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打仗要屠城,人口不是很重要吗?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

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战败国的百姓,尤其是青壮年男性,随时可能成为下一场反抗的种子。如果放任他们存在,他们可能会聚集起来,成为游击队,持续骚扰占领者的统治。屠城,尤其是屠杀男性青壮年,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战败国未来反抗的可能性,确保占领的稳定。
震慑和威慑敌国与他国: 极端残酷的屠城行为,会通过口耳相传,在邻近的敌对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这种“杀一儆百”的策略,旨在让其他潜在的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例如,秦灭六国后,对一些反抗激烈的城池进行了残酷的惩罚,其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瓦解其他国家的抵抗意志。
报复与泄愤: 战争是残酷的,士兵们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搏杀,可能会有战友阵亡,也可能遭受过敌人的暴行。胜利后,情绪激昂的士兵们往往会把对敌人的仇恨发泄在无辜的百姓身上。这种“战胜者报复”的情绪,在缺乏有效约束的古代军队中,很容易演变成大规模的屠杀。

二、 政治上的“一劳永逸”与统治基础:

瓦解敌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 人口不仅是劳动力,更是社会和政治的基础。通过屠城,可以彻底摧毁敌国的原有社会秩序、宗族关系、士族阶层等,使其失去原有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难以再形成统一的反对力量。
为新统治者腾出生存空间: 占领者需要将自己的统治者、官员、军队和支持者安插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如果原有居民数量庞大且根深蒂固,新来者可能会面临融合困难、资源竞争甚至是被同化或排挤的风险。屠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冲突,为新统治者提供了更纯粹的统治空间。
掠夺与资源占有: 屠城者往往会伴随掠夺。城池被攻破后,财物、粮食、女人、劳动力(幸存者)都会成为战利品。对于一些征服者来说,直接占有这些资源比经营一个拥有大量人口但可能敌视他们的地区更为直接和有利。

三、 经济上的“掠夺”与“劳力转移”:

直接的物质掠夺: 攻城略地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掠夺敌国的财富、粮食、牲畜等物资。屠城往往是掠夺的伴随过程,混乱中更容易洗劫一空。
强迫劳动力转移(奴隶化): 并非所有的屠城都是“赶尽杀绝”。很多时候,青壮年男性会被屠杀,但妇女、儿童、老人则可能被掳掠为奴隶,充实到胜利者的国家,成为劳动力。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人口掠夺,是古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残酷手段。这些被掳掠的人口,往往会被分配到胜利者的田地、矿山或家中,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源。
经济政策的“清理”: 有些情况下,胜利者可能对原有地区的经济模式或产业不满意,希望引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屠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清理”原有经济基础的方式,为引进新的经济作物、生产方式或商业模式铺平道路。

四、 心理与文化上的因素:

“胜利者逻辑”与人性的扭曲: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士兵和指挥官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将敌人非人化,认为他们是“异类”或“罪人”,可以为屠杀行为提供心理上的合理化。胜利带来的权力感和征服欲,也可能导致对生命的漠视。
历史观念与“正统性”: 有时,屠城也被视为一种“正名”或“复仇”的仪式。例如,如果战败国曾经对胜利者或其祖先有过不公正待遇,屠城可能被描绘成一种“伸张正义”或“洗刷耻辱”的行为。
“脏活”的分配: 攻城和屠杀往往是士兵们最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做的“脏活”。胜利者可以通过奖励(如土地、财物、官职)来激励士兵完成这些任务。

然而,人口是否真的不重要?

当然不是。从长远来看,人口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那些有远见的统治者,或者在更成熟的文明环境下,更倾向于采取“招抚”或“优待”政策,以期吸收战败国的人口和资源,为己所用。例如,一些王朝在统一天下后,会对前朝遗民采取怀柔政策,鼓励他们回归生产,甚至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以稳定社会,恢复经济。

为什么这种残酷的做法依然存在?

短期利益的诱惑: 屠城带来的直接掠夺和人口剥削,往往比长期经营一个人口众多但潜在敌对的地区更具诱惑力。
技术和信息限制: 在古代,信息传递缓慢,统治者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有限。一些屠城行为可能是地方将领在缺乏有效监督下自行实施的。
社会约束力不足: 缺乏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以及对统治者权力的制约,使得这种暴行得以发生。

总而言之,古代的屠城行为,是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并非单纯的“不重视人口”,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统治者短期内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残酷但被认为是“有效”的手段。当然,这种“有效”是以无数生命和文明的毁灭为代价,也注定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黑暗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答案就很简单,有些军队就是你自己。

扪心自问,你打游戏时如果副本不掉装备和游戏货币你去打吗?如果一些副本掉落非常有价值的物品你会不会反复去刷?如果有些副本怪非常难以攻克让你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你打的时候会不会骂骂咧咧血压飙升,打完以后会不会干一些多余的事。

巧了,那些军队里的人和你一样,人类本身从未改变,不发生那些的军队才是被规矩约束出来发生了改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一、战略层面: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
  • 回答
    当然,古代战场上,十几万人的规模作战,摆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优势、统一指挥、保持阵型以及降低混乱程度。 十几万人作战为什么要摆阵?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如果毫无章法地涌上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阵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阵.............
  • 回答
    切·格瓦拉在1965年离开古巴,选择踏上新的征程去非洲,尤其是刚果,进行游击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古巴革命的现状、切·格瓦拉的个人信念以及他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古巴革命的国内发展和切·格瓦拉的角色定位。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切·.............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