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该让政协里的老师傅们看看,让新生代从小多接触田野,多上几节农业课,寒暑假别动不动欧美日,多去农村住两天,有多么重要。
我一点不怀疑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甚至大学生,想当然的认为,食物是超市制造出来的,粮食是工厂生产出来的.......
明明这国家还有六亿农民,根子上还是个农业大国,怎么刚吃了二十年饱饭,下一代就脱节到这种程度了?
一个人吃的任何东西,都是地里长出来的,包括肉、禽、蛋、奶、油、酱、醋、辣椒、花椒大料等调料.......没有植物和庄稼,就没有鸡鸭鱼肉和飞禽走兽,也没有人。
下地干活,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优雅赴宴,没有诗情画意,是农民打着赤脚不穿鞋,光着膀子,只穿着一条裤子,下面高高挽着裤脚,在烈日下风吹雨晒,脊背晒的黑黝黝,汗流浃背,满面尘土,蓬头垢面,一滴汗一滴汗干出来的。
这基本就是从三皇五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几千年里,农民下地干活的主要形象。
蓬头垢面是因为风吹日晒,劳作不停,动辄满头大汗,最多拿手摸一把,用沾着黄土的手指去长头发里挠一挠,下一趟田回来,发髻散乱,一身黄土,满脸黄泥,能干净到哪儿去?
打赤脚不穿鞋是因为古代的鞋都是自己老婆和老娘手工做的布鞋,田里土层松软,黄土很容易灌进鞋里,经过脚汗一踩变成黄泥,不洗吧,黄泥干结后穿着难受,经常洗吧,容易把布鞋洗烂,加上古代没有自行车、三轮车和汽车,农民走再远的路都得靠两只脚,所以脚底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所以的所以,古代农民下地干活一般都打赤脚。
光膀子露着脊背下地干活的原因更简单——穿着上衣干活不方便,汗渍也容易损伤衣裳。
初春温度上升,大地回暖,农民才会下地干活,烈日暴晒下高强度的力气活,干一会儿就身上冒汗,浑身热气蒸腾,汗水黏腻,粘连衣服,动作过大会有绑缚感,影响干活效率,极其不便(经常干力气活的才有这种切身体会)。
穿着吧,影响干活,脱了吧,微风一吹,容易风寒感冒。
所以干脆就光着膀子露着脊背。
更重要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汗水侵湿衣服,容易在前胸后背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白色汗渍,不洗吧,衣料又干又硬,穿着不舒服,频繁洗吧,容易把衣服洗坏,古代也没有洗衣机,更没有轻柔模式,全靠妇女用搓衣板或拿木棒捶打捣洗,再粗的布洗上几十水也会破破烂烂。
古代农民的衣料也不是工厂里机器生产的化纤布,都是天然的棉麻布,是家里女人一力一汗、一丝一缕、一针一线制造出来的。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塑料没发明之前,地球上所有人的衣服,包括丝绸棉麻裘皮,根子上,都是地里“种”出来的。
从衣服的原料开始,就需要女人下地,种棉种麻,田间管理,经过半年辛苦,到秋后才能收获几十斤棉花或几十斤麻。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套清代的《御制棉花图》,十六副图直观展现了古代棉花从种植管理到织染成布的全过程,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十六道手续,才最终成一匹白布。
而麻的处理程序也不逞多让,不比棉花少多少,收获之后,要扔到池子里泡软、沤烂、脱胶、剥皮、捶打、抽取纤维、晒干、绩纱、纺纱团、上浆、纱条,上织布机。
这一道道步骤和程序光听一听,你头大不大?
现代都是机器,古代全是人工,哪一道程序都离不开人手的辛劳。
女人要把处理好的棉花和一团乱麻,摇着纺车,丝丝缕缕再纺成线,绕成线团。
棉花纤维长,可以直接边捻边纺成棉线。
而麻的纤维硬,需要从一团乱麻里捡出几根,用指头细细捻过,捻成一股,边捻边接,边接边捻,然后合掌一搓,才能搓成一根合格的麻线,再把这麻线绕成一扎一扎,这叫“绩”。
再把线团安到织布机上,经过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道手续,咣当咣当织成布匹。
一个问题,古代女人一天能织多少布?
