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打仗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仅是居民的居所,更是军事、经济、政治上的关键节点。

战略意义:控制粮道与交通枢纽。 古代的交通和物流极为不便,粮草、兵器、援军的输送全赖陆路和水路。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水系旁边,控制一座城池,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一区域的交通命脉。一个国家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城池就是网上的一个个节点。如果要瘫痪这张网,就必须逐个剪断连接线,而这些节点是关键的剪断点。一座城池的陷落,可能导致敌方粮道的断绝,援军无法抵达,后勤补给中断,整个战线就会土崩瓦解。
战术价值:孤立敌方,分割战场。 通过占领一座座城池,可以有效地将敌方的领土分割开来,孤立敌方的其他据点。一旦一个城池被攻下,它就变成了友军的补给基地和前进指挥所,可以用来集结兵力、休整军队,然后转向下一个目标。这种“先拿下一块地盘,再以此为跳板,逐步蚕食”的战术,避免了在敌方主力未被歼灭的情况下,贸然深入敌后,被合围、被分割打击的危险。
军事集结与防御的基地。 攻城略地,本身就是为了争夺更强的战略主动权。占领的城池可以作为己方军队的集结点、训练营、兵工厂,甚至是防御的前哨站。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拥有若干坚固的城池,它就能有效地组织防御,抵御外敌的入侵。因此,消灭一个敌对势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拔除其防御工事,夺取其战略据点。

二、 政治与心理层面的考量:奠定统治基础,瓦解敌方士气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斗争的延伸。攻打城池,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心理意味。

确立统治合法性与秩序。 占领一座城池,意味着对该地居民的统治权的确立。古时候,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领土的实际控制。通过攻占城池,新政权可以开始在当地征税、征兵、颁布法律,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如果只是在野外击败了敌方军队,但没有实际控制的城池作为统治基础,那么即便军事上胜利了,也可能只是短暂的,难以巩固。
瓦解敌方抵抗意志。 每攻下一座城池,对于敌方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心理上的挫败。特别是那些曾经坚守的城池最终陷落,会极大地动摇敌方军民的抵抗意志,让他们感到绝望,认为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反之,对己方而言,一座座胜利的城池则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增强作战的信心。
争夺资源与民心。 城池往往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占领城池意味着获得了该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包括税收、劳动力、农产品等。这些资源对于维持长期的战争至 বলল 至关重要。同时,控制了城池,也就间接获得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争夺民心,争取更多当地居民的支持。

三、 技术与后勤的现实束缚:无法一蹴而就的攻坚战

古代战争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使得“闪电战”式的快速席卷式进攻几乎不可能。

攻城技术与防御工事的博弈。 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往往非常坚固,有高大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坚固的城门,还有守军的箭矢、滚石、檑木等防御手段。攻城需要专门的攻城器械,如云梯、冲车、投石机、攻城塔等,而这些器械的制作、运输、使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即便如此,攻城战的伤亡率也常常远高于野战。一座城池的攻防,往往是一场持久战的消耗。
后勤补给的瓶颈。 如前所述,古代的交通不便,军队的粮食、军械、弹药、医疗用品等补给,都需要缓慢地运输。一支大军如果没有可靠的补给线,根本无法长时间作战。攻占一座城池,才能为下一阶段的进攻提供一个相对稳固的补给基地。如果军队缺乏后勤保障,贸然深入敌境,一旦补给被切断,很容易全军覆没。
信息传递与指挥的局限。 古代通讯主要依靠信使,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被截获。指挥官无法像现代一样实时掌握全局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因此,每一次军事行动都需要更精细的计划和更周密的部署。逐个攻占城池,可以使军队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推进,每一步都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和后勤保障计划。

四、 历史与文化的选择:战争形态的演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古代战争的形态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

从游牧到定居的文化影响。 对于一些游牧民族而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掠夺性的打击,而非占领土地和城池。但对于农耕文明为主的王国来说,土地和定居点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城池正是这些资源的集中体现。
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各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比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攻城。而是强调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外交、心理战等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如果必须攻城,则也要讲究策略,而非蛮干。

总结一下:

古代打仗之所以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是军事战略、政治目标、技术能力、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 “以点带面、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的战争模式。每一座城池的攻占,都不仅是一场军事的胜利,更是战略格局的重塑、统治的延伸,以及对敌方意志的进一步摧毁。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务实、最有效,也是最能巩固战争成果的策略选择。它就像在棋盘上,一步步地吃掉对方的关键棋子,最终将死对方的“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说这个城市是攻打某某城的必经之路,或某某城的屏障,直接绕过去不行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一、战略层面: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
  • 回答
    当然,古代战场上,十几万人的规模作战,摆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优势、统一指挥、保持阵型以及降低混乱程度。 十几万人作战为什么要摆阵?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如果毫无章法地涌上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阵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阵.............
  • 回答
    切·格瓦拉在1965年离开古巴,选择踏上新的征程去非洲,尤其是刚果,进行游击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古巴革命的现状、切·格瓦拉的个人信念以及他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古巴革命的国内发展和切·格瓦拉的角色定位。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切·.............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