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吧……其实打输的一方也干这事。
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相比起胜利者,老百姓更怕的其实是溃兵。为什么?因为胜利者最起码还有一点作为占领军要管理好地方的想法——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抢掠和屠城,但屠城的毕竟是极少数,抢掠居多。可那些被打败的溃兵,能干出什么来就真不好说了。
在战争中,当一支军队被击溃的时候,他们就面临着朝不保夕的恐惧感。他们要不断的逃亡,以避免自己被敌人杀死。同时,由于是溃兵,他们也无法得到任何的军饷和武器支援,他们的一切全都来源于抢。
对于占领军来说,要是有士兵欺负了你,你至少还有找他们的主帅去伸冤的可能。可要是一群溃兵欺负了你,你还能去找谁?但之所以溃兵的危害看起来没那么大,是因为溃兵作为失败者,已经失去了被历史记载的资格。
这涉及到一个终极问题:
古代君主用什么让士兵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
四个字:
那么、古代君主又是用什么制度让将军和士兵不敢投降?
因此我们看到,章邯投降项羽后,20万跟随投降的秦军担心的不是秦国安危,而是自己留在秦朝控制区家人的安危: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史记·项羽本纪》
转到了东汉末年,关羽为什么一定要把将士的家属集中居住?就是为了控制将士奋勇杀敌,而关羽军家属后勤基地江陵被吕蒙占领后,关羽的“人格魅力”也就没有了,麾下荆州兵要么溃散,要么投降东吴。
同样,三国时期最仁义的刘备方,注意,这不是讽刺,在听到黄权投降曹魏后,左右提醒刘备按律应该“尽诛黄权妻女”。
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三国志·黄权传》
陈寿在《三国志·黄权传》里说的很清楚,黄权投降,就要执法,执什么法?自然是投降杀全家的法律,所以才会有“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这里的妻子指的是黄权妻妾以及儿女。
换言之,古代再仁义的君王,他在处理投降将领和士兵时都会采取“杀全家”的威慑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明末刘宗敏等人为了表示自己忠于李自成,愿意和李自成战斗到底的决心,纷纷杀掉自己的妻子,这里的妻子同样指的是妻子与子女:
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明史·李自成传》
刘宗敏等李自成的追随者用“自杀全家”的方式,表示了自己愿意追随李自成到底的决心。
西方有一句谚语,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既然古代军官和士兵打仗输了,投降敌军了要付出“死全家”的代价,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投军效力呢?
自然是为了功名利禄。
大家不要以为“当兵是为了发财”在古代是潜规则,恰好相反,这是明规则,是能写到奏折里给皇帝看的明规则。
比如在明朝万历援朝之战时,就有大臣给万历皇帝在奏折里明说南方人当兵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招募而来,又与马军不同,皆是为名利而至,攻城略地,实肯向前。
这可不仅仅是浙江人,同时参加援朝之战的明朝广东水兵游击张良相在给皇帝奏折里也说了,士兵们都是为了钱而打仗:
众军离乡背井抛弃父母妻男……戍守异海不辞辛苦者,图维报效,觊觎钱粮。
统帅浙江福建水兵的游击贾祥在奏折里说的更直白,告诉皇帝,士兵们不远万里来打仗,您真以为是被您道德感召?不过就是为了钱。
水陆各兵舍家忘身,服役异国,岂真重义而捐躯命耶?不过离家逾远,得饷逾厚。
同样的,古代历史上以“能战”、“敢战”著称的军队,差不多都是所在时代军饷福利最好的军队。
比如岳飞的岳家军,岳飞自己虽然旷古绝今的清廉,但是岳家军却很会经商,挣钱很多的:
上谓桧:“闻飞军中有钱二千万缗,昨遣人问之,飞对,所有之数盖十之九,人言固不妄也。今遣琚往,纵不能尽,若得其半,亦不少矣。又岁计所入,供军之余,小约亦数百万缗。
岳飞是承认岳家军有经营款1800万缗的样子,也因为岳家军能挣钱,所以岳家军待遇也是南宋最好的:
刘太傅(刘光世)一军在池阳,月费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九十贯三百文,米二万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斗……绍兴八年,余在鄂州,见岳侯军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比刘军又加倍矣。
同样,戚继光统帅的“戚家军”拿着的是当时明朝第一高薪,一个月1.5两白银,而且还从不拖欠。
所以,在古代,越是知兵的统帅,越是要满足军队“发财”的愿望,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统帅以“城破之后大掠三日”用来激励士兵特别好用。
使用过这一招的包括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后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清圣祖康熙…
比如《旧五代史·周世祖本纪》就记载了郭威指挥禁军攻破后汉首都汴京后允许士兵抢劫:
