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打架都用冷兵器,为什么农民军和正规军实力差距那么大?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

你想啊,正规军那是国家专门养的,是从全国各地优中选优招募或者征召来的。这些兵,首先身体素质得过硬,毕竟是国家的军队,要能打硬仗。更关键的是,他们有长期的、系统的军事训练。从基本的步伐、队列、握持兵器,到阵法、协同作战,再到攻城、守城,这些东西都是在日复一日的操练中练出来的。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你知道什么时候进退,什么时候听令,什么时候互相配合,这就好像一支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他们知道怎么用最少的力气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怎么在乱军中保持不乱。

农民军呢?大部分是从土地里刨食儿的农民,平时就是种地、养家糊口。临时拉壮丁被逼着上战场,或者出于一股子“替天行道”的热情凑在一起。他们虽然有人因为生活所迫,天生就比一般人更强悍,也有些人有几分血性,但整体而言,他们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让他们拿个锄头或者镰刀,在自家的田里可能用得顺溜,拿到战场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不知道怎么握刀,不知道怎么跟身边的人配合,一听炮响就腿软,一见血就晕倒,这都是很正常的。就算有时候能集结起几万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他们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二、 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和统一性

虽然都是冷兵器,但这里面有大学问。

制式兵器 vs. 家用工具: 正规军的武器都是由国家兵工厂统一制造和发放的。比如精良的刀剑,长矛,弓箭,弩,盾牌等等。这些兵器在设计上是为战场考虑的,用料扎实,制作精良,而且有统一的形制和标准。尤其是弓箭和弩,正规军有专门的弓箭手和弩手队伍,他们的弓弩威力大,射程远,箭矢也经过特殊处理。而且他们还配有专门的装具,比如箭壶、箭囊,确保弹药充足。

农民军呢?他们能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有的是从官府仓库里抢来的旧兵器,有的是自己家里世代相传的老刀老枪,还有很多就是手头的农具,比如锄头、镰刀、铁叉、扁担,甚至木棍。这些东西在制作上,肯定不如兵工厂的专业兵器。而且武器的种类杂乱,性能参差不齐。你说一把锄头能跟一把官制的斩马刀比威力?一把镰刀能跟一把锋利的环首刀比砍杀效率?差得太远了。

防护装备: 不仅仅是攻击性武器,防护装备也是一样。正规军都有铠甲,虽然不同时期和等级的铠甲有差异,但至少能提供一定的防护。骑兵有全身铠甲,步兵也有皮甲、铁甲或者札甲。他们还有盾牌,可以有效抵挡箭矢和刀枪。

农民军就很少有像样的铠甲了。他们可能身上裹几层布,戴个草帽,或者用藤条编的简易护具。遇到弓箭齐发或者骑兵冲锋,这种防护简直是形同虚设。一个穿着皮甲、带着盾牌的士兵,和一个光着膀子只拿着把镰刀的农民,在战场上谁能扛得住?

三、 战术运用和指挥体系

这就是“聪明”与“笨拙”的区别了。

战术的系统性: 正规军在训练中,会学习各种战术。比如步兵方阵,车兵的冲击,骑兵的迂回,弓弩的掩护,甚至还有火攻、水淹等配合。这些战术都是经过实战检验和总结出来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兵力优势,弥补劣势。例如,弓弩手可以在前面压制敌人,步兵形成密集阵型顶住对方的冲击,骑兵则可以在侧翼迂回包抄。

农民军的战术,往往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可能就是一窝蜂地往前冲,喊着口号,试图用人数压倒对方。一旦被敌人的阵型或者战术克制,他们很容易就陷入混乱,失去战斗力。就算有几个聪明的头目,但如果下面的人根本没有接受过战术训练,也无法有效地执行复杂的命令。

指挥的统一性: 正规军有层层叠叠的指挥体系,从最高统帅到各级将领,再到低级军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号令传达系统。战场上,通过旗帜、鼓声、号角等方式传递指令,整个军队能够做到步调一致,指令清晰。

农民军的指挥往往比较混乱。头目可能就是嗓门最大的那一个,或者最有号召力的人。但一旦战事激烈,信号不明确,命令传达不到位,军队就会各自为战,甚至因为误判而互相攻击。这种缺乏有效指挥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容易被瓦解。

