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打仗,防守一方为何要出城打?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

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

一、战略层面:

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避免长期消耗: 被围困的城市,即使城墙坚固,长期下去也会面临粮草耗尽、水源枯竭、士气低落等问题。出城作战,哪怕风险很大,也能打破僵局,争取一线生机。
切断敌方补给: 如果敌军是远道而来,其补给线可能比较长且脆弱。防守方出城作战,可以尝试攻击敌方的粮道或增援部队,从而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甚至迫使其撤退。
联合外部援军: 如果有援军即将到达,守城方出城作战可以吸引敌军注意力,为援军争取集结和进入战场的时间,甚至可以在敌军主力被牵制时,与援军形成夹击之势。
利用敌人弱点: 有时敌军在围城过程中会露出某些破绽,例如兵力分散、营地设防松懈、士气不高(尤其是在长途跋涉或初次交锋后)。守城方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进行突袭,打乱敌军部署。

2. 削弱敌军有生力量,避免决战:
消耗战术: 直接让敌人攻城,守城方会付出极大的代价。通过主动出击,在城外相对开阔的地形进行战斗,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守城方训练有素的士兵,发挥其战术优势,消耗敌军的兵力,避免在攻城战这种对守城方极为不利的消耗战中与敌军正面硬碰硬。
骑兵优势: 如果守城方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城外开阔的地形更能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骑兵可以在攻城方主力未完全展开或有所疏忽时进行侧翼突击或迂回包抄,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战术层面:

1. 利用地形优势:
选择有利战场: 守城方可以根据自身兵种特点和地形,选择有利于己方作战的地点出城迎击。例如,在有丘陵、河流、森林或狭窄地带的地方设伏,利用地形限制敌军的展开和兵力优势,制造局部兵力上的优势。
避免不利地形: 相反,如果敌军占据了某个关键高地或有利地形,守城方如果无法夺回,出城与之争夺则会更加困难。但如果敌军离开有利地形进行追击或扩张,守城方则有机会在其行进过程中或集结不全时进行打击。

2. 伏击与突袭:
奇兵制胜: 出城作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伏击。守城方可以秘密集结一支精锐部队,从城中多处出击,或利用隐蔽的通道(如暗道)突然出现在敌军侧翼或后方,造成敌军的混乱和恐慌,迅速消灭部分敌军,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夜袭或拂晓突袭: 在敌军最放松警惕的时候,如深夜或黎明前进行突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突然性,减少自身伤亡,并有效打击敌军。

3. 诱敌深入与反击:
假装撤退: 有时守城方会假装怯战,故意在城门附近示弱,引诱敌军压上,待敌军部分兵力进入射程或包围圈后,再突然发动反击。
诱敌追击: 如果敌军的攻势并非势如破竹,守城方可能会选择出城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然后佯装不敌而撤退,引诱敌军不加戒备地追击。当敌军拉长战线或露出破绽时,守城方主力则会突然杀出,进行围歼。

三、士气与政治层面:

1. 鼓舞士气,展现决心:
“背水一战”的决心: 被围困的守城方士气容易低落。主动出击可以展现守城方不屈不挠的决心,振奋城中将士和平民的士气,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抵抗意志。
“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误区: 有时守城将领过于保守,导致敌人围而不攻,或者缓慢蚕食,反而让局面更加被动。果断出击,即使失败,也比坐以待毙要好得多,更能赢得士兵的尊敬。

2. 政治宣传与对外影响:
展示实力: 主动出城作战并取得胜利,是向周边地区或盟友展示自己军事实力和抵抗决心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争取外部支持或威慑潜在的敌人。
避免被动政治局面: 如果守城方一直被动挨打,可能会给外界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不利于长期战略。

四、后勤与兵力结构层面:

1. 守城物资有限:
粮食、水源和箭矢: 城市的人口众多,长期围困会迅速消耗有限的粮食和水源。箭矢等消耗品也需要补充。出城作战如果能获取敌方物资或解除围困,将极大缓解后勤压力。

2. 兵员素质的发挥:
精锐部队的价值: 如果守城方拥有大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将其长期困在城内发挥不出其最大效用。利用城外开阔地带或特定地形,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
对付敌军主力: 如果敌军主力并非围城,而是进行大规模的野战,守城方就不能回避,而必须出城与之决战。

总结来说,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决策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判断。这通常意味着:

有必胜的把握或至少是较大的胜算: 不是盲目冲出城去送死。
被围困的处境非常不利,必须冒险一搏: 留守下去的代价可能比出击更大。
抓住了敌军的某个关键弱点: 例如补给线、士气、兵力部署上的疏忽。
能够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能够发挥己方的兵种优势或地形优势。

