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问题不仅是规模化不够,组织化、科技化也不够。
我们去超市,凡是高档的农产品,从葡萄、苹果、牛奶到大米基本都是国外的。
这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问题,而且还有育种和品控的问题。
因为二者分别需要科技化和组织化。
如果组织化程度不够,没有好的产销组织品控,由于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那么恶性竞争就会导致很多农产品售价和质量下滑。
典型就是,葡萄阳光玫瑰国产化后,售价暴跌,但是高档依然需要进口日韩。
育种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大米,由于育种过于追求产量,而不是味道,所以高档大米都是进口。
还有小麦。今年盒马的精酿啤酒销售已经成单品第一,但是为了保证口感,酿造用的小麦(大麦)和啤酒花要分别从荷兰和美国进口。
国内目前为止,主要还是消费工业啤酒,酿造主要粮食其实是大米,所以口感欠佳。
随着消费升级,品质更高的小麦需求肯定很大的。
再比如今年初,茅台院士上了热搜,我想如果她是育种方向,那就实至名归,可惜是酿造方向的。
我国白酒核心是高粱,因为高粱的蛋白质含量低,单宁和淀粉含量适中。
高粱的蛋白质含量高,白酒会酸,丹宁含量高低会影响酒是否上头,所以高粱其实非常影响白酒的品控。
如果茅台院士是研究高粱和小麦(大麦)育种的,让山区高粱农户脱贫,让河南小麦远销德国,那她当院士,我估计农民兄弟是鼓掌的。。。
精品农业相比于普通的种植业,其实更依赖包括科技在内的人力成本,也更适合中国。
农业商品化、良种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实现之前,一切免奢谈。
“整个亚洲只有一个岛屿国家拥有大农场、种植园式的集约化农业经济。那就是被殖民了400年的菲律宾。”
温铁军教授在2015年做过这样一个报告,提及农业发展模式,他指出亚洲唯一具备现成条件发展农业1.0的,只有菲律宾。
所谓的农业1.0,也就是我们基础认知里的“规模经济、集约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化农业重要先决条件。”
集约化的理念没有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除了我们国家的国营农场,大部分农村依旧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不寒碜,在水稻生产机械化上领先的日本是小农经济,台湾、韩国、越南、印度,都是小农经济。
想要打破小农经济,实现农业集约化,就回避不了“土地”这一第一生产要素。2020年了,我们总不能去用千年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那一套去实现农业生产土地集约。真的要搞,并非说不能,但是里面一定会困难重重。可以参考城市里的拆迁工作。这是基本国情。
而美国大农场经济为什么不会受到这些原有土地所有者反对的影响?
因为,反对的人,基本都死了。最初作为殖民地的美国,原本拥有美洲大陆土地的印第安人,现存只有600万,全部躲在亚利桑那沙漠的保留区里。印第安纳原住民虽是人类,但没有人权。他们手中的土地,自然也不会被殖民者所承认。
最初的殖民者就是这样抢夺到了大量的生产资源,从而实现了大农场,大种植园的规模生产。初期的农场里,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但是他们有黑奴。哪怕是黑奴解放,他们依然要生存,大部分还是留存在那里从事最低端的农业生产活动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一切让美国这种集约化经济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英国就更直接了,简单粗暴的圈地运动来打破小农经济。
类似于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农业强国,依旧是殖民的结果。
如我们在开头所说的菲律宾,几乎没有一个农场主是菲律宾本地人,都是西方外来人口。
历史上的殖民地总督,只会像殖民人口颁发土地证。原住民,没有资格。
我们国家历史上一没有过殖民活动,二没有过完整的资本主义过程。除了新中国的国营农场,土地生产资料从来不存在集约的概念。
农业强国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生产资料集中,一定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无法走向农业强国。
按照温老所指出的,农业2.0深化工业化农业生产改革以及深挖农业产业链,农业3.0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去实现。
说点轻松的,地方政府在农业3.0发展旅游农业甚至有些走火入魔。以我家这里的大圩葡萄举例,整个大圩是不允许养鸡养鸭的。原因是害怕鸡鸭粪便污染造成环境影响。当然,大圩当地随着葡萄农家乐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在增加。我并不是批评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不对,只是觉得需要适度调整下思路。
温老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家想要走向农业强国,单靠2.0和3.0还不足以推动。现阶段是要加速互联网+农业的4.0模式发展。
4.0的互联网+是一个还在摸索中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通过互联网来加速山区农业与城市的互动。这里面的代表是褚时健的褚橙。
或者说,按照温老的想法,我们如果能够利用互相网,加速资本向山区农业的流动,会更好的带动国家的农业发展,尽快走向强国的道路。
写在结尾,美国3亿人口的农业生产总量和我们14亿人口的农业生产总量差不多,但是他们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出口国,而我们每年还要进口需求量90%以上的大豆。最主要还是因为,咱们人太多。
如果我们一样是3亿人口,那也早就是农业强国了。
说的完全正确,没毛病,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极为清晰的认识才能说出来的话。
中国过于漫长的农耕文化,导致我们对农业有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与现代农业相距甚远了,现代农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系的复杂化,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个产业体系纵向整合,并横向打通多个行业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尖端前沿产业。
在现代农业中,在农田内播种,耕种,栽培,收获,只不过是整个高度复杂的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其中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在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所占的比重,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现代农业越来越具备功夫在诗外的特征,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农业产业组成部分,实际上并不在农村农田之中。而是在农村农田之外的地方,由大量看似与农业生产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东西所组成,比如航运,铁路,钢铁,化工,矿业,现代农业中的单纯农业因素已经越来越少了,科学,工业,商业,物流等其他行业因素要更多一些,或者不如说,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具备传统农业因素的,以现代社会综合产业体系为根基的制造业。
既然是制造业,就要用制造业的逻辑来对待,而当下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是什么?是产业升级。
农业,也急需进行产业升级。
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必须增加技术和现代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农业集约化程度所起到的作用。
实际上,农业的机械化只是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一部分,农业是一个包含了全产业链的复杂体系,除了机械化这种宏观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比如信息服务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还有类似于农化服务这种微观层面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有物联网和农业生产信息化,无人化这种只有在未来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对于整个农业产业的升级,绝不能仅仅只盯着机械化这一部分看,实际上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做的相当不错,不光在大平原上的大农机做的很好,丘陵山地的小型农机机械化做的也很好,机械化恰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居于相对次要位置的因素。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放到中国的整个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看,或者可以说中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这个大背景下的一部分,中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机械化也好,育种也好,转基因也好,复合化肥也好,精细化管理也好,农化服务也好,这些属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的器物,或者说技术层面的事情。对整个农业产业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是极有必要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的农业产业依然具有极大的小农经济,或者说是乡村经济的特点,而这种经济结构在当前逆全球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是难以适应中国社会对粮食安全和粮食消费的需要的。
