和海路传入东南亚,深刻地塑造了当地的宗教、哲学、政治制度、艺术和文字。例如,高棉的建筑艺术、泰国的佛教文化都明显带有印度文化的烙印。
本地文化的多样性: 东南亚地区本身也拥有极其丰富和多元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在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后来欧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影响有限: 虽然中国文化对越南等邻近地区有较强的渗透作用(例如汉化),但对于更远的东南亚地区,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像西域那样更深层的文化融合。

4. 历史机遇与政策选择:

帝国扩张的侧重点不同: 历史上,中国王朝的扩张和巩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以应对来自草原民族的威胁,并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东南亚地区相对来说,其战略价值(相比于北方边疆)和直接控制的难度,使得其并非历代王朝优先的扩张目标。
海上力量的限制: 虽然明朝郑和下西洋展现了中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但其主要目的是宣示国威、进行贸易和外交,而非建立殖民地或直接统治。中国历史上缺乏像欧洲那样基于海上贸易和殖民的帝国扩张动力。

总结东南亚未成为中国版图的关键点:

地理隔绝性强: 高山、丛林、海洋等天然屏障阻碍了大规模的征服和直接统治。
区域政治独立性强: 东南亚各国具有独立的政治实体和发展进程,能有效抵御外部直接统治。
文化影响来源多样: 印度文明等其他外部文化的影响更深远,塑造了东南亚的文化主体性。
战略优先级不高: 相较于北方边疆,东南亚的战略价值和控制难度使得其并非历代王朝的重点扩张目标。
海上扩张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缺乏海外殖民和建立海外版图的战略需求和动力。

总而言之,西域成为中国版图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王朝持续的经营和控制、地理上的可及性以及逐渐形成的文化联系。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之所以保持独立,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熟独立的政治文明、印度文化等更深远的影响,以及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重点。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力量博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与西域、东南亚的关系便是其中鲜明的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如果没有清朝消灭准噶尔部,新疆会不会归属中国都难说。

首先就要确定,中国的基本盘是关内十八省,其余土地从小农经济的国力现实和小农思维来看都是不必要的。

之所以要出击吞并,往往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安全。晚唐以前大一统王朝要拿下西域的理由主要就一个,就是游牧民族聚居在中西部。

西汉出使西域的初始原因很单纯,不是什么贸易,就是为了战略迂回偷家合击,这才有亡我祁连山那句话。

中唐时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转折点,就是中西部游牧民族衰落,中东部游牧民族崛起,中原王朝防御重心逐步迁往东部。

所以从唐朝开始就会发现有能力的中原王朝在东北领土会延伸的非常长到奴儿干都司,之前也就是控制辽东,最多深入点朝鲜半岛。

谁知道清朝新疆出了个枭雄葛二蛋,而且准噶尔部枭雄辈出,给中原王朝吞新疆提供了了理由。同时清朝没有像唐朝一样两线作战,沙俄也快速解决,使清朝能集中精力收复西部。

不吞东南亚也很简单,有答案说到疟疾之类,这是很重要的理由。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我以前多次提过,就是对中外两国来说,交通太过不便。

相当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难度,而且比诸葛亮北伐还变态,山上到处都是碉堡。看看万历征贵州和乾隆征大小金川有多难就知道了,乾隆打缅甸难,缅甸反攻也很难。

从东南亚地形来看,最适合的打法就是海军登陆。现实是就算明朝是短暂的海军强国,也打下过越南,结果是靠农业税难以支撑放弃了。

user avatar

这里要普及一个知识点:新疆是最早汉化的地方,新疆的汉化和朝鲜,越南的汉化是在同一个时间上开始的。也就是汉武帝那个时代开始,持续了一千多年。

自从十年前,「东亚文化圈」的概念在中国普及开来后,很多国人就把东亚文化圈或者说汉文化圈当成一种静态的东西。这种观点当然是非常肤浅的,好像数千年来,除了汉人以外,其余的成员从来只有日本人韩国人和越南人。汉文化在历史上所覆盖过的土地,也只在汉地的东南区域。

