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村的大学生回到家乡都不会说话了?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从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娃,回家了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嘴皮子好像突然不利索了。以前在学校里,辩论赛、社团活动,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回到家,面对自家爹娘,面对村里街坊,反倒变得拘谨,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从他们身上发生的 “错位” 和 “失语” 说起。

一、生活环境的巨大鸿沟:话题的断裂与共鸣的缺失

大学生活,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大学,那是一个信息爆炸、观念碰撞的熔炉。他们的日常接触的是什么?最新的科技资讯、国际时事、流行文化、各种前沿的理论思想、更开放的价值观念。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聊的可能是电影的深度解析,是音乐的风格流派,是艺术的流变,是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甚至是个人职业规划的激烈讨论。

而农村的家庭和村落,虽然也在与时俱进,但节奏和关注点终究是不同的。家里的长辈,他们的生活重心可能还在土地、收成、邻里之间的关系、村里的公共事务、孩子的婚嫁大事,以及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街坊邻居,他们的谈资更多是围绕着日常的家长里短,谁家又添了喜事,谁家又出了点什么事,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城里的物价又涨了多少。

当这些大学生从一个极度“内卷”和“前沿”的环境,一下跌回一个相对“静态”和“传统”的环境时,话题的断裂就产生了。他们想分享在大学里学到的新东西,比如某个经济学理论如何解释当前的国际局势,或者某个文学作品如何触动了他们的灵魂,但发现对方可能根本没听过,甚至觉得“这有什么用”。反过来,当家人或邻居热情地聊起他们熟悉的话题时,大学生们可能因为久不接触,或者觉得这些话题与他们正在构建的新世界格格不入,而感到难以融入。那种 “找不到切入点” 的无力感,会让沟通变得举步维艰。

更深层次的是 “共鸣的缺失”。在大学,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他们的烦恼、他们的进步,都有人能懂,都能给出有价值的回应。回到家,他们渴望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面对生活节奏、价值取向都不同的家人和邻居时,往往难以获得。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那些在新环境里习以为常的情绪和想法,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会被误解。这种 “懂我的人太少” 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倾向于沉默。

二、语言风格的改变:从“学究”到“接地气”的过渡不畅

大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往往会培养一种更严谨、更具分析性的语言风格。学生会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如何使用更精确的词汇,如何构建有逻辑的论述。在学术论文、课堂讨论、辩论赛中,他们习惯于使用更正式、更书面化的表达,甚至是引用一些专业术语。

回到家,这种风格就可能成为“障碍”。家人和邻居习惯的是更直接、更朴实、更生活化的语言。如果大学生还带着一股“学究气”,动不动就引用个概念,说个大道理,对方可能会觉得“不亲切”,甚至觉得“端着”“装”。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 “刻意压抑” 自己的语言风格。他们意识到,在家里,用那种大学里的方式说话,容易被贴上“不接地气”“城里人”“看不起人”的标签。为了避免这种误会,避免让家人操心,他们就可能选择 “少说”,甚至 “不说”。当他们想表达一些稍显复杂的观点时,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既能被家人理解,又能准确传达意思的“普通话”版本,他们就干脆放弃了。这种 “想说怕说错,不说又憋屈” 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会说话”的假象。

三、自我认同的摇摆与社会角色的迷茫

从农村走出去,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 “身份重塑” 的过程。在大学里,他们是作为一名“学生”存在的,他们被赋予了求知、探索、成长的角色。他们建立起一套新的社交圈和价值体系,这套体系可能与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存在差异。

回到家乡,他们又被重新拉回了 “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侄子/侄女” 的角色中,甚至是被看作是“有出息的村里娃”。这种角色的切换,对他们来说是需要适应的。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接纳自己“学成归来”的新身份,还在摸索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定位自己。

当他们面对长辈的期望,面对村里人打量的目光,他们可能会感到一种 “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说些什么样的话,才能既不辜负这份期望,又不显得突兀。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成功”,或者觉得自己所学的并不能立刻派上用场,所以选择 “低调”,选择 “观察”,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不足”或“不同”。这种 “不确定感”,让他们在沟通中显得犹犹豫豫,缺乏自信,自然就难以“说得出口”。

