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林妹妹呢?或者說有人覺得林妹妹小性子有人觉得刻薄,心眼小?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这本小说,写的绝不是那种一味讨喜的“小白兔”式人物。曹雪芹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巨匠,就在于他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立体,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之处也有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林黛玉,恰恰是这种复杂性的极致体现。

为什么有人觉得林妹妹“小性子”?

这“小性子”,其实是黛玉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集中表现。

寄人篱下的处境与对爱的极度渴求: 林黛玉的出身,可以说是相当不幸的。父母双亡,幼年孤苦,不得不依附于贾府生活。这种飘零无依的感觉,让她时刻处于一种不安全感之中。贾府虽然是富贵之家,但终究不是她的家,她是个客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对宝玉的爱,就成了她生命中最最重要、也最最珍贵的寄托。她害怕失去宝玉,更害怕宝玉身边其他女孩子的出现会分走宝玉对她的爱。因此,一点点风吹草动,她都会过度解读,生怕自己被忽视、被遗忘。
比如,宝玉和宝钗走得近一些,哪怕只是说了几句话,宝玉送了宝钗几件东西,她就能暗自伤心,甚至说出一些酸溜溜的话来讽刺宝玉。她不是真的认为宝玉爱宝钗,而是因为她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宝玉用言语和行动不断地确认他对自己的感情,才能稍稍安心。
高洁孤傲的性格与不擅长人际交往: 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才情过人,自然也有一股子傲气。她看不惯那些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的应酬,也懒得去迎合别人。她不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不像宝钗那样滴水不漏、八面玲珑。所以,她往往用尖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用沉默来表示抗议。这种直接,在不熟悉她的人看来,就是“小性子”。
想想宝玉挨打后,她不去送,反而还在屋里哭。这看似无情,实则是因为她害怕触景生情,也害怕自己的悲伤会给宝玉带来额外的压力。她的爱是内敛的,是深沉的,但表达方式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为什么有人觉得林妹妹“刻薄”、“心眼小”?

这多半是源于她那锋利的“毒舌”和一些看似“记仇”的行为。

“毒舌”背后的真性情与试探: 黛玉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她的诗词才情上,更体现在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上。她能一眼看穿许多人的虚伪和算计。她的“刻薄”,很多时候是她用来保护自己、试探别人的一种方式。她想看看,在那些虚情假意的奉承面前,宝玉会如何选择。她希望宝玉能读懂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真情的渴望。
比如,她会拿“石头石头,你再顽,也不如人家玉儿,玉儿还怕损了你呢”来打趣宝玉,看似在贬低他,实则是在强调她与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的特殊性,是在宣示她的主权。又比如,她会挖苦薛蟠,讽刺他的无知和粗俗,这不仅是她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对贾府世风日下的不满。
另外,她对宝钗的某些“挖苦”,也包含了对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处世哲学的警惕,她害怕宝钗的圆滑会影响到宝玉对她的真情。她内心深处对宝钗既有欣赏,也有嫉妒和防备。
“心眼小”是对“珍视”的极致放大: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爱到骨子里,刻到心里去”。这种极端的爱,必然伴随着极端的占有欲和极度的敏感。她对宝玉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反复推敲,琢磨其中的含义。一旦觉得被忽略或者被误解,她就会放大这种伤害。这并不是她真的“心眼小”,而是因为她在乎到了极致,她的情绪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
她会因为宝玉和别的女孩说笑而生气半天,会因为宝玉无意中说错一句话而掉眼泪。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小题大做”,但在她那颗极度渴求被爱的心灵里,却是天大的事。她的“心眼小”,更多的是她将自己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宝玉身上后,对一切可能威胁这份感情的因素的高度警惕。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林妹妹?