当然,出城作战风险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导致城池不战自破。因此,古代将领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有守城方主动出击的影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像踢足球,你可以摆铁桶阵,也可以打对攻。一般来说只有弱队对上强队,明知道自己硬实力不如对方才会排10-0-0阵型,但即便这样输球的概率还是很大的,顶多保持不败,运气再好点趁对手不备偷一个赢了那也是侥幸。可见防守并不是什么好。

打仗也一样,守城这回事要分情况讨论。

第一,敌人兵力远胜于我,或是战力太强机动战根本打不过,而自己这边恰好城高池深,占据了地利优势,才会依托城池之险固守。

这种情况下,守城是权宜之计,靠地利暂时延缓对方的进攻,以拖待变,等待援军到来。等不到援军,守得再精彩最后也是死路一条。

第二,敌人兵力远胜于我,根本打不过,自己的城防工事又很烂的话,那最优解是弃城撤退,不然守在原地等死,想当马谡么?还不如保存点有生力量。

第三,你手下兵多将广,实力与敌人相当,这种时候就由不得你了,必须出战迎敌。如果你故意避战不出,只想龟缩防守,那背后朝廷里参你的折子绝对能把你淹死,说你胆小如鼠,畏敌如虎,图谋不轨;手下的将士也会不服,三天两头在你面前请命出击,最后逼得你只能出城,不然就等着被撤职查办吧。

战争都是要消耗国家资源的,拖得越久对国力的损耗就越大,打不过的情况下守城那是迫不得已,还算情有可原;打得过有能力出战的情况下不正面交锋争取速战速决,反而龟缩不出,无意义地消耗国家资源,请问你是想干嘛?保存实力准备通敌谋反么?哪个皇帝能容你这么干啊?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见的战争都是假的。把你放在真正的战场上,你估计问不出这样的话来。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纸面上告诉你残酷你可能不理解,下面我简单的告诉你为什么说它很残酷。

你认为的战争是一群人守着城池,进攻方来攻打,双方头上开始冒数字,进攻方一天冒个-500,防守方有优势,一天冒个-100,或者-50,于是你得出结论,防守好呀,为什么要出城呀。


实际上,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人愿意当防守方。防守方所有的所谓“优势”,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牺牲之上的。

你的所有部队都放城里了,城池才多大一点,城外你还要不要管?如果敌军来了,你的官员、军队全部都龟缩到城内了,那也好办,人家直接把所有财物和人员全部打包带走。你出来后吃啥?你的手下吃啥?你的百姓吃啥?敌人明年继续来,你还龟不龟?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我二十钟,人家路走熟了以后过来连物资准备都省了,直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扫荡,你这是资敌吧。

你要说坚壁清野,说起来多么简单呀,但什么叫坚壁清野?坚壁清野就是把自己城外的百姓都抢光杀光,让敌人抢无可抢。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出这种事情的。

就算你心黑,你下令实行三光政策,你的手下不见得都那么心黑,你的士兵呢,他们会怎么想。大部分士兵的家人都在城外,你这仗还怎么打?

打仗不是目的,目的是守卫一方。古时候打仗,地方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人们觉得你可靠的时候,你会得到更多的支援,而如果人们认为你不可靠了,你会成为众矢之的。城外不仅仅有穷人,也有地主们的土地和产业,如果你只会当乌龟,当地会有人支持你吗?恐怕敌人的檄文一传来,你这边就纷纷投降了吧。

另外,从纯军事上看,一味守城也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坚守的地方都是一些军事价值较高的地方,并不是每一座城池都有坚守的价值。大多数城池敌人根本不会强攻,你爱守就守吧,敌人直接绕开你集中力量去攻打要点,等要点打下来之后再关门打狗,你能守多久?

就算是守城,其实也绝对不是龟缩城内一点也不敢出城。城池之中缺少很多生活资料,所以守城一般是依托城池建立防御圈,简而言之还是需要在城外打仗的,坚守孤城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情,不见得就比出城决战更简单。

user avatar

我虽然不是最专业的古代冷兵器研究学者。

但是我还算是有点研究。

古代打仗,坚守城池的案例,非常多。

出城野战和敌人死磕的案例也非常多。

为什么会有出城野战的案例呢?

