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长期战乱后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都很容易被取代?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结束长期战乱、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往往容易被后续的势力轻易取代,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原因。这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长期以来观察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个普遍现象。

首先,得明白这些“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它们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经过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战争,将无数割据的势力一一扫平,或者通过联姻、政治博弈等手段,最终汇聚到一起。这个过程本身就消耗了巨大的国力,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一、 建立政权的“基础”其实并不牢固:

“拼凑”的帝国: 想象一下,经历了长期分裂和战乱,各地的势力、文化、经济基础、甚至利益集团都是截然不同的。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往往是通过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或者与某些旧势力达成某种妥协,才将这些不同的势力“拼凑”在一起。这种“拼凑”出来的统一,其内部的凝聚力往往是脆弱的。就像把很多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强行堆在一起,看起来是座山,但底下哪块石头不稳定,整座山都可能塌。
“收编”而非“改造”: 很多时候,为了快速稳定局势,新政权会选择“收编”旧的官僚、地主、军事力量,而不是彻底地进行社会改造。这些旧势力虽然名义上臣服,但内心可能仍有自己的盘算,甚至暗中保留着原有的势力和资源。一旦新政权出现危机,他们很容易就会“倒戈”或者重新抬头,成为推翻它的重要力量。
民心思变,但尚未“安”: 战乱确实让人们渴望和平与统一,但长期的压迫和破坏,也让底层民众对“权力”本身产生了警惕甚至仇恨。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虽然带来了和平,但它毕竟是继承了旧的统治模式,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解决导致战乱的深层矛盾(比如土地分配不均、官僚腐败、阶级固化等)。人们可能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如果新政权不能给他们带来切实的改善,甚至比旧的统治者更糟糕,那么“思变”的心理很快就会再次抬头,等待下一个机会。

二、 新政权的“天然劣势”:

“疲惫”的国家: 征战统一的过程,就像一场消耗战,把国家彻底“掏空”了。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生产力倒退。新政权一上来,首先面临的就是“重建”的巨大压力。然而,它的财政基础薄弱,人才凋零,很难有效推行各项改革,也无力应对潜在的挑战。
“新旧交替”的合法性危机: 任何一个新政权,在建立之初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尤其是当它取代的是一个曾经辉煌或被广泛接受的旧朝时。第一个大一统政权,往往是“结束”前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本身的合法性就不是“天命所归”,而是“武力征服”。这种合法性的基础不稳,就容易被那些宣称“继承正统”或者“受命于天”的挑战者所动摇。
“树大招风”的孤立: 统一了天下,意味着它成为了所有潜在对手的“唯一”目标。所有不满的旧势力、地方军阀、甚至是新的野心家,都会将矛头指向这个唯一的“大家长”。它要面对的敌人,比在分裂时期要多得多,而且更集中。

三、 政治和军事的“惯性”:

战争的“遗留物”: 长期战乱留下来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人才,往往会成为新政权的“附骨之疽”。一些地方军阀可能只是暂时蛰伏,他们手中的军队和经验,在合适的时候就会再次被激活。而新政权为了稳定,可能不得不依赖这些旧军队,这本身就埋下了隐患。
“矫枉过正”的倾向: 为了防止分裂重演,新政权可能会采取更加集权的政策,或者对地方势力进行过度压制。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反而会激化矛盾,让地方变得更加离心离德。当中央政权稍有松懈,地方的离心力就会像弹簧一样反弹。

打个比方:

就好比一场大地震,把城市彻底摧毁了。然后,一个建筑公司(第一个大一统政权)冒着极大的风险,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材料,把房子盖了起来,勉强让大家有地方住。但是,这家公司本来就资金紧张,技术也不够成熟,用的材料也有点次。周边一些原来就有点小权势的房主(旧势力)也没有完全服气,他们可能还在偷偷囤积材料,观望形势。