河南某村有个民俗展示点,一个现代妇女用清代遗留的老式织布机一天能织七、八尺土布。
注意,1、这台机器应该算是历朝历代老式织布机里技术最先进的;2、她是全职织布,不干其他家务;3、展示点的房间里有玻璃窗有电灯,光线通透不伤眼睛,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环境宜人,夏天不出汗,冬天不冻手脚,织布效率更高。
再参考古代丝绸的纺织速度,丝线更细,纺织技术要求高,古代一个熟手日织最多三寸素绸,三寸什么概念,一寸的免冠证件照,3张连起来就是。
再参考一件事,老式织布机是木头,棉麻是植物,为了防火要求,古代农家放织布机的房间不能放火炉等取暖设施,而家庭妇女每天家务不断,只能趁着凌晨和傍晚那一点微弱的光线抓紧时间多织几寸,而古代的窗户上没有玻璃,都蒙着纸,屋里阴暗,光线强度不够。
也就是说,古代农家的织布机只能放在类似于牲口棚那样的敞口房间里,不论春夏秋冬,女人都要忍着天寒地冻和酷暑,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全神贯注,咣当咣当地重复几个单调的动作。
蚊虫叮咬、风霜雨雪、手指关节肿大、脚底板冻得发麻、尾巴骨坐的生疼、腰疼的直不起来、颈椎僵硬、眼睛长时间盯着棉线导致视力衰弱,这都是常事。
综合估算下来,古代一个妇女,每天不做饭不操持其他家务,光织布,一天最多能织大约一尺棉布或三尺麻布(麻线较粗),而一匹布长四丈约13米,宽约1.4米,按全家五口四个成年人一个小孩算,每人最低要求春秋一套,夏一套,冬一套,至少需要三匹布。
加上被子、褥子、里衣、冬衬、腰里缠的束带、鞋面、鞋底、帽子,全家五口光穿衣就需要至少六匹布,这就需要一个成年妇女花去整整两个月才能织出来。
如果保证全家每季衣服有两身,一套穿,一套换,每人都有两双鞋,妇女光织布就要花半年。
(不论历史记载还是老人的口头故事,都有“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这种事,说明1,赤贫之家没钱买不起布料,2,他家连个织布机都没有。“男耕女织”这个成语证明在古代,织布是跟种地打粮食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头等大事。)
最后再按照家里人的身材比量,自己再动手裁剪,一针一线缝制成衣。
不用细算,你也应该知道古代一个家庭妇女光为全家“穿衣”这一件事,要付出多少时间成本、劳动成本和健康成本。
不夸张说,古代一套衣服从种植开始,一直到穿到身上,至少需要一年半或两年时间。
注意,这还只是没有任何颜色的素衣。
棉布当然是雪白的,但它不耐脏,不适合农民的经常劳作,而麻布是褐色的,古代形容农民出门的正式穿着“褐衣短打”就这儿来的,意为没有经过任何染色的素麻衣。
想要穿一件最普通的带颜色的蓝布衣,古代妇女最好还要在种植棉麻的时候,捎带种点小蓝(学名蓼蓝),春天撒籽,夏天捉虫,秋天收获回来,砌池沤小蓝,加石灰打靛青,再把靛青化开,把棉布放进去染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指从蓼蓝植物里提炼生物染料靛青的过程。
你要是个古代农民,老娘和老婆经过两年辛苦,才从无到有,给你做了一身新衣,看着她们脸上的皱纹、粗糙的皮肤、红肿流泪的眼、关节疼痛的手脚、腰肌劳损的腰,你敢不珍惜?
一定会像爱护眼珠子那样,倍加珍惜每一寸布料,轻易不敢污损。
下田劳作一般都在暮春、夏天和初秋,气温足够,一干起活来,浑身发热,光着膀子怕什么,农民么,脸庞、脖子、胳膊、胸膛和脊背不晒的黑黝黝,还叫什么农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话没有任何诗情画意和夸张之处,都是实打实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字都凝结着古人的血与汗。
穿着现代意义上的那些化纤制品的伪汉服,长袍大袖、五颜六色、轻薄露肉,看着飘飘欲仙,穿着它们去种地?
脑子秀逗了?
这种常识错误,但凡受过一点教育、多少认识几个字、对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经过一个正常脑子的逻辑,都会明白不靠谱,都不知道提问的人是怎么想出来的?
饱饭才吃了几年,好些地方刚摘了贫困帽,新一代的小孩怎么一个个都活成了晋惠帝?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要说皇帝活在皇宫高墙之内,受奸臣蒙蔽,不食人间烟火,不知百姓艰苦,那还有一说,可新一代们从小就玩手机平板,熟知天下大事,连莱昂纳多屁股上有个痣都知道。
——他们是被谁蒙蔽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到底哪个环节没跟上,还是都脱了节?