我大概捋一捋思路。

跟很多硬性条件和后天条件都有关系。

我们先拿几个防守成功的案例来分析一下。

曹仁坚守襄樊

郝昭坚守陈仓

韦孝宽玉璧之战


曹仁坚守襄樊

如果没有外围大部队不断的支援,没有东吴背刺,怎么守都是守不住。

但是在于禁和徐晃支援之前,曹仁手上这么点兵力,肯定是不够关二哥喝一壶的。

妥妥的不能出城打野。

而且襄阳樊城,这两座城池非常坚固,城墙也高。

属于易守难攻的要塞。


郝昭坚守陈仓

公元229年年初,诸葛亮为了响应陆逊石亭之战大捷,带了大军攻打陈仓。

魏将郝昭以千余之兵拒守诸葛亮数万大军,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因粮尽而乘机退兵。

郝昭手上这点兵力,肯定也是没资格出城野战,出去就是白送。

而且陈仓,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以祁山之败为戒,以后一定从陈仓兵,于是让将军郝昭、王生等驻守陈仓,修建城池。


韦孝宽玉璧之战

这次防守战,打的是相当漂亮,无所不用其极。

最牛的是后面还成功反杀。

韦孝宽打出了逆天战绩。

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率领20万大军对西魏发动进攻,旨在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

但是被韦孝宽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高欢攻城的办法很简单,堆土山。

而且这一招很实用,也很难破。

韦孝宽就在城内用木头构筑更高的瞭望塔,做了大量防御器械,日夜监视,严防死守。

高欢又断水,但是没起到作用。

挖地道,也被反杀,不是烧死就是活埋。

反正高欢和韦孝宽双方用尽了各种计策来攻城和防守,可以说对未来攻城和防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完全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攻城和守城的案例。


在兵力悬殊,城池坚固,又有外援的情况下,没谁出城作战。

但是历史上还是有这样的猛将,即便兵力悬殊,没有外援,也一样敢于出城作战。


张巡守睢阳之战

可能很多人对张巡不是很了解。

杀妾取肉,犒赏将士。

张巡守睢阳,7千打18万。

出城野战,放谁那,都不会这样做。

除非脑子瓦特了。

但是张巡不一样,估计他穿特步的。

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

张巡带领残部退至睢阳。

组织兵马北上抗击叛军,杀敌万余。

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

张巡接任主帅后,扫清内部叛将。

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大胜。

之后,叛军又睢阳围成铁桶一般,张巡、许远与叛军发生了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人,坚守10月之久。

城内能吃的活物和死物都吃光了,老鼠,麻雀,树皮,纸张,皮甲,最后开始吃人。

张巡先杀爱妾,许远杀奴仆,最后杀城中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被俘后,誓死不降。

张巡于是与姚訚、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如果不是张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立马灭亡了,后面也就没有宋朝,而是燕朝了。


出城野战,不是不可以。

拒城坚守,也有利有弊。

如果是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吃有喝,城池坚固,防守器械充足,兵强马壮。

即便兵力悬殊,也不怕。

完全可以严防死守以逸待劳。


如果实力相当,突然被袭击,没有做到坚壁清野,这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下,有没有能力和勇气出城干死对方了。

否则,攻城的人选择围而不攻,守城一方也只有等死的命。

因为攻城有很多选择,并不是一定要派兵爬城墙和守城的人死磕。

可以先谈判,诱敌,围城,切断水源,切断补给,围点打援。

实在不行了,就攻城。


明朝有一场著名的守城战,北京保卫战,

是于谦于大爷率领残兵败将和一群三流部队打的防守战。

于谦就是让部队出城,和城墙上的部队联合防守,来对抗瓦剌大将也先的部队。

要知道,明英宗可是被俘了。

明朝一线部队20万大军都被也先打残打死打光了。

北京城内的土豪和大官都带着钱财跑路了。

于大爷让三流部队出城与刚刚打赢了一流部队的瓦剌大军打仗,这是真的心大。

敢赌。

于大爷接手后,就先把城内的后勤给搞定了,征集了几百万石粮食,够北京军民吃一年。

再从南京调集了大量武器和铠甲,还让人到土木堡回收了很多武器装备。

又发动了很多百姓参与防守。

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未完待续……


咱接着说守城。

还有一种情况,是守不住,也不会有外援,还得活命的情况,又打不过,只能逃命。

例如刘备的逃亡生涯。

刘备有两次经典的逃亡战。

一次是徐州,一次是荆州。

徐州之战,衣带诏暴露,刘备背刺曹操,袭斩徐州刺史车胄,站袁绍一头,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

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攻打刘备。

袁绍又装病不来救援。

刘备这打不过也守不住,只能逃命。

丢了关羽,老婆,逃到邺城。


荆州逃亡,也是十分仓促。

刘琮不战而降,更重要的是投降也没通知刘备。

等刘备知道曹操要来的时候,啥准备都来不及了,只能弃城逃跑。

刘备再次丢下妻儿逃跑。


在没有足够准备,也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不管是守城,还是野战,都是死路一条。

没有任何意义。

咱们再回到题目中问题。

直接守城不好吗?攻城死伤最严重,先利用城墙大量消耗敌人,万一城墙被攻破,守城方再指挥主力部队去打击敌人,可以吗?

