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人类之间发生的暴力趋于大幅度减少?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

1. 国家权力的集中和垄断合法暴力(Pax Statistica)

从部落冲突到国家战争: 在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缺乏中央集权,冲突往往是小规模、局部性的部落或族群之间的争斗,通常由氏族首领或长老解决。这些冲突的规模和组织程度有限。
国家的兴起与暴力规制: 随着国家的出现,统治者开始致力于集中权力,并逐渐垄断了合法的暴力使用权。这意味着只有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才能合法地使用武力来维持秩序、执行法律以及对外作战。个人或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例如私人复仇、械斗等,逐渐被法律所禁止和惩罚。
“和平的交易”: 经济学家斯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将这种现象描述为一种“和平的交易”。人民将自身使用暴力的权利让渡给国家,换取国家提供的安全保障和法律秩序。这意味着个人直接诉诸暴力的动机和能力大大降低。
减少了冲突的“诱因”: 当有强大而公正的法治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而不是私下报复。

2. 民主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推广

问责制与和平决策: 民主制度通过选举、问责制和权力制衡,使得政府决策更加透明和受到约束。在民主国家,领导人必须为战争付出政治代价(包括选票的损失),而公民也更容易通过政治参与来表达对战争的反对。
相互依存与合作: 民主国家之间倾向于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这种相互依存性使得爆发战争的成本变得很高,因为冲突会损害所有相关方的利益。
公民权利的保障: 随着人权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个体生命和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法律更加强调保护公民免受暴力侵害,这也间接抑制了社会内部的暴力。
外部压力和国际规范: 民主国家的国际社会通常会施加压力,反对不民主国家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间的暴力。

3. 经济发展和商品化(Commerce)

战争的经济成本: 商品化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全球化。贸易和投资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战争会严重破坏生产、贸易和金融系统,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理性计算和利益最大化: 人们和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和平发展和贸易往来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远远大于战争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尤其考虑到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中产阶级的兴起: 经济发展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更看重稳定和有序的生活,反对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
全球化和相互依赖: 现代经济是高度全球化的,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战争会扰乱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对所有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4. 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的传播

对暴力的批判: 启蒙运动及其后续的思想潮流,强调理性、人道主义和个人价值,对过去的战争和暴力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人们开始质疑宗教狂热、民族主义冲动或君主个人野心驱动的战争的合理性。
强调沟通和谈判: 理性主义鼓励通过对话、谈判和外交来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武力。
教育的普及: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形成更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容易抵制煽动性和非理性驱动的暴力。

5. 科技进步和军事变革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慑: 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性。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其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这形成了“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威慑,使得大国之间爆发直接战争的门槛变得极高。
战争的代价对平民的影响: 现代战争的统计学显示,尽管战争本身仍然存在,但以国家为单位的大规模战争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在下降(特别是在二战之后)。虽然这背后有复杂的统计方法,但确实反映了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冲突有所减少。
信息传播的透明化: 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使得战争的残酷性更加容易被公众知晓,这会增加民众对战争的厌恶感,并对决策者形成压力。

6. 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对残忍的零容忍: 现代社会普遍对残忍行为持更强的谴责态度。从过去对酷刑、公开处决的接受度,到如今对任何形式的虐待和酷刑的零容忍,反映了道德观念的进步。
“他者”的去人性化程度降低: 尽管种族主义和歧视依然存在,但总体而言,人们对“他者”(不同种族、民族、宗教等群体)的去人性化程度有所降低。过去,将对方视为“非人”或“野兽”是发动战争和实施暴行的重要心理基础。
人道主义援助和干预: 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和人权宣言的出现,强调了保护弱势群体和干预人道主义危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或群体进行系统性暴力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和潜在的误区:

“暴力减少”不等于“没有暴力”: 重要的不是暴力完全消失,而是相比于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国家或群体之间进行的暴力行为(战争、内战)的频率和强度有所下降。个体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等依然存在,有时甚至可能在某些地区因特定原因(如国家崩溃、极端主义抬头)而有所上升。
统计的挑战: 如何定义和统计“暴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例如,是只计算战争死亡人数,还是包括内战、政治迫害、犯罪死亡等?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会影响结论。
地域差异: 这种普遍的和平趋势并非在所有地区都同步发生。一些地区可能仍然饱受冲突的折磨。
历史的曲折性: 历史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向上的道路,总会有反复和倒退。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血腥的冲突,但它们之后,大规模全球性战争反而减少了。

总结:

人类之间暴力的大幅度减少,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长期演进的结果。国家权力的集中、民主和法治的推广、经济的全球化和商品化、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威慑,共同作用,使得诉诸大规模暴力变得更加困难和代价高昂。这并不是说人类已经完全摆脱了暴力,而是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更强大的社会机制和更深层的道德观念,来约束和抵制直接诉诸大规模武力的行为。

正如平克所说,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善良的天使”,这得益于文明的进步,而不是人性的根本改变。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来维护和加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4级本科生承子珺,本答案为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期末作业。我担保作答的内容除引用部分外均为原创。由于阅历尚浅,答案中疏漏之处,恳请诸位大神指正!

