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

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平凡和不易,在媒体报道中容易被忽视,或者被简化处理。例如,关于创业成功的报道会聚焦于最终的辉煌,却很少细致描写创业者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长时间工作、人际关系压力等艰辛过程。
社交媒体的“表演”: 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交媒体,鼓励人们展示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人们倾向于分享旅行、美食、成就、聚会等积极经历,而将烦恼、困难、挫折隐藏起来。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的“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看到的他人生活是经过精心修饰和筛选的,容易产生一种“别人都过得很好”的错觉。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个体的信息获取范围是有限的。你无法直接体验到与你生活环境、社会阶层、职业背景截然不同的人的生活。一个生活在富裕家庭、接受优质教育的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一个需要为生计奔波、面临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的人的困境。

二、 社会阶层与资源分配的不均:

“舒适区”的保护: 拥有更多社会资源、更好教育背景的人,往往生活在相对更稳定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可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人脉上的帮助、情感上的安慰,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更多的缓冲和回旋余地。这使得他们较少直接体验到生存压力和资源匮乏的痛苦。
看不到的付出与牺牲: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轻松”的生活,背后往往也有看不见的付出和牺牲。例如,一个享受着优渥生活的人,可能背后有父母一辈的辛勤工作和早期积累;一个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可能经历了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夜晚的钻研和尝试。旁观者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艰辛。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 在一些社会中,社会阶层固化比较严重。底层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而顶层的人则有能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这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对“艰辛”的感知和理解存在巨大鸿沟。

三、 个体心理的保护机制与选择性认知:

“盲点”的存在: 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和记住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生活经验相符的信息。对于与自己差距过大的艰辛,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视为“他们的问题”或“特殊情况”,从而避免引起过多的心理不适。
逃避与合理化: 面对生活的艰辛,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人会积极面对,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或逃避,尤其是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同时,人们也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处境,例如“我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而不是去直面那些可能与他人相似的艰辛。
“幸存者偏见”的心理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容易遇到那些解决了问题、克服了困难的人,而那些被困难击垮的人则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使得我们对“艰辛”的认知,更多地基于那些“幸存者”的经验,而忽略了那些失败的案例。

四、 对“艰辛”定义的不同理解:

“艰辛”的相对性: 什么是“艰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标准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入微薄是艰辛;而有些人可能认为升职受阻、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艰辛。如果一个人从未经历过基本的物质匮乏或生存危机,他可能就很难理解那些更深层次的痛苦。
“舒适”的基准线: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时,他可能会将这种舒适视为常态。一旦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可能会觉得是“不公平”或“艰难”,但这种“艰难”可能只是相对而言,与那些真正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相比,程度要轻得多。
成长环境的影响: 从小被过度保护、缺乏独立生活经历的人,可能对处理生活中的麻烦和困难缺乏经验,因此会更容易感到“艰辛”。

五、 历史与代际的差异:

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 相较于过去,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例如更完善的社会福利、更便捷的交通通信、更丰富的物质产品。这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许多人需要面对的原始的生存压力。
代际之间的隔阂: 经历过战乱、饥荒、政治动荡等历史时期的人,他们对“艰辛”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沉重。而他们的后代,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可能就无法完全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总结来说,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装作不知道,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被信息过滤和选择性展示所影响,看到的“别人”的生活经过了美化。
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拥有的资源,让他们有能力避开或减轻很多基本的生存压力。
个体的心理机制会选择性地认知和处理信息,保护自己免受过多的负面情绪困扰。
他们对“艰辛”的定义可能与那些真正处于困境中的人有所不同。
社会的发展和代际的差异也导致了对“艰辛”感知基准线的不同。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放下评判,尝试去倾听、去感受、去换位思考,并认识到每个人所承受的“艰辛”都是真实且独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你不迈腿、不张嘴、不抬头啊。


咱没必要把“生活的艰辛”想得很遥远,好像一般出现在大西北的荒漠和大西南的山疙瘩里。我打赌,只要你愿意和周围人沟通,一定能触碰到生活的艰辛。

上个月,我有个老姐帮我找App外包公司,突然十来天没联系。客户这边等得发毛,我打电话催老姐,老姐说,她爹查出来膀胱癌,晚期。

声音是平的,气息是抖的。

老姐快四十,前几年期权套现了小几百万买了房,在互联网打工人里也算成功。但就这一件事,手上还剩下的现金必然打水漂,亲人还留不住。

她还要一边振作精神跟我讲对接交接的事。

我能怎么办?只能好言宽慰,让她专心照顾家人。她社会人脉比我强得多,她问的人说不行,那大概是真不行。

上个星期她又来电话,轻松的语气聊起新业务,让我找找有没有需要灵活用工开发票的。我俩电话里琢磨了十几分钟业务,没有一个字提她家里的事。

这事对她来说过去了吗?怎么可能?

