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朱元璋?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
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寒,依靠农民起义起家,对功臣极为警惕。他通过“胡惟庸案”(1380年)和“蓝玉案”(1390年)大规模清洗功臣,导致大量文臣武将被处死或流放。例如,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均因被怀疑谋反而遭清算。这种“诛功臣”政策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不信任,使大臣们对朱元璋心存畏惧,甚至形成“恐怖统治”的印象。

2. 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朱元璋通过“削藩”政策(1384年),削弱功臣和地方藩王权力,但这一政策引发了诸王的不满。例如,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因削藩被软禁,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这种高压手段导致地方势力与中央的矛盾长期存在,为后世的权力斗争埋下隐患。

3. 严刑峻法,推行“重典”政策
朱元璋认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推行严刑峻法,如“春夏不杀,秋冬多杀”的政策。他亲自制定《大诰》《大明律》等法律,对贪腐、谋反、盗窃等行为严惩不贷。这种“以刑治国”的策略虽然巩固了统治,但也导致社会风气压抑,百姓对统治者产生恐惧。



二、经济与社会政策的争议
1. 赋税沉重,民生困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赋税制度严苛。例如,洪武年间推行“里甲制”,要求百姓承担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此外,他推行“屯田制”虽旨在解决粮食问题,但因管理不善,常引发农民起义(如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2. 海禁政策,限制贸易
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海外贸易,认为“海禁”可防止倭寇入侵和外敌渗透。这一政策虽巩固了边疆安全,但严重阻碍了明朝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导致后世对“海禁”政策的批评,认为其限制了明朝的国际竞争力。

3.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
朱元璋虽提倡“均田”政策,但因官僚腐败和土地兼并问题,贫富差距扩大。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后流亡,成为“流民”,为明末民变埋下伏笔。



三、个人性格与政治决策的争议
1. 多疑与猜忌
朱元璋性格多疑,对大臣、宗室、功臣均保持高度警惕。他甚至怀疑自己的儿子们,导致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夺位。这种猜忌心理使朝廷政治充满不信任,大臣们不敢言事,形成“言者必死”的氛围。

2. 晚年决策失误
朱元璋晚年因病体衰,决策失误频出。例如,他晚年迁都北京(1403年),虽为加强北方防御,但导致南方经济重心转移,加重江南百姓负担。此外,他晚年推行“清君侧”政策,导致朝政混乱,为明成祖夺位提供了机会。

3. 文化政策的争议
朱元璋推崇“儒学”,但对异端思想(如佛教、道教)严厉打压,导致“文字狱”频发。例如,他下令焚毁“道藏”“佛藏”,禁止民间宗教活动,使民间信仰与官方宗教冲突加剧。



四、历史评价的偏见与后世争议
1. 正史与野史的矛盾
朱元璋的正史记载(如《明史》)多强调其“开国之功”,但野史和民间传说(如《明实录》《明宫史》)则揭露其暴政与猜忌。后世史学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批评其“以暴制暴”,认为其统治手段过于严酷。

2. “开国皇帝”的双重性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其功绩(如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肯定,但其统治手段(如屠杀功臣、严刑峻法)则被批评。这种“功过参半”的评价,导致后人对其产生复杂情感。

3. 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朱元璋的“暴君”形象在民间传说中被强化。例如,他“杀掉功臣”“严刑峻法”等故事被后世文学(如《明史》《明宫秋》)广泛传播,强化了其负面形象。



五、对后世的影响
1. 制度遗产
朱元璋的统治虽然导致明朝初期的动荡,但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监察体系(如锦衣卫、东厂)为后世所沿用,但也成为后世政治高压的根源。

2. 文化与思想的深远影响
朱元璋推崇儒家思想,但其“以刑治国”的政策影响了后世对法律与道德的思考,也导致民间对“暴君”的集体记忆。



总结
朱元璋之所以被许多人不喜欢,主要源于其严苛的统治手段、对功臣的屠杀、沉重的赋税政策以及晚年决策失误。尽管他是明朝开国皇帝,但其统治方式和政策在后世被广泛批评,形成了“开国之君,暴君之主”的双重评价。这种矛盾性使他的历史形象复杂而多面,成为后世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于朱元璋的施政,倒没有多大的反感,就是个正常封建皇帝那样,屁股已经坐在龙椅上了,当然要为家天下而不懈奋斗。