---------------------------------------------------下面是答案正文----------------------------------------------------------

首先,要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先要弄清“是不是”——几千年来,暴力是不是真正减少了?即使是在以千年为单位的宏大尺度上看(而不是近几十年),人类也是在始终不断走向和平与文明的吗?

先给出结论:的确是的。而且变化之巨,以翻天覆地形容毫不为过。几千年来的“平靖进程”,让公元16年和公元2016年的世界几乎是两个星球。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一千年以来,无论是在集体暴力(战争、屠杀)和个人暴力(凶杀、犯罪)两个层面上,还是在暴力的规模(死亡人数、死亡率)和强度(酷刑的废除等)两个维度上,人类的暴力水平都在显著降低。

Steven Pinker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对人类暴力减少的各方面证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在这里摘取一些和题主问题关系比较切合的点。

  1. 国家暴力:战争和酷刑的减少

下面这张图是15世纪德国《中世纪家庭画册》内的插图,描绘的是中世纪乡村的世情百态。那么,所谓“田园诗般平静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恬静的田园生活。

左上角一个人正在受轮刑(中世纪最常见的酷刑之一,将人四肢绑在轮子上用铁锤打烂后悬挂展示直至死亡,基督教的圣物凯瑟琳之轮的出处就在此),绞架上吊死的人正在被乌鸦啄食尸体,右侧还有一名囚犯正在被押送上绞刑架。

后面还有一张描绘中世纪酷刑的画片,口味太重我放在答案的最后,不适者请跳过!

然而关于这些酷刑,真正可怕之处不在于刑罚本身,而在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些酷刑习以为常。这些刑罚不是在幽暗的地下室里进行的,而是在广场,在菜市口,在城头——就像我们今天以跳广场舞为娱乐【?】一样,当时的人们把观看酷刑做为娱乐刺激的手段。

然而今天,我们几乎不用担心以上种种残忍的刑罚加诸你我身上。

如下图,17-19世纪,酷刑在西欧各国相继被废除。

再让我们来看战争——尽管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恐惧,但1500-2000年的大国战争频度实际上在呈现下降的趋势。(如下图)

我们今天的高中教科书上写着这样几段话:“这个世界依旧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局势的特征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然而500年前,大国之间几乎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陷于战火。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荒谬——的确,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不到一百年前,尤其是二战,5000万的全球死亡人数,广岛上空的蘑菇云,南京的三十万枯骨,奥斯维辛的数百万冤魂,似乎把人类自相残杀的暴力推到了一个恐怖的顶峰。

然而我们需要重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并真切感受到这些杀戮,是因为它们被记录并流传下来,从而能够被我们看到;古代的一些屠杀被记录了下来,另一些却被忽视或者否认,甚至以当时人们的标准,根本不值得被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历史的近视眼”现象。

尽管大规模的死亡往往出自规模以上的战争,但为数众多的劫掠、仇杀、暴乱、对村庄的屠杀却不会被载入史册。


2.个人暴力的减少:以凶杀率下降为代表

从个人层面上看,凶杀率也在下降。下图中是对数尺度的西欧每十万人死于凶杀的人数。从13世纪到20世纪,凶杀率从十万分之一百下降到了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西欧人,13世纪你被谋杀的风险是今天的一百倍。



总之,无论在哪一个层面上,暴力水平都呈现不断降低的长期趋势。引用

@刘显文

的一段答案:

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 刘显文的回答

下图则可以作为一个数据证据,说明暴力活动和暴力水平的不断下降。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基本上,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无论是民间犯罪率还是国家行使暴力带来的伤亡都在不断下降,一言以蔽之既是暴力倾向的不断降低。即便是到了工业时代,不考虑两次世界大战这种特例的话,上述下降的长期趋势依然是成立的。