除了上述性格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

她不是一个“易于相处”的人: 相对于宝钗的温厚宽容,黛玉的性格显得有些尖锐和难搞。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好”的观众,那么黛玉那种直言不讳、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表达方式,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她的人生悲剧性吸引的是同情而非“喜爱”: 很多读者喜欢黛玉,更多的是出于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她才情的欣赏。这种同情,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或“欣赏”,还是有所区别的。有些人可能并不真的喜欢她的性格,但会为她的遭遇而心痛。
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可学习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更倾向于学习宝钗那种圆融处世的方式,而不是黛玉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黛玉的性格,在很多现实情境下,确实是吃亏的,不适合作为生活的榜样。

最后想说的是……

林黛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正是因为她的复杂和真实。她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神仙,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小妖精”。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她所有的“小性子”、“刻薄”和“心眼小”,都包裹着她对真爱的执着、对生命无常的敏感,以及她孤傲不屈的灵魂。

如果我们站在她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种境遇下去理解她,你或许就能明白,她那些看似难以接受的“缺点”,其实都是她生命中的“刺”,是她保护自己脆弱内心的方式。她不像宝钗那样懂得“藏愚守拙”,她更像是那朵在风雨中摇曳的绛珠仙草,美丽而脆弱,却又顽强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所以,喜不喜欢林黛玉,其实也是一种价值选择。你更欣赏那种圆滑世故的“情商”,还是那种真挚炽烈、哪怕带点锋芒的“性情”?曹雪芹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他只是把林黛玉这样一个人,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体会,去思考。而这种思考,恰恰是《红楼梦》最迷人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并没有很多人不喜欢林妹妹。

第二,喜欢林妹妹的同时觉得林妹妹刻薄小性,并不矛盾。林妹妹并不是完美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并且有很明显的成长线。

林黛玉刻薄小性、多心多疑、好妒易怒,是作者本人并借多人之口盖章的,看不到的读者才奇怪。

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反应黛玉这些缺点的人有:作者、脂砚斋、宝玉、宝钗、湘云、紫鹃、雪雁、袭人、晴雯、琥珀、小红、王夫人、薛姨妈、李妈妈、赵姨娘以及黛玉自己。

但是,林黛玉有这些缺点,不代表她不可爱。读者不觉得黛玉有这些缺点,可能有五个原因。

第一,黛玉的优点盖住了缺点。林妹妹在刻薄小性、多心多疑、好妒易怒的同时,才华横溢、聪明俏皮、心思细腻、纤秀灵巧、乖萌可爱、真诚大方,不喜作伪,因此即便有缺点,却还是让人为之折服。而且,这些缺点让她非常真实鲜活。大观园的姐妹们包括很多读者,都对黛玉怜爱不已,忽略包容了她的缺点。

第二,黛玉的缺点是有原因的。林妹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体娇弱,虽然贾母非常宠爱她,但是她自陈长了十五岁,从没有人像宝钗一样教导过她。林妹妹的刻薄小性、多心多疑、好妒易怒背后,是她缺少父母悉心教导,是她对感情的渴望,是她的不安全感在作祟,是她对身世的自怜自伤。读者很容易代入林妹妹,觉得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自然表现出这些缺点,很容易理解和原谅。

第三,黛玉随着成长在慢慢改掉自己的缺点。开始母亲虽然早逝,毕竟父亲还在,她目下无尘,孤高自许。后来父母双亡,完全寄人篱下,最大的依靠贾母越来越老,而她自己身体状况愈下。黛玉前期的刻薄小性慢慢消失,后期只剩自怜自伤。尤其是她悲剧收场,让人无法计较她的年少轻狂。

第四,用现代标准来说黛玉的缺点不算什么。现代追求个性解放,爱豆抽烟喝酒吸毒滥交代孕偷税都能被粉丝洗白说是真性情,林妹妹的所作所为和这些比起来,算个啥呀!也难怪黛粉委屈。

第五,林妹妹的颜值让人忽略她的缺点。林妹妹多美呀,颜值即正义,对吧!

答主对黛玉没意见,她的刻薄小性和她的聪明才华,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黛玉敏感细腻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才会想得多,才会刻薄小性,才会写出大量优秀诗词,才会和宝玉心心相许。

黛玉的优点多于缺点,而且逐渐成长改正缺点。不过,否认黛玉有缺点,大可不必。

user avatar

0627补:

原回答里我对黛玉褒贬参半,觉得没有必要揪着她的刻薄小性不放,结果看了下林粉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又被逗笑了。

很好,这么一个专属于黛玉的问题下面都有顺杆爬黑宝钗的。林粉果然是一惯的既不看书又认不清现实,不踩一脚宝钗就不会说话,既然如此,那我就大发慈悲地给你们贴原文。

林黛玉刻薄小性单是不服侍她的丫鬟们这么评价么?并不。

作者旁白

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湘云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宝钗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紫鹃

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宝玉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

以上是以刻薄小性为关键词找出来的句子,但没有明说刻薄小性,实则也不厚道的剧情仍有许多。最让我反感的一处,就是她取笑湘云咬舌子,湘云反击的话里反应出来的黛玉平日为人。

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忙问是谁。

在湘云对她的取笑表示反感,说她专挑人不好之后,她不仅不觉得抱歉,还忙问是谁,如果不是她挑不出宝钗的不好,那自然仍旧要继续挑人短处了。

而即使她挑不出宝钗的短处,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小问号,你是不是有很多朋友?