等到大家住进去,发现房子虽然能住,但地基不稳,材料不扎实,施工质量也有问题。这时候,稍微来点风雨(新政权的内部危机),甚至是有个看起来更“可靠”的开发商(新的挑战者)出现,拿着更好的“图纸”和“材料”,鼓吹“重建更美好的家园”,那些本来就对房子不满意的人,就很容易被吸引过去,或者自己就想着把这个不牢固的房子推倒,重新盖一个。

总结一下:

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就像是在一片废墟上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它满足了人们对“不再战乱”的急切需求,但它本身的根基不稳,内部矛盾重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这种“急就章”式的统一,虽然结束了混乱,但它本身却成为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为下一个周期的动荡埋下了伏笔。它的出现,更像是历史大浪潮中的一个“过渡”,为后来的更成熟、更稳定的统治模式铺平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晋的确是存在一个“长期战乱”后的遗留问题,城池(郡县)太多了。。。

西汉末年,帝国全国郡国不过103个,东汉盛期则是105个,有很多南方郡范围很大,并且与匈奴南蛮越族交战的军事需要充分动员地方军力,所以汉朝太守地位很高,俸禄二千石(第一档万石,只比第二档的中二千石低一点点),州郡兵也一直是军队的主体之一。

到了三国,由于吴蜀在南方立国,又要防范南蛮山越,军事压力更大,所以吴、蜀汉的普遍做法是增加郡县的数量,甚至有南方很多县都是始设于吴蜀时期,一直延续到共和国。吴、蜀之所以加起来养兵33万之多,一大因素就是新增加的那些郡县一般也都需要各自的郡兵防守,所以纸面上看着很多(蜀汉10万,东吴23万),其实很多部队都深居云南、广西、交趾之类的内地,真正能用来抵御魏、晋的兵力有限。

曹魏和西晋的总兵力一直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州郡数目可见一番,由于曹魏也是和吴蜀以及乌丸鲜卑等诸胡多线作战,所以曹魏的郡县数量也是在不断扩张的(具体见晋书地理志)。东汉时,北方的郡国数就已经高达73个之多,曹魏再一扩张,北方郡县数应该就是个很恐怖的数字了。有些书籍很认真的说曹魏有60万大军,很可能就是考虑了如此之多郡国里的州郡兵,以及县城守军的结果。

到了西晋统一之后,把三家大大扩张之后的地方机构全盘继承下来,“城池”的数量就更加恐怖了,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此外郡国数共有172个,县数1200多个。新设郡县的太守、县令及各官府人员的俸禄应该还是没少,西晋的国力却公认是大大不如东汉的,更别说西汉(西汉巅峰时官方口数近6000万,西晋只有1000多万,虽然可能还有1000万左右的隐藏人口未被王朝编户)。

再加上这170多个郡国的州郡兵,自然对晋朝才正形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司马炎最终做了一个激进的决定来解决这一负担——全面裁撤州郡兵。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书说:“自汉末开始,四海之内分崩离析,刺史对内亲自处理民事,对外统领兵马。如今天下一统,应当收藏起兵器,各刺史的职责,应该按照汉朝兴盛时候的那样,州政府及郡政府所统率的士兵,全部取消,大郡设置武官一百人,小郡设置五十人。”司马炎在世的时候,这一制度得以坚持。
刺史、太守不再领兵,刺史专心治吏,监察州中官员,三年一入朝奏事;太守专心治民,发展民生。州中还是有军队的,就是都督、将军统率的驻屯军,称为外军,但也直属中央政府。精锐力量是驻扎在京城内外的中军,西晋初年曾经有三十六军,蔚为壮观,大概有十几万人。以后我们经常要讲的某要员“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统领中军和外军,实际上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交州牧陶璜上书说:“交州、广州,从东到西有几千里,不服从政府管理的有六万多户蛮夷,至于服从官府劳役的,只有五千多家。两个州唇齿相依,只有靠军队才能镇守住。另外,宁州境内各蛮夷,都占据各河流的上游,水路和陆路都和交州相通。所以,不应该减损州兵,以显出官府的力量单薄。”
仆射山涛也上书说:“不应当去掉州郡的军事守备。”晋武帝却不听。20来年后,贼寇群起,州郡由于没有军队和武器,没有办法捉拿制止,于是天下大乱,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


