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打仗的阵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

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

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织与协调: 在混乱的战场上,阵型是士兵们行动的“骨架”,能够将分散的个体整合成有组织的整体,确保号令传达顺畅,部队协同作战。
发挥兵种优势: 不同兵种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阵型能够将优势兵种置于最有利的位置,最大化其战斗力,同时也能保护相对脆弱的兵种。
抵御敌人攻击: 强大的阵型能够形成坚固的防线,有效抵挡敌人的冲击,减少己方伤亡。
攻击与推进: 有效的阵型能够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突破敌阵,扩大战果。
士气鼓舞: 整齐划一、严谨有力的阵型能够极大地鼓舞己方士气,同时对敌方造成心理压力。

二、 阵型对战斗力的影响:

单兵作战能力 vs. 集体作战能力: 古代战场不像现代战争那样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高度依赖集体的力量。一个训练有素的阵型,能够让普通士兵发挥出远超个人能力的影响力。例如,长矛兵密集组成的“矛阵”,能够有效地对骑兵造成杀伤,这是单个矛兵无法做到的。
攻防转换的效率: 优秀的阵型设计能够使部队在进攻和防御之间快速切换。例如,从进攻的密集队形转为防御的圆阵或方阵,能够迅速应对敌方突袭。
应对不同敌情的能力: 不同的敌情需要不同的阵型。面对强大的骑兵冲击,需要能够承受冲锋的密集步兵阵;面对密集的弓箭手,则需要能够有效防护的阵型。阵型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决定战斗力的关键。
消耗战中的优势: 在长时间的拉锯战或消耗战中,阵型的稳定性和韧性至关重要。一个能够有效补充兵员、减少伤亡的阵型,能够帮助一方在消耗战中占据上风。

三、 不同兵种与阵型的配合:

古代战场通常是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的。阵型是实现这种协同的关键。

步兵: 是军队的基石,其阵型最为多样化。
方阵: 简单易守,适合防御,但机动性较差。
锥形阵(鱼鳞阵): 突出前方,利于突破和冲击,但两翼容易受到攻击。
雁形阵: 呈人字形排列,机动性较好,攻击时可以迅速展开。
圆阵: 形成环状防御,不易被突破,适合野战和围攻。
密集队形: 如“墙式”阵型,利用盾牌和长矛形成严密的防御墙,有效抵御骑兵。
骑兵: 以机动性和冲击力见长,其阵型也强调速度和突破。
横队: 适合冲击和侧翼包抄。
纵队: 适合正面冲击,形成强大的突破点。
分散队形: 适合侦察、骚扰和追击。
弓弩兵: 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射击,但又需要步兵保护。
集中阵列: 集中火力,形成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但容易被敌方近身。
混合阵列: 将弓弩兵放置在步兵阵型中间或后方,利用步兵的保护进行射击。
战车: 在早期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阵型往往围绕战车的冲锋和火力优势展开。

四、 阵型的战术应用:

阵型不仅仅是士兵的站位,更是实现各种战术的关键。

诱敌深入: 利用薄弱的阵型诱使敌人追击,然后在预设的地点利用主力部队的强大阵型进行反击。
分割包围: 通过迂回包抄或利用阵型变化,将敌军分割开来,然后各个击破。
侧翼攻击: 利用机动性强的部队(如骑兵)从敌军侧翼发起攻击,打乱敌阵。
正面突破: 利用密集、冲击力强的步兵或骑兵阵型,在敌方阵线上撕开缺口。
伏兵战术: 隐藏部分部队,以预设阵型对进入伏击圈的敌军进行突袭。
心理战: 雄壮威武的阵型能够震慑敌军,如“长蛇阵”、“偃月阵”等,都带有一定的心理威慑作用。

五、 影响阵型效果的因素:

虽然阵型很重要,但其效果并非绝对,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士兵的训练水平: 再好的阵型,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士兵们也无法熟练掌握和执行。纪律性、配合度是阵型能否发挥威力的基础。
将领的指挥能力: 将领能否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地调整阵型,下达准确的命令,是阵型发挥作用的关键。
地形地貌: 山地、森林、河流等地形都会影响阵型的展开和机动性。例如,在狭窄的山谷中,展开大规模的骑兵阵是不可能的。
士气和意志: 士兵的士气高昂,意志坚定,即使在不利的阵型下也能奋勇作战。反之,士气低落,阵型再好也容易溃散。
兵器装备: 兵器的类型和质量也会影响阵型的设计。例如,拥有大量弓弩的部队需要不同的阵型来配合其火力输出。
天气状况: 雨雪、大雾等天气会影响士兵的视野和行动,进而影响阵型的执行。