他反抗元朝,结束乱世的贡献,也还是要肯定的。

但是《元史》实在恶心。

看看朱元璋雇来的笔杆子是怎么描写红巾军的。

至正十一年:

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
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事觉,县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杨氏,其子韩林儿,逃之武安。
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攻陷徐州。李二号芝麻李,与其党亦以烧香聚众而反。
蕲州罗田县人徐贞一,名寿辉,与黄州麻城人邹普胜等,以妖术阴谋聚众,遂举兵为乱,以红巾为号。
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及卫王宽彻哥总率大军出征河南妖寇,各赐钞一千锭,从征者赐予有差。
命知枢密院事老章以兵同也先帖木儿讨河南妖寇。

这一年,朱元璋在要饭。

至正十二年:

脱脱复徐州,屠其城,芝麻李等遁走。
中书省臣请为脱脱立《徐州平寇碑》及加封王爵。
以脱脱平徐功,赐金一十锭、银一百锭、钞五万锭、币帛各三千匹,上表辞,从之。
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儿与信阳州罗山人李思齐同起义兵,破贼有功,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知汝宁府。

这一年,朱元璋因元军杀良冒功,被逼造反,投入郭子兴军中。

至正十三年:

中书省臣言徐州民愿建庙宇,生祠右丞相脱脱,从之,诏仍立脱脱《平徐勋德碑》。
合军讨徐寿辉于蕲水,败之,寿辉遁走,获其伪官四百余人。

这一年,朱元璋在和元将张知院部作战。

至正十四年:

会合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讨沿江贼。
命亲王速哥帖木儿以兵讨宿州贼。
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

这一年,朱元璋和脱脱和谈。

至正十五年:

徐寿辉伪将倪文俊复陷沔阳府,威顺王宽彻普化令王子报恩奴等同湖南元帅阿思蓝水陆并进讨之。至汉川,水浅,文俊用火筏烧船,报恩奴遇害。
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答失八都鲁大败刘福通等于太康,遂围亳州,伪宋主遁于安丰。

这一年,朱元璋的主君郭子兴接受大宋龙凤朝廷委任的官职,朱元璋亦奉龙凤为正朔,就任副元帅。

至正十六年:

奉元路判官王渊等以义兵复商州,升渊同知关商襄邓等处宣慰司事。
贼侵河南府路,参知政事洪丑驴以兵败之。
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帅甄崇福战死。
汝、颍贼李武、崔德等破潼关,参知政事述律杰战死。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同知枢密院事定住引兵复潼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以兵守之。
潼关复陷,伯家奴兵溃,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复以兵取之,李武、崔德败走。
察罕帖木儿复陕州及虢州,复袭败贼兵于平陆、安邑,以功由兵部尚书升佥河北行枢密院事。

这一年,朱元璋占领应天,称吴国公。

至正十七年:

以征河南许、亳、太康、嵩、汝大捷,诏赦天下。
刘福通遣其党毛贵陷胶州,佥枢密院事脱欢死之。
毛贵陷益都路,益王买奴遁,自是山东郡邑皆陷。
刘福通犯汴梁,其军分三道,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寇晋、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趋关中,毛贵据山东,其势大振。
刘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卫辉路,答失八都鲁之子孛罗帖木儿与万户方脱脱击之。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兴元,遂入凤翔,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屡击破之,其党走入蜀。

这一年,朱元璋在攻略南京周边地区。

至正十八年:

毛贵陷济南路,守将爱的战死。毛贵立宾兴院,选用故官,以姬宗周等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
刘福通遣兵犯卫辉,孛罗帖木儿击走之。
毛贵陷蓟州,诏征四方兵入卫。
毛贵犯漷州,至枣林,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遂略柳林,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以兵击败之,贵走据济南。
是时贼分二道犯晋、冀,一出沁州,一侵绛州。
贼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儿部将关保击败之。
汴梁守将竹贞弃城遁,福通等遂入城,乃自安丰迎其伪主居之以为都。
关保与贼战于高平,大败之。
关先生、破头潘等陷辽州,虎林赤以兵击走之,关先生等遂陷冀宁路。
关先生、破头潘等陷上都,焚宫阙,留七日,转略往辽阳,遂至高丽。