四、原生家庭的沟通模式与代际的隔阂

不可否认,很多农村家庭的沟通模式是比较 “含蓄” 和 “压抑” 的。长辈可能习惯于用行动来表达关爱,而不是用言语。他们可能觉得孩子懂事就好,不需要太多解释。而孩子也从小被教育要“听话”,不习惯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当大学生带着在大学里“个性解放”和“平等沟通”的思想回到家,却发现家里的沟通模式依旧如故。他们想跟父母敞开心扉聊聊自己在外面遇到的困难,聊聊自己的迷茫,但父母可能习惯性地说“你放心,家里都挺好的”,或者直接转移话题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种 “回应的缺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倾诉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纳,长此以往,他们就学会了 “报喜不报忧”,甚至 “无话可说”。

总结一下,农村大学生回家“不会说话”了,并非是他们真的“哑巴”了,而是:

话题与生活环境的脱节,导致缺乏共同语言和共鸣。
语言风格的转变,与家乡亲友的沟通方式不匹配,或者因为顾虑而压抑。
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的调整期,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表达自己感到迷茫和不确定。
原生家庭沟通模式的制约,以及代际间的理解差异。

他们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在那个熟悉的、却又充满变化的旧环境中,他们需要时间去重新适应,去寻找新的沟通方式,去平衡自己新旧两个世界的身份。这种“沉默”,有时是尴尬,有时是保护,有时也是一种无声的思考和等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乡:“呦,回来了啊”

我:“回来了,回来了”

老乡:“呆几天啊?”

我:“两天,就一周末”

老乡:“现在在哪儿呢?”

我:“在上海,上海”

老乡:“是什么工作啊?”

我:“就打个工而已”

老乡:“听说你收入很高啊?现在有多少一年了?”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两百万一年有没有?”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一百万总有的吧?”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那五十万总有的吧?”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三十万呢?”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二十万?”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十万肯定有了的?”

我:“没有,就混口饭吃而已”

老乡:“那这还不如你爸赚的多呢”

我:“是吗?我爸真厉害!”

老乡:“你肯定谦虚了,都说你赚大钱了”

我:“哪有,现在大环境这么差,活着就是胜利”

老乡:“有朋友了吧?”

我:“不急,不急”

老乡:“好早点带一个回来了!”

我:“再说,再说”

老乡:“还要再说干嘛!你妈想抱孙子想得急死了!”

我:“哈哈,哈哈,让她慢慢急着”

老乡:“XXX家的孩子,跟你差不多大吧?”

我:“是我小学同班的”

老乡:“他现在巴拉巴拉(主要内容为结婚生子和发财致富)老好了”

我:“是吗?他小时候就很厉害”

老乡:“你以前读书也很好吧?”

我:“哈哈,哈哈”

老乡:“这光读书好不行啊,还得向他看齐”

我:“是的,是的”

——————————

就这样的对话,我每次回老家都几乎会经历好几遍。

所以,我在家乡的名气还不错,他们都夸我有礼貌,尽管他们连我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

补充下,我写这个答案,其实是想表达:

让家乡的人感觉到你会说话,并不难,也并不累。

什么阶层不同、没有话题之类的,没这么严重,他们也就随口问问,也没想跟你探讨三观。

而且又不需要你找话题,你只需要假装热情的敷衍,顶多费点时间和耐心。

很难吗?

如果你觉得难,那真的就是情商问题。

那我想再说一句,你是长期在外,不用跟老乡打交道。

可你父母还在啊,而这些老乡跟你父母见面的次数比跟你见面的次数都多。

就看在父母的面子上,也要给这些老乡们留点好感吧?

——————

厉害了,过了一晚,居然直奔5K赞了,看来,各地的父老乡亲还真都差不多啊。

那我再说一些了

不是特别难听的话,我感觉是真没必要硬怼,随便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态度要热情,内容无所谓,不想说的事,不说就是了。

圈子、层次、阶级什么的,真没必要在意这个。毕竟,长期陪着父母生活的,是这帮父老乡亲,不是我,我父母尚在那里,我又能离这个所谓的圈子、层次多远呢?