林黛玉自己专挑人不好,见到一个挑不出毛病的,不但不觉得这人nb,反而就觉得人家藏奸,我说她一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不算冤枉了她。

林粉老爱说她的刻薄小性是人之常情自尊自重,恕我直言,爱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在人之常情的认知理解里就是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别人感受,没有礼貌罢了。黛玉自尊,难不成湘云不要自尊,宝钗不要自尊?黛玉取笑湘云咬舌子,编排宝钗专爱在人戴的东西上留心,想过云钗心里什么感受么?她从小熟读四书,就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都不明白么,我觉得她是明白的,只不过不在意罢了。

截图里的答主说只有不了解黛玉的人才会说她刻薄小性,但事实上,作者、宝玉、宝钗、湘云、紫鹃这些跟她最亲近的人也这么说。要真说看不懂她,那连作者也不懂了。

都让林粉懂完了呗.jpg

至于她针对讽刺宝钗,并不全是因为宝玉,还是因为嫉妒宝钗和自己多心,也就是我原回答里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嫉妒宝钗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甲戌侧批:此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宝钗却浑然不觉。[甲戌侧批:这还是天性,后文中则是又加学力了。]

多心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黛玉有时候会恶意揣测别人,对宝钗如此,对湘云也如此。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这时候湘云已经订婚了,她还怕宝玉湘云会做出风流佳事来,再联系到湘云霁月光风耀玉堂的品性,着实叫我为湘云一屈。

这段自然是在内涵宝钗。

什么叫关键时候,难不成在抄检大观园闹得这么不堪之后还毫无作为?亏得是查到了司棋,如果没查到,流言会怎么说唯一没被抄检的宝钗?

探春面对抄检一事为什么那么震怒,晴雯为什么把箱子尽情倾倒,因为抄检这事是一种对小姐名声的侮辱,而宝钗是大观园里唯一没被抄检的人,凤姐有意无意地把她推上了风口浪尖。

探春明白她的愤怒,所以在她说要走时跟她一唱一和地讽刺,黛玉明白她的为难,所以在湘云或真或假的抱怨里没有接口,湘云天真,有豪侠气质却没有九曲心肠,因此不明白各种曲折,但上帝视角的读者也不明白,不是蠢就是坏了。

以下原文:

黛玉这个角色,作者称之为世外仙姝寂寞林,简直恰无可恰。说到底,世外仙姝还是身份,寂寞林才是她的本质,对我来说,欣赏她只能单独欣赏她,一但将她放入人群里观察,就生出许多不好来,也就是题目里说的她的刻薄小性。譬如她一再地刻薄宝钗,猜忌湘云,很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

黛玉的小性和刻薄在书里人人都知道,且人人都领教过。

“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王夫人说她是个有心的,宝玉宝钗说她好弄小性儿,小红说她心细爱刻薄人,湘云说她行动爱恼人,会辖制宝玉。

凡此种种不枚胜举,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么说她,尚且可有回旋的余地,但与她最亲近且对她为人行事一直有滤镜的宝玉和不说则已一说就是千古定评的宝钗都这么说,只能说她确实是这么一个人。

作者原本也没打算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贤。

说起来,书中人有两次对黛玉的评价一直为林粉所诟病,甚至成了他们不喜欢这两个人的理由。一是袭人,一是湘云。

先说袭人。

袭人曾经当着宝玉和湘云说过一句话。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袭人拿钗黛做对比,觉得宝钗心地宽大让人敬重,林粉觉得这是袭人在背地里扬钗抑黛包藏祸心,但第一次说这个话的其实不是袭人,而是作者自己。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只用了八个字,就画出黛玉的形影来。至于她的小性儿和爱刻薄人,也是对这个形影的补充。