这一年,朱元璋继续攻略南京周边。

至正十九年:

枢密副使朵儿只以贼犯顺宁,命张立将精锐由紫荆关出讨,命鸦鹘由北口出迎敌。
贼陷金、复等州,司徒、知枢密院事佛家奴调兵平之。
察罕帖木儿督诸将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等攻破汴梁城,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

这一年,朱元璋攻略浙江。

至正二十年:

佥行枢密院事张居敬复兴中州。
命辽阳行省参知政事张居敬讨义州贼。
贼陷孟州,又陷赵州,攻真定路。
贼复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儿引兵击之,败绩。

这一年,朱元璋开始与陈友谅交战。

至正二十一年:

河南贼犯杞县,察罕帖木儿讨平之。
察罕帖木儿调兵讨永城县,又驻兵宿州,擒贼将梁绵住。
四川贼兵陷东川郡县,李思齐调兵击之。

这一年,朱元璋继续打陈友谅,与察罕通好。

至正二十二年:

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
刘福通以兵援田丰,至火星埠,扩廓帖木儿遣关保邀击,大破之。

这一年,朱元璋还在打陈友谅。

至正二十三年:

这一年,《元史》基本没提红巾军。但就是在这一年,刘福通在安丰之战中被张士诚的部下杀害,韩林儿被朱元璋救至滁州。韩林儿下诏追赠朱元璋三代。同年,朱元璋于鄱阳湖大破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两年后,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至应天,韩林儿覆船而死。又两年,朱元璋称帝,开创明朝,北伐幽燕,统一中原。

清朝在修《明史》的时候,称李自成等人为“贼”,这毫不奇怪,毕竟他们是经过了和农民军二十年的血战才夺取江山,辱骂敌人,并不为奇。

可你朱元璋是什么人?你有什么资格张口寇,闭口贼?人能忘本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了不起。

就连明朝人,都对这种修史方式感到不平,嘉靖年间的李文凤就说:

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纪者,惜载籍泯泯,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刘福通、徐寿辉、毛贵、明玉珍、彭莹玉、芝麻李这些人,为推翻元朝暴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红巾军中的确有不少恣意破坏杀戮的匪寇,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军纪严明,或如毛贵屯田于山东,或如芝麻李开仓放粮,都给乱世中的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明初方孝孺评价明玉珍:“夏主幸致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编撰的《元史》里,除了给郭子兴留了面子之外,他曾经的主君韩林儿,曾经的同袍兄弟们,全都是“贼”,是“妖寇”,而镇压他们的元军和地主武装反而是“官军”,是“义兵”。红巾军进攻叫“犯”,元军进攻叫“讨”,红巾军破城叫“陷”,元军破城叫“复”,元军将领被红巾军击毙了,叫“遇害”。明知道脱脱有徐州屠城的暴行,毛贵有山东屯田的功绩,却仍以脱脱为忠臣,以毛贵为反贼。

虽说当了皇帝之后屁股歪了是难免的,但歪到这个份上,实在令人作呕。

明末的黄宗羲说:“中国之盗贼治中国,尚未不失中国之人也。徐寿辉改元治平,韩林儿改元龙凤,吾以为《春秋》之义将必与之。”并打了个比方批判《元史》:

吾闻猎者张机道旁,虎触机矢,贯心死,有僧道男女举群至,号哭曰:“杀我将军!”猎者叱之曰:“尔伥无知,生为虎食,死为虎役,今幸虎死,又哀哭之,何故哉?”于是诸伥奔散,不知将军者虎也。则夫史臣之帝元者,何以异于是!

