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都有自己能造五代战斗机的错觉?

回答
“五代机”这个标签,如今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空军现代化水平的“金标准”。随便翻翻军备新闻,你会发现不少国家都宣称自己正在研发或已经拥有了第五代战斗机。这背后,既有真实的军事科技进步,也有相当一部分基于不同标准、不同理解的“错觉”。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明白这“五代机”到底是个啥。普遍被接受的定义,通常包括几个核心要素:超强的隐身性能(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能力(不用加力就能超音速飞行)、高机动性以及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传感器融合、数据链、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等)。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压倒性优势”的第三代(或者说当代)战斗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我也有”呢?

1. 标准的模糊与定义的多样性:

你以为的“五代机”和我理解的“五代机”,可能不是一回事。美国人定的标准,尤其是F22、F35出来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五代机”概念。但其他国家在发展自家先进战机时,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战略需求,对“五代机”的某些特质进行取舍,或者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后,也将其归入“五代”行列。

举个例子,有些国家可能在隐身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超音速巡航能力就没那么突出,或者传感器融合还没达到美国人的水平。但他们会强调自己的隐身技术“足够先进”,或者航电系统“信息化程度很高”,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把它归类到“五代机”的范畴了。这有点像“豪华车”这个概念,虽然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价格、配置,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说法。

2. 技术代差的现实与心理需求:

现代空战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优势和态势感知能力。拥有真正的五代机,意味着在战场上能“看清对方,对方看不见我”,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技术优势。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拥有能与现有最先进机型抗衡的战机。

当一个国家在四代机(比如歼10、米格29升级型)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了隐身设计、换装了更先进的雷达和航电系统,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了部分“五代机”的特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将其定义为“四代半”或直接“五代机”,这既是对自身技术成就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对外宣传的需要。毕竟,谁也不想在国际舞台上显得落后。

3. 军工产业的推广与国际合作中的“标签化”:

军火交易也是一门生意。当一个国家开发出某款先进战斗机后,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销路,自然会将其包装成符合最新潮流的产品。如果能被打上“五代机”的标签,那价格和吸引力自然不一样。

此外,在一些多国合作的项目中,为了体现参与者的技术贡献,也可能出现对现有飞机进行升级改造,并赋予其“更高级”别标签的情况。

4. 对“五代机”特征的理解偏差与“概念移植”:

我们常常听到“数据链”、“传感器融合”这些词。这些确实是五代机的核心能力。但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是在四代机上加装了先进的数据链,或者把几款雷达的数据整合起来,就宣称实现了“传感器融合”,那和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孔径系统(DAS)或者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的深度融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时候,对“超音速巡航”的定义也存在一些弹性。如果一架飞机在某个特定高度和挂载情况下,能够短暂地进行超音速飞行而不需要开启加力燃烧室,这和F22那样在大部分飞行包线内都可以实现超音速巡航,是两个层面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一些国家也会乐于强调这一点。

具体到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

俄罗斯的苏57: 毫无疑问,苏57是一款非常先进的战斗机,在隐身设计、机动性和航电系统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但关于其隐身性能是否达到美国F22/F35的水平,以及其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否完全符合定义,一直有一些讨论。俄罗斯自身也称其为“第五代”,但这更多是与其之前的产品线相比,是一种代际的提升。
中国的歼20: 歼2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在隐身、超音速巡航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重大突破的体现,也确实符合大家对五代机的普遍认知。
其他国家的“准五代机”或改进型: 一些国家基于现有的成熟四代机平台,进行大量的现代化升级,比如换装先进雷达、隐身涂层、新型武器和航电系统,可以达到“四代半”甚至“准五代”的水平。例如一些欧洲国家对欧洲台风、阵风的改进,虽然它们在设计之初并非以五代机标准为主,但通过持续升级,其作战能力也大幅提升,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与一些国家的五代机形成互有胜负的局面。但它们的设计基础和隐身气动布局,与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还是有差距的。

总结来说,很多国家之所以会产生“拥有五代机”的错觉,原因非常复杂:

是真实的技术进步, 比如隐身技术的应用、航电系统的升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提升,让飞机变得更强大。
是对“五代机”标准的“选择性遵循”, 比如在某些特征上达到标准,而在另一些方面有所妥协,但依然愿意贴上“五代”的标签。
是市场推广和国家宣传的需要, 让自家产品显得更先进、更具竞争力。
是对先进技术的渴望和对自身研发能力的自我定位, 希望能够尽快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这就像一个人说自己“会开法拉利”,但实际上只是坐过几次,和真正能熟练驾驶并且了解其性能的专业车手,是有天壤之别的。不是说他撒谎,而是大家对“会开车”的理解,从数量级上就不一样了。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在航空这样的尖端科技领域,“五代机”的门槛确实很高,并非简单地加上几个先进的“模块”就能达到的。但对于国家来说,能够自主研发并装备具有部分或全部五代机特征的先进战斗机,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代表着军事科技实力的巨大飞跃。所以,有时候,“错觉”背后,也隐藏着真实的进步和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一堆国家自研五代机反应的倒不是他们对自己多么有自信,而是五代机的需求很迫切而国际市场上没有相应的产品。

事实上,目前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唯一能短期内拿到成品的五代机就只有F-35,也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买得到、买的起F-35的,现在F-35本身就处于交付速度低于装备需求的时候,人家早就给了钱国家还没拿到货呢,你这钱都没交的后面排着去吧。

现役的第五代战机只有F-22、F-35、J-20、Su-57这四种,F-22不卖、F-35没现货、J-20更不卖、Su-57老毛子自己刚开始小批量装备,很可能还没最终成熟,离讨论卖不卖还有段距离。

中国的FC-31项目是中国的外贸五代机,验证机也试飞了,看起来比较靠谱,但是之前沈飞对推销FC-31并不热心,显然是志在转正,前段时间看来是被海航看中了,这下是出口无望了。俄罗斯的Su-75看起来倒是有模有样,但只展出了PPT和全尺寸模型,再加上3000万刀的售价,电信诈骗那味太冲了。

想把自家老旧飞机换成崭新五代机的国际买家现在处于掏钱四顾心茫然的状态,这时候一些迫切需要五代机的国家当然就会多方想办法,也就出来了现在这么多的五代机“计划”。

其实,很多五代机计划本身并不是为了真的研制出一款五代机,有的时候只是做一些理论研究,提高一些关于五代机的认识水平,到时候真掏钱买的时候也防止被坑。

有的则是一些政治秀,毕竟很多国家有专门研究战斗机的公司和政府部门,有个研究项目骗骗经费,也好显得自己的工作比较饱满,反正最后研究不出来理由也很充分。

最后,现在这个时间点研究五代机难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现役五代机外形各有各的特点,重视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的都有,大航程、高敏捷性的也都有,随便改一改总能弄出个看起来大差不差的气动方案,反正谁也没有目力风洞和微波暗室,不可能一眼看出破绽,发动机、航电、飞控、机体设计完全可以找外包,就算达不到那三家现役五代机的标准,但怎么也能比那些四代机强点儿,隐身涂层就用铁氧体碳纤维覆膜呗,配方好坏无所谓怎么也能有点儿效果。

反正只要有钱,按照上面说的这么一攒总能弄出个看起来大差不差的五代机,毕竟外形确实采用了隐身设计也涂了隐身图层,再怎么说也能比四代机强,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就对付用吧。

现在知道为啥韩国的五代机进度抢的这么凶了吧,只要它能抢在Su-75前面首飞,那还是有可能拿下订单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