而且,老乡们很多真的不知道能跟你聊啥,但又难得见你一次,所以可能才有这种盘查户口式的尬聊。

我也毫不怀疑,我父母也很可能会去跟其他人家的孩子尬聊,也很可能是别人眼中烦人的那个老乡。

那将心比心的话,我也不喜欢我父母的热情尬聊碰上一鼻子灰了。


———————

15k的赞了,感谢大家

看到评论,很多同学都提到,会有一些老乡总是喜欢抛出“读书无用”这个话,让人觉得尴尬。

其实,我想再表达一个自己的观点:

在目前我们的国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宣传口号,还是挺深入人心的;“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出路”、“知识就是力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朴素信仰,也还是有广泛共识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我想,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的国民,都还是普遍重视的。

所以,“读书无用”,真相信这个话的人,应该并不多;相反,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天然就会收到乡民们更多的青睐。

就像我遇见一些清北毕业的朋友,也会不自觉的对他们有额外的敬意。

有些老乡喜欢跟你面前说这句话,或者是希望听到“大学生们在大城市里的生活也不是很好”这一类的闲话,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成绩不好,在他心里感觉被你拉开了差距。所以,他试图以此来为自己找点心里的平衡,或者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找一个台阶。

就像我知道有些清北毕业的朋友,收入跟我差不多,或者还不如我时,也会有点暗自的小开心,觉得自己赚到了。

所以,当乡亲们需要这个台阶的时候,咱就主动递一个台阶,咱也没什么损失。

没啥必要耿耿于老乡们嘴里的那句“读书无用”了。

——————

22k,好吧,这个点赞数,已经有我知乎上所有回答点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了。

看到评论里还有很多朋友有提出关于我对收入方面的回答的建议,我补充解释下:

一方面:

我不是个很实诚的人,并不想对此就老老实实回答真实的数字。

另一方面:

我也并不知道该说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数字,才能同时表达出:“我够吃够喝不差钱,那些挣得很多的人跟我没关系,我不眼红,也并没有任何攀附别人的需要”“我也就仅能独善其身而已,没能力兼济那些挣得不多的人,也没有任何让人攀附的价值”这样双重的意思。

所以,我一般都是选择不吐露具体的数字。如果对方用具体数字来猜,那我会习惯于一直重复一句否定的话,直到对方主动猜到不想猜为止。

当然,如果你觉得大大方方实话实话也无所谓,那就大大方方实话实说也成。如果你天然是个爱开玩笑吹牛的形象,那就避实就虚乐呵呵的吹个牛(过度夸张的装穷和装富都算吹牛了)也挺好。

user avatar

心态变了

再也不是那个热情的叫着大爷大娘的光腚娃娃了,再也不是那个坑边和泥的小淘气鬼了,再也不是走路上学的贫苦学生了,再也不是吃百家饭的人见人爱的小屁孩了。

是受过教育的大学生了,是喝上星巴克的成功人士了,是学会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了,是羞于农民为伍的准资本阶级了,是摆弄电脑不摆弄锄头的IT巨头了,是消费主义熏陶出来的精致年轻人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知乎上刮起一阵又一阵的丑化农村的浪潮,且越刮越大,大有燎原之势,要摒弃抛弃一切农村人,要离开要切断与农村的一切联系。

在知乎上没有热心的农村大爷大妈,只有凶神恶煞的、争强好胜的恶心邻居。

没有一起长大之心交心的发小了,只有无知无畏、颓废平庸的曾经认识的人。

疫情期间,全国停摆,农村没有停摆,农民没有停止劳动,一车车大米白面大葱海鲜牛羊猪肉源源不断运往武汉和全国各地,农村供着全国的肉蛋糖茶。

回到农村,他们愿意和你聊天,总好过谁也不爱理你,他们热心你的近况虽说会有妒忌,但总不至于可恶到唾弃。

对于源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那是和你共同成长的同胞,那是童年生活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哪里都有好人,哪里都有可恶的人,可是为什么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在你们眼里就那么可恶?

