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农民还是那么苦?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而是出于对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考量。农业是税收和兵源的主要来源。一个稳定的、能够提供足够赋税和兵役人口的农业社会,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础。因此,国家需要“重农”来保证这个基础的牢固,而“抑商”则是为了防止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比如商人阶层的崛起挑战皇权,或者商业活动影响了农业劳动力。

那么,为什么即便“重农”,农民依然如此辛苦?

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迫:

“重农”并不意味着减轻农民的负担。相反,国家稳定的基础就是从农民身上榨取资源。赋税名目繁多,且常常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产量来征收,遇到灾年也往往难以减免。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捐款,层层加码。

徭役更是直接占用了农民的劳动力。修建宫殿、陵墓、长城、运河,或者参与战争,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这些徭役往往是无偿的,而且常常在农忙时节征发,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民在完成劳役后,已经疲惫不堪,无力顾及自己的田地。

二、土地兼并的恶性循环:

虽然“重农”,但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和分配权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主、官僚通过各种手段(如高利贷、巧取豪夺)不断兼并土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佃农的命运更为凄惨。他们需要将收成的一部分(常常是半数以上)交给地主,自己只剩下勉强糊口的口粮。地主还会随意加租,或者在收成不好的时候仍然要求固定的租额。而流民则完全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乞讨或为他人做短工为生,生活朝不保夕。

三、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耕作技术相对落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虫灾等,农业生产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农民们辛勤耕耘,但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天爷的脸色,抗风险能力极弱。

即使是比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也往往只有那些有一定积累的富农或地主才能负担得起,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四、商业的“抑”并非“绝”:

“抑商”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商业活动。事实上,国家也需要通过商业来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同时对一些利润丰厚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如盐铁专营)。

然而,被压制的商业,其发展往往是扭曲的。它更多地服务于官僚和皇室的需求,而非大众的福祉。同时,商业的有限发展,也限制了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无法有效地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法通过提供更廉价的商品来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

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官商勾结现象也屡见不鲜。当一些商人依靠官府的支持或者特权进行贸易时,普通农民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会更加凸显。

五、社会流动性低下和制度的僵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农民阶层一旦被固化,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非常有限。虽然科举制度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外,整个政治和经济制度往往是僵化的,缺乏自我调节和创新的机制。当经济出现问题,如土地兼并加剧、赋税过重时,统治者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压制矛盾,而非从根本上改革制度。

六、自然灾害的常态化:

古代社会抗灾能力非常薄弱。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让一个地区颗粒无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逃荒。政府虽然会象征性地进行一些赈灾,但往往杯水车薪,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灾后的重建,也需要农民付出巨大的代价。

总结来说, “重农抑商”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统治和经济基础,但它并没有触及到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公、赋税徭役过重、生产力低下以及制度性的压迫。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农民被置于一个被榨取的、被剥削的地位,即便农业被“重”,他们也只是被动的承受者,而非真正受益者。他们的辛勤劳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而自身的福祉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视农业≠重视农民。

user avatar

所谓的”重农抑商符合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结论极具误导性。

难道因为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低,就不去为未来做打算吗?为什么非要去迎合低水平的生产力,而不去追赶高水平的生产力呢?

高水平的生产力,本身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沟通,需要多主体的反复博弈,需要对需求的准确把握和捕捉,需要整合资源,进行集约利用。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能够推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

事实上,我国在战国和南北朝时期,思维并不狭隘的。

比如牧业,从战国到汉唐,都有大规模的牧场,进行集约化经营

面对现状,是积极主动的改变,建设新的制度,开创新的天地。

还是抱残守缺,固守成规,认为任何变革都是有害的。

决定了一个集团,一个朝代,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否能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古代农民贫穷却生养众多子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生存策略、社会观念、经济现实、医疗条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生存与劳动力需求: 农业社会的根本驱动力: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耕种、收割、灌溉、.............
  • 回答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个层面相互交织、长期演变的结果。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统治的根本需求:稳定与税收这是重农轻商最核心的驱动力。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根基在.............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在那些被黄沙、尘土和无数汗水浸透的年代,农人,这片土地最直接的哺育者,却往往是最先倒下的。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自然挑战的多重困境。让我们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为何丰收的希望总是在农民最先枯萎。1. 脆弱的生存基石:土地的恩赐与诅咒首先,古代农民的生计完全系于土地,而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常见!古代饥荒爆发,天灾是重要原因,但农民造反却指向皇帝,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皇帝招谁惹谁了”就能解释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天灾的背后,是人祸的放大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天灾是饥荒的直接诱因,但它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在咱们西北一些老一辈人的口里,洗锅水有时候就叫“各水”。这个叫法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想想,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乱叫的。首先,得从“各”这个字说起。在咱们西北的方言里,“各”字有时候不单单是“各自”的意思,它还有“够了”、“足够了”这样的含义。你想啊,洗锅嘛,就是把锅里头剩的菜汤、油渍之类的冲干.............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农业革命,这项划时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为何最早出现在古代西亚,而非其他可能孕育文明的地区?这个问题,如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一样,充满了考古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智慧交织。要详尽地解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代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革命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古代农人的生活,虽然劳作艰辛,但并非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在那些简朴的日子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各种方式来调剂身心,驱散疲惫,寻找生活的乐趣。节庆时日,是农人最盼望的时光。 年节庆典: 最盛大的莫过于过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这顿饭往往格外丰盛,寓意着辞旧迎新,也寄托着对.............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古代地主的农业剩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支撑着他们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运转的重要经济基础。这些剩余,可不是像我们现在堆在仓库里等着贬值的东西,而是被地主们以各种方式“消化”掉,并且这些消化方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说:一、维持自身奢华生.............
  • 回答
    日本和西欧的海洋发展路径之所以出现巨大差异,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日本的地理环境是其走向农业文明的根本驱动力。 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它并非四面环海、缺乏内陆腹地的那种类型。相反,日本的陆地面积,尤其是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