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

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给他配了这把“青龙偃月刀”。刀长九尺,刀刃上雕龙纹,看起来就很霸气,符合当时人们对武将的想象。而且,小说里还详细描写了这把刀的重量,说是八十二斤,这更是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你想想,一般的兵器有多重?八十二斤的刀,挥舞起来得有多大的力量?这一下子就把关羽的勇猛刻画出来了。

问题就出在,《三国演义》虽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影响极其深远,但它终究是一部小说,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再创作的。在罗贯中写书之前,关于关羽的史料,比如《三国志》之类的,对关羽的武器描写就非常简略。史书上只说了关羽“善于射箭,并擅长使用长矛或戟类兵器”,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刀,或者有没有这把“青龙偃月刀”,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看一些现代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里面的主角总是有专属的绝世兵器,但那多半是作者为了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很可能就是罗贯中为了让关羽这个角色更加鲜活、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而进行的文学创造。

后来,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的普及,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就通过这些途径,一代代地传了下去。你想想,戏曲舞台上,演员们拿着道具,要直观、要形象,一把造型夸张、气势十足的“青龙偃月刀”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久而久之,大家看习惯了,听习惯了,也就觉得这把刀理所当然就是关羽的。

再有,就是“偃月刀”这种兵器本身。偃月刀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它是一种非常沉重的长柄兵器,更偏向于仪仗或者说骑兵使用的兵器,而非战场上步兵格斗的主流。关羽生活的年代是三国时期,当时战场上流行的长柄兵器更多是矛、戟、戈之类的。如果真的用一把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去和人打仗,那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恐怕也不是特别合乎常理。

所以,说到底,很多人不知道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主要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后来各种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将这个文学形象固化了。人们更习惯于从小说、戏剧中认识历史人物,而小说里的描写,往往比史书更加生动、更具戏剧性,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记住。这是一种艺术创作对历史认知的“覆盖”和“重塑”,也是文化传播过程中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为啥不能用青龙偃月刀?潘凤还用盘古开天斧呢。青龙偃月刀是多么符合关羽气质的兵器。罗大导演设计的二爷形象:“身披绿风袍,脚跨赤兔追风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多么经典!!!你好好感受一下文学的美不好吗?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不在乎,只有你这种知道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在乎。

user avatar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话糙点说:虚的是虚的,实的是实的。虚实不分,是xx。

套用一下:文学归文学,历史归历史。

历史是少数人(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历史半吊子)的事,文学是多数人(普罗大众,或,老百姓)的事。

关羽不用青龙偃月刀,是《三国志》的事,是历史的事;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演义》的事,是文学的事。

分清楚,行不行?

题主如此痛心疾首,感觉不是历史学家的范儿,那就是历史爱好者了,也照顾一下普罗大众的感受,好不好?

您可能恰巧对历史感兴趣,亲自(?)读过《三国志》,知道关羽不用青龙偃月刀,就以为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常识”……那假如您恰巧对天文学不感兴趣,能否分清楚红巨星和白矮星这种天文常识呢?

经典误世人?

好吧,按这个逻辑,剩下的三大名著谁也别躲着:

玄奘其实是只身印度求法的,根本没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呢?《西游记》误世人……

宋江其实就是个草寇,被张叔夜讨平了,根本没有一百单八将,没有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呢?《水浒传》误世人……

贾宝玉林黛玉……查遍史书没这俩人啊,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呢?《红楼梦》误世人……

中国说完了,推而广之:

希腊联军远攻特洛伊,就是菜鸡互啄,根本没有众神相助,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呢?《荷马史诗》误世人……

耶稣就是个传教的凡人,根本不会把水变成酒,也不会死而复活,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知道呢?《圣经》误世人……

看,西方文学两大源头都是误世人,那后边的整个西方文学就不用说了。

唉,诗和远方,都是误世人啊……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关羽用的就是青龙偃月刀。

如果不信可以去看看那些供奉的关羽塑像。有几个不是拿青龙偃月刀的。

或者去看看戏曲,看看小说,至少可以看看《三国演义》。

什么,你说历史?

关羽早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了好吧。

人家是圣人。

圣人就应该有圣人的模样。

一个已经被神话的人,和历史是不是如此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拜的是武圣关公。而不是历史关公。二人是同一人,也是不同人。

懂了吧,就算你拿出各种证据证明历史上的关公不拿青龙偃月刀又如何?

人们拜的不是历史,是成圣的关公。

就好像如果有人证明释迦摩尼绝对不是现在佛像雕刻的样子,人们还是认为他就是这样子。

因为人们拜的是成佛的释迦摩尼。类似的还有八仙。

关羽就是用的青龙偃月刀。

信奉可懂?关羽就是这个样子。

信奉可懂?人是会装饰自己所信奉的神圣,而不是一尘不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对李定国这个人确实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谈之色变”——当然,是关于他事迹的“色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叙事的“主流”选择与“被遗忘”的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胜者为王”的延续。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史官自然.............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骄傲:为何很多人不了解德克士的真实身份?你可能常在街头巷尾、购物中心里看到那个标志性的黄底红字的“DICO’S”招牌,对它熟悉的程度,就像是熟悉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许多人对德克士的认知,停留在“一家快餐店”,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
  • 回答
    说到新垣结衣(Gakki),这名字在日本乃至亚洲都算得上家喻户晓了。她国民度之高,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过,除了她那治愈系的笑容,精湛的演技,以及“国民老婆”的封号之外,其实这位女神身上还有不少挺有意思,甚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细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Gakki光鲜背后,却鲜为人知的小故事。1.............
  • 回答
    .......
  • 回答
    《围城》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道难以简单定义又饱含复杂滋味的“围城”。说它好的人,是真心被它的犀利、幽默和深刻所打动;而说它不好的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不满往往源于它锋利的“刺”戳中了自己不愿触碰的现实。《围城》到底如何?从文学成就上来说,《围城》无疑是一部杰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