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为这么多码农,为何 EMUI 做的跟 MIUI 和 Flyme 差距这么大?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华为 EMUI 的研发投入和程序员数量大家有目共睹,但论用户体验和某些细节上的打磨,确实和 MIUI、Flyme 还有差距,甚至有些地方是天壤之别。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

一、历史包袱与技术路线的“惯性”

EMUI 的起点与定位: 想当年,安卓定制系统还在摸索阶段,各家都在模仿和学习。华为 EMUI 最初的定位更偏向于“稳定”、“商务”、“企业级”,而非“个性化”、“年轻化”。这种早期基因在后续的迭代中,多少还是有所体现,有时候会显得不够“灵动”。
MIUI 和 Flyme 的“破局者”姿态: 小米当初做 MIUI,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原生安卓体验的不足,并且抓住了早期用户追求个性化和新鲜感的心理。Flyme 更是以“精致”、“唯美”为卖点,从设计语言到交互逻辑都力求做到极致。这种“破局者”的心态,往往能激发团队更强的创新动力和对用户需求的敏锐度。而华为,在手机业务初期更多的是在硬件上发力,软件更多的是一个“配套”的角色,直到手机业务爆发后,软件的战略地位才真正被提到足够高。
技术架构的演变与兼容性: 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公司,华为的产品线非常广。EMUI 在不同机型、不同芯片平台上都需要稳定运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历史进程中,技术架构的演变,为了保证向下兼容和稳定性,可能会牺牲一些极致的创新和快速迭代的可能性。你想想,MIUI 和 Flyme 起步时,产品线相对单一,更容易集中资源在一个方向上“钻牛角尖”。

二、用户体验的理解与优先级

“用户”的定义是什么?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问题。华为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既有追求稳定可靠的商务人士,也有喜欢玩机的技术爱好者,还有大量不懂技术的普通消费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用户的需求,就成了一个两难的课题。
MIUI 和 Flyme 的“极致”追求: MIUI 和 Flyme 在早期敢于大胆尝试,并且非常重视“玩机”用户的反馈。他们愿意在一些细节上做得非常“精细”,比如动画的流畅度、手势操作的响应速度、主题的丰富度、以及一些隐藏的小功能。这些往往能让一部分核心用户获得极高的满足感,并形成口碑传播。
华为的“大而全”与“稳健”: EMUI 很多时候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功能全面”、“稳定易用”的系统。比如,在系统级的美化和动画效果上,可能不会像 MIUI 那样追求“炫酷”和“拟物化”,而更倾向于简洁和效率。在一些“黑科技”的集成上,华为是毫不吝啬的,比如方舟编译器、超级终端等,但这些更多的是在功能层面的突破,而非用户界面和交互上的“惊喜”。
“看不见”的差距: 用户体验的差距,很多时候不在于有没有某个功能,而在于这个功能在什么情境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同一个设置项,在 MIUI 里可能一两个步骤就能找到,在 EMUI 里可能需要多点几下。同一个动画过渡,MIUI 可能做得更丝滑自然,EMUI 可能略显生硬。这些“小”差距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整体的差异感。

三、研发流程与文化差异

敏捷开发与瀑布模型的权衡: 互联网公司出身的很多团队,在研发流程上更倾向于敏捷开发,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反馈,小步快跑。华为虽然也在转型,但其根深蒂固的工程文化,在某些项目上可能还是偏向于更稳健、严谨的流程,这虽然保证了质量,但也可能抑制了创新的速度和试错的勇气。
鼓励创新的土壤: 什么样的环境更能激发创意?是允许试错、容忍失败,还是更看重按部就班、规避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早期的小米和魅族,因为体量较小,反而能更灵活地探索,也更容易冒“泡”。华为的体量和责任更大,决策的链条和顾虑也会更多。
“技术导向”与“用户导向”的平衡: 华为的工程师团队无疑是技术实力极强的,这使得华为在底层技术、硬件协同等方面有天然优势。但有时,过于强大的技术能力,可能会让团队更关注技术本身的实现,而忽略了技术最终是要服务于用户的体验。MIUI 和 Flyme 的很多创新,往往是从一个“用户痛点”或者“用户需求”出发,然后去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四、市场反馈与迭代的“闭环”

