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打仗为什么怕敌人从后方出现?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

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候,突然侧翼或者背后冷不丁冒出一支队伍,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一、 战线瞬间崩溃的威胁:

你想想,一支军队的阵列,尤其是步兵方阵,是为了应对正面攻击而组织的。士兵们肩并肩,盾牌连着盾牌,长矛指着前方,形成一个坚固的“墙”。这种阵型在正面作战时非常有效,能提供强大的冲击力或者防御力。但如果敌军从侧面或者后面杀过来,这个阵列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

侧翼: 古代的侧翼往往是军队保护的薄弱环节。如果侧翼被突破,敌军就能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你的阵列,把你的部队分割包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前方的部队会发现自己被夹击,后方补给和退路也可能被切断,士气瞬间瓦解。
后方: 后方是最为致命的。那里通常是粮草、辎重部队、非战斗人员以及刚刚被击败但尚未溃散的士兵。如果敌军突破到后方,意味着什么?粮草被烧毁,补给线被切断,军队将很快陷入饥渴和恐慌之中。更糟糕的是,后方往往是部队的退路,退路被堵死,还怎么打?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只能坐以待毙。士兵们会想,连自己的后方都保不住,前线拼命还有什么意义?军心立马就散了。

二、 指挥混乱与恐慌蔓延:

古代的指挥官大多需要站在高处或者离前线不远的地方来观察战局,并通过旗帜、鼓声、号角来传达命令。一旦敌军从后方出现,这种依赖于视线和声音的指挥体系立刻就会失灵。

信息滞后: 后方的斥候或者哨兵发现了敌情,但信息传递到指挥官那里需要时间,而且很有可能在传递过程中就被敌军截断。等指挥官得知消息,可能后方已经陷入混乱。
无法有效调兵: 指挥官可能需要调动预备队去支援后方,但预备队的位置、敌军的具体位置、哪个方向最危险,这些信息都非常模糊。急匆匆调动的部队可能还没到位,后方就已经被冲垮了。
恐慌像瘟疫: 在战场上,恐慌是最具传染性的。一旦士兵发现自己身后的安全区被敌人侵入,尤其是看到粮草起火、医护人员受伤或者被俘,那种绝望感会瞬间蔓延。他们会失去战斗的勇气,只想逃跑。这种恐慌会迅速传染给前线作战的士兵,导致整个军队的战斗力迅速瓦解。

三、 补给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军队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勤补给。一支军队不是靠空手就能打仗的,它需要大量的粮食、水、武器弹药、马匹、医药等等。这些东西都来自后方,通过一条名为“补给线”的生命线输送过来。

补给线是脖子: 补给线就像军队的脖子,一旦被敌人掐住,军队就会慢慢窒息。如果敌人能从后方出现,攻击的就是这条脖子。粮草被烧,士兵们饿肚子,没武器就没法作战。别说继续进攻了,连维持阵列都困难。
士兵士气: 士兵们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后方,他们的粮草也在后方。一旦后方失守,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败,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他们会担心家人安危,会觉得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牺牲。

四、 战略和战术上的致命打击:

一个精明的敌人,如果能够从后方出现,那往往不是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包围歼灭: 从后方出现,常常是敌军试图将你的军队包围、歼灭的绝佳机会。先用一部分兵力牵制你的正面,同时主力从迂回包抄,形成合围。一旦被合围,你的部队就进退不得,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被消灭。
夺取战略要地: 有时候,后方出现的敌军是为了夺取关键的城池、关隘或战略要地。如果这些地方被占领,你的整个战役布局可能都会崩塌。例如,后方一座连接首都和前线的坚固城池被攻陷,那么整个军队的退路和补给都将受到威胁。

五、 如何避免被从后方出现?

正是因为这些严峻的后果,古代的军队在作战时会非常重视后方的安全,采取多种措施来防范:

留下预备队或偏师: 在自己的后方留下一部分兵力,或者在侧翼设置侧翼防御,以应对可能的偷袭。
派遣斥候和骑兵: 在军队周围,尤其是侧翼和后方,派出大量的斥候和骑兵进行侦察,提前发现敌人的动向。
选择有利地形: 在作战时,尽量选择背靠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的地形,这样可以减少侧翼被攻击的风险。
严密控制后方区域: 加强对后方区域的巡逻和防御,防止敌人渗透进来。
强大的野战指挥: 要求指挥官具备敏锐的战场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危险并做出反应。

总而言之,古代打仗之所以“怕”敌人从后方出现,是因为这直接威胁到军队的生存基础——士气、补给和退路,极易导致指挥失灵、阵线崩溃,最终造成全军覆没的惨痛结局。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战术打击方式,能够让一支看似强大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不是可以转身的吗?绕路从敌人后方出现有什么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古代为什么打水战?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几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概括的,而是跟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军事思想,乃至技术水平,全都绑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古代中国,水就是命脉。河流、湖泊、大海,这些水域可不单单是风景,它们是交通的大动脉,是经.............
  • 回答
    打仗嘛,战场上的事情可不是想当然就能行的。古人打仗遇到城池,为啥不直接绕过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嫌麻烦”就能打发了的。你想啊,那时候的交通、信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军事行动讲究的就是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同时也得考虑现实条件。首先,你想绕过去,那得看绕什么。如果是那种小小的城堡,.............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