看完以上的案例,想据城坚守,还是需要很多先天条件。

例如,有足够的粮草军械等资源,有足够的兵马,有优秀的指挥将领,有坚定的信心,有强有力的外援,有坚固的城池,有情报,有足够的时间坚壁清野。

总的来说,粮草,兵马,城池,指挥,外援,信心,缺了一两项,就很难坚守。

例如吕蒙白衣过江轻易拿下江陵,成功背刺关羽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江陵粮草不足,兵马不足,没有足够优秀的将领指挥,情报系统瘫痪,又被偷袭,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没有坚壁清野,不知道关二爷是死是活,糜芳也没有坚定的信心。

即便江陵是关二爷构筑的坚固堡垒,糜芳博士仁也没意思一下反抗一下,就把裤子给脱了。

关二爷直接菊花不保。


我再说一下攻城吧。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受影视剧的影响,对于攻城的认知太片面。

古代攻城,并不像影视剧那样。

攻城方的军营,一般都是驻扎在距离城池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而且是分散开来。

将城池包围起来。

有可能是围三缺一,也有可能围点打援。

而且能不用人去攻城的方式拿下城池,是进攻方的首选策略。

劝降,围而不攻,断水断粮,威慑。

敌人油盐不进的时候,才会武力解决。


而守城方,不管打得过打不过,有没有实力打,能不能守住,因素都非常多。

user avatar

很简单,为了削弱敌人的攻城力量。


最经典的就是在城墙上修暗门,在敌人阵型出现混乱的时候(例如刚攻破城门)杀出去,把敌人的阵型彻底打乱,只需少量兵力也能造成大量杀伤。


最常见的是出城去袭击破坏敌人的攻城兵器,在火炮出现前攻城兵器的射程有限必须离城很近,而且攻城兵器的修造要花的时间很长,你一直死守人家可以一直拿投石机什么的砸你嘛。

你想拿城墙消耗敌人,也得敌人肯一直强攻才行;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攻城方都是围而不攻(或者修远程攻城兵器砸你),等你断粮。


最必要的是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出城与敌人依城而战,因为城墙上能施展开的兵力有限(你堆太多兵没用),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就应该出城与敌人交战(例如半夜偷袭敌营让敌人不得安生),一直被堵在城里对士气的影响是很大的。

为什么守城方能以少打多?因为城池和城里的建筑物以及堡垒限制了敌人兵力的展开,例如说你有十万大军但城门最多就十人并排进去,你进去以后里面的街道也被守城方设置了各种障碍物等等。

反过来,你有十万守城大军但是不出击,那敌人完全可以只留几万人盯着你,剩下的军队去干别的任务(例如说明朝的庚戌之变,城里的明军比城外的蒙古军多,但因为守城方不敢出战,导致京郊地区惨遭蒙古军劫掠)。

user avatar
  • 一场合格的攻城战,在围城之初就建立工程器械,约三个月完成。
始修车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 同时派出细作,探知城中虚实。
故兵向城,必先使谍者求知城中之粮数。
  • 分兵断粮道,在敌军退路设下埋伏,阻断敌军与外界的联系。
断其粮道而守其归路,使外交不得相救也。
  • 根据城内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人多粮少则围之,人少粮多则攻之。
计人为费,粮多而人少,则攻而勿围;粮少而人多,则围而勿攻也。此所谓或攻或围者。
  • 根据自身及外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我强彼弱则缓图;彼我均势,外有强援,当以急攻。
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虑腹背之患者,须急攻之,以速其利。如我强彼弱,外无寇援,力足以制者,当羁縻守之,以待其弊。
  • 围城时,离城三百步开外,敌人箭矢无法命中。
围兵必去城三百步外,则弓矢不及,奸伪不通,贼出突围,势力已困。
  • 想从一方面攻城,则先四面同时骚扰,让敌人无法做出充足准备。
欲攻其一面,则四面挠之,使敌不知所备。
  • 攻城时,上云梯察看城内情况。
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大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以窥城中,故曰云梯。
  • 用火车,焚烧城门。
火车,以车轮车中为炉,上施镬,满盛以油,炽炭火爨,令沸,仍四面积薪,推至城门楼下,纵火而去。敌必下水沃之,油得水,则焰益高,则楼可燔也。
  • 用头车,百步之内矢石进攻守城兵。
先于百步内,以矢石击当面守城人,使不能立,乃自壕外进车。
  • 头车抵达城门,便开始挖地道。
凡攻城者,使头车抵城,凿城为地道。每开至尺余,便施横地伏,立排沙柱,架罨梁,防城土下摧。
  • 在地道中放入易燃物,焚烧。
火叉,以铁为两歧。凡攻城将透,积薪草、松明、麻迅(音诜)于地道中,加以膏油,纵火焚城,续之令不灭,则施四物以备用。烧之三日,其城自摧。

