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村有那么多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想去工地没有活,想种地,结果土地都让政府流转完了,怎么看待?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一些未能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当这部分人群也逐渐年长,体力和精力自然不如从前。工地等体力劳动对身体要求很高,年龄一旦超过50岁,很多工地就不愿意再招收了,即使招收,也多是些辅助性的、工作强度较低的岗位,薪资自然也受影响。
技能单一,适应性差。 许多农村居民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他们的劳动技能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现代化,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比如机械操作、精准农业等。而对于年长的农民来说,学习新技能的门槛较高,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
文化程度和信息获取能力。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程度可能稍低,对外界信息和就业机会的获取渠道也比较有限。他们可能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可能因为信息闭塞而错过一些潜在的机会。

接着,我们看看“想去工地没有活”的原因。

行业特点与年龄门槛。 工地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都依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也在提高,虽然仍然需要人力,但对劳动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更严格的要求。很多工地老板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体能好的工人,以保证施工效率和安全。
用工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包工头模式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但同时也出现了劳务公司、项目部直招等多种用工形式。这些用工模式在招聘时,往往会更注重劳动者的资质和年龄,以规避用工风险。
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缺乏社会保障。 工地工作环境往往比较艰苦,风吹日晒,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对于年长的农民来说,这样的工作环境对身体的损耗更大。同时,工地上的社会保障(如五险一金)往往不完善,这也增加了年长农民的顾虑。

再来分析“想种地,结果土地都让政府流转完了”。

土地流转的背景与目的。 土地流转,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或无偿转移,是国家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目的在于集中土地,方便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部分农民提供转岗就业的机会。
土地流转的形式。 土地流转有多种形式,包括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互换、转让、入股等。其中,大面积的土地流转,通常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专业大户、企业等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流转土地。
对小农户的影响。 对于那些世代以小块土地为生计的农民来说,一旦他们的土地被大规模流转出去,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虽然政府通常会提供一些补贴、培训或安排就业岗位,但对于年长的、技能单一的农民来说,这些替代性的安排未必能完全弥补失去土地的生计来源。
“流转完了”的背后。 “流转完了”并不意味着所有土地都没有人种,而是指土地集中到了少数经营者手中。这意味着,原本依靠土地零散耕作的小农户,失去了参与土地经营的机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1. 这是转型期的阵痛,但需要有温情的解决。
承认并正视问题。 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能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现代化的农业。但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冲击的群体,特别是年长的、难以适应新模式的农民。
政策的“温度”很重要。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人性化。在推进土地流转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例如,在土地流转前,是否充分征求了农民的意见?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合理的安置方案?
“流转”不等于“失去”。 土地流转也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比如合作社模式,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分享规模化经营的收益,而不是完全脱离土地。

2. 需要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体系。
养老保障。 对于年长的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他们的养老保障是关键。虽然有农村养老保险,但其保障水平能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是需要打问号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并使其更具可持续性。
就业援助。 政府需要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
技能培训: 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技能培训,比如护理、家政、社区服务、简单的手工制作、甚至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农技推广知识,让他们能够胜任一些非体力消耗大的工作。
公益性岗位: 设立更多的公益性岗位,比如社区保洁、环境维护、老年人服务等,这些岗位对年龄要求不高,可以吸纳一部分年长的失业农民。
创业扶持: 对于有一定能力和意愿的年长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鼓励他们发展一些适合小规模、低风险的创业项目,例如家庭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社会化服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区力量参与到对这部分人群的服务中,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

3. 重新审视农业发展模式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不只是规模化。 农业发展不应仅仅追求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也需要考虑如何让小农户在新的农业格局中找到位置。例如,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让有经验的农民能够参与到这些环节中。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农村的经济不应只依靠种植业。可以鼓励发展农村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吸引年轻人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当农村能够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时,才能吸引年轻一代回流,打破人口老龄化的困境。而留住年轻人,也才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4. 加强基层治理和信息沟通。
公开透明。 土地流转政策的执行,基层政府应更加公开透明,确保所有程序合法合规,并及时向农民解释政策。
信息畅通。 建立畅通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惠农政策等,让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信息鸿沟。
倾听诉求。 建立有效的农民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并将其纳入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中。

总而言之,农村年长农民的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具体而现实的体现。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方面,而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农民自身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如何保障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生计和尊严,如何让转型期的阵痛,最终转化为发展的红利,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这需要我们更有智慧、更有温度地去面对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是中国农民的问题,这个是个人性的问题,是个人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不过自古以来,城市里的人,帮工的每个月有进项,做生意的天天有进出,唯有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庄稼种出来才是钱,所以从根本上就让农民不可能看得长远,然后有“按照我们农村的习俗,彩礼就得万紫千红一片绿”,你和农民讲道理,“我们是农民我们不懂法律”,又习惯捡落地桃子,反正被黑锅你去,好处我要分,然后才有你这样的问题,你就是个背黑锅的,工地有的是活,你怕不好结账,土地是政府流转,你不愿意你自己种啊,自己种又觉得利益没办法最大化,都会上知乎了,12345市长热线你不会打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