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為什麼現在崇尚漢唐宋明的人那麽多,特別是明朝,而不是其他朝代呢?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濾鏡。我們無法完全穿越回過去,用當時人的眼光去審視一切。現在人們所欣賞的,往往是經過後人篩選、加工、甚至理想化的那些面向。

漢朝:民族認同的奠基石與文化自信的源頭

漢朝之所以受到推崇,首先是其作為「漢族」主要形成和認同的奠基時期。漢朝的確立,使得「漢」這個稱謂具有了極強的文化和政治符號意義,延續至今。漢武帝時期,大規模的疆域拓展和對外交流,奠定了中華文明向外傳播的基礎。同時,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國家正統思想,對後世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倫理、文化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文化上講,漢朝的文學(如詩經、楚辭的延續發展,樂府詩的興起)、史學(司馬遷的《史記》)、藝術(漢畫像石、陶俑)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展現出一種雄渾、開闊的氣象。這種文化上的自信,對後來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的來源。當代人回溯歷史,常常會將漢朝視為一個強盛、有擔當的時代,與之連結,能激發一種「我祖上曾經輝煌」的情感。

唐朝:兼容並蓄的開放與文化藝術的巔峰

唐朝的魅力則在於其無與倫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是一個自信到敢於擁抱世界、接納外來文化的時代。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匯聚了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藝術家,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況。這種開放精神,使得唐朝的文學(詩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輩出)、藝術(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都璀璨奪目)、服飾、建築都展現出雍容華貴、意境悠遠的特色。

當代人懷念唐朝,往往是因為其展現出的那種「大氣」、「浪漫」、「自信」的氣質。在一個越來越強調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時代,唐朝的歷史恰好能提供一個令人嚮往的參照。很多人認為,唐朝那種自信的姿態,與現代中國尋求國際地位、展現文化軟實力的訴求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

宋朝:理性精緻的文化與先進的科技

宋朝的推崇則更多地源於其在文化藝術和科技上的高度發達,以及一種與後世截然不同的「精緻」和「理性」的審美。宋朝的理學發展,雖然在後世有爭議,但其強調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是對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的深刻探討。

在文化藝術上,宋朝的詞、畫、書法、瓷器等都達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巔峰。宋詞的婉約與豪放並存,山水畫的意境悠遠,書法筆法的精妙,瓷器釉色的雅緻,都體現了一種對細節、對意境的極致追求。同時,宋朝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都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許多人欣賞宋朝,是因為它不像漢唐那樣以軍事開疆拓土為主,而是更注重內在的文化建設和生活品質。在一個經歷了速食文化和物質至上的時代,宋朝所代表的那種慢下來的、精緻的、有詩意的生活方式,對許多人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欣賞宋朝士大夫的風骨,以及那種「文以載道」的追求。

為何明朝尤其受青睞?這點最為複雜且值得深思

那麼,為什麼在這些備受推崇的朝代中,明朝的聲量似乎又格外大呢?這其中原因眾多,且相互交織:

「漢人政權」的歷史情感連結: 明朝是自元朝之後,漢人恢復建立的王朝。對於一些民族認同感較強的人來說,明朝的建立具有一種「驅逐外族,恢復故土」的歷史敘事,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情感上的親近感和自豪感。他們將明朝視為一個延續漢文化、抵禦外敵的堅固屏障。

相對清晰的歷史脈絡和鮮活的人物形象: 相比於一些更為遙遠的朝代,明朝的歷史記錄更加詳實,留下了大量檔案和文學作品。這使得明朝的歷史人物、政治事件、社會生活更加生動具體,也更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和代入。朱元璋的草根崛起、永樂皇帝的雄才大略、張居正的改革、東林黨的政治鬥爭,這些故事都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對君權政治的某種「理想化」或「反思」: 這一點比較微妙。一些人推崇明朝,可能是因為明朝後期雖然面臨嚴峻的政治危機,但它依然是一個由漢人自主建立並維持了近三百年的王朝。這與後來某些時期形成了對比。

