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人还以为西方把荷马史诗当历史?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西方学术界,关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究竟是历史记载还是文学创作,一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跨越几个世纪的争论。 这种争论本身就证明了,并非所有西方人都将其视为“信史”。

“特洛伊战争是否存在?”——考古学的介入与“荷马问题”的兴起: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荷马史诗是纯粹的虚构,是诗人根据传说和想象创作的。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土耳其西北部挖掘出了被他认为是“特洛伊”的遗址(特洛伊的 Troy VIIa 层),才为特洛伊战争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施里曼以极大的热情和近乎“迷信”般的执着,根据荷马史诗中的描述来指导发掘,并将挖掘出的金器认定为“普里阿摩斯的宝藏”。
影响: 施里曼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那些相信荷马史诗具有历史性的学者,认为至少史诗中描绘的某些事件、地点和人物是有现实基础的。这直接推动了“荷马问题”(Homeric Question)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但同时: 施里曼的挖掘方式和解读也备受争议。后来的考古学家(如威尔弗里德·勒维特)指出,施里曼的特洛伊遗址层位划分存在问题,他所认为的“普里阿摩斯的宝藏”可能属于一个更早的时期,与特洛伊战争时期(通常认为是青铜时代晚期)不符。而且,史诗中描绘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制度,很多都被认为更符合荷马生活的时期(公元前8世纪左右)而非特洛伊战争发生的传说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荷马是谁?”——作者问题与口头传统的贡献: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荷马史诗并非由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写成,而是经过漫长的口头传唱和发展,最终才被记录下来的。这就涉及到“荷马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者问题。
口头艺术的特点: 在古代,很多故事是通过吟游诗人一代代口头传诵的。这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加入新的细节、调整叙述方式,以适应听众的口味和时代的变迁。因此,口头传统的故事很难保持“历史事实”的精确性。
“分析学派”与“统一学派”的争论: 围绕荷马史诗的成书过程,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例如,以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和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Lord)为代表的“分析学派”认为,史诗是无数吟游诗人口头创作的集合,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变异性。而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存在一个核心的叙事,经过少数关键人物的整理和定型。
结论: 无论如何,口头传统是理解荷马史诗的关键。这意味着史诗中包含的“历史记忆”与“虚构成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完全剥离。

二、 欧洲历史叙事的特点与“古典情结”

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对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有着一种特殊的“古典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

对古希腊罗马的“黄金时代”的崇拜: 欧洲许多国家都将古希腊罗马视为文明的源头和典范。这种崇拜使得人们在看待与这些文明相关的文本时,往往带有一种滤镜,更倾向于从中寻找积极的、英雄的、理想化的元素。
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模糊: 在西方古代,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的界限不像今天这样清晰。很多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在写作历史时,也会融入神话传说、个人见闻和大量的叙事性描写,使其读起来充满文学色彩。荷马史诗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历史叙事传统的影响。
民族认同的构建: 许多欧洲国家在构建自身民族认同的过程中,会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荷马史诗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其叙事中的英雄主义、荣誉感、爱国情怀等精神内核,被视为欧洲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种后世的建构。

三、 媒介传播中的简化与误读

这种“西方人把荷马史诗当历史”的认知,在中国流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也与信息传播的简化和误读有关:

对西方学术研究的片面解读: 施里曼的考古发现,以及后续围绕特洛伊战争是否真实存在的讨论,在某些传播渠道中被过度强调了“证实”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巨大争议和学界的细致区分。
“西方中心论”的误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产生这种认知,是因为在学习西方文明时,过度强调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真实性”,从而将西方学者的一些考古发现和解读,误解为西方对荷马史诗的统一认识。
影视作品的影响: 诸如《特洛伊》之类的电影,虽然是艺术创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公众对特洛伊战争及其相关历史的认知。这些电影往往会以一种较为写实、史诗般的方式来呈现,容易让人产生“这就是历史”的错觉。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碎片化。很多文章或讨论可能只选取了某个观点或某个证据,而忽略了更复杂的背景和争议,导致以偏概全的认知形成。