真是瘸子放屁,邪门了。
有的人天天吹牛逼,我们赶英超美,马上就世界第一了,你可拉逑倒吧,先回家把你生的小崽教育好,让他分得清韭菜和青麦再扯淡。
【一个“光膀子下地“惹来几个所谓农民,叫嚣“现在农民谁还光膀子下地”,阅读理解负分,不拉黑都对不起你爹妈给你交的学费】
1、我的原文是“从三皇五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不是“现在”,现在的农民是开着车到地头,给耕种机一指,那就是我们家的地,你种吧,多少钱我给你,然后他开车玩去了。
2、清代玉米没大规模普及之前,几千年农民种的都是水稻、谷子、小麦等低矮作物,唯一算得上高大作物的是高粱,但凡看过张艺谋《红高粱》的人都记得,就算高粱地,那些汉子们也是光着膀子往里闯。
十几条汉子,光着黑黝黝的膀子,吹着唢呐抬花轿,边抬边浪的画面,震撼不,记忆还清晰不?
那不是电影效果,是张艺谋和莫言有生活,他们当年在农村就这样。
3、常听老人们说,过去农忙季节,到了晚上,都有夫妻趁着夜色下地干活,到了谷子地或小麦地里,丈夫脱个精光,妻子光着膀子,撅着腚,匍匐在地里,借着星光或月光,间苗或者拿小挖锄一寸一寸除草。
这活我白天干过,撅着屁股爬着,间苗捎带除草,腰酸背疼累个半死,晒得浑身冒汗,干了半天总觉得应该到地头了,结果一抬头,差得远呢,再一回头,我尼玛,才干了十几米远,心里哀叹,这垄怎么这么长啊,什么时候才能干到地头?
4、“光膀子挨蚊虫,会被晒伤,会爆皮,被玉米叶划伤”?
你以为是你啊,觉得热刚脱了上衣就被人耻笑不文明,吓得你赶紧穿上,捂得严严实实,捂得细皮嫩肉,刚会飞的蚊子宝宝都咬你一身包。
农民常年劳作,风吹日晒,身上黑黝黝,粗皮老肉,手脚肩膀膝盖全是厚厚的老茧,怕什么暴晒,怕什么叶子划伤?
光膀子会晒秃噜皮?
废话,当然能晒秃噜皮,因为你是学生,偶尔周末帮忙下地,当然晒你个七荤八素,身上爆皮,疼的你周一在课堂里嗷嗷叫,你就觉得自己吃苦了遭罪了,下次去地里你恨不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生怕晒坏了你那一身娇嫩的皮肉.........
而你的父辈们种地是职业,一年有至少两百天在地里暴晒,第一天晒爆皮,三天五天呢,十天八天呢,一个月三个月呢,晒着晒着就习惯了,疼着疼着就习惯了,细皮嫩肉变成了紫黑的粗皮,变成了黝黑的老皮。
他们不在乎自己晒成什么样,无非皮肉之苦而已,在乎的是那身饱含着老娘老婆两年辛苦的衣裳,在乎的是家人为之付出的劳动和血汗!
是你精明,还是他们傻?
他们不知道穿着上衣、捂得严严实实、往脸上脖子抹上厚厚的防晒霜、带着长长的手套、再撑着遮阳伞下地干活,能保护肌肤不被晒黑?
他们多傻啊,连基本的美白保护都不懂?
全天下就他妈你最精了,恨不能穿着宇航服去种地,既干了活又能把自己捂得白白嫩嫩,还舔个bi脸来评论,还好意思显摆你才是正经农民,你农个蛋你!
有多远滚多远!
5、有人张嘴和服闭嘴和服,你连本国的衣服都没弄明白,倒去研究国外的。
这世界上有部电影叫《七武士》,先去看看日本农民穿什么再来跟我扯。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我 @刘震撼 】
现代人也不穿西装礼服下地种田。。。
穿成这样就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是石油大国和军事大国,但我们也不会亲自钻井和打仗。
你拿你的爱马仕包去菜市场买菜么?
别说下地了,就连下个馆子,也只有孔乙己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
西服也不适合欧洲人放牛啊。你把汉服的服饰范围搞得小小的,把汉服的使用范围搞得大大的,才会出现这种想法。
长有长的穿法,短有段的打扮。
听谁说汉服只有长的?又听谁说汉服只有那一种形制的?汉服那么长很不适合种田,那西装革履难道就适合穿着扛活搬砖砌墙说相声修脚跑步摊煎饼卖西红柿要饭骂街了?疯了吗这不是。
还有那个最高赞光膀子的,干过活吗?大夏天光膀子干活知道后果的什么吗?光膀子干活是个人习惯,而不是行业规定。就像今天骑摩托车也有不带头盔的。
看好这里头的几位建筑工人,他们穿的汉服很长吗?