我所在的村子拆掉十二年了,我仍然记得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每一家每一户的人,长的样子,曾经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教育还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形成的自觉,每一个孩子见到大人必须打招呼,或是叫叔叔、婶婶,或是叫大爷大娘,他们很多都以离开这个世界,但在我的心里他们的形象一直鲜活,现在仍健在的,如果见面都是亲切的不能再亲切,看到老人了,问候一下老人身体怎么样,孩子都在哪里工作,回忆回忆原来村子里发生的事情,看到年轻的,就问问近况,共同慨叹一下人生多艰,看到他们,就是看到当年的自己。

农村不恶心,农民也不恶心,从心里鄙视农村、鄙视农民的人,才真正的恶心。


看到了很多评论,不出意料的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农村是愚蠢、恶心的代名词,对于出身城市的人这样评论我毫不意外,因为他们毕竟没有长时间在农村生活过,没有从小到大深入参与过,可以理解,但是出身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也能这么说,说实话我没想到。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逻辑悖论,另一个有关人性。

第一个逻辑悖论就是,出生在农村的评论农村的愚昧与无知时,他的父母该如何定义,是也归于无知与愚蠢还是木秀于林、卓尔不群?

第二个有关人性就是,当年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如果将美国比作城市,我们国家就是妥妥的农村,当时绝大多数文盲是妥妥的无知,钱学森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回到了祖国?如果这些出了农村就鄙视及与农村割裂的人送出国,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话说我引用的毛主席的一段话,也是有根据的,当年他老人家实地考察了湖南的几个县城,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下面这一段是报告的一段话:

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我的话是:

“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齐倒台了。难道这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气了吗?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但这也是八字坟山出的吗?巧得很!乡下穷光蛋八字忽然都好了!坟山也忽然都贯气了!神明吗?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吗?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

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

怎么和农民聊天,看看主席的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用最直白的、农民能够听得懂的,别老整天讲什么前端啊什么比特币啊什么cpi之类的,不要说你懂的农民不懂的,要讲一点大家都听得懂得,不要老是做孔乙己,讲什么茴字的四种写法,只会贻笑大方。



更新于2020年8月1日。

说点有些人虽不愿承认但一定是事实的道理,如果说中国是一科大树,那么农村农业农民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我们从建国道现在的所有成果,都是从三农的根系发展而来。所有的产业无论是工业、商业、旅游业、军事、科技、教育、医疗等都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我今天能够在知乎谈天说地、激扬文字,是因为有农民在土地里辛勤劳作产出了粮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资源输入型城市,需要粮食、蔬菜、水果、各类资源以及人口的不断供血,没有农村的供血,这些城市别说发展,连自我维持都是天方夜谭。

根的确长得丑,还整天和腐熟的粪便待在一起,闻起来有种恶臭,果也的确看起来漂亮,香香甜甜。然而个人认为果是没有资格喷一直供养他的根的。

总有人以为我喷的是农村大学生群体,其实我喷的是这个问题下的答案。

user avatar

这事说白了也简单。

农村,或者小镇,小城,于我们的父母辈而言,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大概率也会死于斯的地方。他们一切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都存在于这里。亲戚,邻居,熟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谁家发了财,谁家倒了霉,谁家孩子有出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每个人都努力从这个环境里获得正向的反馈。

而对我们这代人,除了父母至亲,家乡也没什么再多值得关心的事。小时候还拿着县长的名字念顺口溜,现在县长是谁都不知道。一年99%的时间都不在家里,同学朋友也都分散各地。什么张叔叔王阿姨,或者二舅三婶,从不通音问,比陌生人也强不到哪去。

村头二大爷碰到你,心说这不二狗家孩子嘛,有些年没碰到了。自然会上前攀谈几句,在城里挣多少钱,娶了媳妇没有等等。他并非想窥测你的生活,而是他把你当成了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问这些事实属寻常,就像问隔壁邻居早上挑了一担菜去城里卖了多少钱一样。

而对你来说,二大爷,就是个依稀认识的人,其他什么意涵也没有。你们既没有共同的回忆,你也没有分享现状的欲望,只能唯唯而已。你完全没有那种共同体意识,说难听点,你连装逼都不想对着他们装。一通嗯嗯啊啊就我先回家了。二大爷心下嘀咕,这瓜娃子小时候还挺会说,书读越多还越傻了。