这完完全全是扯淡的。首先,这个文化圈是流动的。比如说,在宋朝的时候,西夏人就是汉文化圈的一个成员,当然后来西夏人和女真人,契丹人都消失了。但是新的成员不断产生,像琉球人,就在明初的时候成为了这个文化圈的新成员,后来由胡里改人演变而来的满人通过征服的方式,也加入了这个文化圈,所以说「东亚文化圈」是不断流动的。

而新疆受汉文化影响,超过一千多年。在宋朝之前的新疆居民,在语言上说印欧语,在人种上都是高加索人种,而且是「黄发绿眼」或者「红发青眼」的高加索人种,他们是上古印欧人迁移最东边的一支。根据今天的考古结果,他们在体貌特征上接近西欧的凯尔特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这些塔里木盆地的白人国家受到中国很深的影响。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这片城邦(西域三十六国)就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汉朝,魏朝,晋朝,唐朝,中国人都对新疆的西域三十六国(楼兰,龟兹,于阗,疏勒,等)实行了羁縻统治。因为中国是征服者,而当地的白人土著是被征服者,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就像高地的水自然会向低地流。晋朝时法显和尚去印度取经,他路过西域时就在他的游记里写道,这些西域人虽然红发蓝眼,说的是和汉人不一样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衣服和我们汉人的衣服几乎一样。他们的建筑也和我们汉人的建筑一样。

而且你从钱币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是最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2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新疆地区的钱币都是方孔钱币,这种方孔钱币就是模仿中国的货币样式。比如龟兹王国,该国历来流通的钱币都是中国式方孔铜币,流通最广的龟兹钱币可以说完全是仿汉五铢或者曹魏五铢而铸的。

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晚期~隋唐的时候,汉地四周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上层主动改汉姓,起汉名的情况。比如在南北朝时,百济的国王还叫「扶余斯摩」,「扶余摩牟」。但到了隋唐,百济王的名字就变成了「扶余璋」,「扶余义慈」。在南北朝时,新罗王的姓名是「慈悲麻立干」,「炤知麻立干」。到了隋唐,新罗王的姓名就变成了「金原宗」,「金春秋」。

而新疆的这些国家,他们也是一样的,于阗王本来的姓名是「散瞿罗摩」,「舍都罗」,但在南北朝时期变成了「尉迟璥」,「尉迟眺」。龟兹王在唐玄宗的年代,都叫什么名字呢? 「白孝节」,这位名叫白孝节的龟兹王,他的王弟叫「白孝德」。疏勒王到了唐朝,名字也变成了「裴安定」,「裴国良」。

当然这些白人国家后来突厥化了,什么是突厥化?就是他们被黄种人的突厥人征服了。然后在人种上从纯白人变为黄白混血,在文化上从汉文化和佛教信仰变成突厥-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教信仰,所以这片地区的汉化底蕴就一度断绝了。直到近代乾隆灭准格尔,左宗棠建新疆省,以及如今新疆自治省,该地才重新汉化。但新疆受汉文化影响,显然比日本都更早。

user avatar

因为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准噶尔统一蒙古的努力威胁满蒙联盟,满蒙联盟是大清基石,大清与准噶尔之间可谓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而蒙古信喇嘛教,因此无论是准噶尔还是清朝,必须控制黄教教廷方能统帅蒙古。准噶尔到拉萨,无论走青藏还是新藏,都要经过南疆。由于准噶尔与清朝争夺青藏时控制了南疆,清朝平准时就顺便把南疆收了。

