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打仗运粮食用车吗,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为什么支持几万人的部队粮食,需要几十万的运粮部队?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

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

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作为移动的防御工事。而对于粮草运输而言,车的重要性则更加突出。

想象一下,几万人的部队,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副食、饮用水,以及马匹所需的草料。如果仅仅依靠人力背负,效率将低到令人发指,而且兵士们也无法承受长时间的负重行军。车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无论是简易的牛车、马车,还是后来更为坚固的货车,它们都能一次性承载比人力多得多的物资,并且在相对平坦的道路上,行进速度也比徒步士兵更快。

溯源:车与战争的早期渊源

中国的车,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的战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兵车”,就已经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虽然战车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冲锋陷阵的利器,但其后勤保障同样重要。战车本身也需要运输和维护,而早期军队的后勤单位,很可能就已经开始利用车辆来运送必需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略战术的演变,对后勤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大型的军事行动往往需要远距离的行军和长期的作战,这使得粮草的储备和运输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个时期,专门用于运输的车辆,如“辀车”、“挽车”等,应该已经普遍应用于军队的后勤系统中。史书记载的诸侯国为了维持战争,会征发民力来运输粮草,而车辆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汉朝以后,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张和对外战争的频率增加,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例如,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北击匈奴,就极其依赖强大的后勤能力。大量的军需物资,包括粮草、武器、衣物等,都是通过车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修建的粮道、设立的驿站,都围绕着车辆的通行和物资的集散展开。可以说,车辆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粮道生命线”的角色,从早期简单地搬运,逐渐发展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后勤保障体系。

为何运粮部队为何如此庞大?——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

你提到“支持几万人的部队粮食,需要几十万的运粮部队”,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很惊人,但其中蕴含着古代后勤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1. 物资的绝对量庞大:
一人一天的消耗: 即使按照最低的标准,一个士兵一天也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粮食(如米、面、谷物),以及副食(蔬菜、肉类)、食盐、饮用水,甚至调味品。如果士兵还要负责喂养战马,那么马匹的草料消耗更是惊人。
总量累加: 几万人的部队,这意味着每天消耗的物资总量是天文数字。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士兵一天消耗一斤粮食,几万人就是几万斤。长时间作战下来,累计的粮食物资量会非常可观。
储备和损耗: 军队不可能只携带当天所需的粮食,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储备,以应对突发情况、运输中断或长时间作战。这些储备粮本身就需要巨大的运输能力。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粮草还会面临自然损耗(如潮湿、鼠咬、虫蛀)、人为盗窃以及路途中的意外损失。

2. 运输工具的效率和限制:
载重有限: 即便是马车,其载重量也是有限的,而且还需要牲畜来牵引。一匹马能拉多少料,需要几匹马拉车,都需要精确计算。马匹本身也需要饲料,这又增加了运输负担。
行进速度缓慢: 马车队不像现代汽车那样可以高速行驶。它们的行进速度受到路况、天气、牲畜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只能保持一个相对缓慢而稳定的速度。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车队往往需要拉开距离,并有专门的队伍进行护卫。
路况不佳: 古代道路大多是泥土路、石子路,甚至在山区或草原上,根本就没有像样的道路。车辆在这样的路况下行驶,速度更慢,更容易发生故障,对车辆和牲畜的损耗也更大。

3. 组织和护卫的需要:
车队规模: 仅仅是把物资装上车还不够,庞大的车队本身就需要组织和管理。如何编组车辆?如何分配牲畜?如何保证车队有序行进?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
沿途护卫: 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因此也是敌人最想攻击的目标。庞大的车队本身就容易暴露,而且行动相对迟缓,极易成为敌方劫掠的对象。因此,为了保护粮草安全,就必须派遣大量的士兵随行护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粮草护卫军”。这些护卫部队需要分散在车队的前后左右,既要防范明处的敌人,又要警惕潜伏的游击或侦察部队。
补给站的建设和维护: 为了保障长距离的粮草供应,往往需要在沿途设立固定的补给站或中转站。这些补给站的建设、物资的储存、人员的配备和轮换,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负责维护这些补给站的人员,也属于广义上的“运粮部队”的一部分。

4. 后勤系统的复杂性:
多层级分拨: 粮草的运输并非一次性完成。它通常是一个多层级、多环节的系统。从国家粮仓到地方仓库,再到集结地的军需官,最后到前线部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力和车辆进行周转和运输。
配套人员: 除了直接驾驶、装卸、搬运物资的人员,还有负责修理车辆的工匠、驯养牲畜的牧手、管理粮草的军官、负责治安的士兵,以及医疗、炊事等辅助人员。这些人员的存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

所以,那个“几十万的运粮部队”并非仅仅是直接拉粮的士兵,而是包括了所有为保障粮草运输而服务的各类人员和单位。这是一个庞大、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军事体系。当几万精锐士兵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在他们身后,是同样数量庞大但同样不可或缺的后勤大军,在默默地支撑着这场战争的进行。正是这种“多一倍甚至数倍”的后勤投入,才使得古代战争能够得以持续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阿马岛战争的时候,英国为了给轰炸机续命,呃,加油,搞的那个麻烦……

这还是现代的轰炸任务,飞到地方按照任务要求把炸弹撇了就跑路,完全不需要再在当地作战消耗给养的状态……

古代战争比这个更依赖体力,你算算得有多少给养耗在路上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雷达、卫星预警,甚至连个电话都不通。那时候,打仗就像是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博弈,而预警,更是生死攸关的环节。怎么做到?那可就得靠一整套体系,而且得把各方面的智慧都用上。首先,最基础的预警,还是得靠眼睛和耳朵。 斥候侦察(放哨):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式。古代军队会派出专门.............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一、战略层面: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前排士兵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是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他们是肉盾,是第一道防线,面对敌人的刀剑、箭雨,甚至冲锋的骑兵,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如何安抚和激励这群最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士,是古代将领们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好干”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一、物质层面.............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都陷落是否等同于国家或朝代灭亡?简单来说,不一定。 虽然国都的陷落往往是国家走向灭亡的强烈信号,甚至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并非总是如此绝对。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1. 国都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都在一个国家中扮.............
  • 回答
    说起古代打仗的“鸣锣收兵”,这可不是简单的敲锣打鼓叫士兵回家吃饭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这套规矩,既是战场上的信号,也是一种约束和指挥的艺术,背后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首先,咱们得明白“鸣锣收兵”的 目的。打仗这事儿,一旦开打了,那就是生死搏杀,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士兵们都是在激烈的厮杀中,.............
  • 回答
    古代战场,几万精锐弓手,这景象光是想想就足够令人震撼。他们就像一片张弓搭箭的乌云,一旦爆发,声势何其浩大!那么,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就能达到“无敌”的地步呢?这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精锐弓手”。这可不是街头卖艺的那些人。古代的精锐弓手,那都是经过常年累月、严苛训练的战士。他们的基本功.............
  • 回答
    古代打仗,布阵当然有用,而且是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什么后人杜撰出来的花架子,而是历经无数场血与火的洗礼,总结出来的实用战术。你想象一下,战场那是千军万马,马蹄滚滚,喊杀震天,如果士兵们像一群没头苍蝇一样乱哄哄地冲上去,那结果是什么?不就是被对方的阵型碾压,然后溃不成军吗?布阵,说白了就是对军队进行有组.............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有一套明确的、公开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宣战理由”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们不找理由。实际上,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也要给自己发动战争寻找一个“正当性”的借口。这种“理由”的寻找,更多的是为了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上说服国内民众、安抚潜在的反对者,并争取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