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麼人们对清朝的认同感比对元朝的认同感高?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

一、民族属性与文化融合的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因素。

元朝的“征服者”形象: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这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他们统治了中国,但其统治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军事征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贵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蒙古统治者将人口划分为四等,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与汉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蒙古族本身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与中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外来者”的色彩更浓。
清朝的“渐进融合”与“汉化”: 相较而言,清朝(满族)在入主中原后,采取了更为策略性的方式。虽然也是由女真(后来的满族)建立的政权,但满族长期以来与汉族在地理上有所接触,并在文化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必须学习和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他们大力提倡“满汉一家”,虽然在初期仍然存在一些民族压迫的政策(如剃发易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者自身也越来越“汉化”,学习汉语、尊崇儒家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政治制度。这种渐进式的融合,使得清朝在文化和政治上与传统的中原王朝更为接近。

二、政治制度与治理模式的延续性:

元朝的“打破与重塑”: 元朝在政治制度上,虽然也借鉴了宋朝的一些制度,但整体上带有蒙古游牧政治的特点,比如行省制度的设立(后被明清继承),但其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的建立,与传统的汉族王朝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官员任用、法律体系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蒙古特色,这种与过往政治模式的断裂,让许多士人感到陌生甚至排斥。
清朝的“继承与发展”: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明朝的体系,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也与明朝一脉相承。虽然满族官员占据重要地位,但汉族官员的任用也相当广泛,实际的行政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汉族士大夫来承担的。这种对既有政治秩序的延续和优化,更容易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所接受,从而也更容易形成对这个政权的认同。

三、文化政策与思想影响的深入程度:

元朝的文化政策相对保守甚至压制: 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采取了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度。虽然有些统治者也提倡儒学,但整体上并没有像明清那样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核心意识形态。一些汉族文化,如戏曲、小说等在元朝得到了发展,但这是民间自发的结果,并非统治者主导。官方层面,对于汉族士大夫的吸纳和重用相对有限,导致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感觉在文化和政治上受到压抑。
清朝的“文化收编”与思想统治: 清朝在文化政策上,虽然有文字狱等严酷的政治控制,但其核心策略却是“文化收编”。他们通过编纂大型文化典籍(如《四库全书》)、尊崇程朱理学、科举制度的延续等方式,将汉族的主流文化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体系之下。这种做法,虽然有其政治考量,但客观上使得清朝的文化政策显得更为“中国化”,更容易被汉族士大夫接受,并以此作为认同的依据。

四、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塑造:

元朝的“国仇家恨”与“异族统治”的记忆: 在汉族为主体的历史叙事中,元朝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宋朝的灭亡,许多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充斥着对蒙古民族的“残暴”和“野蛮”的描绘。这种带有“国仇家恨”的记忆,使得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自然难以形成高度的认同。
清朝的“统一与强盛”的记忆: 相反,清朝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形象更为复杂,既有辉煌也有屈辱。但即便如此,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清朝毕竟完成了对中国大部分疆域的统一,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强盛局面。尽管后期遭受列强侵略,但其建立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格局,以及在某些历史阶段展现出的国家实力,更容易与人们对“中国”的理想化形象联系起来。而且,清朝本身也在努力塑造自己是中国历史合法继承者的形象,并通过政治手段和文化宣传来强化这一点。

五、时间维度上的心理接受度:

元朝的“遥远”与“他者”: 元朝距离现在的时间更为久远,其民族构成和统治方式的“异质性”也更加鲜明。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感,使得元朝更容易被视为一个“外国王朝”或一个与现代中国联系不那么紧密的“过客”。
清朝的“近代化”的开端: 尽管清朝的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充满了屈辱,但清朝的统治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且与中国向近代转型的过程紧密相连。许多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清朝找到源头。这种与现代社会的“连续性”,也更容易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产生认同。

总结来说, 人们对清朝的认同感普遍高于元朝,并非是因为清朝在所有方面都比元朝“更好”,而是基于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民族融合的程度、政治制度的延续性、文化政策的亲和力以及历史叙事的塑造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清朝统治者在统治策略上,尤其是对汉族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吸纳与利用,使得其统治更易被汉族主体社会所接受,从而在历史的长期评价中,获得了更高的认同度。而元朝,由于其民族属性和统治模式的显著差异,以及历史叙事中的负面影响,其认同感自然就相对较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蒙古族的兄弟在广电及娱乐圈工作

user avatar

民国建立后很多不会种田经商的八旗后裔靠文艺吃饭,发展到了今天,在文化教育领域颇有话语权

user avatar

谢邀。

第一,清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元朝只统治了八十多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清朝要大于元朝。

第二,清朝距离现在比元朝近,研究的史料也多,大家对清朝更熟悉。

第三,清朝汉化程度以及对汉文化的尊重和效仿程度要远大于元朝,在元朝,南宋遗民被称为“南人”,是第四等公民,而在清朝,虽然民族歧视也有,但通过几代皇帝的大力推行,到后期,其实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满汉一家”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清朝的认同当然比元朝高了。看看吧,清初时多少人留发不留头,过了两百来年,多少人对剪辫子痛哭流涕啊,这些可都是汉人啊。