元朝之后,西域在经济上是没价值的。也就是大清有特殊国情在此,才收了西域。

其实如果近代没来的话,东南亚迟早是中国的,西域可说不定,很可能在改朝换代后又丢掉的。西域在地缘上跟中亚一个系统,与中原的交通远不如与中亚的交通方便。地理阻碍明显,文化渗透和转化很难。而且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是中亚诸板块中最弱的一个板块。即使实现了中原化,一旦离开中原的支持,在中国乱世之时也很难在中亚地区生存。

user avatar

首先,西域不等于新疆!不等于新疆!不等于新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西域”这一概念从本意上是指“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土地,不但包括现在的新疆,尤其是塔里木盆地,还包括了新疆以西的西亚、中亚、南亚等土地。如《后汉书》西域传就载了西亚的大秦、南亚的天竺、中亚的安息、大月氏等主要国家。现存最晚的西域传记,也就是《明史》西域传收录更杂,从毫无疑问为明朝直辖领土的“西番诸卫”到撒马尔罕(通常称为帖木儿帝国)、尼八剌(尼泊尔)等遥远外国都有收录。所以“西域成为中国版图”并不完全是事实,否则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乃至巴基斯坦、印度、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一堆国家都会来抗议的。


先说新疆:从西汉到盛唐,中国断断续续对新疆进行了近800年的统治,而唐朝更是以设三州四镇把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统治力度推向了一个巅峰。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

吐鲁番唐代文物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哥舒翰所率之唐军败于叛军,两京失陷。同年西域唐军被陆续调回参战。

763年,吐蕃尽陷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唐朝同西域交通几乎断绝。

768年,西域守军同朝廷恢复联系。

786年,沙州陷于吐蕃,河西走廊彻底沦陷。

790年,吐蕃陷庭州。

791年,回鹘陷西州。

至此,唐朝在西域的存在被彻底一笔勾销。在那之后,虽然元朝在吐鲁番地区有分封,被谭其骧把这些地方画成元朝领土,明朝在哈密地区也一度有过羁縻性质的哈密卫,甚至宋朝也疑似有延伸到新疆的陇右都护府(大部分人不认可),但中原王朝真正意义上再度统治大部分新疆,要到了清中期的1759年。继4年前清朝彻底消灭大敌准噶尔之后,清朝又在这一年彻底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并在3年后设置伊犁将军,正式建立起对新疆的统治体系。算起来从唐到清,新疆已经脱离中原王朝统治近千年。

这一千年里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使得中原王朝对新疆的兴趣大大下降。

第一件事被很多人所关注(以及扼腕或是愤恨),就是新疆的伊斯兰化。10世纪时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博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他最终葬在新疆阿图什,是新疆伊斯兰化之始。喀喇汗王朝此后又攻克了疏勒,并在11世纪初消灭了著名佛国于阗,使塔里木盆地西部基本伊斯兰化。在宋史中记载了可能来自喀喇汗王朝的使节,透露了他们使用伊斯兰姓名的可能性:

萨图克汗的陵墓

(元丰)四年,遣部领阿辛上表称"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大略云路远倾心相向,前三遣使入贡未回,重复数百言。董毡使导至熙州,译其辞以闻。诏前三辈使人皆已朝见,锡赉遣发,赐敕书谕之。神宗尝问其使去国岁月,所经何国及有无钞略。对曰:"去国四年,道涂居其半,历黄头回纥、青唐,惟惧契丹钞略耳。"因使之图上诸国距汉境远近,为书以授李宪。八年九月,遣使入贡,使者为神宗饭僧追福。赐钱百万,还其所贡师子。

  元祐中,以其使至无时,令熙河间岁一听至阙。八年,请讨夏国,不许。

  绍圣中,其王阿勿都董娥密竭笃又言,缅药家作过,别无报效,已遣兵攻甘、沙、肃三州。诏厚答其意。知秦州游师雄言:"于阗、大食、拂菻等国贡奉,般次踵至,有司惮于供赉,抑留边方,限二岁一进。外夷慕义,万里而至,此非所以来远人也。"从之。自是讫于宣和,朝享不绝。

根据钱伯泉先生研究,“阿辛”、“阿勿都”、“密竭笃”都是伊斯兰式姓名,可见这时伊斯兰教在新疆西部的“于阗”地区已经有相当影响。

虽然东天山高昌地区的佛教持续时间较长,但塔里木盆地东缘就没那么乐观了,这里的佛教存续情况很模糊,但依13世纪丘处机所言,昌八剌(昌吉)以西便是伊斯兰教天下了:

