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问题,我觉得吧,让你一周内禁止吃饭体验一波饥饿的感觉。或者是在高强度劳动后,然后一天里只给你吃半块泡打粉过量的气泡面包。体验下啥叫吃不饱。
题主的前提就不对,谁告诉你古代士兵平时是需要吃饭的?
且不说那些垃圾的卫所兵和征召兵,就是按精锐标准训练的戚家军,也只能做到三天一小操,五日一大操,训练频率再高给养就供应不上了。
差一点的如蒋介石的中央军,平时只能做到一天两顿,一干一稀;至于地方军,一天能有两顿稀饭就不错了。一直到老蒋被打去台湾,国党也只有极少数精锐部队能做到“一天吃三顿,每顿都有饭”。古代基层兵卒的常态就是,农忙的时候有饭吃,农闲的时候只能喝粥、挖野菜、撸槐花、啃树皮。
另外,出兵打仗不但必须吃饱,还要额外消耗粮食,这一点显而易见:
人在清醒状态下干坐着,每天消耗热量400-800大卡;做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每天消耗2000-2400大卡;高强度运动,每天消耗大卡3000+,现代军粮的热量基本上都在4500千卡左右。不计损耗,出兵打仗时消耗的粮食至少比和平时期涨50%,注意这是脱产的职业兵的用粮变化。至于从地里拖出来的农民兵,现花两个月补充营养再说别的吧。
这种供给变化在历史上记载的很多,清军驻扎时每天供应粮食一斤,这已经食绰绰有余了;进入战时,粮食供应涨到了一斤四两;不但粮食涨了,出兵打仗还要有肉,清代征准格尔时,每人每十天给一只羊,就算这样,在清朝官员看来也只是大概够吃:
从前议定每名日支粟米八合三勺,或炒面一斤,驻扎之时,本无不足。惟有事行走,及对敌之际,昼则追奔攻击,夜则防范巡查,非驻扎之时可比,恐旧数稍有不敷,嗣后凡遇此等日期,著每名日支粟米一升,其应支炒面之日,每名日支一斤四两
八十年代以前,咱们国家实行的是供给制,职工每人每月给粮28斤,油3两,肉偶尔有;重体力劳动者,每月给粮45斤;前线人员战士,例如志愿军,米格走廊建立起来之后主粮基本不限,肉每月最少二斤,蔬菜水果另算。不计路上的损耗,供给成本已经翻了一番了。
另外,各种军粮制作起来本身就很费事,要反复脱水做成干粮,这又是一个增加成本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