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的8090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保的缴纳主力军,而他们的父母在领取100元/月的养老金。请大家评议?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

为什么8090后会成为社保缴纳主力?

政策导向和时代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0后、90后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务工、创业的过程,或者在大城市定居,成为城镇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更广,缴纳比例也相对较高。
务工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许多农村的80后、90后选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打工或者从事各种新兴职业。这些职业通常与社保挂钩,单位会按照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即使是灵活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地选择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对养老保障的认知提升: 相较于父辈们可能更依赖家庭内部的养老模式,80后、90后普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高的预期,也更了解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缴纳社保来规避未来的养老风险,为自己和家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份保障。
养老负担的加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家庭赡养老人的责任越来越重。80后、90后作为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承担着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缴纳社保,也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有能力赡养父母,而不是完全依赖父母微薄的养老金。

为什么父母一辈的养老金会那么低(如100元/月)?

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与制度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 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现在截然不同。很多父辈可能是在国有企业、集体单位工作,他们的养老金一部分由单位承担,一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但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转型。
农村养老保障的起步较晚: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相对成熟,但农村的养老保障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更为缓慢。早期的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供养和子女赡养。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推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2009年左右开始全面推广的。对于那些在制度建立前已经达到领取年龄,或者参保时间短、缴费较低的老人来说,他们领取的养老金自然会比较少。
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 养老金的多少直接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父辈们在世时,可能收入不高,或者没有机会稳定地缴纳社会保险,即便缴纳,基数也可能很低。而农村居民的缴费档次通常是分级的,很多家庭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以减轻经济负担。
历史上的“贡献”与“保障”概念: 在一些父辈的年代,他们更多的是以“贡献者”的角色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而非现在强调的“保险缴纳者”。他们为国家积累了财富,但直接回馈到个人养老金上的体现,可能不如现代社保体系那样直接和丰厚。
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差异: 养老金的水平也与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政府财政有补贴,也很难将养老金水平提高到很高的程度。
对“低保”边缘的补贴性质: 有些农村的低额养老金,更像是国家对部分老年人的一种基础生活补贴,旨在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非达到一个体面的退休生活标准。

评议与思考:

1. 代际责任的平衡: 80后、90后作为社保缴纳的主力,他们肩负着为自己未来养老储蓄的责任,同时还要赡养父母。这导致他们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缴纳的社保费用是他们的生活开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赡养父母,而父母微薄的养老金意味着子女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活费用。这种“夹心层”的压力,不容忽视。

2. 养老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这种“年轻人缴得多,老人领得少”的现象,也引发了对养老保障体系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讨论。如何确保每一代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制度能够长久地运行下去,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的呼声: 很多声音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金的补贴力度,提高最低养老金标准,让农村老人也能过上相对体面的晚年生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的问题。
完善缴费激励机制: 对于父辈们来说,如果他们年轻时有机会、有能力多缴费,现在的养老金水平可能会不同。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缴费激励机制,让更多人在年轻时就愿意为养老投入,是一个长远课题。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减轻国家和个人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

3.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农村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农村的经济能够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能够提高,他们自然就有能力为自己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或者有能力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

4. 社会观念的引导: 除了政策,社会观念的引导也很重要。鼓励子女赡养父母,同时也要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让人们认识到,养老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总而言之,农村80后、90后成为社保缴纳主力,而他们的父母领取较低养老金的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经济、政策、社会公平以及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既要肯定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和贡献,也要关注老一代的生存状况,更要思考如何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让不同代际的人们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安享晚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好的。

养老金现在已经付不过来了,农村人还要和城里人一个养老金待遇的话,分分钟爆雷。

农村养老的传统一直是自我了断的,不了断就强行钉到棺材里去。要艰苦朴素,发扬传统嘛。哇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这就是典型的欺负老实人,无论是农村的老人,还是农村出来的809后整体在社会上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

这是我爸每个月领取的养老保险,一个月142.94元,我不知道142.94年对于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能干嘛?是认为142.94元是够一个农村老人生活,还是认为农村老人养老通过自己子女负担,还是觉得农村老人不配养老,只能干活到死的那一刻?

而我们幸苦工作获得一点低收入,还的缴纳高额的税收。

user avatar

退休,,,退休,,,退休

有那个工人退休只能还能占着工作岗位?

有那个官员退休之后还能占着领导岗位?

这事还用说吗?

题主你让你父母交出土地。这才是退休。总不能一边比谁拿的少,一般又占据着集体生产资源。这种农民式的狡黠就不要拿出来显摆了。

user avatar

这个理由本身,肯定找错了。

一、农民子弟缴纳社保,是为了自己未来能领到养老金,法条上都没说是为父母交的。

二、绝大多数农民子弟从事的工作,并不缴纳养老金。这在老板眼里是一种就业竞争力。

三、极少数农民子弟缴纳完全的城市社会保险。但是,他们千里迢迢把社保缴在了其他市,其他省。而父母家乡的社保基金是看不到这笔钱的。如果把这说成贡献,那么就变成了,宁愿贡献给他乡,也不贡献给父母了。