黄宗羲一个书香门第宦官之后的江南地主,都明白这一点,而饱受过元朝迫害,由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却在史书里尊元而斥骂红巾军。

再看看同行的衬托,与他出身最接近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怎么对待陈胜的:

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朱元璋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同时也是农民军的叛徒。

user avatar

别人不知道,我讨厌朱元璋的原因是他很虚伪。


他极力宣扬的伦理道德,他本人是完全不相信的;甚至可以说朱元璋越是公开批判什么,他私底下越是奉行这一套。

user avatar

一:现在朱元璋反贪的很多说法都是以讹传讹。

打个比方吧,随便从《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摘一段:

“贪官污吏”,这个说法首先就是不正确的,我们来看看老朱的原话是什么?

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在闲之,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害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在闲之,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吾民,敢有邀截阻当者枭令。

在役之吏,在闲之吏

看明白了吗?老朱这段话的宾语从头到尾都是“吏”,而不是“官”。明朝之时行政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官”和“吏”之间的分野可谓泾渭分明。谁要是觉得自己一老百姓能把有品有级的官员也这么绑送上去,老朱估计能先把你给剐了,你这叫犯上!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老朱允许把吏员绑送京师而不算犯上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吏员根本谈不上是那个“上”,相反,相对于普通民户而言,他们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是“下”。普通民户读书之后可以正常参加科举然后做官,而皂吏及其直系后人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由于皂吏政治地位低下却又把持着极大的基层实权,所以历朝历代都是将打压皂吏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所以老朱的这一举措也不是孤立于历史而存在的,相反,这种行为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试举一例:《水浒传》里,宋江选择了皂吏作为职业之后,其父宋太公就要与他立下断绝父子关系的文书,让其与家人切割干净。就是因为皂吏是一高危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不祸及家人。

宋太公道:“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老汉取来,教上下看。”

所以说,朱元璋这一手老调重弹的打压皂吏的做法,无非还是在以底层互害的方式来缓和社会矛盾,和现在出了事就拿临时工顶缸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朱元璋治下的百姓并不幸福。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表述:判断中国古代某个统治者对治下好不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统治时期境内农民起义的频率和烈度,这个数据是很难说谎的,但凡老百姓还能活得下去,没几个人会脑子一抽一怒揭竿。

然鹅,在老朱治下,农民起义的频率那叫个此起彼伏,单单《明实录》里就有一百好几十起,这个频率在明朝虽然不算数一数二吧,但也绝对不算低了,在这一点上比他干得更有人样的明朝皇帝随便一划拉至少能划拉出一只手的数量。

所以说,我为什么要喜欢他?


再补一段。

三:朱元璋所发动的几次大型狱案里,不公和冤屈实在太多。

这个不用我多剖析什么,大家有空多翻翻朱元璋亲自下令修撰的《逆臣录》,就什么都明白了,很多案子办得可以说是侮辱人的智商。

以蓝玉案为例。

你说蓝玉想造反,我信,但是你好歹把案子办得稍稍圆一点啊,《逆臣录》蓝玉案里,充斥着大量蓝玉拉拢各种社会三教九流的人物加入自己造反事业的段子。

老秀才,有句话与你议论,我欲成大事好么?

这是一老秀才,好歹也算基层知识分子了,好吧,咱忍了。

你如今去烧窑,你也收拾你的军,等到二月再来板房商量。

这是烧窑的窑工,你说你一堂堂位极人臣的太子太傅加凉国公,还亲自和一烧窑的谈造反大事?刘姥姥进大观园想见一公府晚辈媳妇王熙凤还得费老鼻子劲了,这边倒好,一国公爷和一烧窑的直接就坐着谈笑风生了……你信???

你这般皂吏听着,我与蓝大人商量一件大勾当,若事成时,久后也抬举你。

这边又和皂吏商量开了,我前面也说了,皂吏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是比普通民户还低的存在。

“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件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

这一段是和一打鱼的渔民老蒋说的……好吧,我相信,这渔民估计是姜子牙级别的。

有顾粮长说:“你众伴当每听着,我昨日去蒙古左卫指挥法古家探望,本官对说,如今凉国公要谋大事,教我每寻下几个好汉,备办些粮米,同去接应。若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你众伴当休要走了消息,久后也抬举你每一步。”

这又和粮长勾搭上了,什么是粮长?就是官府收税时,从本乡富户里挑出一个负责催收税粮和将税粮运抵目的地的负责人,无品无级,甚至连“吏”都算不上。

“我亲家靖宁侯做到侯的位子,如今把他废了。前日说教我做太师,今番又着别人做了。我想上位容不得人,公侯每废了几个,久后都是难保全的。你众人征南征北许多年,熬得个千百户、总小旗做,没一日安闲快活,你肯随着我一心时,早晚来我跟前听候,看有机会处下手做一场。若成了事,你每都得大名分,享富贵。”

这段好点,至少是在和朝廷命官商量了,可人家是百户啊,连排级军官,就好比现在,你堂堂一元帅军衔加政治局CW的级别,会贸然去拉拢一中尉连长来造反?