  • 守城不在于防御设施和粮草充足,而在于运筹帷幄,让敌人无法下手。
故善守者,敌不知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百变。
  • 守城方出城打野战是常事,兵形式无常,出奇方可制胜。(孙权:MMP)
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谋彼师,或屡出以疲彼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

建安二十年八月(215年),孙权号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在还未形成包围圈的时候。魏方张辽率军打突袭战,野战,大胜。此战最重要的目的是“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属于出奇制胜。随后孙权撤退时,张辽率军追击,也同属于出奇制胜。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之所以要出城迎战,其原因十分复杂,并非单一决定,而是基于多种战略、战术、地理、后勤以及士气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地说,守城方并非总是被动挨打,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更明智的选择。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防守一方出城作战的原因:一、战略层面:1. 打破围困,争取主动: .............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雷达、卫星预警,甚至连个电话都不通。那时候,打仗就像是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博弈,而预警,更是生死攸关的环节。怎么做到?那可就得靠一整套体系,而且得把各方面的智慧都用上。首先,最基础的预警,还是得靠眼睛和耳朵。 斥候侦察(放哨):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式。古代军队会派出专门.............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前排士兵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是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他们是肉盾,是第一道防线,面对敌人的刀剑、箭雨,甚至冲锋的骑兵,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如何安抚和激励这群最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士,是古代将领们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好干”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一、物质层面.............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打仗,这可不是一句“冲啊!”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儿,背后牵扯的钱财,那真叫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为啥?咱们掰扯掰扯。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生存的基础,更是钱的第一个大头。你想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得吃啥?得喝啥?这可不是让你在家扒拉两口剩菜就能应付的。 军粮: 大.............
  • 回答
    古代打仗,敌人从后方出现那可真是最让人头疼,最容易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不是瞎说,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战争跟现在不一样,信息传递慢如蜗牛,战场指挥高度依赖前线的视线和声音。你前头打得热火朝天,锣鼓喧天,士兵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跟眼前的敌人搏杀,士气也全在前线。这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都陷落是否等同于国家或朝代灭亡?简单来说,不一定。 虽然国都的陷落往往是国家走向灭亡的强烈信号,甚至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并非总是如此绝对。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1. 国都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都在一个国家中扮.............
  • 回答
    古代打仗缺粮,这可不是一句“打仗就要饿肚子”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的是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后勤运输,再到军事策略本身,层层叠叠的挑战。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多么依赖“天”和“地”。不像现在有化肥、有大型机械,那时候种地靠的是人力、牛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天爷的脸色。一点点.............
  • 回答
    说起古代打仗的“鸣锣收兵”,这可不是简单的敲锣打鼓叫士兵回家吃饭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这套规矩,既是战场上的信号,也是一种约束和指挥的艺术,背后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首先,咱们得明白“鸣锣收兵”的 目的。打仗这事儿,一旦开打了,那就是生死搏杀,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士兵们都是在激烈的厮杀中,.............
  • 回答
    古代战场,几万精锐弓手,这景象光是想想就足够令人震撼。他们就像一片张弓搭箭的乌云,一旦爆发,声势何其浩大!那么,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就能达到“无敌”的地步呢?这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精锐弓手”。这可不是街头卖艺的那些人。古代的精锐弓手,那都是经过常年累月、严苛训练的战士。他们的基本功.............
  • 回答
    古代打仗,布阵当然有用,而且是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什么后人杜撰出来的花架子,而是历经无数场血与火的洗礼,总结出来的实用战术。你想象一下,战场那是千军万马,马蹄滚滚,喊杀震天,如果士兵们像一群没头苍蝇一样乱哄哄地冲上去,那结果是什么?不就是被对方的阵型碾压,然后溃不成军吗?布阵,说白了就是对军队进行有组.............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有一套明确的、公开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宣战理由”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们不找理由。实际上,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也要给自己发动战争寻找一个“正当性”的借口。这种“理由”的寻找,更多的是为了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上说服国内民众、安抚潜在的反对者,并争取某.............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