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打仗时遇到城池为什么不绕过去?

回答
打仗嘛,战场上的事情可不是想当然就能行的。古人打仗遇到城池,为啥不直接绕过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嫌麻烦”就能打发了的。你想啊,那时候的交通、信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军事行动讲究的就是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同时也得考虑现实条件。

首先,你想绕过去,那得看绕什么。如果是那种小小的城堡,或者已经荒废的寨子,那绕过去确实是个选择。但要是碰上的是那些坚固的大城,那就不一样了。

第一点,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制高点与资源的争夺。

城池,尤其是古代的城市,往往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它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头堆砌起来的建筑,更是:

战略要地: 城池扼守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比如河流、山隘、或者关键的陆路。控制了这座城,就等于控制了这片区域的咽喉。如果你绕过去,很可能就会把敌人留在你侧翼或后方,这就像在自己的身体上留了一个可以随时被攻击的软肋。敌人可以利用城池作为基地,源源不断地获得兵源和补给,随时对你发起反击,或者切断你的补给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战场上的补给线断了,军队就等于半残了。
资源集散地: 古代社会,城市是人口聚集、物资储备的地方。里面有粮草、兵器、工匠、劳动力,还有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你的军队需要长时间作战,或者要深入敌境,那么攻下这些城市,获取补给,补充兵员,甚至是招降其中的居民,都是非常现实且必要的。绕过去了,你就失去了这些宝贵的资源,反而会让敌人获得加强。
士气与威慑: 攻下一座重要的城池,对于己方士兵的士气是巨大的鼓舞。它证明了你的军队有能力战胜敌人,并能为他们带来胜利的果实。反之,如果畏惧一座城池而选择绕行,可能会被敌人视为软弱和无能,对士气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点,后勤与补给的现实考量。

古代军队出行,尤其是大规模作战,后勤是个极其头疼的问题。

补给线: 你的军队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都需要在行进过程中有稳定的补给。如果你绕道而行,那意味着你需要走更远的路,而且这些路可能崎岖不平,难以运输物资。如果绕行经过的地方不属于你的控制区,那么你的补给线就会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很容易被袭击和切断。攻下城池,至少能在占领区内建立一个临时的补给点,或者直接就地取材。
行军速度: 大军行军不是散步,需要有计划。绕远路会大大拖慢行军速度,让原本的战机可能就此错失。有时候,战场上的优势就在于速度和时机,一旦慢了,敌人就会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或者加固城防。

第三点,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

古代通讯手段落后,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清楚绕过去的路况、敌人的兵力部署、以及是否会遇到其他麻烦。

情报的局限性: 你可能知道一座城池的存在,但很难准确了解城内的具体情况。你不知道绕过去是否会遇到埋伏,不知道沿途是否有其他敌军据点,也不知道绕行路线是否会遇到恶劣的天气或地形。这种未知带来的风险,往往比直接面对城池的风险更大。
避免“未知的黑暗”: 战场上的指挥官更倾向于应对已知和可控的风险。面对一座城池,虽然攻城是艰难的,但敌人的兵力、城防工事,甚至城池的地理位置,都是相对明确的。而绕行可能遇到的未知因素太多,这些“未知的黑暗”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第四点,攻城也是一种锻炼与积累。

攻城战虽然代价大,但也是军队提升战斗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军事技能的提升: 攻城需要步兵、弓弩手、工程兵、甚至是骑兵的协同作战,需要各种攻城器械的应用。在一次次攻城战中,士兵们能够得到实战的锻炼,指挥官也能磨练自己的指挥艺术。
获取战利品与经验: 攻下城池后,可以获得大量的战利品,补充军用物资,安抚士兵。同时,每一次攻城都能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以后更复杂的作战提供借鉴。

当然,也不是所有城池都必须攻打。如果一座城池对战略没有太大影响,或者防御太过坚固,短期内难以攻克,且绕行路线相对安全,那么指挥官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绕行的决定。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就曾考虑过绕过袁绍的重镇,但最终还是选择在官渡决战。这就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做出的判断。

总而言之,古人打仗不直接绕过城池,更多的是基于战略需要、后勤保障、信息获取和实战锻炼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种对战争残酷性与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也是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为求最大化胜利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其实很直白。