六、 历史上的经典阵型及其重要性:

古希腊的方阵(Phalanx): 以密集的长矛和盾牌组成的方阵,是希腊城邦军队的标志,极大地增强了步兵的防御和冲击力,在希波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马军团的队列: 罗马军团的阵型变化多端,如“龟甲阵”(Testudo),能够有效地抵御远程攻击,其严密的组织和强大的纪律性使其成为古代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中国古代的阵法: 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都详细论述了各种阵法,如八阵图、钩镰阵、圆阵等,强调了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阵型的重要性。例如,诸葛亮的八阵图,据说威力无穷,能够困住敌人。唐朝的陌刀阵,威力巨大,能够击溃骑兵。

结论:

总而言之,古代打仗的阵型极其重要。它不仅仅是士兵的排列方式,更是军队组织、兵种协同、战术执行、士气鼓舞的关键载体。一个严谨、灵活、适合战场情况的阵型,能够极大地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增加获胜的几率。虽然它不是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但没有一个优秀的阵型,即使拥有再好的将领和士兵,也很难在残酷的古代战场上取得胜利。阵型是古代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月10号更新一张基佬方阵图,小伙伴们好热情,谢谢点赞,等我这几天加完班,再来填坑

看到这个问题,我忽然想起还有个半年前的坑。

再填一填搬运一发

uestion/22993399/answer/52575148

多图预警,手绘福利,我是一个灵魂画师。

简述一下阵型的发展历史。

波斯战车当个封面。

前言

英法联军炮轰蒙古骑兵的场景已经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典画面。不过要说起1000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就有带着几百人杀退几万农民军的战绩,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是吹牛逼,然而如果理解了军阵真正的意义,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枪炮打土著才能开启无双模式。

让我们慢慢说起吧,受影视剧和游戏的影响,提起古代的战争,很多人想起的是一种上帝视角。

这样的画面看多了,是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声为了部落~~~小弟们就冲上去把敌人砍成了肉渣?

然而,小弟们把看到的画面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

要是真这么喊了,结果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去食堂打饭,要排队,让小弟去砍人,也必须按照基本法,要排队:

这样感觉好多了。

阵法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两条线来讲,一个是基本的阵型,按哪种方式排队,各兵种如何站位,兵种间怎样配合,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态取决于武器的发展,按照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阵型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战车时代、步兵时代、骑兵时代、各兵种都发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时代、直至火器时代。

另一条线是偷袭,包抄的方法,这是“奇道”,奇道没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托于“正道”,是对“正道"的运用和发挥,所谓"以正合,以奇胜”--这个我会结合一些战例来讲。

正文开始

第一章、隆隆 战歌

遥远的上古时期,战争的画面就类似于古惑仔打群架,而打破这个局面的第一件大杀器叫做战车。这是一部西周战车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古惑仔们面对咣当咣当冲来的这货,是怎样一幅绝望的光景,战车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亚述,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样子,天朝最早有确定证据的战车则是在商朝出现的。

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战争形式的改变,在战车最初出现时,只是做为一种超级古惑仔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战车还有其他的用法,到了商朝的末期,最早的阵型出现在了天朝的军队里,也就是这样

喂,这不就是随便分了三块吗!

不不不,请仔细观察,这不是普通的三块!这三个方块采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自带BGM和主角光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军队不是古惑了,而是正名为“三师”。

从这往后,军队里开始有了编制和上下级,有了“乘”的作战单位,老大在指挥的时候不再是一句为了部落~而是左军给我唱支歌,右军给我跳个舞,中军给我上,干丫的。军队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传达下去,古惑仔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是属于轰隆隆战车的。至于这三块有什么卵用,请脑补: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中间的给我上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右边的从右边打他侧面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左边的顶不住了哇,往后退点,中间的给他点压力

甲:小的们给我上,哎呀,左边情况好像不太妙,小的们,撤。右边你们撤啥,小的们给我上,左边你怎么又上去了,小的们,撤。。。

春秋时期,战车战法在天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出现了更完善的阵型

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鳞阵,在此之前,一般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有了此阵,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这个就是了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

但这时的战法仍然很死板,大约是这样的,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中间,差点的放在两侧,然后