-----------------------------------------------------------------------

所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我不认为是因为人性变得善良了。几千年的尺度并不足以改变人性。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在假定人性不变的前提下,一定是有什么外在的因素变化了,使得人们更加“良善”,让人们更倾向于不使用暴力。

如果从人类本性以外的角度去看,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去分析,那么就涉及到使用暴力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在其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人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犯罪给他带来的预期效用超过了其机会成本。

所谓“成本”都有哪些?一是将同样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二是可能面临的惩罚。因此,实施暴力的成本提升让暴力变得“不合算”(刑罚对人的威慑力可以粗略地表示为破案率P*惩罚力度F,因此提高破案率和增加惩罚力度都可以起到对潜在犯罪者的威慑作用),或者人们效用函数的改变,都会使人们的暴力行为得到抑制。

是什么让暴力的收益下降,成本上升?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

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贸易让暴力的机会成本上升。

人类漫长的历史以强盗逻辑为主导,只是到了近代,市场逻辑才超越强盗逻辑,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近代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看到强盗的逻辑,好比说罗马帝国的征服,秦始皇的统一,然后像蒙古成吉思汗的征服,用的全是强盗的逻辑。历史证明,近代以来,强盗逻辑不可能真正的胜利,能真正胜利的只有市场逻辑。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如果贸易能为双方都带来好处,为什么要抢夺?实际上,有贸易的国家之间,战争的可能性的确降低了。

这一点似乎颇有争议,因为反对者手里也有充足的反例,鸦片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Russett & Oneal在他们的一篇文章Assessing the Liberal Peace with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Trade Still Reduces Conflict里,对贸易依存度和陷入军事争端的可能性进行了多重回归。他们发现,即使在控制民主、相对军力、大国地位和经济增长等变量以后,贸易依存度与卷入军事争端的可能性依然呈现负相关关系。某个年份对贸易依赖较高的国家,在下一年更少卷入军事争端。

另外,研究表明,贸易的和平效应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有关:已经具备境地贸易成本的金融和技术基础条件的国家,更倾向于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它们之间的纠纷。

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贸易的和平效应才会发挥其作用。交通、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人们合作的收益越来越高,采用暴力的机会成本也就越来越低。



第二,国家——利维坦,是对暴力的重要减速器。


别人的痛苦似乎总是不如自己的痛苦痛苦(这毕竟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原始社会,复仇常常是过度的。人们似乎总要让对方得到比自己更深重的痛苦才能得到满足,于是就出现了冲突的不断升级和过度复仇的血腥循环。

于是,国家出现了。惩罚侵犯者的不再是被侵犯者,而变成了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民免受伤害而垄断了使用暴力的权力——刑罚是被国家垄断的暴力,可以视作一种集体的“复仇”。国家的出现,让暴力死亡率下降至之前的五分之一。(如下图)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视为野蛮《十二铜表法》实际上具有其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它规定并限制了同态复仇(同态复仇和过度复仇比起来已经是进步的)——只有毁伤他人肢体的行为,同态复仇才是被允许的。《十二铜表法》还第一次引进了罚金,用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来对同态复仇进行替代。用罚金来替代肢体毁伤,无疑是另一个巨大的进步。(p.s.现代的“国家复仇”形式,以罚金、有期徒刑等刑罚为主流,它们无一不是“货币”般量化的惩罚,而不是原始的以牙还牙)

所以说,在今天我们看来野蛮、尚武、好斗的罗马,在限制暴力方面着实是先行者。实际上,在罗马所处的年代,它其实要比周围的“蛮族”要文明友善很多。【友善的文明和尚武的文明,繁华的文明和粗野的文明,哪个更容易生存,哪个更容易强大?这还真是个不好解答的问题!@吴乐旻 老师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我在想要不要在知乎上提个问题邀请老师回答呢XDD】


第三,人类的命变贵了。

——人的一条命到底值多少钱?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量化生命价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人的生命可以量化吗? - 吃喵粮的汪的回答

美国公民的命价约970万美元,相比之下北京城镇居民的命价在10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甘肃农村居民命价的“命价”相比而下只有14万元。

其实不只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命价区别很大,生命价格在历史上的差异更是匪夷所思。今天我们耻谈“为生命定价”,然而在古代,人们谈到“一条命值多少钱”的时候似乎容易启齿得多。

日耳曼法留下的许多蛮族法典如《撒克利法典》中专门规定了各种阶级人们的赔命价格,从贵族到平民,男女老少赔命价格不等。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习俗或规定,其中一部分一直延续到到近代。在西康地区,打死穷人一条命,赔藏洋160元即可了结。