穿着衣服呢,不长,也没耽误干活。
很多人以为的少数民族,每一个都是最炫民族风。
而现实中的少数民族:
这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在制作腊肉,十八洞村是苗族村寨。
这是四川德阳市旌阳区援彝干部在进行扶贫工作。
这是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村落
很多人以为的民国,才子佳人,佳偶天成,花好月圆,岁月静好,无不让人感叹民国大师们的风采。
事实上90%以上的民国人:
大部分人看到的,或者穿着的汉服,或唯美,或飘逸,或空灵,或娟秀。
而模特们或恬静,或唯美,或惊艳,每一个都美的让人无法自拔,爱的深沉。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深深的陷入她们的美丽之中。
那些汉服男模,虽然比较阴柔,通俗说就是略显娘炮,但也足够秀美,让很多小姐姐看了流口水。
但实际上古代90%以上百姓穿的汉服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清末贵州地区的汉民,据说是明朝时期的移民,因为山高皇帝远,所以到清朝时期还是保留着明朝服饰的元素。
胡服骑射都多少年了,你真以为古时候布很便宜啊?还宽袍大袖,倒退四十年,中国也还有补丁衣服的。
你以为的汉服
劳动人民的汉服
干力气活、小贩和有钱人的汉服。
即使是现在,虽然很多人默认“正装”,穿“正装”的,除了极小部分的有钱人,绝大多数还不是中介、卖保险一类需要靠除“穿着正式”去搞钱的职业和服务业、销售一类职业,你看他们平时逛街穿不穿,更不要说干活时候了。
你们不要忘了,古时候还有一个东西叫
最近几年的电视剧在服化道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材质越来越好,形制也是越来越考究。足见剧组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匠人精神。
比如邵峰夫妇主演的《知否》,就大量出现了襻膊,甚至有关于它的讨论。
下至百姓、上至皇帝,襻膊的使用十分广泛。
最有意思的是,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襻膊的直接证据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但以服装真实还原度著称的《大秦赋》中居然惊现襻膊,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莫非是又有什么新的考古发现出现了?反正我查遍资料也没有找到直接佐证,希望我乎上能有这方面的专家给予解释。
如果这样的话,那襻膊的使用年代又要往前推演数百年,可谓是汉服的“始祖级”配件。
不论如何
出土的东汉年间人型陶俑,清楚地证明了这一存在。
而宋金期间的古画中更是直接描绘了襻膊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场景
自古以来,中国服饰就特别追求飘逸的美感,宽衣博带和宽袖长袍一直是审美的追求。这就跟现代的女神追求短裙秀腿是一样的。在流行风尚面前,爱美的人们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然愿意选择宽袖长袍。
襻膊的出现,使得穿宽袖子服饰也可以干活。
《百马图》中斩马料的仁兄,不仅可以穿宽袍,甚至还能穿着宽衣做工。这位小兄弟一定是为比较爱美的朋友了。想不通为什么有那么多答主把清末的马褂拿出来说事,清代以前就算是劳动人民也没有这么穿的,多看看古画就知道了。拿那些照片出来真的就过分了,相机才发明多少年啊?