丙戌,威入京师,纵火大掠。
北宋平定后蜀后,尽管后蜀是投降的,但是宋军依然在成都劫掠:
全斌及崔彦进、王仁赡等日夜宴饮,不恤军务,纵部下掳掠子女货财,蜀人苦之。曹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听。
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承诺,纵然是李世民这样的“天纵之君”,将领们也敢直接正面怼上去。
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时,对白岩城不投降非常愤怒,于是下令:“城破之后,立即屠城,将财物、女子赏给将士。”但后来白岩城守不住派人请降,李世民同意了,结果招致麾下大将的不满,领头的就是徐世绩,他率领几十个军官向李世民呈情,李世民看着架势,立刻下马道歉,并且答应自掏腰包补齐将士们的经济损失。
李世勣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资治通鉴》
综上诉述,在民族主义勃兴之前,古典帝国军队打仗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四个字,而古代军法又特别严酷,动辄杀全家,在这种严酷的军法之下,军队胜仗之后,烧杀抢掠既可以发财,同样也可以舒缓士兵紧绷的神经。
别说古代了,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都认为远征欧洲的苏军士兵百战余生,战士们和妇女们逛一逛,拿点东西,不算什么。(《同斯大林的谈话》,[南斯拉夫]吉拉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你能问这个问题,是深受人民子弟兵的影响啊
比如在“中华文化保存的最好的台湾”
三立电视台的名嘴,就直接给你答案了
自古打仗就是这,没理由的
养猴人对猴子们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橡果,晚上给四个,可以么?”猴子们很不开心。
养猴人又说:“那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三个,可以么?”猴子们开心了,服服帖帖的。
很多人笑猴子傻,一天都是七个果,有什么不一样的。
这些人连猴子都不如。
“朝三暮四”的谈判之前,还有一段话: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养猴人家里也不富裕,有食物短缺的危机,所以要限制猴子的口粮。
猴子也知道这件事,所以它们专注于先拿到“四个”,而不是拖到晚上再拿,因为这一天“七个果”其实是没有保障的,猴子们聪明着呢。
古代军队士兵就是这些猴子。
你是一个古代大头兵,在围城期间,你每天踩着营地里泥泞的地面,提防着可能爆发的瘟疫,吃的不好,穿的不暖。被命令去爬城墙,挨滚木礌石砸,挨粪水铁水泼,目睹情同手足的战友死掉。然后你的想法也很简单:受了这么多罪,希望破城后可以捞一笔钱,足够自己的将来的生活,或者能够大手大脚几天,享受一下,也算没白受罪。
这时候,破城了,主帅跟你说:咱们得秋毫无犯。为啥呢?因为你打砸抢烧,影响城市的恢复;你奸淫掳掠,破坏了民心,会造成日后统治成本增加。所以,咱得有大局观。
换成你,听完之后会怎么想?所以,为了你们当官的“大局”,我们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主帅又说了:我可不是这意思,咱们秋毫无犯,不杀不抢,老百姓就认咱们,维持咱们的税收,然后其他地方也会归附到我们这,我们的钱越来越多,就可以给你们发更多的饷银,你们也有钱去置地建房娶妻生子赡养老人,但是你们得等等。
这种思路,确实没毛病,就和跟猴子们说等到晚上给四个果一样。可猴子到晚上可能饿不死,但士兵估计等不到加饷银就已经死了。甚至可能过一阵子,主帅都换了,到时候找谁说理去。
跟一群脑袋别裤腰带上的人说要“延迟满足感”,是一种很天真的行为。
我玩个文明,打仗的时候都是把所有能劫掠的地块全部劫掠一遍才攻入城市的。
参考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不劫掠慢慢收税,能收到多少钱?劫掠一番又能拿到多少钱呢?
古代打仗粮草补给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卡车这种怪物。
所以要想尽办法就地解决补给问题。
《孙子兵法·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因粮于敌的意思就是:争取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等补给问题。
敌国的补给会自动送上门来吗?当然不会。
说白了就是:抢。不给就是杀。
抢掠的另一个目的是:给士兵发战利品,激励士气。
战争旷日持久,军饷并不一定能跟上,士兵九死一生图个啥?
胜利后放士兵抢个三天,士兵甭提有多开心。
古代中原的军队自秦统一全国后屠城并不常见。屠城比较多的是元军和清军。
中原军队还是要考虑人心向背的。不到万不得以一般不会屠城。
首先,你所定义的古代打仗应该是属于狗咬狗一嘴毛式战争。如果是具有正确道义目标的战争,比如岳家军北伐,并不需要干你所说的事情。接下来,狗咬狗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占领区,狗咬狗的双方,无法分辨甚至是不愿意分辨占领区谁是你的支持者,谁是你的反对者。那么,不管是从打击敌对方生产潜力,消灭反抗份子,给己方未来分肥腾出利益空间的角度,别说打仗赢的一方,打仗双方都在干同样的事情。
第一、打仗时只侮辱女性吗,男性命也没了,妻女被辱了,不算侮辱吗,为何只提女的?
