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常说“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而却连姜维都不知道?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

“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和人物形象,几乎成了国民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三国嘛,那还能不知道?就像问你白雪公主的故事,十个人里八个都能说出个大概来。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三国的事”和“三国历史”并非完全等同,而“三国演义”这个滤镜,又太过强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道三国,却不知道姜维”的现象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它才是大众接触“三国”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小说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故事的跌宕起伏,自然会对人物进行取舍和加工。那些在演义里出场最多、故事线最丰富、个性最鲜明的人物,自然也就最为人所熟知。

在《三国演义》里,谁是主角?那肯定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巨头”,还有诸葛亮这位核心谋士。曹操、孙权、周瑜、赵云、张辽等等,也都是戏份十足、有血有肉的配角,他们的故事你耳熟能详。这些人物就像明星一样,自带光环,大家关注度自然高。

那么姜维呢?在《三国演义》里,他是什么角色?

姜维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的“二号”核心人物,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可以说是“少帅”。他的故事在小说后半部分,也就是诸葛亮死后,才逐渐浮现。而且,相比于诸葛亮那样的“全知全能”型角色,姜维虽然也智勇双全,但他更像是一个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的悲情英雄。他的故事更多的是“北伐”、“屯田”、“抵抗”,虽然充满了坚韧和理想主义,但在情节的吸引力上,可能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如关羽的义薄云天,不如张飞的勇猛鲁莽。

更关键的是,姜维的结局是蜀汉灭亡。 他的故事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蜀汉走向衰亡的历史轨迹的缩影。小说在描绘蜀汉最后的挣扎时,虽然花了篇幅给姜维,但相较于前期的辉煌,后期的故事总是带着一股悲凉的底色。很多人读小说的时候,可能更喜欢那些精彩的战役、智谋的较量、英雄的崛起,对于蜀汉最后的悲情谢幕,可能看得就没那么细致,或者说,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被前面那些更加“有趣”的人物和事件吸引走了。

其次,再聊聊历史本身。

《三国志》,尤其是陈寿写的《三国志》,对于人物的记载是相对客观和精炼的。姜维在《三国志》里是有传的,而且篇幅不小,详细记载了他一生的事迹,包括他投降诸葛亮、参与北伐的多次战役、以及最后在蜀汉灭亡后,试图复兴汉室的努力。

但是,历史的书写方式和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很少有人会像研读小说那样,去逐字逐句地品读《三国志》。大部分人接触“三国”信息,是通过改编后的作品,而这些改编作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往往会选择那些最具有故事性、最能制造爆点的片段和人物。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传甚广,在于它将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化、戏剧化的加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人们记住的是“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三顾茅庐”的刘备,而不是姜维在某个细节上如何巧妙布置。

所以,可以说,姜维在《三国演义》里的存在感,相比于那些“流量担当”级别的人物,是弱一些的。他不是那个“开篇就奠定基业”的大佬,也不是那个“横扫千军”的战神,他更像是“接盘侠”和“守墓人”,他的故事是承前启后,但如果只看吸引眼球的程度,他就不如那些早期就声名鹊起的人物。

再加上,信息传播的“马太效应”。越是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知名度。而那些相对冷门一些的人物,即使在历史上同样有重要贡献,也容易被淹没在大众的认知海洋里。

所以,当有人说“三国的事谁不知道”时,他心里想的往往是那个经过《三国演义》千锤百炼、家喻户晓的“三国宇宙”。而姜维,虽然也是这个宇宙中的一员,但他可能就像一部宏大史诗中一位重要的配角,虽然他的戏份不可或缺,但如果单拎出来,在不熟悉他的人那里,他的名字就不如那些主角光环太强的角色那样“自带流量”。

简而言之,就是:

小说《三国演义》是大众认知三国的主要来源。
《演义》为了戏剧效果,重点塑造了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核心人物。
姜维在《演义》中的戏份相对靠后,且作为蜀汉后期衰亡的代表人物,故事基调偏悲情,戏剧吸引力不如前期人物。
历史的细节往往被大众化改编所“稀释”,只有最具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深入人心。

所以,你听过“草船借箭”,但未必能想到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为了北伐付出了多少努力。这并不是说姜维不重要,而是说在那个被《三国演义》塑造的、人人皆知的“三国故事”里,姜维的光芒确实被一些“巨星”给遮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亲眼见过说这句的,

三国么,谁不知道啊!

刘宋!刘备刘裕都是好样的!气吞万里如虎!

曹魏!曹操很厉害!他儿子封号信陵君!三千门客,个个能打!

东吴!我知道!大将吴起!太史慈!赫赫有名!

……………吓疯掉的昏割线…………

我恍恍然间不知道人间何世,

茫茫然不知他是懂还是在放?

急忙忙把那新闻联播来观看,

才确定我没有穿越去异世界。

╮( ̄▽ ̄)╭

你们当我编的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
  • 回答
    人们对于奥斯卡·罗伯特森(Oscar Robertson)职业生涯成就的评价,常常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困惑”:为什么这位以“大O”之名闻名于世、手握无数三双纪录的球员,职业生涯的MVP数量和总冠军数相形见绌,但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历史前五的讨论席位?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需要我们.............
  • 回答
    在中国,罢工现象确实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普遍和公开。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的法律体系对罢工的定位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中,工会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穷人不要生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讨论。这个建议背后通常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经济、教育、社会资源、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争议点:1. 经济负担与代际贫困的循环 直接经济压力: 养.............
  • 回答
    “国外比国内好”这种普遍存在的看法,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经济与生活质量的感知差异: 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和人均.............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审美层面的,还有实用性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认知和习惯的差异: 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审美惯性: 长期以来,全球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许多西方语境下,.............
  • 回答
    很多人在做事情时倾向于拉人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分摊风险与责任,降低心理压力: 分担不确定性: 许多事情的结果并非百分之百确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独自承担时,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会非常大。拉人一起,意味着风险被分摊,即使失败了,.............
  • 回答
    “啃老”现象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成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提供经济、生活上的支持,而自己没有独立承担起生活的责任。而当这个群体缺乏羞耻感时,背后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家庭以及个人因素。以下是对“为什么很多人啃老却没有羞耻感”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一、 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1. 传统.............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Battle of Kursk)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其深层原因在于它标志着纳粹德国在东线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并由此开启了苏联红军不可逆转的战略反攻,直至最终摧毁纳粹德国。 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但库尔斯克战役的意义更在于其战略层面的终结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