从结果来看,“大郡100,小郡50”的新郡兵规模可谓是灾难性的(有一些说法认为很多郡县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指令),连盗贼都不能制,更别说后来的胡人和义军了,晋王朝对于中军的依赖大大增强,而藩王相对于地方郡县的实力就更强了。当然,这可能就是司马炎有意想看到的结果,毕竟中国历代王朝一大特点就是不断对前朝(魏)亡国教训矫枉过正。最终大家也知道了,八王之乱彻底把晋朝的家底军队和人力消耗殆尽,此后匈奴联合流民军就轻松在河北大杀四方了。

到隋朝统一南北朝时,长期战乱又再次留下了一个史上最庞大的地方郡县机构(貌似郡数和县数都是清朝以前的巅峰),这一回隋文帝选择的是大举裁撤郡县,直接将州改为地级行政单位。这点自然是有利有弊,难免在地方造成不少矛盾,后来与杨广的败家结合起来,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李渊为了缓和矛盾,曾经将隋朝撤掉的州县恢复不少,然后再慢慢裁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结束长期战乱、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往往容易被后续的势力轻易取代,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原因。这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长期以来观察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得明白这些“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它们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经过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提到南京定都的王朝,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明朝,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和之后,南京都曾是许多政权的都城,而这些政权,无论强大与否,似乎都难以长久延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选择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似乎总是难逃“短命”的魔咒.............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你提到的“丑胡”这个称呼,我需要先澄清一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带有贬低意味的称呼来形容不同族群,但“丑胡”这个词并非广泛地用来指代白种人。更常见的情况是,不同文化和时代对“外来者”或“异族”都有一些带有刻板印象的称呼,这些称呼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认知、民族冲突,甚至是单纯的陌生感。至于现在为什么.............
  • 回答
    利率的百年轮回:为何它总趋于下降?当我们审视历史的长河,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跃然纸上:利率,这个经济活动中最核心的价格之一,似乎在长时期内展现出一种难以逆转的下降趋势。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巧合,而是深层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利率轨迹的关键力量。一、人.............
  • 回答
    越南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然而,相比于一些地域辽阔的邻国,越南的领土扩张似乎显得更为谨慎和缓慢。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越南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越南国土狭长,南北长而东西窄,尤其是在中部地区,山脉纵横,河流密布,地形崎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为何在现代奢侈品领域,却不像LV(路易·威登)这样的品牌那样具有全球影响力?这背后涉及的是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传承与创新、品牌构建策略、市场定位以及历史机遇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珠穆朗玛峰,我们心中那座巍峨的“世界之巅”,它最近似乎“长高”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对它的认知发生了变化。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字——8848.86米,取代了曾经的8844.43米,成为新的官方身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座巨山真的在悄悄地向上生长?首先要明确一点,珠峰的“长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
  • 回答
    黑死病,一场在中世纪欧洲肆虐的毁灭性瘟疫,其影响深远,塑造了欧洲的社会结构、经济格局乃至文化思潮,其历史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短期冲击:生灵涂炭与社会崩溃的恐慌黑死病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短期影响,无疑是其骇人听闻的死亡率。据估计,在1347年至1351年间,欧洲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丧生.............
  • 回答
    如果让我主宰一段历史,我不会选择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是会选择在一个已有辉煌根基的文明衰落之际,施加我所能理解的、最温和也最持久的引导。我选择的,是中国汉朝,特别是东汉晚期。当年的光景,是一个王朝走向崩塌的悲凉序曲。宦官专权、外戚跋扈,中央的权力如同被蛀空的栋梁,摇摇欲坠。地方上,豪强地主盘根错节,.............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