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中国目前捍卫自己海外利益的能力(侧重军事方面)该做如何评价?

回答
中国目前捍卫海外利益的能力,特别是军事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说“强”或“弱”,而是需要将其置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以及其海外利益的性质和分布等一系列变量中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海外利益”的范畴。 这远不止传统的经济投资和公民安全,更涵盖了:

能源和资源供应安全: 中国对全球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的依赖度极高,这些资源的获取渠道和运输线是其核心利益。
国际贸易和航运安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全球海上贸易通道的畅通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海外投资和项目安全: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海外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项目的顺利运行和投资回报也属于海外利益。
海外公民和机构安全: 随着海外中国人数量的增加,保护他们在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重要任务。
地缘政治影响力: 在某些地区,中国也希望维护其战略利益和区域稳定性,尽管这方面的表述可能更为委婉。

在军事层面,中国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能力基础与发展现状:

海军力量的现代化: 这是中国捍卫海外利益最直接的军事手段。过去几十年,中国海军经历了质的飞跃。从一支近海防御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包含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登陆舰等现代化舰艇的蓝水海军。
航空母舰编队: 拥有辽宁舰、山东舰,并正在建造福建舰,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投送兵力、执行区域拒止(A2/AD)和一定程度的远海力量投送能力。航母编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象征和威慑。
水面舰艇的现代化: 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等,装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远程打击导弹,具备强大的区域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能力。
潜艇部队: 战略核潜艇(094型)和攻击核潜艇(093型)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中国在潜在冲突中的战略威慑能力和潜水作战能力。
海军航空兵: 舰载机和岸基航空兵的配合,增强了海军的作战半径和火力覆盖范围。
空军力量的拓展: 空军也在不断提升其远程投送和作战能力。
战略运输机: 运20的服役,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队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这是执行海外撤侨、人道主义援助,甚至未来可能的海外军事干预的基石。
远程打击能力: 具备洲际飞行能力的轰炸机(如轰6系列及其改进型)和先进的空对空、空对地导弹,使得中国空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海外目标实施打击或提供空中支援。
空中加油能力: 空中加油机的数量和性能的提升,显著延长了中国空军的作战续航能力。
战略支援部队的建设: 这支部队在通信、情报、电子战、网络攻防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信息化的海外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陆军航空兵和特种部队: 在执行撤侨、反恐、维和等非传统安全任务时,陆军的直升机和特种部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军事基地和设施: 吉布提保障基地是目前中国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个军事基地,主要用于支持海军在亚丁湾的反海盗行动和执行其他区域性任务。其战略意义和规模相对有限。

二、能力的实际运用与局限性:

撤侨行动: 中国已经成功组织多次海外撤侨行动,例如在也门、利比亚、乌克兰等国撤离本国公民和部分外国公民。这些行动展示了其动员海军、空军力量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和公民保护的能力。然而,大规模、高强度的撤侨面临着政治协调、信息获取、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战。
反海盗行动: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反海盗任务已成为常态,这不仅是维护国际航运安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积累实战经验的重要平台。通过与其他国家海军的联合巡逻,也促进了国际军事合作。
维和行动: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出资国和出兵国,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等地的表现受到认可。虽然这不是直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但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间接有利于中国的海外利益。
有限的海外军事存在: 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仍然是有限的,吉布提基地是唯一一个明确的军事保障基地。与美国等传统军事强国相比,中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常态化军事力量的能力和意愿都相对较低。

三、优势与挑战并存:

优势:

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军队的现代化速度惊人,武器装备水平和作战体系日益完善。
强大的经济支撑: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军事投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在涉及核心利益时,中国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采取行动的决心。
战略上的耐心与隐忍: 相较于其他大国,中国在海外行动上通常更为谨慎,避免直接军事对抗,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挑战:

实战经验的缺乏: 尽管中国军队进行了大量演习,但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战争实战经验仍然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复杂的海外环境中。
海外军事投送能力与体系的成熟度: 虽然海军和空军能力显著提升,但要形成一支能在全球范围内、长时间、大规模投送和维持作战的军事力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包括后勤保障、海外基地网络、情报侦察与预警、指挥控制体系等多个方面。
政治与外交的制约: 军事行动的展开,需要高度的政治决策和外交支持。在某些地区,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当地政局复杂性,直接军事干预会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和国际压力。
信息战与认知作战: 在现代冲突中,信息战和认知战至关重要。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准备和应对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在海外舆论和信息传播方面。
盟友体系的缺失: 与美国等拥有广泛军事盟友体系的国家不同,中国在海外军事行动中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强大的盟友支持和基地网络,这限制了其行动的广度和深度。
海外利益的保护与主动出击的界限: 如何界定和保护“海外利益”,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仍然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过于激进的军事行动可能招致反噬,而过于保守则可能无法有效保护利益。

总结:

中国在军事层面捍卫海外利益的能力,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但仍有显著局限的阶段。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撤侨能力和区域性军事存在能力。这足以应对当前和可预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保护海上航道、撤离海外公民等。

然而,要与传统军事强国那样在全球范围内、任何时间和地点有效投送和维持军事力量,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其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区域拒止”和“有限干预”层面,而非全球范围内的“力量投射”。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中国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的持续现代化,以及可能在海外建立更多保障设施(即便不是军事基地),其捍卫海外利益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始终将受到政治、外交、国际法以及实战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以及如何在地区和全球安全框架内扮演角色方面,还在不断探索和适应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中国的主要战略投资地是非洲,因此先从非洲说起。

首先,在非洲的直接军事力量看起来并不起眼,比如去年在南苏丹被当地武装的坦克击中装甲车一辆。考虑到非洲地方武装与潜在对手的军事水平,中国维和部队是可以独自抵挡一阵的。另一个一般人不注意的方面是,非洲尤其是东非很多国家的高级军事人员基本都在中国培训过,可以说对中国具有较好的感情,如果事态突然扩大,从本土无法迅速调集大量军队的话,是有可能会从友好国家借调军事力量作为后援的——这只是叙述,不等于证实该能力。

其次,中国在非洲的战略投资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盟友一起保障——美国。中美在非洲的军事合作深度远比一般人理解的深入,前有美国非洲司令部使用中国卫星对非洲地区进行通讯,后有中美合作的先丰安保公司提供中资在当地的安全保卫——当然你非说前黑水公司的老总跟美国政军两界没有联系的话,先问自己信不信。而且中美在非洲的经济开发是非排斥的,有多个互相参股的项目,这种共同发财的关系,你要说美国的资本家不关心当地的情况,至少我是不信的。

说完了非洲的项目,再说运输。

从非洲到中国的海运线确实比较麻烦。尽管有美国海军在明面上公开维持海运线的安全,但毕竟生命线还是捏在自己手里好。中国未来的航母编队至少保持有2个随时在印度洋巡逻或开赴印度洋;同时瓜达尔港作为中国布局印度洋的主要棋子,在未来发生国家级战争时可以尽快将海外物资上陆并运回国内。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地区的部落政治中一直在默默耕耘,作用可能更大于巴基斯坦政府,陆地路线的安全除了政治保障外,也通过当地美军——没错,又是美军——和巴军予以军事保障,这些军事保障又是通过大格局下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来维持的。

一般来说,中国并不愿意依赖西方那样的政府变动或扶持造反派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使用,也许等到后人总结历史的时候,会总结出几个类似的例子。

总之,跟中国这样手段齐全的大国玩手段,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至于拿洞郎说事的,我只能说有些事情我无可奉告,但某些眉目在公开新闻里是有痕迹的——眼光不要只放在高原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