所以,我们必须要区分汉服中的华服与便服的区别
现在的汉服圈喜欢穿华服出街,我觉的是没有问题的。本来古代的华服也是炸街用的,现在的汉服小姐姐穿着霓裳羽衣出街走秀与古代的同类服饰是同样的功能。
劳动人民的衣襟、款式与华服大体形制一样,只是材料与剪裁差点功夫。只是在袖口、下摆等关键位置,华服更夸张而已。参考现代的婚纱与秀禾服的差别。
中国人含蓄的性格,一般奉行财不外露。除了大件物品之外,小物件一般喜欢揣在兜里。这些小口袋有的放在胸口的口袋,有的则在袖子里的小口袋里。需要使用的时候,从小袖子里拿出来,是一件极为好玩的事情。
汉人自古有蓄发的传统。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作战时,头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防具,特别是在汉代以后大量使用铁质头盔之后。汉人浓密的头发非常不适合佩戴头盔。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稍微一动就会滑动,十分不方便。
日本人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就把脑门上的头发剃掉,增加头皮与头盔之间的摩擦力。
不过戴上头盔还是挺帅的。
同理,蒙古、满人剃头发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后来慢慢形成了传统,也就成了民族的独特发饰。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亚这些剪辫子的习惯都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全都换成了男性剪短发。
汉族人在清以前戴铁盔,一定要先裹一层头巾再戴头盔。但是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就会非常热,因此,古代的武士其实更加喜欢穿戴皮盔和布盔。
不过香港电影中最喜欢用的铁质半盔——飞碟帽,倒是完美解决了这一矛盾。可惜,这种盔甲也只是在少量仪仗队中使用。
3、袖子
汉服的袖子大有考究常见的有:直袖、箭袖、琵琶袖、广袖和琵琶袖。袖口大的一般都用作礼服使用,而作为生活起居,直袖和箭袖的出镜率更高。而且,从出土来看,古代的小背心也很流行哦。
【全文完】
有意思,我说汉服是一种制式,交领和宽袖并不是真的只是为了好看,而是在古代的剪裁工艺和传统下做出的衣服就是这种款式。结果,就来了一大批奇怪的人,甚至认为古人在耕种时只穿裤衩,这让我很难理解。
中国农民再怎么勤劳,下雨要穿蓑衣,天热要戴草帽这都是必须的吧。长袖是用来防晒的,裤腿是用来防虫的。那既然要穿衣服,必然是有款式的,常见的交领服装你说属不属于汉服?世界劳动人民再怎么大团结,也不可能团结到在劳动中发明出全球通用的工作服吧!
我说过,要想看古代先祖们的生活状态,不能从晚清的照片里推测。因为当外国摄影师来到中国“采风”时,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农村是受剥削最严重且最贫弱的时代。
而且,那个时期下地耕种的农民穿的更有可能是进口货!——中国当时已经是西方工业纺织品的商品倾销地,传统的手工业已经没落。中国人身上穿的,极可能是印度卖过来的洋布。
我们说事实讲道理,不能只停留在感观层面,想当然的被情绪掌控。那么,我们的祖先,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老百姓穿什么呢?
请看下图:
汉服是一整套服装体系,有漂亮的华服也有用于耕作的短褐。非常庞杂。
很显然,现在社会对汉服复兴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简单的汉服圈友们穿礼服出门聚集炸街上。在我看来,“汉服运动”还应该包括影视剧作品、当代服装设计和民族服装品牌的参与。
“汉服圈”具有强大的舆论凝聚力,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推广汉服的审美价值很有优势。这就好比是时装周上模特们,那么他们就应该穿着漂亮的服装上街,这点无可厚非。
而影视剧行业则要侧重考据和尊重史实,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老百姓常穿的服装就可以在这里体现,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汉服文化,不是吗?
服装设计和服装品牌的任务则是把汉服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装,使之能在当代社会中流行推广。
汉服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话题,汉服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只希望能在这样一份事业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汉服人除了要继承汉服的制式,更要继承汉服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核,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文化与主张。切勿搞出鄙视链、血统论这些奇形怪状的东西。这样的汉服文化复兴的未来才会一片光明!
从各大博物馆的持锸俑、牛耕图、犁地图的画像砖看来,日常汉服并没有那么长,和你现在穿的大衣差不多。
还什么赤膊下地… 就算农民伯伯真“喜欢”赤膊下地,也得看区域、气候吧?
一切关于汉服的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个情商问题。
穿着龙袍下地干活,你当你是皇上祭天“扶犁”呢?皇上“扶犁”穿的也不是平时的朝服啊,那是专门的礼服,你要规规矩矩穿一套,得好几十号人伺候好一会儿才能给皇上套上去。你要是天天穿这个就啥也别干了,整天穿衣服脱衣服得了。
更何况有时候脱衣服根本不赶趟对不?
任何争论都要搞清楚目的何在,你是想追寻真理探索未知呢,还是想明晰道理追求真相?还是纯粹闲得屁股疼找点嘴仗解闷儿?或者有别的小心思?
所以本问题的提出就是个屁股闲得疼的问题,别说南方水田了,就北方旱地,你穿那长衫子下地也是分分钟被挂个稀烂的节奏。古代布料那么贵对啵,谁脑子被牛踹了穿现在那种“汉服”下地干活?
题主的意思无非是看现在满大街的龙袍凤袍不爽,或者有点儿对汉服营销的反感。说实话我也反感这些汉服营销,没营销到我头上我也不管,做生意就要有赚钱的噱头,能想到“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噱头也是人家的本事。
怕的是给营销洗了脑的跑到你面前聒噪。
一会儿你看评论区,一定有。
题主这样的估计也是烦跑来聒噪的,老子穿啥关你屁事!耿直人,我喜欢,我也这么想。
你有钱,你穿着龙袍下地掰玉米棒子也不关我事,我就能做到。我没钱,我也不爱穿那繁繁复复的家伙事儿,也不关你事。
但就是免不了有人跑来你面前,拿“复兴中华传统”的大帽子扣你。
少不得有姑娘要求我穿汉服跟她逛街,身为一个LSP我当然不能一口拒绝,不穿衣服一会儿就不好脱衣服是不?我作为一个情商在线的人,我一般这么回答:没有适合我身份的汉服,有我也买不起。
我啥身份呢?
