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农村那些高中就辍学的,现在过得依然很开心,而那些上大学的却会被父母嫌弃?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

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反而过得开心?

1. 现实的“成功”标准更直观,目标更明确:
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观念相对保守的家庭,衡量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往往是非常实际的:能挣钱,能养活自己,能孝敬父母,能成家立业。
那些高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或者学个手艺(比如开挖掘机、做木工、开餐馆、做水电工)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非常直接和具体的目标——赚钱养家。
他们的工作,虽然可能辛苦,但产出是立竿见影的。今天干活,明天就能看到钱,或者吃到自己做的香喷喷的饭菜。这种即时反馈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也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小伙子能干!”、“这姑娘手巧!”)。
相比之下,上大学的孩子们,毕业前的那几年,往往是“投入期”,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甚至还需要家里持续投入金钱。这种“看不到成果”的状态,在一些长辈眼里,就是“在虚耗光阴”。

2. 社会关系的亲近与支持:
农村社会关系通常比城市更紧密。高中辍学的朋友们,他们往往还在同一个村子或附近的乡镇,或者通过老乡会联系着。他们一起长大,有共同的经历和话题。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轻易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比如一起打拼的老乡,或者村里的长辈,甚至父母。这种强烈的社会支持网络,能极大地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他们也更容易在当地找到自己的“圈子”,比如一起喝酒的朋友,一起打牌的伙伴。这种归属感和熟悉感,让他们觉得不孤单,生活也更有人情味。

3. 降低的期望值与随遇而安:
对于许多农村家庭而言,供一个孩子读完高中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了。如果孩子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父母会觉得“孩子懂事了”,“没耽误事”,心里反而会轻松不少。
而一旦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的期望值往往会水涨船高。他们会期待孩子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挣大钱,光耀门楣。这种高期望一旦落空,父母的失望感就会非常强烈,反而容易产生“嫌弃”的情绪。
同时,那些高中辍学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会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满足于现有生活,不会有太多“诗与远方”的纠结。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内心的平静。

4. 对“读书无用论”的朴素认知:
在一些更传统的农村观念里,读书的意义仅仅在于“识字”、“算数”,能看懂账本和合同就行。他们更相信“事实胜于雄辩”,看到身边某个没上过大学的朋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或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会觉得读书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甚至会“耽误”了自己动手赚钱的机会。
“我当年高中毕业出去打工,现在房子车子都有了,他大学读了那么多年,还不是一样挤公交上班,工资还没我高。”这种横向比较,在长辈那里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为什么上大学的反而会被父母嫌弃?

1. 高投入下的“低回报”心理落差:
这一点是核心。在农村,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往往是全家人的“大事”,可能需要东拼西凑,甚至借债。父母倾尽所有,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孩子。
当孩子毕业后,如果找不到父母期望中那种“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比如只是在小城市找了一份普通工作,或者甚至失业,父母就会觉得“投入了这么多钱,回报这么低”,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很难接受的。
他们看不到孩子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锻炼的能力(这些是更长远的投资),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钱没赚回来”。

2. 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差距:
父母之所以愿意花大价钱送孩子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大学是改变命运的跳板”。他们期待孩子通过大学教育,能够跻身于社会的中上层,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但现实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仍然面临着就业难、起薪低的问题。当孩子的实际情况与父母的“光宗耀祖”的期望相去甚远时,父母的“嫌弃”其实是失望和焦虑的一种表达。

3. 沟通不畅与代际差异:
父母那一辈人,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形成的。他们可能更看重“饭碗”,更强调“实际”。
而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多元,思想更开放,对工作的选择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会考虑兴趣、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等。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彼此的想法,父母就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觉得孩子“眼高手低”、“不务实”。

4. “知识就是力量”的误解或过时:
在一些父母看来,“知识”应该直接转化为“财富”和“地位”。如果孩子学了四年大学,出来找不到好工作,在他们看来,这知识就没有用。他们无法理解教育的长期性和非物质性价值。
这种“读书无用论”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带有局限性的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大学教育除了直接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视野的开阔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为长远发展打基础。

5. 虚荣心与面子问题:
在农村,“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比较的对象。如果村里有个孩子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个好工作,父母脸上非常有光。
反之,如果自家孩子上了大学却“没啥出息”,反而不如邻居家那个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孩子,父母就会觉得“丢面子”。这种“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转化为对孩子的“嫌弃”。

总结一下:

这并不是说上大学不好,而是说,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家庭观念下,“成功”的标准、期望值、现实的反馈以及沟通的有效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那些高中辍学但生活开心的人,往往是他们找到了符合当地现实的成功路径,并能从简单的付出与回报中获得满足感,同时拥有紧密的社会支持网络。

而那些上大学但被父母嫌弃的孩子,则往往是因为高昂的教育投入与不达预期的现实回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加上代际间的沟通隔阂,使得父母对孩子的选择和发展感到失望和焦虑,最终以“嫌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其中,“开心”是一种主观感受,而“被嫌弃”则是一种客观评价(来自父母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开心”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挑战,而所谓的“被嫌弃”,也可能掺杂着父母深沉的爱和担忧。