又历二城,重九曰,至回纥昌八剌城。其王畏午儿与镇海有旧,率众部族及回纥僧皆远迎。既入,斋于台上,洎其夫人劝蒲萄酒,且献西瓜,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园蔬同中区。

有僧来侍坐,使译者问:“看何经典?”僧云:“剃度受戒,礼佛为师”。盖此以东昔属唐,故西去无僧、道,回纥但礼西方耳。

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西域伊斯兰化速度加快,但佛教传统深厚的吐鲁番地区,佛教至少残留到永乐年间。到了15世纪下半叶,塔里木和东天山最终还是完全伊斯兰化了。之后卫拉特蒙古人把藏传佛教带入北疆,但最终准噶尔被清朝灭亡,卫拉特人损失惨重,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反而大量迁入北疆,整个新疆的伊斯兰化最终完成。面对同中原地区格格不入的伊斯兰信仰,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态度自然远不如丝路佛教鼎盛时期那么上心了。

第二件事情不那么被人所关注,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从新疆-中亚线移动为蒙古-西伯利亚线。这一转移起始于元,发展于明,最终完成于清,而商路上的主要贸易品也从丝绸变成茶叶。

蒙古-西伯利亚线成了新的主干道

13世纪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西征征服今日俄罗斯和中亚一部,建立金帐汗国,其统治中心在里海西北的拔都萨莱。元朝建立后金帐汗国仍然奉元朝为宗主,被元朝皇帝封为宁肃王,在山西平阳还拥有份地,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虽然不算得特别密切但也有一定的规模。由于此时新疆大部和中亚东部属于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同元朝的交往主要走的是从伏尔加河流域,经中亚西部的玉龙杰赤,穿越哈萨克草原南部,经过新疆北部的阿立麻里进入元朝的路线,这一点在巴斯喀尔、马黎诺里等传教士的记载中都有提及。虽然这一商路仍然有相当部分经过中亚,甚至于仍然以甘州(即张掖)为东方中转站,但已经开始绕开中亚绿洲和塔里木盆地等传统贸易节点了。

14世纪下半叶,明朝兴起,退回草原的北元很快陷入四分五裂地步,在欧亚大陆西侧,莫斯科公国也摆脱金帐汗国控制,金帐汗国也陷入分裂,这使得这条联系东欧和中国的草原之路一度衰落。相反,此时控制新疆大部和中亚东部的察合台汗国则处境较好,中亚绿洲之路在15世纪又有所复兴,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吐鲁番的商人成为东西贸易的主力,赵世瑜就指出:

在这一时期,河中地区,特别是以布哈拉为中心,与中国一直有着贸易往来。在中国的文献中,关于吐鲁番布哈拉商人或撒马尔罕商人的记载很多。布哈拉商人因同时与波斯、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进行贸易,从而成为中国与西方陆路贸易的中间商。

(中略)

在以布哈拉为贸易枢纽的中亚贸易中,中国、印度及中亚地区的棉花、丝绸、丝、棉织品,突厥的马,俄国的锅、盘,撒马尔罕的纸张,中国的珍珠等各种物品充斥于市场。虽然没有很多15—16世纪的统计资料,但17世纪中期的一些记录也能说明这一时期的贸易规模。1655-1656年,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海关申报进口的布哈拉丝织品“撒答剌欺”(sandanichi)每年的最高额为8 080匹;1619年,一个布哈拉商人一次运到喀山1 294匹“撒答剌欺”、223匹其他棉布、300个腰带、70米印花布、4.5公斤丝绸、几件衬衫和13块羊皮。在同一时期,布哈拉商人也垄断了波斯和俄国的中国大黄贸易,1653年,一个商人就运到托木斯克671公斤大黄。在16世纪及至17世纪末,布哈拉商人都一直是哈萨克人、加尔梅克人以及喀什噶尔汗国下各族的中间商,这里的加尔梅克,就是明朝文献中的瓦剌。虽然缺乏资料,但我们还是可以推测,16世纪前后中国通过中亚地区的陆路贸易是有一定规模的。