大家都是赵老爷,赵老爷是文化人,我们打架的时候也要讲道理~~~

但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不走寻常路的同学终于出现了,抱歉答主已经忘记这位同学叫啥名了,好像是郑国的,就当他叫郑老大吧,郑老兄是这么打仗的


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左右,比中军突出一段距离,两军交接时,精锐部队和对方的左右两军先接战,对方的左右都是质量较次的部队,很快就被突破,这时中军接战,左右精锐扫清对方后从侧面包围,对方中军精锐也被强势围观。这个围观阵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雁行阵。

(画外音,我勒个擦,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这游戏不是这样玩的呀~~~素质太差了)

这场战斗在世界史上首开了战阵中撩阴腿的先河,也确立了“奇道”的第一条基本法--取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我不需要在阵型的每个地方都取得优势,我只需要在你的阵型上开个口子,然后围观你。在此战之后春秋各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扫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证天朝耍流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他方面还有些落后的时期就已经在撩阴腿上大踏步前进并形成了成套的理论。。。

孙子兵法就记载了当时的十种阵型“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锐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阵型使用的原则就是针对对方阵型的弱点处(侧翼、后方)进行突破,突破后扩大战果。如锐阵就是将队伍排成三角形,以强化突破力为目的,圆阵则是造成一种没有侧翼和后方的状态,钩形阵则是以迂回包抄为主。

这套理论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局限于野战军阵了,最终被孙武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在进攻楚国时,不再直面楚国兵锋,而是率吴国军队直接进入楚国国境内游击,打击对方后方。100年后,亚历山大在战争中也开始使用迂回包抄,300年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使用了同孙武一样的战略对付罗马,从此正式开启了西方的撩阴腿战法。

随着人类的战争越来越不讲道理,比武式的战车战法也开始显示出各种弊端--只有在开阔的平原,双方约定好地点和战斗规则,才能发挥效用。于是,另一次革命开始了。

第二章、死亡之墙

还记得鱼鳞中间的小圈圈吗,他们进化成了新的大杀器,重装步兵,开启了古代战争的第二个时代:

瞅啥,没见过基佬啊!

重装步兵的战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阵,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墙,抵抗战车的冲击力,在步兵的时代,战车仍然威力十足,但战车毕竟是高富帅的终极武器,能有几百乘已经算是大国,而且使用环境十分局限,如果对方不讲道理,从侧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冲冲冲的战车就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

马其顿重步兵,使用长枪排成一都刺墙,碾压前进路上的一切敌人


从此战车从战场主宰降到了高级兵种的级别。希波战争中,训练有素的希腊重装步兵凭借整齐的队列,以铁枪、木盾和血肉组成了一堵死亡之墙,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数倍于已的敌人。后期的马其顿更是凭此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古典时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国。

天朝的步兵时代紧随其后,进入战国后,各国的战争从理中客的不准吐脏话变成了唾沫乱飞的撕逼大战,各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步兵力量


秦朝统一全国时,这种战法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兵马俑就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完善的重步兵军阵

左中军和将军阵分别是挖出来的123号坑,右军是我脑补

左右军以着甲的弩手为主,估计是远近程兼顾的兵种,中军前方布置不着甲的弩手,后方则是战车和重步兵的混编阵列。远程兵种形成一个U字型,这种阵型比较适合弓弩集中火力,侧面同时布置了一些轻装的战车和骑射手,可以利用机动优势袭扰对方侧翼,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就在同一时代,西方也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和东方类似的军阵,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了撩阴腿,其原则和天朝类似,由于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初级的骑兵,撩阴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这个时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战略的撕逼中,没有什么特别的野战战术,所以我这里讲两个西方的战例来展现下加入了骑兵的田忌赛马。首先是迦太基和罗马的一场著名战斗,迦太基的指挥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拔,此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

意大利的汉尼拔,继承了郑老大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

两翼放置骑兵,机动性强于郑老大的战车和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

再来看一个比罗欢乐的,汉尼拔智商碾压罗马军。

汉尼拔在翻跃阿尔卑斯之后,进入了意大利北部山区,罗马军团奉命拦截,而汉尼拔略施小计,从布防的缺口钻了进去,罗马军心中一慌,赶紧去追,这时汉尼拔在罗马所修的大道上大摇大摆的走着,罗马军就要追上时他走到了一个山坡处,拐角后往坡上一缩,罗马军在路上继续急匆匆的追赶,然后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

德玛西亚!