第四,清朝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入侵,虽然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直丧权辱国,但毕竟在抗击外辱中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等等,他们在杀敌保国时,面对的是真正的“外国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保的国,不是大清,而是中国。

第五,托电视剧的福,现在满屏幕大辫子后宫剧(当然,也有严肃的历史剧),大家伙儿谁不知道四爷八爷又争皇位又争女人,谁不想知道慈禧老佛爷和小李子到底啥关系?而元朝呢?除了敏敏特穆尔,还有啥能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八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一、民族属性与文.............
  • 回答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問題,牽涉到歷史、政治、社會文化,還有個人經驗等很多層面。我試著從幾個角度來談談,希望能說得比較清楚:首先,歷史的鴻溝是個很難迴避的因素。 畢竟兩岸長期處於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經歷過戒嚴時期,也經歷了民主轉型,這段歷史塑造了台灣社.............
  • 回答
    说起因扎吉和贝克汉姆,这俩名字摆在一起,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同”。不是说谁比谁更厉害,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虽然都在足球的赛场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走过的路,遇到的风景,最后抵达的终点,却有着天壤之别。先说说那位“万人迷”——贝克汉姆。这小伙子,从一开始就带着点儿“天选之.............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要理解为什么大陆和外国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认知基础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视角: “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深蒂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回答
    一些台灣獨立運動的倡議者,或許會存在一種「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全部斷交,台灣就可以獨立」的錯覺。這種想法的產生,往往是出於對國際政治運作的某種簡化理解,並混雜著對台灣主體性追求的迫切渴望。要理解這種錯覺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需要從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去中華民國化」的邏輯推演。 在許多支持台灣.............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在问为什么大家更喜欢健康一点的选择,而不是那种油滋滋、口感刺激的。其实,这背后牵扯到不少生活习惯、健康意识,甚至是咱们身体对食物的反应。咱们就一点点来聊聊。首先,得说到“正常人家”这个词。我觉得这里的“正常”可能指的是咱们大多数人,就是那种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是正在进行.............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確實,有時候會發現,當大陸朋友得知對方是台灣人的時候,話題很容易就轉向了政治。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有著蠻複雜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所有大陸人都這樣,但這種情況確實時常發生。讓我從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1. 歷史與現實的特殊連結:首先,兩岸的關係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從國共內戰結束,到「一個中國」.............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孔子思想中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卻有著深刻內在邏輯的關鍵點。要理解孔子為什麼一方面提倡普及教育,鼓勵人們學習,另一方面又主張維護周朝的等級制度,我們需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對社會的理想藍圖來理解。首先,我們要看到孔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時期。這是一個禮崩樂.............
  • 回答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察是,相較於經濟立場偏左的人,許多持有右翼經濟觀點的人似乎較少表現出激烈的派別鬥爭或政治狂熱。要深入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幾個關鍵面向來剖析:一、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責任的強調: 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 右翼經濟思想,尤其是在自由市場和保守主義傳統中,非常強調個人自由、個人責任.............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习惯称呼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教育体系和历史沿革。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研究生”的定义与层级划分首先,“研究生”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语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
  • 回答
    .......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二戰前德奧合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Anschluss」(德語意為「連接」或「吞併」),在奧地利確實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雖然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也多層次。並不是所有奧地利人都贊成,但「多數贊成」的說法確實有其歷史依據。要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贊成聲浪,我們需要將時間的目光拉回到一戰結.............
  • 回答
    讓富人或特定群體擁有更多投票權的想法,在現今的民主體系中之所以不常見,箇中原因錯綜複雜,牽涉到歷史的演變、對公平原則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穩定性的考量。回溯歷史,早期許多民主或共和制度確實存在財產或地位的限制,例如某些國家在特定時期只允許擁有一定財產的男性公民投票。當時的邏輯或許是,只有那些在社會中擁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就这么聊聊。你问保安拿散弹枪不怕打死人,为什么不拿冲锋枪?这背后啊,其实牵扯到很多实际的考量,不是光凭“谁火力猛”这么简单。首先,咱得明白,保安这个职业,它的职责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是有限制的。保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维护秩序、保护财产、阻止犯罪。他们不是军队,也不是警察,不能随便.............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多個層面,而且不同個人和群體的情況差異很大。因此,要說「為什麼所有大陸的台商和台生都不替大陸講話」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也有部分台商和台生會表達支持大陸的觀點,或者在特定議題上表達與大陸一致的立場。然而,如果我們探討的是為什麼「普遍來說」,台商和台生.............
  • 回答
    民進黨之所以能夠擁有強大的號召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脈絡中,透過一系列的策略、理念與行動累積而成。要深入探討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從幾個面向來剖析。首先,歷史地位與創黨精神的傳承是民進黨號召力的基石。台灣在戒嚴時期,反對運動是尋求民主的關鍵力量,而民進黨正是從這場運動中孕育而生。創黨初.............
  • 回答
    上海菜的甜味,确实是许多非上海朋友来到这座城市后,最直接的感受之一。但有趣的是,即便在以甜著称的本帮菜系里,上海人的体型普遍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上海菜的“甜”是怎么来的。这并不是那种糖精式的、齁得慌的甜,而是一种 复合的甜鲜。最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