四、 后勤保障和持续作战能力

打仗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能赢的。

后勤: 正规军有稳定的后勤保障系统,国家会负责他们的粮草、军械、医护等供应。这就保证了军队能够持续作战,士兵有饭吃,有装备用,受伤了也有医治。

农民军就很难有这样的后勤。他们常常要靠边打边抢,或者自给自足。一旦被围困或者补给中断,很快就会出现粮草不济、士气低落的情况。士兵吃不饱,饿着肚子怎么打仗?武器坏了,没有地方修理,只能继续用残破的兵器。

军纪和士气: 正规军虽然也有逃兵和厌战情绪,但毕竟有军法约束,有长期的军事训练培养出来的荣誉感和服从性。而且国家会发放军饷和战利品,这也是维持士气的重要因素。

农民军往往是情绪化的。他们可能因为一口气冲上去抢到了东西,士气高涨;也可能因为看到太多人被杀,或者被打败了,就一哄而散。军纪松散,导致战场上乱象丛生,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五、 军事制度和经验的积累

国家级的军队,是建立在长期的军事制度和经验积累上的。比如,朝廷会定期组织军事演习,选拔优秀的将领,总结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兵法和装备。这种制度化的发展,使得正规军的整体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而农民军往往是临时形成的,缺乏这种制度化的积累。他们的战术和组织方式,很多时候是基于对地形的熟悉和对自身情况的临时应对,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优势。

总而言之,虽然古代打仗都用冷兵器,但农民军和正规军的实力差距,是体现在 兵源的素质和训练、装备的精良程度、战术的运用和指挥的有效性、后勤的保障能力,以及军事制度和经验的积累 等多个方面的。正规军是一个经过专业化训练和系统化运作的军事组织,而农民军往往是一群缺乏专业训练、装备简陋、组织松散的群体。两者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会有天壤之别。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让一群平时只会在家做饭的人去参加奥运会的摔跤比赛,他们就算个个力气大,也打不过那些从小接受专业训练、有技术有战术的摔跤运动员。道理是差不多的。农民军能打赢正规军,那绝对是凤毛麟角,通常是正规军因为内部腐败、指挥失误、或者农民军运气特别好,抓住了某些特殊机会才有可能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汉时期,农民军和正规军的实力差距很可能不大,后来才逐渐拉大。因为在古典时代的战争模式中,由于当时骑兵冲击力有限(没有马镫,对骑兵的成功使用非常依赖于名将和精锐,此外当时的马匹产地也比较有限),所以大量士气高昂的轻步兵其实是非常不容低估的。

高卢战争中的阿莱西亚大决战,恺撒投入了整整12个马略改革后的罗马军团(虽然部分军团不满员),竟然只能龟缩防守。这还是恺撒预先修了一圈城墙和大量的防御工事,军队抗冲击能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即便如此,罗马军阵都几次险象环生,若非日耳曼辅助骑兵反突击及时,罗马人此战还很有可能大败,甚至全军覆没。

比方说樊崇虽然经常被一些电视剧编排成《乞丐皇帝传奇》里的陈友谅类型(当然,这个剧里的陈友谅明显也被编排了),但论打仗能力,可以说是在全球都属于一流(当时全球也就西汉和罗马两个大国),一战则大破新朝名将廉丹所率的10万主力(史书数字,或有水分),二战则横扫青、徐、兖、豫四大州各郡县,三战则攻克帝都长安,焚烧宫室发掘西汉陵墓。

即便是刘秀军,在与赤眉军的正面交战中往往也处于下风。邓禹先是被樊崇连连大败,此后的冯异也没有与赤眉军正面硬拼(这还是在赤眉军缺粮军心动摇的情况下,赤眉军的实际战力可见一番),而是先设伏伏击,然后利用了赤眉军组织上的弱点,派遣精兵涂红眉毛、穿赤眉军装,突入赤眉阵列制造混乱(林汉达合理想象为这些人在混战中高声喊投降,赤眉军一看这么多人喊投降,就没了主意),导致8万赤眉军(史书数字,或有水分)被汉军缴械。经此一战樊崇元气大伤,汉军这才转败为胜。

当然,据说是因为王莽此前征匈奴导致精骑损失惨重的缘故,镇压绿林、赤眉的新军也以步兵为主,尤其是昆阳之战的42万大军其实也就是总动员各地的郡县兵凑出来的,无非就是人海战术,所以很多方面的素质自然甚至还不如农民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