所以说,这样搞笑的狱案,能够真正做到反腐或者说打压权贵而不殃及无辜?逗我呢?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假使各位穿越回去了,这蓝玉案的哪一粒灰是你们接得住的?你真以为四大案被屠灭的十万人里,都是真正死有余辜的贪官恶吏和不法权贵?

user avatar

这开国皇帝啊,常有一种为“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忧心于“我死了之后你们会犯错误”,总想致力于搞一种完美的理想制度,尤其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又想要自己多承担一点,这样子孙后代就少承担一点,还老怕自己的接班人是个傻小子,就会把制度设计的死板没弹性,以防后代变通。更可怕的是,他们总会觉得就自己行,其他人都不行,老子就是正确的化身。那些“不听我的话”的人,都是阴险的潜行者,他们现在怕我,不敢露头。可是等我死了,我那些傻儿子们肯定是应付不了的,所以我要替子孙后代把他们统统都揪出来,连同土壤一起斩草除根。

这种为民奉献的责任感常常蒙蔽了他们的双眼,甚至产生了一种“在反对声中奋勇前行”,“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的执拗。更会加强他们的行为逻辑,做出更为匪夷所思的决策,而注定会存在的反弹又会加剧这个矛盾,就会导致“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的结果。《老残游记》里面有一番“清官比贪官更恶”的论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总标榜自己没有私心,自己都是为了大家好,就会做出实际上比坏人更恶劣的事。

比如说秦始皇,他甚至连子孙后代的称号都想好了“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连二世以后都没用上。设计很漂亮,实践起来都是扯淡。

再比如说王莽,天下都一塌糊涂了,他不好好琢磨怎么救火,还要和学者们探讨史书,花了大量功夫来修订全国地名,就是想要搞一劳永逸的制度建设嘛。

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了。以把全国人民塑造为植物为最高追求目标,都排排坐好,朱爷爷给你们都安排上,以后就不许再乱动了,拉钩上吊一万年不许变。他还要设计一整套说教体系,天天在全国人民耳朵边上念叨那一套狗屁不通的《大诰》。他就是想要通过这些自己设计出来的制度,永远消除社会上的潜在不稳定,彻底给老朱家开创万世太平。

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大都是自己胡折腾就完事了。而这帮货,总是怀着一种使命感,要为子孙万代计,根本就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搞出来的基本都是二十年之后就变得畸形又搞笑的垃圾,只可惜当年的受害者们,已经不能再发出嘲笑声了。历史的方向被这些人扭转,后来人也只能长叹一声。

再讲几个精心设计的笑话。

  • 朱元璋:“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坚持了几年?
  • 那套刊行全国的《大诰》,要求每户都有,朱元璋一死就烟消云散了,到清初甚至散佚不可求全。与其发行量相对照简直匪夷所思,估计大部分都拿来引火了。
  • 雍正搞的《大义觉迷录》,也是全国刊行,组织全体官吏学习,曾静作为当事人还要全国巡回现身说法。结果老子一死,儿子上台就给禁了。曾静也杀了,而有趣的是,雍正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杀曾静,可惜儿子没听啊。

