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打仗为什么会缺少粮食?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

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的旱涝、霜冻,都能让一年的收成大打折扣,甚至颗粒无收。

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是个理想状态

古代行军打仗,那绝对是个庞大的工程。你看那些影视剧里,几十万大军开拔,后面跟着的拉粮食、拉辎重的队伍那叫一个长。这粮草从哪里来?

军屯与漕运的压力: 很多时候,军队自己就有“军屯”,就是让士兵自己种地,以兵养兵。但你要想一想,士兵是战士,不是农夫。战时训练还得抓紧,再怎么屯田,产量也有限。而且,一旦到了战时,军屯的地也可能被战火波及,颗粒无收。更别提那些远离本土作战的军队了,只能依靠远方的粮仓。
漕运是古代最重要的长途运输方式,特别是对北方的军队。就是通过运河把江南的粮食运过去。这听起来挺方便,但漕运本身就是个系统工程,对季节、水位、河道都有要求。一旦遇到干旱,河道断流,或者遭遇敌军破坏,这粮道的生命线就断了。再加上沿途的官吏贪污,损耗那更是家常便饭。
就地筹粮的风险: 没办法,粮食运不到,就得在打仗的地方“就地筹粮”。听起来像是掠夺,但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可这么做,对当地百姓而言就是一场灾难,会激起民怨,甚至引发民变,反而让战事更复杂。而且,当地的存粮本来就不多,经不起这么折腾。一旦被对方抢先一步,或者当地本身就歉收,那军队就真的只能望粮兴叹了。
储存损耗与管理问题: 就算有粮食,储存也是个大问题。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粮仓,粮食露天存放、虫蛀、鼠咬、霉变那都是常事。管理不善,盗窃也难免。几年前辛辛苦苦收上来的粮食,等到了战场,能有七八成就算不错了。

二、 战争本身就是对粮食生产的摧毁

打仗这事儿,本身就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

劳动力抽调: 征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大量壮劳力脱离了农业生产。耕地的、播种的、收割的,全被拉去当兵了。这不仅意味着当年可能减产,也影响了来年的播种。一个青壮年男人走了,家里就少了一份力气。如果是一个村庄的男人都去打仗了,那整个村子就可能面临饥荒。
土地荒芜与毁坏: 战火一过,土地就可能被蹂躏。农田被踩踏、烧毁,甚至成为战场,埋下了无数隐患。很多地方,因为常年战乱,农田都荒芜了,长满了野草,好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牲畜的损失: 耕地的牛、马,以及用来运输的牲畜,在战争中也是重要的损失目标。它们可能被征用,也可能被敌人杀死或抢走。失去了牲畜,农业生产和运输能力都大大下降。

三、 战略失误与后勤补给的脱节

有时候,缺粮并非因为真的没有粮食,而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

战线过长,补给线拉得太细: 军队开到离本土太远的地方作战,补给线就容易拉得很长。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运输队被袭击,官吏渎职,或者仅仅是因为路途遥远,损耗过大。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前线军队就可能陷入绝境。
轻敌冒进,消耗过快: 有些将领过于自信,或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实际的后勤能力,盲目冒进。他们消耗的粮食远超预期的速度,导致粮草储备迅速见底,却无法及时补充。
情报失误,低估敌情或我方能力: 如果对敌人的实力、地形、当地的物产等情况判断失误,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军事计划。比如,认为敌人很快就会溃败,因此没有准备充足的粮草;或者低估了后勤部门的能力,以为可以轻松支持漫长的战役。

四、 政治与经济因素

缺粮的问题,也常常和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

中央集权与地方财政: 在一些朝代,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稳定,难以支撑庞大的军队开支。地方官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或者无法及时将赋税和征集来的粮食送到前线。
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越容易在战争时期陷入粮荒。
腐败与低效: 无论是征粮、运粮还是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腐败和低效,都会造成粮食的损失和延误。这在古代社会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 古代打仗缺粮,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没饭吃”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运输能力、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经济状况,乃至军事战略本身。每一次战役的粮草问题,都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对于粮草的重视,那绝对是深入骨髓的。一场仗打下来,粮草的消耗和损耗,常常比刀剑伤亡更加致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我觉得吧,让你一周内禁止吃饭体验一波饥饿的感觉。或者是在高强度劳动后,然后一天里只给你吃半块泡打粉过量的气泡面包。体验下啥叫吃不饱。

user avatar

题主的前提就不对,谁告诉你古代士兵平时是需要吃饭的?

且不说那些垃圾的卫所兵和征召兵,就是按精锐标准训练的戚家军,也只能做到三天一小操,五日一大操,训练频率再高给养就供应不上了。

差一点的如蒋介石的中央军,平时只能做到一天两顿,一干一稀;至于地方军,一天能有两顿稀饭就不错了。一直到老蒋被打去台湾,国党也只有极少数精锐部队能做到“一天吃三顿,每顿都有饭”。古代基层兵卒的常态就是,农忙的时候有饭吃,农闲的时候只能喝粥、挖野菜、撸槐花、啃树皮。

另外,出兵打仗不但必须吃饱,还要额外消耗粮食,这一点显而易见:

人在清醒状态下干坐着,每天消耗热量400-800大卡;做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每天消耗2000-2400大卡;高强度运动,每天消耗大卡3000+,现代军粮的热量基本上都在4500千卡左右。不计损耗,出兵打仗时消耗的粮食至少比和平时期涨50%,注意这是脱产的职业兵的用粮变化。至于从地里拖出来的农民兵,现花两个月补充营养再说别的吧。

这种供给变化在历史上记载的很多,清军驻扎时每天供应粮食一斤,这已经食绰绰有余了;进入战时,粮食供应涨到了一斤四两;不但粮食涨了,出兵打仗还要有肉,清代征准格尔时,每人每十天给一只羊,就算这样,在清朝官员看来也只是大概够吃:

从前议定每名日支粟米八合三勺,或炒面一斤,驻扎之时,本无不足。惟有事行走,及对敌之际,昼则追奔攻击,夜则防范巡查,非驻扎之时可比,恐旧数稍有不敷,嗣后凡遇此等日期,著每名日支粟米一升,其应支炒面之日,每名日支一斤四两

八十年代以前,咱们国家实行的是供给制,职工每人每月给粮28斤,油3两,肉偶尔有;重体力劳动者,每月给粮45斤;前线人员战士,例如志愿军,米格走廊建立起来之后主粮基本不限,肉每月最少二斤,蔬菜水果另算。不计路上的损耗,供给成本已经翻了一番了。

另外,各种军粮制作起来本身就很费事,要反复脱水做成干粮,这又是一个增加成本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古代为什么打水战?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几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概括的,而是跟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军事思想,乃至技术水平,全都绑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古代中国,水就是命脉。河流、湖泊、大海,这些水域可不单单是风景,它们是交通的大动脉,是经.............
  • 回答
    打仗嘛,战场上的事情可不是想当然就能行的。古人打仗遇到城池,为啥不直接绕过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嫌麻烦”就能打发了的。你想啊,那时候的交通、信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军事行动讲究的就是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同时也得考虑现实条件。首先,你想绕过去,那得看绕什么。如果是那种小小的城堡,.............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