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有哪些著名的科技封锁?目前中国有何突破和进展?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做法愈发明显。这些封锁措施通常采取多种形式,意在限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进步,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著名的科技封锁措施包括:

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芯片战”):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封锁领域。美国及其盟友(如荷兰、日本)通过出口管制的方式,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技术和高端芯片。
具体措施:
设备限制:例如,荷兰的ASML公司是全球唯一能够生产EUV(极紫外光)光刻机的企业,而EUV是制造最先进芯片的关键设备。荷兰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已经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更广泛地,美国也限制向中国出口用于制造先进芯片(如7纳米及以下工艺)的设备和零部件。
技术限制:限制向中国转让与芯片设计、制造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软件。
人才限制:通过签证限制等方式,阻碍中国在美半导体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人才。
供应链切断:鼓励或要求在华设厂的外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或限制其在中国使用美国的技术或设备生产芯片。
影响:这项封锁直接打击了中国发展自主高端芯片制造的能力,使得中国在高性能计算、5G、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卡脖子”的困境。中国企业,如中芯国际,在获得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方面受到了严重阻碍。

电信设备领域的限制(以华为为代表):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其国内运营商使用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特别是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并游说盟友共同抵制。
具体措施:
设备禁令: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向华为销售技术和零部件。许多西方国家也效仿美国,禁止华为参与其5G网络的建设。
供应链限制:限制使用美国技术的外国企业向华为供应产品。
影响:虽然华为通过自主研发和调整供应链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制裁,但其海外市场份额受到显著影响,尤其是在5G设备领域。不过,华为在本土市场依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限制:
具体措施:
芯片出口管制:对用于AI训练和高性能计算的先进AI芯片(如英伟达的特定型号GPU)实施出口限制,以防止这些技术被用于军事或先进计算目的。
数据和算法限制:对数据跨境流动和特定算法的获取进行限制,尽管这些措施可能不那么直接。
影响:这限制了中国在开发和部署前沿AI模型以及进行大规模科学计算的能力,可能减缓其在AI研究和应用上的步伐。

航空航天和先进材料领域的限制:在一些涉及关键技术和敏感领域,西方国家也对中国实施了一定的技术封锁,例如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特定航空材料或相关技术知识。

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领域的限制:虽然不完全是“科技封锁”,但对中国科技公司在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担忧,也导致了一些限制和审查,例如对某些中国科技应用的禁用或限制。

中国在这些领域目前的突破和进展:

面对西方的科技封锁,中国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自主研发能力,在多个被封锁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和进展。

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化努力和进展:
成熟制程的突破:虽然在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上仍受制于人,但中国在成熟制程(如28nm、14nm甚至7nm)的芯片制造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中芯国际等企业正在努力提升产能和良率。
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崛起: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发投入。在某些环节,如刻蚀、沉积、清洗等设备上,国产化率正在快速提升。例如,中微半导体在等离子刻蚀设备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应用。北方华创、上海微电子等公司也在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芯片设计能力的提升: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拥有众多优秀的本土企业(如海思、紫光展锐、比特大陆等),这些企业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如AI芯片、通信芯片)的设计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尽管受制于先进制造环节,但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和优化设计方案,以适应当前供应链的限制。
存储芯片的自主发展:在DRAM和NAND闪存等存储芯片领域,中国企业(如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也在快速追赶,不断提高国产化率和技术水平,成为全球存储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对替代技术的探索:中国也在积极探索替代先进硅基芯片的技术路径,例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并且中国在这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

通信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和创新:
5G技术的成熟和部署: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中国在5G技术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上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并且华为等企业在设备制造和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是重要的力量。
通信技术迭代和未来布局:中国正在积极投入6G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图在下一代通信技术领域继续保持优势。

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
数据和应用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活跃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领域,中国已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AI企业和研究机构。
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高端AI芯片受到限制,中国仍在积极构建算力基础设施,包括建设大量的数据中心,并积极研发国产高性能计算芯片(包括用于AI推理和部分训练的)。
AI伦理和监管框架的探索:中国也在积极探索AI的伦理和监管框架,以期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和安全。

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的自主突破: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上持续投入,尽管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已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例如在C919飞机上使用了国产WS18发动机的改进型,以及在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也有了新的进展。
新材料的突破:在高温合金、碳纤维等先进材料领域,中国也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力求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