我们有必要对农业进行进一步的集约化改造,特别是要逐步解决小农经济和乡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限制与负担。
三一博士以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强国的农业模式为参照物,对于中国农业在实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所需要学习借鉴的一些东西进行了一个展示。
他在这段西瓜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和我看法一致,我认为他说的也是长期来看的大方向。
必须要说的是,我不同意他视频中的全部观点,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体制,对于急需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中国农业来说,仍然具有极为良好的借鉴作用,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
他的看法中也有一些我认为难以推行实施的部分。
举个例子,他认为必须要尽快实现中国农业的无人化,对这个观点,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众所周知,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有5.5亿多农业人口,我们的农业人口规模比美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几乎与整个欧洲的总人口不相上下,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是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生命之源和巨大负担。
而中国的农业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的7%,相当于中国必须要以7%的农业用地去支撑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小农经济和乡村经济虽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效率的提升,但客观上也以海绵吸水的形式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在保障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同步保障了社会的稳定,这一点在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中已经有过充分的解读,可以说中国的农业农村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以农业为平台,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与其说是农业政策,不如说是人口政策。
而且过度饱和而且廉价的的农业劳动力供应,也在客观上压缩了中国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对农业产业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投入的动力,毕竟在很多时候,如果能够通过简单的增加劳动力投入,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好的收益,那么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必然不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现代化升级。
过度饱和的农业劳动力供应和缺乏农业技术改造的动力,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组恶性循环,相辅相成,螺旋下降。
因此,三一博士认为应该通过大量的农业无人化技术升级来把农业劳动力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初衷和想法是好的,但客观上不具备可实施性,因为我们的工业规模和城市规模尚且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参与充分就业。
或者不如说我们刻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农业的小农化刻意压制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性要素,使农业生产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技术水平,实际上也有为了增加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这一初衷。
毕竟农业问题,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他更多的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一般政治实践中,在决策形成过程中,技术因素往往是必须让位於社会因素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理性因素是我们与美国的地理人口分布和基本国情不同,美国是一个人口聚居区和农业主产区,在地理分布上相互分离的情况,而中国不同,中国是一个优质耕地与人口聚居区高度重合的国家,如果说我们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农业人口通过技术性手段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那么即使我们满足了他们在城市中就业的需要,那么客观上也会进一步加速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主要人口聚居区城镇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挤占我们本就极为稀缺宝贵的优质耕地,而众所周知,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前提,就算你有足够的农机化肥种子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优质耕地,你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农业产出,农业不只包含耕地,但耕地却是一切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美国农业的兴旺发达,与美国农业高度的资本化,金融化是密切相关的,abcd国际四大粮食商中有三家都在美国,它们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粮食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深度接驳,美国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与其说是农业不如说是以粮食为媒介的金融业,证券业,期货业,它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国家需要,而是通过调控产量和预期,来满足国际市场上的粮食期货和大宗商品炒家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投机客对资本保值增值的需要,也就是说美国农业的整个运行逻辑完全是资本逻辑,而这种完全以资本逻辑运行的农业模式,是否适用于国情文化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中国社会?我个人认为是有待观察的。
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其农业从业人员的生计和收入都高度依赖农业补贴,这些年来,中国为了鼓励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农业补贴领域进行了巨额投入,但即使是这样,农民的产粮积极性依然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完全以资本逻辑运行,而是以国家粮食安全逻辑运行,以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消费需要和农业劳动力人口增收为目的,全新的农业产业管理体制。
今年是大灾接踵而至之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被提到近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真正成为了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必须要有所关注的公共话题,而随着逆全球化的愈演愈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粮食对地缘政治造成的影响也越发关键,须知美国对日韩的控制相当大程度上并非依靠驻军保障,而是依靠日韩两国粮食的不自给。
粮食和农业,是美国霸权体系的关键支柱,它在粮食领域的优势地位,或许比它在军事层面的优势地位还要大,这是它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我们有必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