再说湘云。

湘云一直被抓着不放的一次言论是在芦雪庵那次。

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

湘云这话其实还真不是白说的,在宝琴之前的宝钗进贾府时,黛玉确实这么想过——“我就不信我哪儿不如你”。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而宝玉的想法也跟湘云一样,只不过他没说出来罢了。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

综上,黛玉确实是一个刻薄和小性儿的人。即便在后期她成长了,但仍旧没有完全改掉。

举两个例子。

桂花油的取笑

黛玉笑道:“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的官司。”众人不理论,宝玉却明白,忙低了头。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宝玉的,就忘了村着了彩云,自悔不及,忙一顿行令划拳岔开了。

探春那次取笑

这里正说话,忽见平儿进来。宝琴拍手笑说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二人取笑。宝钗便使眼色与二人,令其不可,遂以别话岔开。

这两次取笑虽然仍旧是取笑,但跟前文那些“见一个打趣一个”的取笑已经有了本质区别——她的刻薄取笑行为已经不再是主观上的,而是对世事人情的认知不足和对别人心思的不够在意所致。因为不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不明白不该在探春办正事的时候出言取笑,所以开口跟宝琴一唱一和,因为不在乎彩云怎样,所以随口取笑,她主观上其实不是为了让彩云难堪,但她的细密心思全用在了自己身上,并没有去周全旁人。

然而,黛玉的刻薄小性,跟她讨人喜欢并没有因果关系,读者总不至于是喜欢她的刻薄,喜欢她的小性,受虐狂如宝玉也不是因为黛玉爱辖制他才喜欢的她。

作者写黛玉,是写一种风流。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才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本相。

天生地养的袅娜仙草化仙,饥食蜜青果,渴饮灌愁水,缠绵心肠,草胎卉质。

下世为人之后,一个多情忧郁、春山秋水一样的美人,只立在那里,就让人觉得她纤弱风流,逸才仙品。

她住着大观园中最清幽的一处轩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千竿碧竹掩去一个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美人,谁也窥不见她的身影,因此是寂寞林。

说起潇湘馆的竹子,一般能想到的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君子,但黛玉不是君子,潇湘馆中的竹子当是陆容笔下的竹子。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陆容笔下的修竹因未成林而难望凤来栖,黛玉的竹子却是堪宜待凤凰的。

而她在潇湘馆中的设定,又非常像杜甫笔下的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黛玉其人是很矛盾的,作者写妙玉作为她的分身,评价妙玉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如此,黛玉更是如此,但黛玉是情情之人,她渴望被人欣赏认同,却又绝不肯为了得到旁人认同而移心变志附和流俗,她从旁人的欣赏中得到快乐,又从旁人的不解中品尝痛苦,况且她还有一颗较比干多一窍的心,天生敏感多情,承受的痛苦较旁人多百倍。

但她的美也在这些苦痛中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天真自然之处正在于此。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宝玉为颦儿知己,在贾政说稻香村比潇湘馆天然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宝玉推潇湘馆天然而成,实推黛玉天然而成。作者写潇湘馆比别处更觉清幽,实写黛玉较诸人个别的寂寞风流。