四、 现代西方学界的普遍态度

回到现实,现代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荷马史诗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文献。

将其视为“历史的证据”而非“历史的记录”: 许多学者会承认,史诗中包含着关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社会、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宝贵信息。它是研究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文献来源”或“证据”,但不是可以直接引用的历史事实。
文学分析与历史考古相结合: 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文学分析、考古发现、语言学研究、神话学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荷马史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区分“故事”和“历史”: 就像中国人区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样,西方学者也能清楚地区分“荷马史诗”和“历史事实”。他们会承认史诗中可能包含历史的“影子”或“记忆”,但其本身是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的。

总结来说, 国人中之所以存在“西方把荷马史诗当历史”的普遍认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包括西方学术界围绕荷马史诗的长期争论(尤其是考古发现的误读和片面传播),欧洲独特的“古典情结”以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简化和误解。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现代西方学术的主流观点是,荷马史诗是文学作品,其价值在于其文学成就和社会文化研究的意义,而非作为严谨的历史记录。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反映了跨文化交流中信息传递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理解其他文明时,需要更细致、更深入地去辨析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光记得施里曼照着荷马史诗去挖迈锡尼和特洛伊了,从来没关注过其他。

1.严格意义上的“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黑暗时代之后的古希腊人对迈锡尼时期的小亚细亚形势一无所知,“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完全是希腊人脑补出来的希腊人的城邦,固然因为史诗是口口相传的,可能保留了一些迈锡尼时期的信息,然而那也不包含在对“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的描述上。

2.施里曼挖出来的也不是他想找的那个“特洛伊”,施里曼挖出来的古城后来被命名为“特洛伊II”,比古希腊人记述的特洛伊战争的时间要早一千多年,直到后来挖出可能毁于地震的“特洛伊VIh”和明显毁于战火的“特洛伊VIIa”,才被认为可能是发生过“特洛伊战争”的“特洛伊”。1988年开始的对“特洛伊”的发掘发现了面积更大的“特洛伊下城”,证实了之前发掘出的一系列“特洛伊城”只不过是“特洛伊”的卫城。换言之,如果说施里曼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那么他碰到的还不是他想要的哪一只,而且还没碰上大头。

3.施里曼也不完全是瞎猫,因为虽然古希腊人对迈锡尼时期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知道“特洛伊”的位置,“特洛伊VIII”是古希腊时期的遗址,“特洛伊IX”是古罗马时期的遗址,一直到东罗马时期才渐渐衰落。换言之,“特洛伊”这个地方一直是有人居住的,所以只要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的位置是基于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施里曼在那附近挖掘找出更古老的“特洛伊”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4.荷马史诗固然不是史书,但是其中很多地理描述是准确的,因为荷马史诗并非是发生在架空世界的故事,而是以现实的地理为基础,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些人喜欢拿《山海经》和荷马史诗对比,仿佛意图用《山海经》是荒谬的来说明相信荷马史诗也是荒谬的。这里且不提《山海经》描述的是哪个世界的地理,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山海经·海内东经》提到“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难道大夏和月氏是不存在的吗?《山海经》里的一些地理描述,也被后世的史书承袭,其中一些也被认为是基于事实的描述。《山海经》不是史书,但是其中包含一些真实的地理描述,有问题吗?同理,荷马史诗包含一些真实的地理描述,有问题吗?