这不是生活的艰辛?


2019年全国死亡人数998万,差不多每3秒死亡1人,这就是艰辛;统计局认可的“6亿人每月人均收入1000元”,这就是艰辛。

真要想知道生活的艰辛,你都不用走出微信工作群。小馆子里两杯酒下肚,先讲讲自己的难处,可能你的周扒皮老板就会告诉你自己有个老年痴呆的妈,性感高冷女同事实际上离婚两次还被抢了子女抚养权,乖巧实习生小弟家里穷得还在领低保。

艰辛一直都在,多数人只是不说。


然后,我们又身处一个信息茧时代。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以及很多远超18岁的“未成年人”,算法贴心地把死亡、破败、病痛、困苦等画面从多数人的手机里屏蔽了。

既符合监管需求,又复合“营造用户舒适接受信息流内容”的运营要求。

毕竟老是看这些,很容易打击买买买的欲望,这会伤害转化率的。

然后在消费主义加持下的镜头时代氛围里,每个人都不自觉地主动修饰画面里的自己,即使是那些打着真实概念的vlog。

这惯性有多强大?连伊斯兰国的士兵接受CNN采访时都会不自觉整理着装。生活再窘迫,滤镜也能拯救小姑娘,表情包和梗图也能缓解现实的喘不过气。

至于那些每日发生的艰辛能不能获得算法的青睐,那要看有没有可供挖掘的流量价值。有,就能包装成大众所需要的情绪故事,定期感动一下;没有,那就和千千万万的艰辛一道,汇入平静的时间海洋。

逝者如斯夫。

我能想到的“镜头前的真正真实”,是一战时堑壕里的士兵。无他,苦难里熬到麻木了,面对镜头也无动于衷,任由尸体烂在半米外,老鼠当面啃自己的皮带。

现在要找这种真实,大概只能去翻监控摄像头了。


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不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他们只是不愿意提起。

绝大多数人再躺平再丧再习得性无力,骨子里还是乐观的。人就是这样的生物,智慧可以预见到注定毁灭的终点,但DNA还是让你咬牙走下去。

一个身世悲惨的人,激励他活下去的很可能只是家乡的一份早餐。

我们要做的,是尊重敬畏这种乐观,但别无视这些乐观背后的辛酸。

真的有人吃不上饭,真的有人呼吸在崩溃的边缘,你的真的不知道?

我不信。

user avatar

有一回我和朋友在网吧玩游戏,点了两份外卖,六点半点的外卖,八点多才送到,更夸张的是,外卖盒子被摔得稀烂,汤汤水水洒的到处都是。

我哥们非常不爽,当时就发飙了,对那外卖员说:我给你打电话你不接,等个外卖等这么久,东西还摔成这样,你要我们怎么吃?

那外卖员一直在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我哥们说:他妈的对不起有什么用,你杀人了说一句对不起,看警察会不会原谅你?

我打算劝架,看了一眼那外卖员,却发现他只有一只胳膊,左边胳膊是假肢,他浑身都湿透了,脸上诚惶诚恐,要知道给一个差评,说不定这一天就白干了。我拍了拍朋友,对那外卖员说:没事儿,我们再点一份,你走吧。

我朋友也注意到他是残疾人,脸上一红,火气也下去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那个外卖员从口袋里掏出三十块钱,放在我们的桌子上,他说:真是对不起,耽误你们时间了。

然后他就下楼往外走,我拿上钱追出去,活在这世界上都不容易,没有必要相互为难,那个外卖员还没走,因为雨下得实在太大了,根本骑不了电瓶车,他蹲在屋檐下躲雨。我把钱塞到他手上,冲他笑笑:没事儿,我们不会给你差评的,我朋友是个暴脾气,你别把他的话放心上。

他有点感动,努努嘴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说出口,他把雨衣脱下来甩了甩,我这才看清楚他的脸,居然是个年轻人,看模样应该比我还小。

雨还是啪啪哒哒的下着,我和他闲聊起来,问他干外卖员能赚多少钱,他说好的时候三四千差的时候两三千,我问他是不是很辛苦,他说也蛮好,世上还是好人多,大部分人见他是残疾人都会体谅他。

聊了一会,估计是察觉到我没恶意,他跟我讲了一些家里的事,他是从一个小镇出来的,家里父母死得早,还有两个弟弟妹妹在读书,他一天打两份工,白天当外卖员晚上还给人家刷盘子。这个年轻人的姿态让我敬佩,他说起自己的境遇时不卑不亢,偶尔还会开几句玩笑,眼睛里是有光的。

我说:那你有什么打算,一直做外卖员吗?

