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农村的农活那么原始呢?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农村农活,似乎停留在过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始”,其实也得分怎么看,毕竟很多地方的农民也在努力地改变。

首先,成本和投入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大型机械的成本太高了。 想象一下,一整套现代化的大型农机,从耕地机、播种机、收割机到脱粒机,一套下来要多少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实在是太庞大了。很多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并不大,一年到头刨去各种成本,剩下的收入也就那样,根本没法一次性拿出这么大笔钱来投资。即使是村里集资买一台,大家的经济实力也参差不齐,谁来管理?谁来承担折旧和维修?这些问题都得考虑。

小型农机的普及程度和适用性。 相比大型机械,一些小型、半机械化的农具,比如人力插秧机、小型收割机、电动耕作机等,价格会亲民很多。但这些机器的效率和功能,跟大型机械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而且,很多农作物对机械的要求也很高,比如一些不规则地块的耕作,或者对作物损伤要求特别精细的收割,小型机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很多时候,农民还是得根据自家地块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工具。

补贴和政策的覆盖面。 虽然国家有各种农业机械补贴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有门槛,或者优先支持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大户。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来说,能够获得的补贴可能有限,或者申请流程比较复杂,很多人也不愿意去折腾。

其次,农村的经营模式和土地分散也是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都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非常普遍。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土地过于分散,很多家庭的耕地可能不在一块,甚至分散在好几个地方。

规模化经营的难度。 现代化农业往往需要规模化才能发挥机械的优势,比如大片连片的土地才适合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如果土地零散,一块几亩地,另一块几分地,来回倒腾机械不说,效率也大打折扣。很多地方也在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涉及到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分配,并非一蹴而就。

作业习惯和技术门槛。 很多传统的农活,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而新的农机具操作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对一些年长的农民来说,接受和掌握这些新技术的门槛确实存在。再加上一些农机操作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如果培训不到位,不仅效率低,还可能损坏农具或作物。

再者,地理环境和作物种类也决定了农具的选择。

地形地貌的制约。 很多农村的地形并不是平坦开阔的田野,而是丘陵、山地,甚至有坡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型机械很难进去,也无法发挥作用。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人力或者小型畜力来完成耕作、播种等环节,自然看起来就比较“原始”。比如梯田耕作,很多地方依然需要人工一锄头一锄头地翻地。

特定作物的特殊需求。 不同的作物对耕作、种植、管理、收割的方式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作物,比如一些蔬菜、经济作物,对精细化程度要求很高,过度机械化反而可能伤到作物或者影响品质。而一些传统的精细农活,比如手工除草、间苗,虽然费力,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最好的方法。

还有人力成本与“人情”因素的影响。

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某些地区)。 尽管现在农村劳动力也在外流,但相比于高昂的农机设备投入,在一些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雇佣人工耕作的成本可能还是比购买和维护昂贵机械要划算。特别是一些季节性强的农活,例如插秧、收割,很多时候是集中爆发的,农民可能会选择雇佣短工来解决。

“人情”和互助的传统。 在农村,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互相帮忙是很常见的。这种“人情债”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在农忙时节,大家会互相搭把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机械化程度的迫切需求。你帮我收割,我帮你栽秧,这种传统的互助模式依然在发挥作用。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不足。 很多农民的信息渠道有限,对市场上新型的、更高效的农机具了解不多,不知道有哪些适合自己的产品。即使知道,也可能对产品的可靠性、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疑虑。

观念的更新需要时间。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很多农民习惯了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对于“现代化”的农业概念,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和适应的过程。看到别人用了新设备尝到甜头,才会慢慢跟进。

总的来说,农村农活的“原始”并非是农民不想进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这其中有经济上的考量,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传统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引入现代化农机具,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也在推进,农业的面貌正在一点点地发生改变。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陆虽然已经是全球工厂了,但就业机会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占比也不高,这就决定了还需要保留大量的农民,如果大陆工业化充足,那国家就会开始逼迫农民进城成为工人,老牌发达国家以前就是这么干的。

农村农民依然是严峻就业压力分散渠道的一部分。再则农民一般知识水平不高,进城也只能成为廉价劳动力即农民工,而各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已经导致可以容纳廉价劳动力的空间减少,无需太多门槛的低端制造业也由于成本问题逐渐转移到东南亚。

也就是低端制造业减少,文化水准低的农民工却没有减少,这就存在一个失业率上升的问题,而农村农业小农经济则可以继续容纳这一部分的劳动力。

这是中国没有动力农业机器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农村都没有生存机会了,你让人口众多的农民去什么地方了?大陆依然是个农业人口大于城镇人口的国家。

某种程度上也是喊了很多年的产业升级转型并没有那么成功的原因。

素质没有那么高,高端需求没有那么多,人民没那么有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农村农活,似乎停留在过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始”,其实也得分怎么看,毕竟很多地方的农民也在努力地改变。首先,成本和投入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大型机械的成本太高了。 想象一下,一整套现代化的大型农机,从耕地机、播种机、.............
  • 回答
    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村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要理解这里的真实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活现状:丰县作为徐州下辖的一个县,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很多县域农村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部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过程。 .............
  • 回答
    关于“城市男生不愿意娶农村出身的女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文化、家庭、个人观念等多个层面。即使是高颜值或高学历的农村出身的女生,有时也会面临这方面的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经济和物质基础的考量是核心因素: 经济能力的匹配度: 城市男生.............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大资本家们到最后会不会感觉像在玩“虚拟农场”,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虚拟农场”的隐喻:何谓虚拟?何谓农场?首先,理解“虚拟农场”这个比喻很关键。 虚拟: 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由数字、代码、规则构.............
  •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勃.............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确实,彩礼高昂一直是农村男性,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男性,在婚姻面前的一大顾虑。那么,对于贫困农村的女性来说,她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嫁不嫁得出去”——这不仅仅是青春的流逝,更是人生价值的拷问贫困农村女性最直接、最普遍的担忧,恐怕就是.............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农产品价格之所以能保持相对较低,其背后是一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政策支持体系,这套体系影响着从种子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这并非单一的“肉类”或“果汁”政策,而是涵盖了整个农业领域的扶持措施,它们共同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进而体现在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上。一、 补贴与价格支持:基石中的基石美国农业政策最.............
  • 回答
    潮汕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因素,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传统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是重男轻女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传统的潮汕农村社会,宗族是维系社区、传承血脉的基本单位。而男性,作为宗族的继承者和延续者,承担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我国一年消耗大量进口大豆,而国内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却不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大豆?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国为何会如此依赖进口大豆。这主要源于几个关键原因:1. 庞大的需求量: 饲料需求是主导: .............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农民伯伯们的养老金,很多时候都不太够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白的,里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一、 历史的起点: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群体最根本的原因,还得从建国初期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咱们国家百废待兴,重心都在工业化上。城市的职工,有单位,有组织,国家.............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一点也不人工智能! 很多人看到汉服和传统鞋履,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干活?”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说透了。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农业狂魔”这个说法,虽然形象,但用在1000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时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并且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