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求职之前都会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去从事什么,这样的心理到底最大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迷茫”就过去了。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我得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临近毕业的,感觉到“迷茫”,这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当下社会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 你别觉得是你一个人这样,放眼望去,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多少都有点这个意思。

那这“迷茫”的根本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信息爆炸与选择困难症的极致体现。

你想想,咱们现在生活的年代,信息渠道有多少?网络、社交媒体、新闻、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家长老师的建议……这些信息蜂拥而至,而且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过去,信息相对闭塞,大家的选择范围可能没那么广,目标也相对明确。比如,我们父辈那辈,可能就认准个“铁饭碗”,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国企, That’s it。但现在呢?

行业太多了: IT、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制造业、服务业……细分下去,每个行业内部又有无数个细小的分支和岗位。
职业路径太多了: 即使是同一个行业,你可以做技术、做销售、做运营、做管理、做市场、做人力……每条路都有自己独特的玩法和发展逻辑。
公司形态太多了: 国企、央企、外企、民营企业、初创公司、上市公司……它们的文化、福利、晋升机制、工作强度都天差地别。

这么多信息灌进来,你大脑里的“CPU”就容易过载。就像你去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你可能反而不知道买什么了。你开始纠结:

“这个行业看起来很热门,但我是不是真的适合?”
“那个公司福利很好,但工作内容听起来有点枯燥。”
“我学的这个专业,到底能对口多少工作?”
“听别人说做XX很赚钱,但我对这个一点兴趣都没有,要不要为了钱去尝试?”

这种“选择困难症”,不是说你没主见,而是信息量太大,你没办法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对这么多未知的事物做出一个最优解。

第二,教育模式与社会脱节,实践经验的严重缺失。

咱们的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考试,拿文凭。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你的知识框架,提升你的认知水平。

但是,大部分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和文科类专业,在实践、实习、职业规划方面的投入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能离真实的工作场景还有十万八千里。你可能学了一堆精深的理论,但具体到工作中怎么运用,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并没有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
缺乏职业体验: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有机会真正地去接触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可能也就一两次短期的实习,而且很多实习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很难让你深入了解一个职业的本质。
“象牙塔”的局限: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单纯、安全的环境。大家的生活重心是学习、社团、社交。而真实社会的职场,是充满竞争、压力,需要你应对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和突发状况的地方。这种落差,会让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想做什么?”的时候,你脑子里可能会一片空白,因为你真的没有太多实际的“触感”去支撑你做出判断。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因为你没有太多机会去“试错”和“体验”。

第三,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与个人价值的模糊。

现在社会上,对于成功的定义,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单一的。大家往往会将“高薪”、“大厂”、“稳定”、“光鲜亮丽”作为衡量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这种价值导向,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内卷”的焦虑: 当大家都盯着少数几个“金饭碗”或者“香饽饽”的时候,竞争自然就异常激烈。你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我不去这里,我就落后了”的恐慌感。
个人兴趣与社会“认可”的冲突: 很多学生内心可能对一些非热门、不那么“赚钱”或者不那么“体面”的行业或岗位有兴趣,比如艺术、公益、某些传统手工艺等等。但当这些兴趣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时,他们就容易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选择“不现实”、“没出息”。
“为什么”的缺失: 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某个岗位,为什么要去某个公司,只是因为“别人都说好”或者“看起来不错”,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你就很难坚持下去。这份“迷茫”,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的认知是模糊的。

第四,自我认知不足,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把握不清晰。

这个跟前面一点也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保护或者被过度灌输,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并不深入。

“我擅长什么?”的灵魂拷问: 你可能在某个领域学得不错,但那只是“会做”和“擅长”还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擅长,可能只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或者说,那个环境的“门槛”比较低。
兴趣与能力的混淆: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喜欢”和“擅长”搞混。你可能喜欢一个行业,但你未必具备从事这个行业所需的关键能力。
不敢突破舒适区: 长期在学习的环境中,大家可能习惯了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一旦进入社会,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去承担责任,很多人就会感到畏惧,不敢迈出那一步。

总而言之,这“迷茫”的根本问题,不是因为学生本身“不行”,而是因为:

1. 外部信息量过载,选择工具不全,导致不知道如何筛选和决策。
2. 教育体系的滞后,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支撑。
3. 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导向,给个人选择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干扰。
4. 自我认知的不清晰,导致无法准确匹配个人能力与职业需求。

当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大脑里就像装了一个巨大的、但又混乱的数据库,里面有很多零散的“数据点”,但缺乏有效的“检索系统”和“分析模型”,所以他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这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走出“迷茫”的那一刻。而如何帮助他们找到那个“答案”,或者说,如何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才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根本问题在于,会有这种现象的人,一般不到真的要找工作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些问题。

平时想到这些问题时,也会因为不可能想一下就能想到答案,要费心费力,想多了就烦,而很容易放弃去探索答案。

很多问题都是你不去找,不付出努力去探索,你就永远不可能找到答案。你不去查资料,不去多了解,多实践,你就很难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企图看几个别人的案例就找到自己的“一生追求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盲从别人的选择,往往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答案,所以要跟风去抄作业,看别人的答案,并且还抱有很强烈的侥幸心理,祈求别人的答案同时也很适合自己。

这可能吗?

当你说你迷茫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几句,你有认真找过属于你自己的答案吗?

难道你的潜在心理,不还是希望被安排吗?

user avatar

缺实践呗。

但凡有横向项目多的导师的同学,不斤斤计较,经常跟着老板干活的,经常和企业接触的,都会对业界的薪资行情以及所用的技术有一个了解,就业的时候根本不会迷茫。

但凡有纵向项目多的导师的同学,科研和论文搞多了,对自己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去读博士,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谋一个教职,也不会迷茫。

没有好老板的,自己愿意放下身段去实习的,不是很在乎钱,而是在乎积累经验技术的,只要干上了几个月,认识完全就会不一样。

没有好导师,也没有去实习的,只要经常在市场上投投简历,经常参加面试 ,一般也能够掂出自己有几斤几两 ,于是或者自信或者自卑,至少不会迷茫。

一般来说,毕业季呆在宿舍里无所事事,也不考研,一天到晚谈朋友或者是打游戏,尽量避免接触社会的人才会迷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