第二、别以和平时期、现代生活的思维逻辑去判断古代打仗时期,那不是现代的你我能想象的。
这是军费的开支与记账问题
古代战争的根源并不是社会财富差距过大,而是人口太多,普通人乖乖和平生活就活不下去了,正所谓,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一方的权贵为了自己可以继续权贵下去,就会聚集和煽动自己能影响的范围的人,发动战争,用“合法”的抢劫增加财富和土地,用敌人的妇女慰劳为自己卖命的人,用屠城来减少人口,保证掠夺的财富和土地是无主的,可以拿去给自己煽动起来的那些人分,否则,那些人轻则不会为自己卖命,重则会打垮自己吃顿饱饭,然后彼此杀与被杀,在长期的、痛苦的煎熬里达到环境容量以内,集体饿不死。
一段战争,是一个小时代里的长痛不如短痛;纵观历史,剥削社会则是整个人类的长痛。
环境是有限的,人口必须不能无限增长,生产力解决的问题只是提升资源利用销率,并没有解决环境有限、资源有限这个根本性的难题。这种情况下,生产力越高,就像炉膛外吹过的风一样,炉膛的蜂窝煤可以短暂地激情燃烧,但若不加煤,却会更快地熄灭。人类当下很多名为“发展”的事物,归根结底其实是消耗。可持续发展,就势必要减少人口,恢复生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包括核能。核能抛开其生物危险性,其本身也是依赖地球物质的,核反应不受人类控制,但什么时候开始核反应,人类却可以控制,人类应该节约核资源,留到更紧迫的时候,例如人类不得不离开地球的时候,否则,在此之前就败光家底,就必然在地球上狗带了。当下,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计划生育缩减人口规模,回归自然经济水平,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来生产和生活。但人类并没有这么做,世界盛行的依旧是剥削制度,依旧是靠人吃人才能维持可持续性的制度,文明包装了它的獠牙,但随着人口增长,总有遮不住的那天的。
古代军队的军纪都是糟糕的,在中国这块,军纪好坏全看统帅个人的人品和声望。在中国古代,有什么样的主帅就有什么样的将军和士兵。如果统帅爱兵如子,赏罚分明,士兵都会愿意追随这样的统帅,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神明。如果统帅是个残暴的人,士兵也都是丧心病狂的野兽。这样的军队,就得靠掠夺来维持士气和对统帅的忠诚。而且,更多时候会跟统帅讨价还价,如果条件不满足,翻脸不认人的。中国古代的军纪维持,除了朝廷定制的军法以外,还有统帅个人因素,通俗的说,个人崇拜+经济实惠+个人价值实现。比如戚继光,岳飞带的兵,纪律都很好。基本都是这三个因素维持。毕竟古代军队的体制远远不如现代军制那么完善,成熟。现代军事体系有国家支撑,有更高效,精细的体制维持。军队纪律严明已经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已经和军官本人关系不大了。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军队比古代军制的优越性。就是把高素质培养成士兵的基本素养,而不是古代那种难得可贵的精神。岳家军,戚家军等优秀的军队能被老百姓记住,就是因为这样的好素质好纪律的军队在古代难得一见的。而现代,这种素质是军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是,士兵的思想工作也都是贯彻落实的。比如戚继光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关注士兵思想工作的将军,每次打仗前,戚继光都会挨个给士兵们做思想工作。有思想的军队,战无不胜的。而不是古代那些通常军队,打仗需要靠抢劫来维持士气。不过放眼世界来看,中国古代的军队素质是最好的了,古代欧洲的军队和穆斯林的军队,简直没法看。西欧军队素质上来已经是法国大革命后期了。还是拿破仑的法军素质最好。至于16世纪那会的西欧雇佣兵,完全是一群武装黑社会。打仗时出来赚钱,和平时期烧村子,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烧杀抢掠是为了战略物资。侮辱妇女是为了犒劳士兵,屠城是为了止后患,怕敌人报复。
这事儿你可以去问问“千古完人”曾国藩。
曾大人一手创建的湘军那可是以儒家思想建军,中高级军官很多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如彭玉麟、罗泽男等。
曾大人更是一向以儒家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的。儒家强调的“忠孝仁义”对他来说应该是做人的最高准则。
然而这一切丝毫没耽误湘军所到之处屠杀百姓战俘,疯狂抢劫,奸淫妇女:
咸丰八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
“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咸丰十一年八月,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
“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李榕:《十三峰书屋全集》)
同治三年五月,曾国荃部攻陷天京:
“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
“(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如果你质问一下曾大人为什么不用他的“仁义”来教化一下他的军队,倘若你在他眼里还有点地位,估计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兄台言之有理,然吾三湘子弟,千里转战,与贼日夜拼杀,甚苦,月需军饷数十万两,朝廷不能与,兄台可能筹否?”
你他娘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仁义”要是能充军饷的话你以为我愿意这样?
战争的本质不就是争夺生存资源吗?
烧杀抢掠只不过是原始的掠夺,就跟原始人放火烧山一样,是不可持续开发。真杀到十室九空,税收也没有,种田的劳动力也没有……之后吃什么?
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主要发生在异族战争。
汉民族在两汉400年建立民族认同后很少发生屠城,三国时曹操差不多是最后的记载,但水分颇多,有故意抹黑的嫌疑。
而五胡乱华、蒙元、满清几乎都发生过屠城,只是满清入关后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将很多满洲人发动的屠杀偷偷改成汉族军队了。
侵略战争就是为了粮食,土地,女人来的。
你说这个不是废话吗?
就别古代了,说现在,现时现刻美国在中东等地方干的事,本质上和古代有区别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