5.至于是否发生过“特洛伊战争”,那是另一回事了,反正也不可能是荷马史诗里描述的那个样子,“特洛伊战争”的原型可能是海上民族入侵(特洛伊VIIa很可能毁于海上民族入侵),也可能另有原型(比如根据赫梯文献研究阿黑亚瓦和维鲁萨的战争),这里面也是有许多糊涂账(比如海上民族里是否包含或主要是迈锡尼希腊人)。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把荷马史诗当历史,那么在没有证据否认发生过“特洛伊战争”的情况下就应该默认“特洛伊战争”是史实,而事实恰恰相反,现在是在寻找证据证明“特洛伊战争”可能是某一段历史事实的反映,这恰恰说明是没有把荷马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

6.提前预防有人拿夏朝来杠

没有统一的西方不承认夏朝的说法,所以无所谓什么双标不双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最近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月薪过万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毕业季的招聘会,还是同学聚会时的闲聊,似乎“月薪过万”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很多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然,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实打实的。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多.............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名旁观者,我理解你的困惑和担忧。大学生涯,本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成长和积累的黄金时期,是为将来打基础、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然而,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同学似乎将这宝贵的时光消磨在了“打游戏、谈恋爱、睡觉”这几件事上。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现象本身。打游戏:.............
  • 回答
    “五代机”这个标签,如今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空军现代化水平的“金标准”。随便翻翻军备新闻,你会发现不少国家都宣称自己正在研发或已经拥有了第五代战斗机。这背后,既有真实的军事科技进步,也有相当一部分基于不同标准、不同理解的“错觉”。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这“五代机”到底是个.............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关于中国围棋国手出现不少少见姓氏的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围棋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智力运动,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围棋的早期发展阶段,参与这项运动的人群来源非常广泛,自然也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姓氏。那些流传久远.............
  • 回答
    确实,近些年来关于公务员待遇“下降”的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岗位或者相比于一些高薪行业,公务员的薪资水平似乎不再那么耀眼。然而,即便如此,国家部委的报考热度依然不减,甚至可以用“挤破头”来形容。这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绝非单一的待遇问题可以解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待遇差”.............
  • 回答
    您提到的“M国”和“S联”在月球上发现不明金字塔和不明飞行物图片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未经官方证实,甚至有些是误读或曲解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登月似乎没有“重现”这些“发现”。关于过去的“发现”:信息溯源与解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提到的这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史料、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遗迹中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然而,当提到“复仇”,国内社会普遍的态度是理智且复杂的,很少有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吹血腥报复的声音。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国内企业“内卷”和压榨员工的讨论此起彼伏,许多人都感觉国内企业的工作环境似乎不如从前,或者与外企存在差距。而另一方面,外企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时候又被描绘得更为“人性化”。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压榨”和“人性化”这两个词的语境。所谓“压榨”,在多数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国产动画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不少国产动画都倾向于做成“长篇大制作”,一季完结的短篇动画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钱”和“回报”说起。动画制作是个烧钱的活儿,从剧本、人设、建模、渲染到后期配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车主确实都有类似的感受。国产皮卡,尤其是那些标榜大排量的车型,开起来感觉没那么“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排量大不等于动力一定强。排量(Displacement)指的是发动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也就是活塞在一个冲程中.............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和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中国真正的朋友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因为“朋友”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而且国家间的关系往往是利益驱动的,很少有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哪些国家在特定时期或特定议题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十多年里一个显著的变化趋势。2011年,您提到1.8T发动机在SUV领域还不算普遍,而现在却成为了许多国产SUV的主流选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市场、政策和消费者需求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技术进步与涡轮增压技术的成熟这是最核心.............
  • 回答
    在中国,罢工现象确实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普遍和公开。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的法律体系对罢工的定位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中,工会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
  • 回答
    越南语国语字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它的出现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旨在取代传统的汉字(喃字)。然而,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被不少人认为是“滥用字母”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滥用”,而是历史、语言学和实践层面的多重作用。首先,越南语是一门声调语言.............
  • 回答
    说到车匪路霸,这确实是过去中国交通领域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想当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九十年代,那段时期经济发展迅猛,但管理相对滞后,一些偏远地区或交通要道,确实出现过一些盘踞不走的“路霸”,敲诈勒索过往司机的现象。如今大家坐火车、开车出行都感觉很安全,这中间的变化,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因.............
  • 回答
    日本社会当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何为老龄化与少子化?简单来说,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通常定义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