第一,古代很多战争就是以攻城掠地为目的。既然如此,遇到城市你就绕过去,那你干嘛来了。

第二,更重要的。你过去了,城里的人也不会闲着,你过去了他出来骚扰你后军以及补给线了。最典型的,后金军为什么在宁远小城和袁崇焕死磕?因为你敢过去,他就敢出来背后打你。所以有些城市不破不行。

第三,古代辎重部队没办法走太艰难的路据说当年的八十80万大军通常是军队加明夫的数量,真正参与战斗的也就十几万,军队和后勤人员保持着一比四到一比五的比例。你精锐部队可以翻山越岭过去,你让推着推车赶着马车的民夫怎么过去?

第四,游牧民族该绕能绕的时候已经绕过了,没有客气

user avatar

如果是战略要地,不得不争夺的话,就得争了。如果不是战略要地,就没必要死磕,比如辽沈之战,绕过长春直接打锦州。再比如朱棣的靖难战争,打不下来山东直接从徐州绕路,直下灵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仗嘛,战场上的事情可不是想当然就能行的。古人打仗遇到城池,为啥不直接绕过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嫌麻烦”就能打发了的。你想啊,那时候的交通、信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军事行动讲究的就是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同时也得考虑现实条件。首先,你想绕过去,那得看绕什么。如果是那种小小的城堡,.............
  • 回答
    说起古人打铁时的渗碳,这可不是什么秘密工艺,而是铁匠们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土办法”,靠的是对火候、材料的经验和一点点“玄乎”的感应。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精密的化学仪器,一切全凭一双手、一双眼,还有那炉子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渗碳。铁矿石炼出来的铁,通常含碳量不高,质地比较软,容.............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古代战马吃啥,是不是非得是干草不可。这问题问得挺实在,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可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没它不行。所以,它的伙食可不是小事。马匹的天然食性:草食动物的本能首先得明确一点,马这种动物,从骨子里就是个草食动物。它们消化系统天生就适合处理粗纤维的植物。野马自然是吃新鲜的青草、嫩叶、.............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雷达、卫星预警,甚至连个电话都不通。那时候,打仗就像是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博弈,而预警,更是生死攸关的环节。怎么做到?那可就得靠一整套体系,而且得把各方面的智慧都用上。首先,最基础的预警,还是得靠眼睛和耳朵。 斥候侦察(放哨):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式。古代军队会派出专门.............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一、战略层面: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前排士兵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是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他们是肉盾,是第一道防线,面对敌人的刀剑、箭雨,甚至冲锋的骑兵,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如何安抚和激励这群最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士,是古代将领们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好干”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一、物质层面.............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都陷落是否等同于国家或朝代灭亡?简单来说,不一定。 虽然国都的陷落往往是国家走向灭亡的强烈信号,甚至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并非总是如此绝对。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1. 国都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都在一个国家中扮.............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说起古代打仗的“鸣锣收兵”,这可不是简单的敲锣打鼓叫士兵回家吃饭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这套规矩,既是战场上的信号,也是一种约束和指挥的艺术,背后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首先,咱们得明白“鸣锣收兵”的 目的。打仗这事儿,一旦开打了,那就是生死搏杀,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士兵们都是在激烈的厮杀中,.............
  • 回答
    古代战场,几万精锐弓手,这景象光是想想就足够令人震撼。他们就像一片张弓搭箭的乌云,一旦爆发,声势何其浩大!那么,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就能达到“无敌”的地步呢?这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精锐弓手”。这可不是街头卖艺的那些人。古代的精锐弓手,那都是经过常年累月、严苛训练的战士。他们的基本功.............
  • 回答
    古代打仗,布阵当然有用,而且是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什么后人杜撰出来的花架子,而是历经无数场血与火的洗礼,总结出来的实用战术。你想象一下,战场那是千军万马,马蹄滚滚,喊杀震天,如果士兵们像一群没头苍蝇一样乱哄哄地冲上去,那结果是什么?不就是被对方的阵型碾压,然后溃不成军吗?布阵,说白了就是对军队进行有组.............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