一、我是个共产党员,我是个无产阶级先锋队成员,我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肯定不能穿旧统治阶级的衣服,地主阶级的服装你让我穿,那就是不尊重我的信仰。
二、我是个边防军人,算是个小校,千夫长这个级别,你让我穿啥呢?你给我套个盔甲吧,我又不是上阵厮杀,得穿便装,我也不是整天穿这个盔甲。你让我穿普通汉服,那是不尊重我职业。
三、我穿汉服不好看,穿着像西门庆,黑化版。我黑我胖,穿你那玩意儿出去都以为我要出去强抢民女,我不喜欢被人当犯罪分子。你让我穿那玩意儿就是不尊重我的身体缺陷。
所以要我穿汉服,请替我找一套适合先秦至明朝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军人黑胖子穿的出来。
答案显而易见。
陈胜吴广那套就行。
这个别说下地干活了,你就揭竿而起都行。
你做得出来我就敢穿,穿好你敢跟我一块儿上街不?
当然你说话别那么冲。
你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姑娘,我是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粗野军汉,黑胖子,你看这些汉服穿上哈,信仰被侮辱,职业被侮辱,身体被侮辱,我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你怎么可以不给我一个坦诚的抱抱!
这样要么你干脆不需要穿那花里胡哨的,要么让对方心有戚戚焉,负罪感拉满,多好的事情。
至于LSP的事情,谁还不是个LSP了?你不是?不要憋坏了自己,憋坏了LSP就成了LBT,老变态。
不LSP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老头背心大裤衩,板儿拖加肥宅水,怎么就不好了?
衣服嘛,一种让我舒服的东西而已,身体舒服心理舒服,你让它承载复兴中华传统?你咋不让你家猫去搞装修挣钱养家糊口呢?
因为“民族服饰”9成以上是以前的贵族服饰或者礼服。你以为旗袍就能穿着下地了?当然我不否认有些旗袍穿着确实方便干活,至于干哪种活我就不说了懂的自然懂。
贵族服饰或者礼服老实说追求的就是一个不方便,就是要让人一眼看出来这是个不干活的人,这是身份。时代发展到今天普通老百姓都能在紫禁城里随便溜达了,穿一下古代贵族服饰臭美一下也不算过分吧。
话又说回来,大家都是全脱产读了十六年以上的书,你说搁古代这算哪门子劳动人民啊?你就该穿这种读书人穿的衣服啊。
为什么你去相亲的时候不穿送外卖的制服呢?汉服是礼服,不是农民的工作服,也不是地主乘凉的睡衣。那些都是短打。
军队里有礼服常服作训服,分别适应不同场合。
一般人上班,也会根据任务不同,分别有出席重要场合、带有礼仪性质的工装,适应一般工作环境、根据办公室白领和车间蓝领不同而区分的工装(车间工装往往直接称为工作服。其实白领穿的也是工作服,只不过往往兼顾一点礼仪性质),还有适合办公室与一般城镇环境的便装,适应家居环境的宽松休闲服装。正常承担家庭劳动任务的人,还会根据任务不同,准备围裙以及适应搬运修缮工作的工作服。
各民族也会根据场合不同任务不同需求不同,穿着礼服、常服以及工作服。
但是汉族由于服装传承在清代时出现中断,国家近代化现代化时期直接抛弃了清代服饰转向了现代化,于是直接以西式设计为基础设计。孙中山根据民间常服、工作服,参照西式服装的所谓西装、军装和工装,设计了中山装。这就导致一部分人以为汉服没有服装类型区分。
这个误区在前些年公知猖獗的时候几乎波及到了每一个方面。比如说有一种言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房间是没有功能性区分的、与西方建筑不同。说这话的人可能是住门房长大的,没见过大房子。所谓汉服不适合种田,不过是这种愚蠢、弱智、卑贱、无能、蠢笨、低能、自卑、脑残思想的一个表现罢了,根本就无足轻重。
提出这种问题的,不是单向思维就是双标怪。
日本农民下地干活会穿常见的和服吗?
日本传统农民服饰:
日本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韩国农民下地干活会穿常见的韩服吗?