當然,更常見的推崇或許是基於對明朝某些「特質」的「再想像」。例如,對於某些渴望「強硬」領導、或者對現代政治體制感到失望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從明朝的某些領導人身上(如朱元璋或朱棣)尋找那種「鐵腕」、「果斷」、「說一不二」的形象。他們可能將明朝的某些集權特徵,曲解為一種「效率」或「魄力」,與現代社會的某些「低效」或「掣肘」形成對比。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欣賞明朝中後期那些敢於直諫、堅守原則的官員(如海瑞、東林黨人),並將他們視為一種「風骨」的體現。這種對正直官員的頌揚,在一個強調道德和價值觀的語境下,尤其容易引起共鳴。

反對對岸的歷史參照系: 在兩岸關係的特殊語境下,對於某些台灣人或中國大陸的特定群體而言,推崇明朝也可能是一種歷史敘事的選擇。例如,將明朝視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正統」和「獨立自主」的時期,來對比其他朝代可能存在的某些「被征服」或「被統治」的歷史。

流行文化與網路傳播的推波助瀾: 近年來,網路文化和影視劇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一些以明朝為背景的歷史劇、小說、遊戲,成功地塑造了明朝的某些形象,例如其繁榮的商業、豐富的文化生活、複雜的政治鬥爭等。這些作品的流行,無形中拉近了現代人與明朝歷史的距離,也為明朝的「網紅化」添磚加瓦。許多明朝的「梗」和「歷史符號」(如錦衣衛、廠衛、奏摺制度、江南士紳、海禁政策等)在網路社群中被頻繁提及和討論,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公眾認知中的地位。

對「衰落」與「滅亡」的複雜情感: 明朝的滅亡過程,尤其是被清軍入關,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悲壯」的結局。這種「繁華落盡」的歷史感,常常會引起人們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感慨,以及對後世統治者是否吸取了教訓的思考。當代人對歷史的評價,往往不僅僅看其「興盛」,也會看其「衰亡」的過程和原因。明朝最終的結局,恰好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人們反覆討論和品味的空間。

總結來說,崇尚漢唐宋明,乃至對明朝的特別偏愛,並非單一因素所致。它既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追尋,也是對歷史上輝煌成就的緬懷;既是對特定時代精神氣質的嚮往,也包含著對現代社會某些問題的反思和寄託。

人們在歷史中尋找的,往往是自己當下所匱乏的東西,或是對自身價值觀的一種認同和確認。漢唐宋明的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光輝,而明朝之所以能在近年來聲勢見長,或許是因為它的歷史敘事更貼近現代人的情感表達,也更容易與當代社會的某些思潮產生共鳴。正如我們欣賞一幅畫,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對歷史的偏愛也同樣如此,它折射出的是我們這個時代,以及我們這些活在當下的人們,對於自身文化、民族身份、以及國家命運的複雜情感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好,说白了,就是因为明朝从来没痿过!从太祖立国之初对外政策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称臣,凡是对外,明朝皇帝就一个字:打!而且特别有气节,就算皇帝被俘虏了,也不会因个人安危出卖国家,对比 “宁予(或者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清朝、不断纳贡的宋朝要有气节得多!


相对其他皇朝,明皇对内就要宽松得多,张献忠烧了凤阳朱元璋的陵墓,但只要他愿意接受招安,皇帝也是既往不咎,白莲教作乱,只抓其首恶,余者只要保证不再作乱也给放了,就是朱元璋那么喜欢杀人,也是秉承这句话对待内部作乱:贼亦朕之子民,且多为贪官所害。个人觉得只有明代做到了内圣外王:对内柔和,对外强硬无比。万历三大征就不说了,就是明末国内动荡不堪,面对后金,明朝君臣也就一个字:打!


崇祯死的时候以发覆面,要求李自成,勿伤百姓一人,己身随意处置,对比溥仪的:只要我能当皇帝,其他无所谓。这种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其他朝代包括汉唐也没这么有气节!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贯穿所有帝王时期,明代没有一个皇帝对外软过,你要打,爷们儿陪你,万历皇帝有个外号叫小蜜蜂,天天围着女人打转,但是宁夏作乱,打,日本打属国朝鲜,还是打,所以有崇祯300多年的纪年日记流出。


明朝是中国人最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一个朝代,汉唐也没有明朝有那么强烈的自豪感,当然这和历史时期有关,不能比较。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在明代也出现了,各种学科理论层出不穷,印刷书刊也是历朝之最。


如果说最美好的封建朝代是哪个,非明莫属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