他说:那肯定不行,弟弟马上要读高三了,这点钱是不够的,我打算再多干一份工作。

我问:那会不会太辛苦,毕竟你的身体……

他笑着说:慢慢来嘛。

后来雨稍微小了点,他就骑上电瓶车走了,我想起那份摔烂的外卖,应该就是他骑车时摔得,这样的摔倒,应该有过很多次,但那年轻人至始至终都没有抱怨过自己的不幸,他只是温和的说:慢慢来。

看着他削瘦的背影,我觉得很触动。

我想起大学里食堂扫地的一个老人,听别人说起他是个孤老,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结果十几年前一场大火,把他的亲人全烧死了,只剩下他被医生救了回来,胳膊腿上全是触目惊心的伤疤。旁人经历过这种苦难,早就心如死灰,但他扛了下来,他总是默默地扫地,一个月拿不到两千块工资,住在学校门口的小破房里。

有时候从校外回来,经过他那个小平房时,都能看到他在喝酒,一碟花生米一碟青菜,很便宜的粮食酒,他悠然的自斟自饮。

我对这个老人很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支撑他的力量是什么,在毕业前夕我买了一些烧烤,找他一起喝酒,我们在食堂打过几次招呼,算是熟人,他热情地招待我,给我搬凳子,把一瓶没开封的瓶装酒拿出来,天气太热,又把电风扇挪到我身后。

看得出来这个老人很开心,也许很久都没有人和他一起喝酒了,我们有一茬没一茬的聊着,喝到十点多的时候,我问他:李大爷,你还有没有什么亲戚?

老人说:还有几个远亲,都怕他借钱,躲他躲得远远的。

我问:朋友呢?

老人说出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落难的人,怎么会有朋友呢。

我喉头一哽,喝下一大口酒,说:那你以后老了,谁照顾你呢?

老人却好像没为此烦恼,他平静地说:想开点,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

在那个寂静安宁的深夜,我好像摸到人性强大的边缘棱角,我们聊东聊西,那个老人没有触景伤怀,没有自怨自艾,他只是承受着现在的生活,并保持开朗。

我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好像是个电视台节目,一个警察看见一辆三轮车上载着很多货,货上还有一个人和一只狗,三轮车摇摇晃晃的很危险,警察就把那辆三轮车给拦下,和那个开车的人谈话。

警察问他:你这样子开车,家里人不会担心你吗?

那个人回答:家里没有人了。

警察有点纳闷:什么叫家里没有人了,你爸爸呢?

那个人回答:爸爸死了,十几年了。

警察又问:那你妈妈呢?

那个人回答:也死了,二十几年了。

警察说:那你老婆呢,她不管你吗?

那个人回答:也死了。

警察说:那你总有子女吧?

那个人说:一起死了,老婆就是生娃娃难产死的。

那个警察有点不敢相信,问:师傅你没开玩笑吧?那你还有没有兄弟姐妹?

那个人说:哥哥在十几年前死了,还剩一个弟弟,就在这。

原来坐在货上面的就是他弟弟,警察又掉过头去问他弟弟,问了好几遍他弟弟都没有回答,他拉了拉警察的袖子:他说不来话的,他吃药吃傻了,我还养了一条狗,也好多年了,也快死了。

警察愣了一会,接着问:师傅,你说你遭遇到这么多事情,但刚刚我看到你,好像还是一副很开心很快乐的样子,为什么?

那个人温和地说出三个字:向前看。

“向前看,不要去想那些糟心的事情。”

在那一瞬间,警察被震撼了,给他敬了一个礼,然后和他握手,当时坐在屏幕前的我,只觉得心神激荡,朴素的镜头中,我体会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一直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以前我不信,当在我真正见识之后,才知道是多么的伟大。

无论是“慢慢来”,还是“想开点”,还有“向前看”,都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姿态,即命运赐予我苦难,我偏用笑容还击,这种坚韧的姿态,或许才是我们身而为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user avatar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背负的十字架。或者用东方的话说,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他不懂你生活的艰辛,你也未必就懂他受过的苦。个人有个人的苦,不用整天羡慕这个嫉妒那个,仿佛天下就你一个人最苦。

你骂别人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你自己又何尝体会过别人的艰辛?旁人都不必说,就论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你有体谅过吗?

众生皆苦,既然成不了佛,那就要学会自己排解。没人有义务体谅你,正如你也未必会体谅别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