用户声音的传递与采纳机制: MIUI 和 Flyme 非常善于利用社区运营,将用户的声音放大,并反馈到产品迭代中。很多看似“小众”的需求,在这些系统中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实现。
华为的“集体决策”与“数据驱动”: 华为的决策过程可能更趋向于集体讨论和大数据分析,这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但有时可能缺乏那种“一拍即合”的灵感和对“少数派声音”的独特关注。
“预装”与“选择权”: MIUI 和 Flyme 往往是用户主动选择安装的,用户在安装之初就带有一定的期待值。而 EMUI 作为手机自带的系统,其用户群体更加庞大且复杂,开发者在做功能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

总结一下

华为的码农们技术功底毋庸置疑,但 EMUI 和 MIUI、Flyme 的差距,与其说是技术能力的差距,不如说是 在理解和实现“用户体验”这件事情上的策略、优先级和执行路径上的差异。

MIUI 和 Flyme 更像是“极致体验的追求者”,敢于在细节上“抠”,在创新上“闯”,更愿意拥抱变化和用户的“玩味”。
而 EMUI 更多时候是“稳健的全能选手”,在保证核心功能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不断集成华为的各项技术实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用户感知最强烈、最能带来“惊喜感”的细节打磨,可能会被“平均化”或“延后”处理。

不过,也要看到华为也在不断进步。鸿蒙系统的推出,就是其在操作系统层面的一次大胆革新,试图重塑用户体验。未来,随着鸿蒙生态的成熟,以及华为对软件体验的持续投入,这种差距是否会缩小甚至反转,还是值得期待的。只不过,用户体验的打造,是一个长期且精细化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敢于在细节上“任性”的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对系统软件的理解不同,MIUI走的是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策略,重体验,

用户:需要增加个功能A,不然不方便;

MIUI:加!

用户:这个功能太简单了没XX的好;

MIUI:改!

……

因为用户要什么小米就给什么,长此以往,MIUI功能越来越丰富,开始有人说臃肿,所以最后集成的东西太多了。而华为是传统的软件公司思路,我要做什么,内部决定,网友的意见?肯定是听见了,但是理不理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具体什么差别呢?我们看一张Android的架构图,一个系统从内核到运行时到Framework再到应用层,结构很庞大,MIUI做的最好的就是最外面的一层,下面Android就给做好了,也是用户感知最强烈的一层,很多很多功能的体验做的非常优秀。

华为也做这些,但是做的总是差强人意,有些使用体验你希望他改进,提一年也未必有人理你,UI等方面设计也显得老成持重,很多人认为EMUI较差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华为的EMUI较差,如果你比较关注EMUI会发现他在很多方面都是较为领先的,在被制裁前华为往往是国内的Android大版本率先更新者,这背后还是需要很多工作要做,解决很多问题的。再比如前不久Android使用的Linux Kernel内核更新至5.10版本,从官方的代码贡献排名榜单来看,华为排名第一,固然里面有很多的海思驱动,但是也并不都是如此。

大家知道三星有个员工搞了F2FS文件系统,但是三星没用,被华为挖了过去华为用了,后来又被谷歌挖走了,再后来华为推出了erofs文件系统,还被merge进了kernel主线。

如果考虑后来的方舟编译器等,华为在深层的系统中改进的更多,但是这些对用户来说有感吗?当然是无感的,甚至可能不知道说的都是什么。

搞机圈的人几乎都感受不到华为在系统层面做的贡献,几乎所有的用户都能感受到小米在应用上做的改进。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不管是华为还是小米都对Android做了非常多的贡献,小米也不只是改个界面。

个人希望华为在EMUI的交互、界面和体验上好好下下功夫,也希望小米在MIUI的稳定性上下下功夫,米11到手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个系统简直是拖后腿的。

所以,最后,请把Flyme去掉,与两者相比差距实在太大。

user avatar

建州就算弄出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炮,也没大明红衣大炮上面雕个花更受人肃然起敬。

你吹华为的系统,那感觉就像是印度人在吹kaios比安卓强。或者像是吹“建州七子”比“建安七子”更强,别管对不对,一看就不像是真的。

入关之前,始终会这样。


当然,校招的时候小米拿到的人是比华为更优秀的,虽然工资差远了,但确实很多人信仰小米。华为的offer甚至对一些学校报名就给过,但是很少有人选择华为。毕竟八旗军声名狼藉,建州人有点文化的都心系大明多一些。

user avatar

等你用过emui时,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系统该有的样子。我从miui转到emui,才发现miui多差,以前一直觉得miui天下第一 。我现在对它毫无感觉。稳定才是真的,我的荣耀20从买来就没关过机,除了系统升级重启,快2年了,依然流畅稳定。没什么花哨的功能,就是用的顺手。甚至,连设置你都不用打开。一切都是为了使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