在16至17世纪,欧亚内陆又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主线转移的进程大大加快,而塔里木地区的重要性则明显下降:

在东端,达延汗复兴黄金家族,重新统一蒙古高原,并向新疆、青海几次西征,其后代阿勒坦汗更是通过吸纳汉人逐渐转入定居,在板升营建了宏大的城市。曾经主导蒙古高原的卫拉特(瓦剌)则往西迁徙,进入今日北疆地区。

在西端,更具有世界意义的变动发生了:莫斯科大公国四处扩张,消灭了金帐汗国的各个后继者,其统治者伊凡也改称沙皇。1581年,沙俄冒险家叶尔马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汗国,开启了沙俄征服西伯利亚的步伐,此后沙俄又兴建了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图鲁汉斯克等一系列要塞,到17世纪初基本上确立了对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流域的控制。

当沙俄在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流域站稳脚跟后,他们也开始尝试同中国建立联系。1616年,彼得罗夫和丘缅涅茨的使团同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建立联系,并打通了通过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源头进入蒙古高原的路线。1618年,佩特林从托木斯克出发,经阿巴坎河、乌布苏湖进入蒙古地区,跨过沙漠来到漠南蒙古的板升地区,向东从张家口进入明朝境内,完成了中俄之间首次往来。到了清朝时期,随着清朝和沙俄分别统一了蒙古各部和西伯利亚地区,中俄政治往来进一步密切,蒙古-西伯利亚商路也在18世纪最终成型。俄国人和各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则使得茶叶成为这一商路上最主要的商品。这条商路从北京或山西出发,经张家口进入蒙古地区,途径库伦等地,在恰克图进入俄国境内,再通过伊尔库茨克向西,最终达莫斯科。

相比传统的绿洲之路,这条更偏北的草原之路无需经过条件恶劣的雪山沙漠,考虑地表弧度后路线长度其实也更短,因而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主干道。而新疆,特别是南疆就几乎成了孤岛,在经济上同中原地区的往来也大不如前了。


历史上,清朝选择往西域方向用兵,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消灭准噶尔汗国。准噶尔人信仰藏传佛教,为了打通和西藏的联系,在1680年消灭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取得了对大部分新疆地区的控制权。同时准噶尔汗国意图挑战清朝对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根基。经过半个多世纪,历康雍乾三帝的持续战争,清朝借助准噶尔内部动乱在1755年将其消灭,但此时清朝也只控制了准噶尔的核心北疆地区,尚未进入南疆。此时清朝甚至仍有把大小和卓放回南疆统治当地穆斯林的想法,但1757年爆发的大小和卓叛乱迫使清朝打消这一念头,转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通过军府制直接统治新疆。

这之后,新疆遭遇张格尔、阿古柏等几次大规模战乱,最危险时全疆几乎陷落,只剩哈密、塔城等少数据点仍为清朝控制。但新疆终究是在以左宗棠为首的大批将士浴血奋战之下得到收复,并于1884年建省,从此新疆一直都保留在中国领土内至今。

在清朝持续同准噶尔作战并最终消灭之的时候,东南亚则是另一番景象:

在中南半岛上:越南陷入南北分裂,北方政权进入越西北山区,南方政权更是彻底消灭占婆,在湄公河三角洲拓土。缅甸和暹罗各自先后建立新王朝,四处扩张,并消化了曾为明朝土司的缅北、泰北地区。不少华人迁入越南和暹罗,从事各种行业,但最终也只能陆续本土化。

在南洋群岛上:西班牙虽然面对荷兰、英国乃至郑氏的挑战,但仍然维持着对吕宋地区的殖民统治。菲律宾南部的苏禄在西班牙攻势下日益衰弱,但向清朝求援的请求被拒。荷兰以巴达维亚为立足点基本完成了对爪哇的殖民化,并开始向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扩张。只有原住民四分五裂,欧洲人涉足较少的婆罗洲,还有较为可观的华人势力存在。