决策者,当然不能过于短视和自私,但是走向反面往往会更加危险。子孙事自有子孙计,守住自己能力边界,安心老去就可以了。妄想搞什么千秋万代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所嘲笑。你有本事不死吗?没有就边待着去。

user avatar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咋可能有人会被所有人喜欢啊。

另外还有名气的原因,元末乞丐多了,谁骂过?骂我的人数可能还比不上骂伟人的人数,毕竟认识我的就不多。这又涉及到了鲁迅先生战士和苍蝇的理论了。

不过确实朱元璋有很多槽点,不过涉及到民族和阶级就有意思了,多少精神贵族啊,张嘴闭嘴小农意识,流氓政治,这就很有趣。

我个人喜欢分类讨论。

不喜欢朱元璋的大概有这么两类。

1,是真的客观了解了想当全面的历史资料后,不喜欢朱元璋。因为八字不合,五行相克,就是觉得为政理事不合自己想法。

2,预设立场的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在很多人眼里大唐比大明繁华,这可能吗?不可能的,所有认为纵向上明朝不如唐朝的都是史盲。

3,预设立场的喷子。就是觉得朱元璋不行,干啥都是坏事,野史正史,骂朱元璋的就是信史。

4,不了解,不感兴趣,或者了解一点黑料而有些讨厌,讨厌明吹硬吹而起的逆反。等等

user avatar

随便说一点吧。

朱元璋废除丞相岗位的一部分原因是他脑子秀逗。

他脚得他直接对接六部也能干,他就不想想,明初体制是他朱元璋一手打造出来的,而且是他和他的官僚体制一起成长。

他个人对这套体制的掌握全大明无人能敌,所以他认为没丞相也可以。

可是后继之君哪有这个条件呢?

建文就不得不倚重齐泰黄子澄一流,到了宣德朝就开始变相复活专职辅臣。

朱元璋自己脑子秀逗的结果就是有明一代中央权力机制始终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user avatar

因为他特别恨贪官,贪十多两就死。这就侵犯了士人的利益。正巧了,写历史书的笔就在他们手上。

现在的一些人恨朱元璋,也许是物伤其类吧?

毕竟政治正确是“俺鞑清代代明君,行。我大明开国明君,皇汉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嘿,说起猴子,这玩意儿嘛,还真是有人爱,有人愁。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心眼里不喜欢它们?这事儿可不单单是几个原因那么简单,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道道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它们太能闹腾了! 猴子这东西,你给它点空间,它就能折腾出花来。爬高上低,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别说在野外,你见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玩家的心理、游戏设计、叙事方式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所有“讲剧情”的游戏玩家都不喜欢看剧情,也不是所有不喜欢看剧情的玩家都喜欢《黑魂》的剧情挖掘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许多玩家群体中,会出现你所描述的这种倾向性差异。核心原因在于:不同的玩家期待的是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嗨,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当你的兴趣爱好和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甚至和你亲近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尤其是当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是那么美好,甚至还因此被攻击,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关于“女人不喜欢肌肉男”这个说法,其实背后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果真的让一群女性围坐在一起聊这个话题,你会发现答案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在公开场合或者面对媒体时,会表达出对“过于健硕”的男性不太感冒。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挺普遍的理由。1. 审美疲劳与“自然.............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新手作家沉迷于写设定,甚至到了影响小说创作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新手作家的心理、创作初衷、认知误区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创作的起点:梦想的构建与吸引力1. 逃避现实的渴望与理想世界的构建: 许多人之所以想成为作家,是因为对现.............
  • 回答
    儿子迷上足球,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纠结的。我理解你心疼孩子,看着他为了一件事这么拼,早早写完作业,这股劲儿,说实话,挺让人欣慰的,也让人心疼。你提到他“明显不是很适合”,这个“明显”肯定是有原因的。是体能跟不上?还是在技术动作上总是不那么协调?亦或是球场上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还有差距?有时候,我们家.............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在游戏界,“大表哥2”(Red Dead Redemption 2)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它在画面、剧情、人物塑造以及世界观构建上的成就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尽管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总有一部分玩家,或者说是一种“氛围”,不愿意承认游戏本身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对此回避或辩护。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关于德云社批评声的处理,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相当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尽量讲得细致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白,德云社在中国相声界,尤其是在当下,拥有着极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极高的国民度。这和郭德纲多年的耕耘、德云社独特的商业模式以.............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工地日薪 300 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似乎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和一些基础性工作的时薪相比。但实际上,愿意或者能够坚持在工地里干这份工作的人,真的不算太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工资高低那么简单。1. 工作的艰辛与危险,远远超乎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白,300 元日薪背后,是极.............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