第三章、金戈铁马

在上一个时代,骑兵的效用还有很多限制,刚才的战例中,骑兵都是起到一种袭扰包抄,冲破缺口括大战果的作用,由于没有马蹬,步兵时代的骑兵大多是这样的:

天朝的骑兵是跟游牧民族学来的,也就是胡服骑射。最早的骑兵以弓弩为主要武器,由于马背上相当不稳定,骑射手的射程实际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亚历山大的军队中很超前的使用骑兵进行近战,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无法冲击步兵的正面。

虽然最早使用近战骑兵的是西方,但是东方后来者居上,在公元4世纪左右贡献出一项改变了世界的发明,那就是马蹬。骑兵由此进化为新的大杀器。

(北魏铁罐头图坑位)

通常的印象里,铁罐头总是出现在欧洲的战场上,东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天朝的电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铁罐头出现在西亚,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战斗力的,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战场上。

重骑兵对步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而这时要克制重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拿重骑兵与之对冲,所以这个时期的战法十分的简单粗暴

(圣殿骑士团图坑位)

但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可以限制重骑兵的利器,那就是

于是撩阴腿再次上线,公元5世纪,南朝宋军沿黄河一路北上长安,途中北魏数万重骑尾随宋军,宋军沿河摆开阵式,用战车档在阵前,弓弩手躲在车后,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来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骑见之大笑,表示你们一群渣渣,冲~~~

这时宋军弓弩齐发

魏军阵前骑兵开始被射倒,挡住了后面骑兵前进的路线,同时又配合战车挡路,一时间前后践踏,溃不成军,数万重骑就此被几千弓弩手掀翻在地。

(评论指出,这里不是弓弩的功劳,又翻了下书,完整的故事是,"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及千馀张,乃断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轧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弓弩射了一圈没有击溃魏军,随后战车上抡起大锤把魏军干掉了,这是步兵加战车相互配合干掉重骑兵的战例,只说弓弩是有点片面,感谢指正。)

第四章、相生相克

从唐朝至两宋,各种克制骑兵的战法出现了,重骑兵虽然仍然很强,但已经不再完全的碾压了,各类冷兵器兵种在这个时期均发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统治力的兵种,下一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小说电影里,阵型中的相生相克开始上线。这个时代,各兵种发生了下面这些变化。

近战骑兵逐渐放弃了重型长兵器,从马朔改为长矛,再改成马刀,战锤。马匹着甲也越来越轻,最后形成了人着全身甲而马不着甲,使用马刀战锤等短兵器的形态,从一味强调冲击力变为兼顾冲击性和机动性。在阵型中承担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

单纯的骑射手逐渐消失,最后成为近战骑兵的副业。最终成为远程骚扰拉扯,近战又能突破的古代骑兵终极形态:蒙古铁骑

远程步兵弓弩结合。弓用来保持射程和火力,对付轻甲,弩用来对付重甲。形成多层次多用途的火力输出。

部分近战步兵丢弃了盾牌,改为着重甲,使用长兵器,用来防守骑兵,同时兼顾步兵对战。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将盾牌改小,着重灵活性,用来对付敌方步兵。

由此形成了骑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长兵步兵克制,远程步兵保持距离时克制其他兵种,近身后被其他兵种克制,长兵步兵被短兵兵种克制的局面。

(唐朝陌刀将图坑位)

这时的阵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配合。

唐朝六花大阵

这是最接近“八封阵”的一种实战阵型了,当然,并没有让人迷路的神奇功效。这个阵型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弱点,适合防守,圆阵的2.0版。他的前后左右都一样,没法迂回包抄,这个阵型的设想是,中军结成圆阵防守,外围设置六个小阵呈圆形排列,骑兵在阵中机动。如果敌人攻击其中一个,临近小阵和机动骑兵就从侧翼援助。如果敌人攻击中军,小阵就对敌人进行合围。

还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万全阵”,此阵也是十分复杂,看名字就知道此阵试图用一种方法吃遍天下,但是太过呆板,通过刚才举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阵法的使用需要将领临机应变,看到个山坡拐过去把腿伸出来,这才是好将领,事先排好一种阵式不做变化,最后结果就是,辽军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摆起阵来的宋军,然后默默的绕走了。。。由于这个阵型并不是十分有效我就不细讲了。

蒙古口袋阵

此战法就是先用骑兵远程袭扰,把敌人搞得很烦,然后去追骑兵,简单交手后骑兵佯败将敌人引入口袋阵,口袋阵的中间是冲击力较强的精锐骑兵,这时直接冲身敌阵,一开始就分在两翼的步兵再跟上包个圆。