量子计算的探索: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也进行了大量前沿性研究,包括量子计算机的硬件研制和算法开发,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总结来说, 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尤其是对半导体领域的限制,无疑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压力也激发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自主创新热情和投入。中国通过整合国内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人才培养以及采取灵活的市场策略,在多个被封锁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卡脖子”的困境,还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超越和引领的潜力。这场科技“竞赛”还在进行,其结果将深刻影响全球科技格局的未来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答一下 抄袭仿制很正常。但即便你整机进口全部拆开仿制,其很多核心技术你根本无法突破。

利益相关(某国企一线机械加工从业人员 十年工龄,数控镗工,钳工,车工)

PS :国企浮夸官僚作风盛行想必都很清楚。

材料工艺

当时单位返修过一批美国曲轴,发现不接触面完全是毛坯形态,运行一万小时连杆颈精度下降一丝。而本单位同样仿制的曲轴基本6000小时直接一个毫米起价,而且不接触面加工的那叫一个溜光水滑。。。

本单位某一批次仿制的活塞杆运行时直接断裂。。。为此,技术组成员想了个天才的办法,用风动砂轮抛光打磨R 的渗氮层。他妈的我都想不通这群人才到底为何想出这样的操作,材料工艺问题不解决居然走这种邪路,那只能是面子工程骗自己。

还有硬质合金刀具,进口和国产。。。说多了都是泪,我至今都还保存着那把用过很多次已经很旧的日本进口刀具。。。我很清楚,关键时刻你还得靠它。。。

精密机床:

本单位有两台德国精密数控龙门镗铣床和三台北京第一机床厂(以下简称北一)生产的数控龙门镗铣床,程序都是西门子840Di 。拿生产工件精度来说就不要和那两台德国机床比了,生产效率也比不了别人,程序还长期报警。一到夏季,北一可以三台同时出现问题!请注意,是每年夏季都要报修!也就是说三台机床的操作人员都可以放暑假!而且从买回来安装开始生产起始,只要一启动。三台北一永!远!在!漏!油!

本单位花重金购置德国两台随动磨床,可调试安装好后频繁报警。购买一年连一件成品都没有加工出来!这又是为何?呵呵,那群伟光正的领导为了多A 钱居然不修建恒温车间!试问,如此精密的设备在蒸笼一样的车间里运行不出问题才有鬼了!

说两件小事

我朋友从事行业就是操作本单位生产的机器的操作工。他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不都是系统内部单位,鬼大爷会买你们家的机器。噪音大震动大就不说了,我每天上班都有阴影,总会想起当年你们家生产的飞轮直接飞出来把操作员打成肉酱的事。。。

我还记得,那个和我同龄的奥地利小伙。他在本单位安装测试一台大型德国进口车铣加工中心。有天闲暇,他走到我身旁,看着正大汗淋漓的操作齐齐哈尔机床厂生产的曲轴连杆颈车床上干活的我。他一脸新奇和诧异,不时拿起地上的铁屑观察,不多会他无奈的摇摇头离开了。。。我在想象和脑补,他或许觉得这样的操作和生产加工方式可能只会出现在他们父辈那个年代吧。。。

——————

针对评论区我解释下

按我个人观点,沈阳机床厂和云南机床厂生产的机床是比较好用的,不说精度,但确实皮实耐草,拉个毛坯效果不要太好!

天水机床厂和兰州机床厂要稍差。

所谓R 抛光,按理来说,已经加工渗氮成型已是成品状态,光洁度表面粗糙度在加工后已经符合公差要求。没有任何必要再次抛光,因为导致活塞杆断裂根本原因只能是材料工艺不合格,和表面抛光没半毛钱关系。

就像我之前说的,有些不接触面,只要材料过关,根本不需要加工。

有评论的朋友说的很对,国企就是这样,有些人屁本事没有,就靠溜须拍马坐上高位,球精不懂瞎JB 指挥,真的劳民伤财。这样一来,很多有抱负的年轻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在这种环境下也只能向命运妥协混吃等死了。

有评论说我陈述的有点假,我想说,但凡从事机加工人员都应该多少清楚国内目前技术水平。

本人任职两桶油一大型机械生产单位,抱歉不能透露太多,因为我也不敢保证单位领导就不上知乎。。。

user avatar

就说一个这两年的。煤塑料

普通人对塑料最多停留在石油提炼上,还有一些会知道植物提炼。

可很多人都不知道煤提炼,这项技术同样被西方封锁,这两年国家刚攻破下这项技术难关。就全面推广,现在生产线都配套齐全。

比如食用级的pp,现在已经是用“煤”了。跟石油提炼相差无几,价格还能再低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