韩国传统农民服饰:
韩国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苏格兰农民下地干活会穿常见的苏格兰打卤裙吗?
苏格兰传统农民服饰:
苏格兰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俄罗斯农民下地干活会穿精美的俄罗斯民族服装吗?
俄罗斯传统农民服饰:
俄罗斯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法国农民下地干活会穿精美的法国民族服装吗?
法国传统农民服饰:
法国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法国不但年轻人热衷传承传统民族服饰,中老年也会积极参与:
德国农民下地干活会穿精美的德国民族服装吗?
东德时期农民服饰:
德国人传承的日耳曼民族服饰:
波兰农民下地干活会穿精美的波兰民族服装吗?
二战时期的波兰农民服饰(对标咱们的民国时期):
波兰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意大利农民下地干活会穿精美的意大利民族服装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农民服饰:
意大利人传承的民族服饰:
可见——
哪个国家的底层劳动人民穿的衣服都不会太好看。
哪个国家复兴传统文化都是复兴好的部分。
同样,中国古代农民下地干活肯定也不会穿精美的汉服。
你会穿着几千块钱的西装下地干活吗?
为什么所有国家都在传承自己好看的服饰而摒弃农民服饰呢?理由很简单。在衣食无忧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的当代,各国人民在追求文化复兴的时候,肯定是取其精华部分。
都衣食无忧了,干嘛还要再去传承困苦的衣服?
日本现在流行的和服显然也不是日本农民的服饰,穿着木屐束着腿,走路都费劲,怎么下地干活?
欧洲现在流行的中世纪复古服饰,很多元素也都是宫廷服饰才有的。
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传承复兴自己的民族服饰,为什么到了中国这边,穿个汉服就被口诛笔伐,并扣上食古不化、封建糟粕的帽子?
反对汉服的人通过各种角度去抨击汉服的不正当性,欧洲各国也在复兴传统服饰,你们咋不去欧洲对着你们白大人口诛笔伐呢?
你们真的是在反汉服吗?你们在反什么真当大家不清楚?
……………………
我就说,极端反对汉服的大多都是正黄旗通天纹,你们还不信:
种田的都是穷人,穷人不在乎什么汉服,但是大概家里会有一两件没有补丁的干净衣服,出门时穿。
汉服诞生的时候中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当然不适合种田
英国发明了足球
西装很适合踢球吗?
汉服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正名为“华夏衣冠”,因其基础制作理念为“上衣”“下裳”,故俗称“衣裳”,也可称为:汉衣冠、华服、华裳等,只有汉服可以称“衣裳”,她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以上来自百度)
华夏衣冠,华夏衣冠,华夏九州上的子民,他们所着岂非华夏衣冠?
士农工商,他们所着岂非华夏衣冠?
锦绣霓裳是汉服,素纱禪衣是汉服,戎装胡衣是汉服,粗麻短褂也是汉服;
你可以喜欢宽袍大袖的飘逸,但你也不应厌恶粗麻布衣的朴实;你可以不喜欢这些古老而又朴质的服装,这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穿了几千年的服装,这些饱含血与泪的粗麻衣。
正是这些穿着粗麻布衣的劳动者创造了华夏文明史,正是因为有他们将生命付与厚土,低唱“式微,式微,胡不归!”才有了那舞殿冷袖、霓裳羽衣、龙袍蟒服的奢华,才有“楼上王孙把扇摇”的惬意,才有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冷漠。
被剥削被压榨的人们的血与泪织出了华丽冠服。那每一缕丝,每一寸绸里都藏着五千年年来的的冤魂。我想,大概确实如此罢。
农业大国跟汉服长短没有决定性关系,宽袍博带不是下地干活时穿的衣服,汉服也不光是宽袍博带。老百姓大多也不穿那种不适合工作的衣服,估计很多都是短衣襟小打扮。那些袖子又宽又长的服装,多是士人、贵族的服装,平时不事生产,靠读书步入仕途。可能有人以为,汉服就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的样子,之所以这么想,可能没有想到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底层劳动者的服饰,我认为,考古出来的,或者保留下来的服装文物,一般都是以贵族服装为主,你想他们在死后的穿着、陪葬的服装多是华服,肯定不会穿着百姓平时适于劳作的服装,而百姓又留不下多少文物遗迹,老百姓的墓葬也不会华丽,早就不复存在了,就是有也不会受到像贵族墓葬那样的重视,因为没什么陪葬也就没什么研究价值。再加上影视的题材也多是有关王公贵族的政治的、战争的、宫斗的、权谋的、爱情的故事,少有以百姓生活为主的题材,所以给人的印象不全面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研究历史、文物、民俗。
找到一幅图来说明问题:
后稷教授人们播种的画面可见耕作的人是如何穿着的,也可见身着宽袍长袖的后稷(《帝王道统万年图》之一)。
英国适合畜牧业,但西装也不是剪羊毛时穿的呀
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想当大贵族,复辟农奴制和封建神权的,惊人的多,铁证如山!
