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农民还是那么苦?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而是出于对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考量。农业是税收和兵源的主要来源。一个稳定的、能够提供足够赋税和兵役人口的农业社会,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础。因此,国家需要“重农”来保证这个基础的牢固,而“抑商”则是为了防止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比如商人阶层的崛起挑战皇权,或者商业活动影响了农业劳动力。

那么,为什么即便“重农”,农民依然如此辛苦?

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迫:

“重农”并不意味着减轻农民的负担。相反,国家稳定的基础就是从农民身上榨取资源。赋税名目繁多,且常常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产量来征收,遇到灾年也往往难以减免。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捐款,层层加码。

徭役更是直接占用了农民的劳动力。修建宫殿、陵墓、长城、运河,或者参与战争,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这些徭役往往是无偿的,而且常常在农忙时节征发,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民在完成劳役后,已经疲惫不堪,无力顾及自己的田地。

二、土地兼并的恶性循环:

虽然“重农”,但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和分配权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主、官僚通过各种手段(如高利贷、巧取豪夺)不断兼并土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佃农的命运更为凄惨。他们需要将收成的一部分(常常是半数以上)交给地主,自己只剩下勉强糊口的口粮。地主还会随意加租,或者在收成不好的时候仍然要求固定的租额。而流民则完全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乞讨或为他人做短工为生,生活朝不保夕。

三、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耕作技术相对落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虫灾等,农业生产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农民们辛勤耕耘,但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天爷的脸色,抗风险能力极弱。

即使是比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也往往只有那些有一定积累的富农或地主才能负担得起,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四、商业的“抑”并非“绝”:

“抑商”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商业活动。事实上,国家也需要通过商业来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同时对一些利润丰厚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如盐铁专营)。

然而,被压制的商业,其发展往往是扭曲的。它更多地服务于官僚和皇室的需求,而非大众的福祉。同时,商业的有限发展,也限制了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无法有效地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法通过提供更廉价的商品来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

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官商勾结现象也屡见不鲜。当一些商人依靠官府的支持或者特权进行贸易时,普通农民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会更加凸显。

五、社会流动性低下和制度的僵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农民阶层一旦被固化,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非常有限。虽然科举制度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外,整个政治和经济制度往往是僵化的,缺乏自我调节和创新的机制。当经济出现问题,如土地兼并加剧、赋税过重时,统治者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压制矛盾,而非从根本上改革制度。

六、自然灾害的常态化:

古代社会抗灾能力非常薄弱。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让一个地区颗粒无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逃荒。政府虽然会象征性地进行一些赈灾,但往往杯水车薪,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灾后的重建,也需要农民付出巨大的代价。

总结来说, “重农抑商”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统治和经济基础,但它并没有触及到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公、赋税徭役过重、生产力低下以及制度性的压迫。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农民被置于一个被榨取的、被剥削的地位,即便农业被“重”,他们也只是被动的承受者,而非真正受益者。他们的辛勤劳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而自身的福祉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视农业≠重视农民。

user avatar

所谓的”重农抑商符合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结论极具误导性。

难道因为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低,就不去为未来做打算吗?为什么非要去迎合低水平的生产力,而不去追赶高水平的生产力呢?

高水平的生产力,本身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沟通,需要多主体的反复博弈,需要对需求的准确把握和捕捉,需要整合资源,进行集约利用。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能够推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

事实上,我国在战国和南北朝时期,思维并不狭隘的。

比如牧业,从战国到汉唐,都有大规模的牧场,进行集约化经营

面对现状,是积极主动的改变,建设新的制度,开创新的天地。

还是抱残守缺,固守成规,认为任何变革都是有害的。

决定了一个集团,一个朝代,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否能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