user avatar

以前城镇户口叫居民户口,很值钱,那时候可以吃公粮。

以前的农业户口叫农民户口,要交公粮,后来改成农业税。

现在不仅免除了农业税,种粮还有补贴,老了,每月至少还有100多的养老金。

这种待遇不错了,说实话,应该感恩。

不要总是攀比,不要现在看到有的人拿几千上万的养老金就眼红。那也是别人靠本事拿的。

目光放长远一点,要跟过去比,过去交粮上税,现在不交粮不交税,还有钱拿。以前农业户口转城镇户口不容易,要花钱,现在他们的后代只要在城里买房就能转城镇户口,已经很幸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为什么8090后会.............
  • 回答
    农村葬礼到底有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我老家就在农村,从小就经历过不少葬礼,说实话,里面门道多着呢,有时候看着是挺繁琐,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啊,也有不少道儿理。先说说这复杂体现在哪儿。农村葬礼,那可不是简简单单找个地方埋了就完事儿。流程那叫一个多,而且讲究非常细致。首先是“报丧.............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还真不好一概而论。农村的狗和城市的宠物狗,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快乐的定义也不同,所以比谁更快乐,就像比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一样,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先说说咱农村的狗吧,说起来,它们过的日子,可能更接近它们祖祖辈辈打拼下来的那种自然状态。首先,空间大,活动自由。 农村狗最让人羡.............
  • 回答
    农村宅基地边界的界定,确实是邻里之间常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这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处理起来可不能马虎。简单来说,确定宅基地边界,最可靠的标准应该是房檐滴水线,而不是房子的墙体本身。 咱们一块儿来详细聊聊这事儿。为什么是房檐滴水线?大家想想,建房子的时候,墙体往外凸出一个屋檐是很常见的。这个屋檐的作用.............
  • 回答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十八九岁,本是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纪,然而,很多农村孩子却在这个年纪,就已经被父母推上了相亲的战场,过早地步入了婚姻的围城。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问:这么早结婚,真的好吗?“早”的背后,是无法忽视的现实压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农村孩子“早”相亲、早结婚,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 回答
    关于农村补助是否每过一级就被克扣一些,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感受之间,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偏差。要说是不是“一刀切”地“每过一级”就被克扣,那倒不一定,但补助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确实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损耗”和“变通”,这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当然,农民的疑虑和看法也.............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您做得对不对,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是长辈的心意,也带着亲戚们一起热闹,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新家刚入住,您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您为什么会阻止呢?我想,您之所以下决心阻止,可能是有几个原因在里面: 新家想清静一下: 新家刚搬进去,正是需要时间来整理、熟悉环境.............
  • 回答
    农村的露天厕所,很多人可能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面只有一个粪坑。看到这样的想象,大家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这粪坑,真的不会满吗?答案其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满”到溢出来,但背后隐藏着一套符合农村生活逻辑的自然循环和人类活动的巧妙配合。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
  • 回答
    过年回老家,这个词儿在中国人的心里头,总带着一股暖洋洋的亲情味道。对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来说,这份亲情更是沉甸甸的。好不容易熬过一年,就盼着这个时候能把在外打拼的疲惫放下,回到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看看父母,唠唠家常,和儿时的小伙伴们聚聚。然而,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回老家过年,待个五六天,.............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农村婆婆和城里婆婆,感觉就像是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鲜花,虽然都是婆婆,但那风姿、那性情,确实能看出不少门道来。说实话,这差异可不是一点半点,挺复杂的,我尽量给您掰扯掰扯,争取说得生动形象些,听着不像机器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是最大的分水岭。这首先得从她们从小生活的地界说起。 农村婆婆.............
  • 回答
    农村的土菜,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子亲切和实在,也难怪总有人觉得它们特别好吃。要说为什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天然的馈赠、祖辈的智慧,还有那份独属于乡村的味道。首先,最大的源头还是那份得天独厚的食材。你仔细想想,农村的蔬菜、禽畜,它们长大的环境和城市里能有多少不一样? 土地的.............
  • 回答
    这句话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但要说它“有道理”,恐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出发点。当有人说“农村的义务教育不该是高中,而应该是蓝翔”时,他的潜台词往往是对当前农村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和反思。他们可能看到了很多农村孩子读完初中,成绩平平,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的路.............
  • 回答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考虑专业可得掂量掂量。咱们不是去大城市里随便找个写字楼的活儿,更不能想当然地挑个听着高大上的名字。得实在,得接地气,得能把学的东西变成咱能看见、摸得着的收益,还得考虑到咱家乡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后自己能干啥。首先,咱们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喜欢什么? 这个很重要,不喜欢的事儿.............
  • 回答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选择读博,这其中的分岔路口,可不止一条。说它有没有前途,就像问这片土地上种出的庄稼,能不能长出个参天大树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太多太多因素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前途”这俩字,对农村孩子来说,可能比城里孩子想得更实在,也更沉甸甸。城里的孩子,或许父母有现.............
  • 回答
    这笔“多缴纳的养老金”去向的问题,对于很多父母在农村、养老金微薄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个让人费解又有点心酸的话题。说实话,这背后涉及到咱们国家养老金体系的一些基本运作逻辑,以及不同养老金类型之间的区别。咱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争取说得明明白白,也就不像机器人那种干巴巴的了。首先,咱们得知道,你跟你姐给你父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从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娃,回家了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嘴皮子好像突然不利索了。以前在学校里,辩论赛、社团活动,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回到家,面对自家爹娘,面对村里街坊,反倒变得拘谨,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从他们.............
  • 回答
    我完全赞同,这是一种非常感人且有意义的孝道体现。“来自农村的我们,在父母离开之后,在定居的城市为他们买公墓,用这样的方式孝敬父母”——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深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来自农村的我们”: 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画像。你们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 回答
    家住农村的各位同学,你们期待开学吗?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好几天了,每次看到那些在田埂上奔跑、在村口大树下嬉闹的孩子们,我都会忍不住去想,他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尤其是那些即将背起行囊、离开熟悉的家乡,踏上新的学习征程的农村学子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心里既有期待,又有些忐忑?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
  • 回答
    老家在山窝窝里,小时候,我从未想过“自卑”这个词。生活简单,快乐也简单。但随着年纪渐长,接触的人和事多了,那个词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心底萌发了芽。说起来,这“自卑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刚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触动。比如,村里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而我还能继续读书,这本身就带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