所以不要再说蒙古骑兵放风筝放死欧洲铁罐头了,也不要再说蒙古骑兵突不动铁罐头所以打不过欧洲精锐了,傻冲是打不赢蒙古人的。实际上,蒙古军继承了隋唐辽金两宋的发展成果,已经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军队,各兵种的配合战法都很成熟。只是骑射更加亮眼罢了,而当时的欧洲还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骑端枪突突战术中。

(蒙古骑兵图坑位)

第五章 炮火轰鸣


未完待续


~~~~~~~~~~~~~~~~~~~~~~~~~~~~~~~~~~~~~~~~~~~~~~~~~~~~~

不用待了,答主已经把这事忘了→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
  • 回答
    当然,古代战场上,十几万人的规模作战,摆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优势、统一指挥、保持阵型以及降低混乱程度。 十几万人作战为什么要摆阵?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如果毫无章法地涌上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阵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阵.............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百万雄师听令而行,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喊几嗓子就能办到的。这背后是一套严谨、复杂却又相当有效的指挥体系。想象一下,在一个几十万人的战场上,声音根本传不远,更别说清晰地传达命令了。所以,他们依靠的是一套集合了视觉、听觉、甚至嗅觉(虽然不常见,但火药味确实是一种信号)的信号系统,再加上一套深入人.............
  • 回答
    论古代行军布阵,东西方文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智慧结晶。这些阵型不仅是战术上的考量,更是对战场环境、兵种特性、甚至士气和心理的深刻洞察。下面就带您细数一番,那些流传千古的战争阵法,力求为您还原一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一、东方篇:天人合一,万变应万变东方,尤其是中国,历来被誉为军事理论的沃土。儒家思想中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前排士兵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是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他们是肉盾,是第一道防线,面对敌人的刀剑、箭雨,甚至冲锋的骑兵,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如何安抚和激励这群最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士,是古代将领们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好干”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一、物质层面.............
  • 回答
    说起古代打仗的“鸣锣收兵”,这可不是简单的敲锣打鼓叫士兵回家吃饭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这套规矩,既是战场上的信号,也是一种约束和指挥的艺术,背后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首先,咱们得明白“鸣锣收兵”的 目的。打仗这事儿,一旦开打了,那就是生死搏杀,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士兵们都是在激烈的厮杀中,.............
  • 回答
    古代打仗,布阵当然有用,而且是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什么后人杜撰出来的花架子,而是历经无数场血与火的洗礼,总结出来的实用战术。你想象一下,战场那是千军万马,马蹄滚滚,喊杀震天,如果士兵们像一群没头苍蝇一样乱哄哄地冲上去,那结果是什么?不就是被对方的阵型碾压,然后溃不成军吗?布阵,说白了就是对军队进行有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毒箭确实是令人生畏的一项利器,但它的使用却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泛滥成灾,这其中自有其道理。毒箭上会涂抹哪些毒?古人对于毒物的认识和利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用于毒箭的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蛇毒: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来源。各种毒蛇的毒液,尤其是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等.............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雷达、卫星预警,甚至连个电话都不通。那时候,打仗就像是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博弈,而预警,更是生死攸关的环节。怎么做到?那可就得靠一整套体系,而且得把各方面的智慧都用上。首先,最基础的预警,还是得靠眼睛和耳朵。 斥候侦察(放哨):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式。古代军队会派出专门.............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说古代打仗不存在武器落后的问题,这话其实有些片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与其说“不存在武器落后”,不如说古代战争的“武器先进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武器的认知和需求也与我们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先进”是相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古代战马吃啥,是不是非得是干草不可。这问题问得挺实在,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可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没它不行。所以,它的伙食可不是小事。马匹的天然食性:草食动物的本能首先得明确一点,马这种动物,从骨子里就是个草食动物。它们消化系统天生就适合处理粗纤维的植物。野马自然是吃新鲜的青草、嫩叶、.............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吾乃大将军,奉皇命征讨边患。出征以来,一切皆顺,兵士士气高昂,军心振奋。然,天有不测风云,行军途中忽遇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我军阵前帅旗,乃我军军魂,众将士精神所寄,忽被狂风无情卷折,猎猎作响的旗面断裂,飘零在地,此情此景,实乃军中大忌!此刻,我心虽震怒,却不敢有丝毫慌乱。众军校官已然面色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