《大明 律·名例》规定,死刑的赎价为铜钱四十二贯。在《大明律》制订时,这笔钱折合白银四十二两,相当于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

到了清朝,咸丰九年(1859 年),福建布政使张集馨向皇帝汇报说,福建普通人的命价为每名三十洋元。三十洋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19世纪50年代,大米的平均 价格是每石2.4洋元。折算下来,一条人命的价值不足一千八百斤大米,不过两千元人民币。(吴思《血酬定律》)

比之于今天,人命的价格的确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人命变贵,说明社会对生命的评价(和支付意愿)升高,大规模的暴力、屠杀发生的成本就会提升,从而有效减少了暴力的发生。


第四,马尔萨斯陷阱与工业革命

关于这一方面,是我完成这篇答案以后又看到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 刘显文的回答这个答案以后所吸收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先贴上来,待后再补充。


最后的脑洞: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历史。我们总是关注发展,但发展的另一面就是减少破坏。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作者就感叹道,如果这(暴力减少)都不算进步,那什么算进步?

但是战争真的就不是好东西吗?和平就真的好吗?深陷在马尔萨斯陷阱中的世界,就算飞满了白鸽,又会如何呢?一起在相亲相爱的祥和中慢慢滑向贫困和饥饿吗?在贫困和饥饿的严酷逼迫下,谁又能保证人们不为了生存,而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刀刃相向?如此,便又是一场流血,一场刀兵,一场循环。

——是否在人们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以后,暴力的减少才有意义呢?


参考文献:

Pinker S.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M]. New York: Viking, 2011.

Becker G 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Oneal J R, Russett B. Assessing the liberal peace with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Trade still reduces conflict[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1999, 36(4): 423-442.

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吴思. 血酬定律: 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M]. 究竟出版社, 2003.


--------------------------------------------------分割线又来了------------------------------------------------------------

话说第一次在知乎正经写答案好紧张...很多规范性的东西都不懂,种种不足还希望各位多包涵,多指教!

另外那张中世纪酷刑的图太过重口,不知道贴出来会不会被和谐掉?

---------------==---------高能预警,对暴力、酷刑等场面不适者请跳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波义耳定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定律”,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科学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气体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奠定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要理解为何波义耳定律如此特别,我们需要先回到那个科学尚在萌芽、充满哲学思辨的时代。在波义耳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挺难回答的,因为“帅”这个东西太主观了,而且放到不同时代,人们对战舰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选,而且要说得详细点,让你们觉得是我想出来的,那我会倾向于从设计理念、技术突破、甚至是它所代表的精神气质来判断。我心目中最帅的战舰,如果非要选一艘,我会指向一艘真正改变了海.............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未见过一个时代,是纯粹由“最优基因”的群体所垄断繁衍的。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人们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思考过,而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基因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对“最优”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动态性。首先,让我们谈谈“最优基因”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于.............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对比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真实与游戏机制之间的一大核心差异。苏军在二战东线之所以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力损失依然保持战斗力,而《钢铁雄心4》(HOI4)中的苏军在损失约200万人力时就接近崩溃,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历史苏军的庞大基数与战略纵深首先,也是最直接.............
  • 回答
    要理解为何俄罗斯即使人口不如西欧某些国家,却始终被视为庞然大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历史形成的复杂原因。这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巨大的地理体量是无法忽视的首要因素。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横跨欧亚大陆,这赋予了它一种天然的.............
  • 回答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要评价王安石,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政治主张、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如此复杂且充满争议。 王安石为人: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个体从许多.............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在瑞士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瑞士德语人口占多数,瑞士德语也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但其货币却名为“瑞士法郎”,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角度来解读。1. 历史原因:瑞士联邦的形成与语言区的独立性 早期州的联合与多样性: 瑞士联邦并非一开始就是一.............
  • 回答
    伊朗,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其语言版图也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其中波斯语是无可争议的主旋律。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伊朗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虽然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其在伊朗本土的“波斯化”程度,相较于它们在其他地区的广泛影响,似乎显得不那么彻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冯玉祥,这位被冠以“倒戈将军”之名的传奇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中九次易帜,站队变幻莫测,但建政后的官方历史对他却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叙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冯玉祥的政治生涯、他的思想转变以及新中国官方叙事的构建.............
  • 回答
    这篇题为《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的文章,从人文和地理的角度,对东北大米为何品质出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实能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和食欲。抛开“最好吃”这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将东北大米的优越品质归结于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叠加。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