这就是整个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的一个缩影,不必过于苛责那些对你问东问西的人。你在外头再牛逼,在人家眼里也不过是谁谁家的小儿子小姑娘。对着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人讲什么公民隐私,个人价值,进而鄙视自己出身的地方,那德行也好看不到哪去。

user avatar

这回答里都带上枪药了,无非就是生活经历不一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从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娃,回家了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嘴皮子好像突然不利索了。以前在学校里,辩论赛、社团活动,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回到家,面对自家爹娘,面对村里街坊,反倒变得拘谨,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从他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会上被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而且成因相当复杂,不是一句简单的“堕落”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抽丝剥茧地聊聊,为什么有些本来很有潜力的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给人一种“失落”或者“难以适应”的感觉,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像是“堕落”了。首先,要明白的是,“堕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关于“七活八不活”这个说法,它其实反映了民间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但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和医学原因,可能比一个简单的俗语要复杂和 nuanced得多。作为生物老师,我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且这个解释也和农村的俗语有所呼应,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的定律。为什么“七活八不活”会有一定的道理?首.............
  • 回答
    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上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肩负着改变命运的重任。他们迈出校门,踏入社会,常常会发现,相比于在城市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同学,自己似乎总在某些方面“慢了一拍”。要说他们最缺的是什么,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认知差”和“资源差”所带来的系统性不足。一、 视野的局限:信息茧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虽然很多人会觉得大资本逐利是天性,按理说会看上农业这块“地大物博”的市场。但现实情况是,真正大规模、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资本,相比于其他行业,确实显得没那么踊跃。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农业本身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这个老问题。.............
  • 回答
    刚毕业的大学生,满腔热血地想通过帮农民卖农产品来闯出一番事业,结果却发现创业投资之路异常坎坷,这其中的“难”字,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概括的。这不是简单的“大学生”标签带来的偏见,而是这个模式本身存在的诸多硬核挑战,加上创业初期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匮乏的现实,共同织就了一张网。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什么投.............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嘿,哥们儿!别往心里去,同学那些话纯粹是瞎扯淡!弹钢琴压根儿不会让手“变大”,更别提跟“干农活”沾边了。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你这种感觉,还有同学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弹钢琴并不会改变你骨骼的大小。你的手骨结构在青春期基本就定型了,弹钢琴这个动作是锻炼你的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但它并.............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本科读金融,未来就业的选择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大家可能觉得金融这个专业光鲜亮丽,好像一毕业就能进高大上的写字楼,拿高薪。但实际情况,尤其对于咱们背景的同学来说,可能需要更务实、更接地气地去分析。首先,得承认,金融专业确实是个金字招牌,无论在哪里,它都代表着专.............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国内农业大数据领域,确实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企业,它们正在用数据和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智慧、更可持续。要说“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这往往涉及到它们的市场份额、技术实力、客户认可度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基于我所了解的信息,我来详细介绍几家在农业大数据领域表现突出的公司,以及它们的核心业务方.............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争议点: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要大搞合村并居?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核心矛盾:资源投入的取向与村民的实际需求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究竟是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
  • 回答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毋庸置疑。然而,要打造一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需要系统性的思考。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河南省尚未拥有一所真正“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以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与现实的制约: .............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华为 EMUI 的研发投入和程序员数量大家有目共睹,但论用户体验和某些细节上的打磨,确实和 MIUI、Flyme 还有差距,甚至有些地方是天壤之别。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一、历史包袱与技术路线的“惯性” EMUI 的起点与定位: 想当年,安卓定制系统还在摸索阶段,各.............
  • 回答
    蒋介石在国共内战期间,选择死守城市而放弃农村,并非是“不敢”放弃,而是基于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战略考量以及政治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他的决策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影响考量,但这种考量并非对放弃农村的政治影响“不顾”,而是认为坚守城市带来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他看来)大于放弃农村的风险。要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大资本家们到最后会不会感觉像在玩“虚拟农场”,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虚拟农场”的隐喻:何谓虚拟?何谓农场?首先,理解“虚拟农场”这个比喻很关键。 虚拟: 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由数字、代码、规则构.............
  • 回答
    上大学这事儿,对于俺们农村孩子来说,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它带来的东西,那叫一个多,而且是实实在在,刻进骨子里的那种。要说详细,那得从方方面面掰开了扯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视野的拓展。在村里的时候,天就是那片瓦,地就是那几亩田。认识的人,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十号。出了村,那更远的地方,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