那篇缀玉连珠的《芙蓉女儿诔》,非祭晴雯,乃祭黛玉,非祭黛玉,乃祭风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一个风流女儿,讨人喜欢也是意料之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問題,牽涉到歷史、政治、社會文化,還有個人經驗等很多層面。我試著從幾個角度來談談,希望能說得比較清楚:首先,歷史的鴻溝是個很難迴避的因素。 畢竟兩岸長期處於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經歷過戒嚴時期,也經歷了民主轉型,這段歷史塑造了台灣社.............
  • 回答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察是,相較於經濟立場偏左的人,許多持有右翼經濟觀點的人似乎較少表現出激烈的派別鬥爭或政治狂熱。要深入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幾個關鍵面向來剖析:一、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責任的強調: 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 右翼經濟思想,尤其是在自由市場和保守主義傳統中,非常強調個人自由、個人責任.............
  • 回答
    民進黨之所以能夠擁有強大的號召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脈絡中,透過一系列的策略、理念與行動累積而成。要深入探討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從幾個面向來剖析。首先,歷史地位與創黨精神的傳承是民進黨號召力的基石。台灣在戒嚴時期,反對運動是尋求民主的關鍵力量,而民進黨正是從這場運動中孕育而生。創黨初.............
  • 回答
    上海菜的甜味,确实是许多非上海朋友来到这座城市后,最直接的感受之一。但有趣的是,即便在以甜著称的本帮菜系里,上海人的体型普遍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上海菜的“甜”是怎么来的。这并不是那种糖精式的、齁得慌的甜,而是一种 复合的甜鲜。最主.............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多個層面,而且不同個人和群體的情況差異很大。因此,要說「為什麼所有大陸的台商和台生都不替大陸講話」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也有部分台商和台生會表達支持大陸的觀點,或者在特定議題上表達與大陸一致的立場。然而,如果我們探討的是為什麼「普遍來說」,台商和台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要理解为什么大陆和外国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认知基础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视角: “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深蒂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回答
    在中國大陸,有相當一部分網民堅定地認為兩岸統一「是唯一的選擇」,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且多層面的,涉及歷史、政治、民族情感、國家主權觀念以及當代社會的資訊傳播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這一觀點,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梳理:1. 歷史敘事的影響:大一統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大一統」,歷史上多個朝代的.............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习惯称呼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教育体系和历史沿革。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研究生”的定义与层级划分首先,“研究生”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语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
  • 回答
    朋友,你问我为什么上半身壮,这真是个好问题!要知道原因,咱们得好好拆解一下你的身体和生活方式。我尽量跟你说得详细些,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保证听起来都是人话,没那种机器兮兮的味儿。首先,得承认一点,人天生骨架就不同。就像有些人天生高,有些人天生矮,上半身是不是容易显得“壮实”,跟你的骨骼结构有很大关.............
  • 回答
    关于筷子为什么总是成双成对,而不是三根或更多,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非常古老的文化、实用性和象征意义。很多人可能没细想过,但这个小小的约定俗成,其实蕴含着不少门道。一、 起源的实用性考量:为什么需要“两根”来夹取?我们先从最根本的用途说起。筷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夹取食物。想象一下,你要用一根棍子去夹一块豆腐.............
  • 回答
    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投入,使得其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日本。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家战略的优先度和投入规模中国将航空发动机列为“国家战略重器”,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集全国之力攻克技术难关。这种举国体制下的.............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在中国的城市里生活过的人们会有的一个感受。说中国大部分的通勤轨道交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铁和城铁)是“每站必停”,这基本是事实,而且背后有一整套逻辑和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搞清楚“每站停车”的含义这里说的“每站停车”,不是指那种停靠时间很长,让乘客有充足时.............
  • 回答
    要回答「為什麼這些字會有這樣的變化?」,我們需要先釐清您指的是「哪些字」以及「什麼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非常廣泛,因為文字的演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為了讓您更了解,我將從幾個主要面向來解釋文字變化的原因,並盡量用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一、書寫工具與載體的影響:從刀刻到觸.............
  •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一、民族属性与文.............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也觸及了歷史、地理、經濟和文化等諸多層面。德國確實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工業實力雄厚,國民生活水平高,但為何沒有出現像倫敦或巴黎那樣一個壓倒性的、無可爭議的「超級首都」呢?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影響。首先,我們得理解「頂級大城市」的定義。通常,這種城市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简单地说,美国在国共内战中没有像后来在冷战遏制苏联那样,全力支持国民党,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一、 中國的特殊性:并非“遏制蘇聯的寶地”的直接替代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当时中国并非扮演着“遏制苏联的宝地”的直接角色。 .............
  • 回答
    一些台灣獨立運動的倡議者,或許會存在一種「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全部斷交,台灣就可以獨立」的錯覺。這種想法的產生,往往是出於對國際政治運作的某種簡化理解,並混雜著對台灣主體性追求的迫切渴望。要理解這種錯覺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需要從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去中華民國化」的邏輯推演。 在許多支持台灣.............
  • 回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涉及到歷史、政治、文化以及情感等複雜層面。毛粉和蔣粉之所以數量龐大,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的結果。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來剖析一下:一、 毛澤東的“偉大成就”與共產黨的歷史敘事: 建立新中國的歷史功績: 對許多中國大陸的民眾而言,毛澤東最核心的歷史定位是“開國領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