而清朝也确实同缅甸和安南都有战争,对缅甸的战争取得了不少战术胜利,但未能收复被缅甸蚕食的三宣六慰地区。对安南的战争一度攻入安南国都,但还因为轻敌松懈被阮惠击败。清朝对南洋群岛地区则是完全弃之不顾,在统一台湾后也无意进一步进攻吕宋地区,对华人下南洋也是百般限制并将其当作弃民,故而清朝最终在无论中南半岛还是南洋群岛都毫无建树。


我在之前的回答讨论过,如果把满清换成汉人王朝,那么新疆和东南亚的命运就有可能完全不同,详见:


user avatar

因为乾隆等清朝帝王的地缘思想是基于民族与文化层面的。在这种思想层面下,中亚的各大势力都被纳入了帝国的秩序中:蒙古人必须被吞并,要么受统治,要么被铲除;俄国是可以清晰的划分边界友好相处的;中亚南部绿洲区以帕米尔为界,以东长期被准噶尔控制,又成为清军进军前哨站的地区而被纳入统治,以西未被准噶尔征服的河中三汗国则维持现状,尽管其中的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布哈拉等地更为富庶;与伊犁维持贸易的哈萨克也不是征服的对象。

归根结底,在17世纪初期,原本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卫拉特人崛起,最终控制天山南北建立强大的独立黄教蒙古国,使得其控制区被纳入到清军的政府目标中,而东南亚在战略中则并没有一席之地。以清朝入关不变来说,想让部分东南亚地区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大概得寄希望于出现一个比otl位面强大和稳定的多、控制了吕宋等地的明郑政权。

再往后就是英俄的博弈和李左辩论中左的胜利,以及苏俄与国府的利益交换了。

user avatar

早在接受中国文明之前,东南亚就已经学习印度文明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更是直接成为了英法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一些研究明清历史的人,倾向于把中国分为东北、内地、藏区、蒙古和新疆五个地缘板块,但其实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临时情况。

内地板块西南部的苗疆地区,是经过了几百年,在明清最终才“内地”化的。东北是在清末民初逐渐“内地”化的,而这时,俄罗斯已经在黑龙江对岸的外东北建立了相对巩固的统治。而基本是在同一时间,俄罗斯在中亚、英法西荷葡在东南亚,都建立了类似的统治。

新疆则不然,与之相对的河西走廊很早就“内地”化了,这非常有利于新疆与内地的板块互动。而蒙古和藏区很长时间也都与内地共奉同一个朝廷。

此外,新疆与中亚之间有着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天然阻隔。

那么,背靠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东南亚,在苗疆长期阻隔与中国内地的联系情况下,当然不可能与新疆同日而语了。

或者我们反过来问:为什么历史上广阔的百越苗疆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而中亚却没有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主要分布在西安,洛阳,北京,这些地方离西北比离东南亚更近。如果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中心在广州,拿下东南亚还不是分分钟的事。秦末乱世,南北朝,五代十国,明朝早期,中央政权就是在南京,都得把越南收拾一顿。

user avatar

之前的回答被删了,我再发一篇吧。

本来我家乡没有外m古一样分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乡百姓对沙e与su联极度不信任,每次家乡面临分裂时百姓选择了支持国家,而反对分裂分子。在各族爱国人士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全民认同家乡属于国家,百姓等认同和自豪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认同这片土地和国家是祖国。却在fxs皇x眼里,这些都变成了我家乡族群武德不充沛、打不过大x民族的劣等性,他们嘲讽我家乡属于国家是族群的劣等,我家乡百姓不分离都变成了他嘲讽辱骂的借口。