比如下图这种,在古代只有大贵族才有资格穿的封建腐朽物品,在淘宝销量惊人的高,一个月就销量4万多!
这可怎么得了,这可如何是好,这可怎么干农活,这世道,唉真是。
要知道,如果真按祖宗排辈,百分之99的人都得真空,一个个打着好看舒服的旗号,实则是想复辟农奴制,上升阶级,当人上人!
还有同样腐朽的领带皮鞋衬衫,我就大街上随便一站,就发现一个大型封建复辟窝点,如此明目张胆,光天化日开在闹市。而且在不知不觉间,这样的窝点竟然开的全国都是。
这可怎么得了,这可如何是好!这可怎么干农活!
这还是能看出来的,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还有隐藏看不来的,比如这个,这在古代,可是伯爵以下都穿不起的超尊贵物件:
在淘宝竟然也是月销上万件!。这穿在身上,表面上还都看不出来,天哪,这得有多少隐藏的封建腐朽阶级制度复辟派,请这些仁人志士赶紧上街,挨个检查,看有没有穿,遇到穿的,一定要严辞批评,责令其立刻改正!
你知道现在农民干活时喜欢穿什么衣服吗?
据我多年观察和实践,大致有下面几种:
旧长袖衬衣
优点是透气、防晒,长袖还可以避免被玉米叶割伤。
玉米叶是有细小锯齿的,划多了再一出汗会很痒。
大致像这样:
我以前图凉快穿过短袖,回来胳膊上密密麻麻全是割痕。
帽子:
年纪大点的喜欢戴草帽,年轻点的偏好这种防晒帽:
不要光看白嫩的模特,农村大妈的戴上完全是力量与实用的美感相结合。
鞋:越旧越好,穿完拿水冲一下,收起来下次接着穿。
以前浇地还有人穿雨靴,现在都嫌太闷,不舒服。管他进不进水呢。
裤子同理,长裤防割防蚊,越旧越好。
南方水田没研究过。
总之下地干活就是把旧衣服翻出来凑一身。
当然也有成套的,那就是孩子军训穿剩下的迷彩服:
便宜、耐磨、防晒多功能合一,农民和农民工都喜欢。
还有中小学生校服,现在小学生长的都比较高,他们淘汰的校服给爹妈穿基本没有问题:
当然,最主要还是便宜、结实,脏了破了不心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装、中山装设计的这么不适合干农活呢?
因为这玩意儿根本不是给农民穿的。
古代劳动人民也一样,哪有什么固定的衣服款式,都是随便穿点能干活就行。不打补丁的就已经是好衣服了。
清末的农民大致上是这样:
因地制宜,实用第一,蔽体就行,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
借 @风大 可稍息否 的答案续貂一下。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 ,衣服都可以分为礼服,常服和工作服。古代农民结婚的时候也是会穿礼服的。
现在社会的人们在工作中穿着有特殊要求的工作服,穿着休闲舒适的常服,这是因为环境变化,无可厚非。但是礼服作为盛大场合中表达情感的服饰,实际上与古代相比,场合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古代的礼服,经过一定的现代版改良,依然是非常适合现在的盛大场合的。
察周边各国,民族服饰的出现场合,依然是成年、结婚等盛大场合,因此出现的民族服饰类型,也以礼服为主。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复兴的,同样是汉服中的礼服。
因为已经没有古代常服、工作服的用武之地,所以我们不必复兴汉服中的常服、工作服;因为礼服还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复兴汉服中的礼服。
——这不是很合理吗?
我国国民,尤其是汉族人,由于礼服缺失,导致盛大场合只能一律穿西方的西服,这是非常遗憾的。但是在日本、韩国等传统服饰传承的国家,在盛大场合即可以穿西服,也可以穿传统民族服饰。
比如迪迦奥特曼第47集,堀井队员结婚: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指挥、丽娜穿的是传统和服,大古、新城、野瑞穿的是正装西服,队长穿的是西式的小礼服。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就任总统的时候,一日之内换了三套衣服:
最后,用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立项绪论来表达我的观点把: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迪迦电视剧中那样的婚礼着装场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