归根结底,这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碰撞,以及不同人生道路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同“定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质是读大学已经不具备高性价比。

我以武汉为例,一个普通的二本毕业生如果没有进入国企,亦或是考上公务员,那么进入私企,大概率的起薪是三千到四千。而且五险三个月以后开始缴纳,没有公积金。上六休一或者大小周,社畜一般的生活。更可悲的是,我说的这个高薪工作在光谷,合租房一个单间一千起步的地方。你说换个房租低的地方,不好意思,起薪两千。

这是武汉普通人的一幕。

这种现状再对比农村父母大学四年的高投入以及对回报的期望,现实也就让一切变得不再有性价比。一份本科生在过去能轻易得到的工作,研究生现在也内卷到难以获得。

一方面,留在武汉的年轻人内心是绝望的,我希望在武汉留下来,但无论是电商还是文员,我没有进步空间也赚不到钱。最后既是抱怨父母的无能给不起首付,也是抱怨自己的无能最后改行去干个销售。

另一方面,父母发现,在大城市混的儿女甚至不如亲戚家干泥瓦工的小伙挣得多。孩子既不在身边,也没有结婚。这也使他们的心态开始产生了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不去看那些优秀的人才,一个普通的二本毕业生,在大城市,到底能干些什么?这或许就是公务员热的本质吧。

大城市相亲市场的男少女多,并不是因为大城市男少女多。相反,随着日渐严苛的用人制度,导致女性就业愈发困难。用工市场更加向男性倾斜。相亲市场的男少女多,是更多的男性无房一族无法相亲。这导致了一个奇妙现象,相亲市场的男少女多,无房的男性被开除"男籍"。另一方面,用工市场的女少男多,女性被开除"工籍"。

最后,想说一下,很多人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只是在回答为什么农村父母开始嫌弃。并没有说读书无用,读书至少在目前阶级还未完全固化的时代,依然是改变命运最好选择。

我只是想说,哀民生之多艰。

user avatar

因为你明明在瞎扯,却根本没意识到。瞎扯的核心就是用个例来否定大概率事件。瞎扯的根源,要么是辍学者,要么是未成年,缺乏理性和科学思维,一不小心就陷入读书无用论。

根本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你的结论,纯属臆想。

农村高中辍学的,大把浑浑噩噩游手好闲得过且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任何技能只能挣个仨瓜俩枣被父母嫌弃的,你管这叫开心?或者确实不用嫌弃,已经彻底放弃了,早就心如死灰了。

上大学虽然收益远不如从前,但好歹有机会进入体制内,有机会学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能,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公司去慢慢成长。虽然比不上父母期待值,但父母好歹还抱有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关于“城市男生不愿意娶农村出身的女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文化、家庭、个人观念等多个层面。即使是高颜值或高学历的农村出身的女生,有时也会面临这方面的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经济和物质基础的考量是核心因素: 经济能力的匹配度: 城市男生.............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一点也不人工智能! 很多人看到汉服和传统鞋履,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干活?”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说透了。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农业狂魔”这个说法,虽然形象,但用在1000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时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并且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
  • 回答
    潮汕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因素,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传统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是重男轻女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传统的潮汕农村社会,宗族是维系社区、传承血脉的基本单位。而男性,作为宗族的继承者和延续者,承担着.............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农村农活,似乎停留在过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始”,其实也得分怎么看,毕竟很多地方的农民也在努力地改变。首先,成本和投入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大型机械的成本太高了。 想象一下,一整套现代化的大型农机,从耕地机、播种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大资本家们到最后会不会感觉像在玩“虚拟农场”,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虚拟农场”的隐喻:何谓虚拟?何谓农场?首先,理解“虚拟农场”这个比喻很关键。 虚拟: 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由数字、代码、规则构.............
  • 回答
    这句关于“衡水中学的土猪拱白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生动但也有点争议的比喻,用来形容一部分来自农村、在衡水中学这样优质教育资源里接受了高强度训练的学生,在考上好大学、进入大城市后,会选择与一些家境优渥、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城市本地女孩交往。要说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拱城市的白菜”而不“拱农村的白菜”,咱.............
  • 回答
    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村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要理解这里的真实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活现状:丰县作为徐州下辖的一个县,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很多县域农村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部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过程。 .............
  • 回答
    农民种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么赶上老天爷不给面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要么就是风调雨顺,收成好了,结果市场上堆满了粮食,价格一落千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连本都收不回来。这让农民的日子怎么过?农民的困境,环环相扣我们.............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农民伯伯们的养老金,很多时候都不太够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白的,里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一、 历史的起点: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群体最根本的原因,还得从建国初期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咱们国家百废待兴,重心都在工业化上。城市的职工,有单位,有组织,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