当年百姓支持与贡献抗日战争,积极参与对印边疆保卫战和维护国家统一,可某些人却百般否认我家乡人民属于祖国,甚至否认我家乡百姓对抗日贡献。

反而,当年危害各族人民,出卖国家利益与主权,甚至试图割让国土分裂我家乡的军阀,仅仅因为屠害过我国族群,就被他们歌颂成千古英雄了。(评论区图2)

fxs皇x公开扬言不喜欢一国同胞的族群,而且淫荡的盯上了我们的女性,他扬言要像西方种族主义者一样改造血统与文化。一直使用歧视名称称呼我国族群,还把跨族婚姻污蔑成……。


那些如额敏和卓等支持国家统一的人物,被他们嘲讽诋毁成民族没有脊梁的表现,我家乡没有分裂独立在他们嘴里变成了族群的劣等性。

百姓被清朝统治和被封建反党派压迫,在他们嘴里变成了族群的劣等性。


而且这些fxs黄x准备让我们论文低人一等的贱民,被他们奴役与排斥。甚至我家乡族群世俗化不忌讳酒,他都攻击为“不正经”。


为了诋毁民族,他用歧视词汇“萨尔特”指代,诋毁中国族群的历史,解构民族组成,甚至他仿照“泛突厥”捏造出一个所谓的“萨尔特族”,把中亚民族与维吾尔族统一成一个民族。


维吾尔族勤劳工作,靠双手工作,他却攻击为“怂”。




你们还对那些fxs皇x抱有幻想?

我们百姓认同国家反对分裂,竟然被fxs皇汉如此恶毒言论所羞辱和嘲讽,为国为民贡献的先烈被他们如此诋毁与贬低。

醒醒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广东土客械斗,这段在广东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的冲突,确实不像许多其他历史事件那样广为人知,甚至可以说,它被很多人遗忘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场冲突的复杂性也让它难以被简单概括和流传。首先,得说清楚“土客”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土”指的是广东本地的汉族居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很长时间,是这片土.............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些东西,它们曾经默默无闻,被置于不起眼的角落,仿佛是遗落的尘埃,无人问津。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灵感的闪现,让它们褪去了灰暗的伪装,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说起这类事迹,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我们如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细菌。是的,就.............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2021年广东高考分数线已尘埃落定,历史类本科为448分,物理类本科为432分。相较于前几年,今年的分数线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背后折射出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从整体上看,今年的分数线可以说是“稳中有升”。历史类448分,物理类432分,这两个数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了复杂的统计学模型和教育部.............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西班牙帝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插手欧洲大陆事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崛起、扩张和维持霸权过程中一系列深层动机和现实需求的必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地缘政治的现实: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殊位置西班牙,或者说统一后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边缘,与法兰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吊诡之处。我们常常觉得,更先进的文明理应是征服者,毕竟他们拥有更强的生产力、更先进的技术、更精良的武器,以及可能更优越的组织和思想体系。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击败或取代的例子并不少见,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历朝历代都曾尝试过,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以惨败告终。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高句丽自身的实力,也有中原王朝在战略、战术和内部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 严苛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句丽的战略优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国都或.............
  • 回答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数次从低谷中崛起,其背后蕴藏着多重深刻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股强大的生命力,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既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明的基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广袤的土地、肥沃的黄河、长江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国际关系、政治策略以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之所以选择建立傀儡政权、藩属国或卫星国,而不是直接吞并,往往是出于一系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这些考量比“我就是想占领你的地盘”要深远得多。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一点,并尽量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避免那些生.............
  • 回答
    “为何日本在1898年美西战争前未曾染指菲律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对外战略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单来说,1898年这个节点,日本虽然已经跻身列强行列,但要挑战当时的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还存在几个关键的“不够格”。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一些。日本在1868年.............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结束长期战乱、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往往容易被后续的势力轻易取代,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原因。这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长期以来观察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得明白这些“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它们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经过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战争.............
  • 回答
    这是一处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保守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确实,像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这两位对保守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本人在生前很少或从未主动将自己标记为“保守主义者”。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扒一扒《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观和历史进程。史塔克家族和波顿家族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不过,为什么历史上的史塔克们没能彻底把波顿家连根拔起,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起源与土地:宿命的羁绊与现实的制约首先得明白,这两家能在临冬城附近安营扎寨,本身就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