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打仗会像p社游戏里一样找个宣战理由吗?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有一套明确的、公开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宣战理由”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们不找理由。实际上,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也要给自己发动战争寻找一个“正当性”的借口。这种“理由”的寻找,更多的是为了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上说服国内民众、安抚潜在的反对者,并争取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持,或者至少是避免激起过多的负面反应。

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看起来很合理”的理由。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具有煽动性的,便是“替天行道”或“奉天承运”。当一个王朝的统治者认为现有的政权腐败不堪,民不聊生,或者统治者本身被视为暴君,那么起兵反叛者就可以打着“推翻暴政,恢复太平”的旗号。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便是以“苟富贵,勿相忘”这样朴素的口号,以及“天下苦秦久矣”的民怨为基础,号召天下百姓响应。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更是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天命所归”。这些理由,虽然在现代看来带有宿命论的成分,但在古代,对于那些在底层挣扎的民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其次,民族矛盾和边疆冲突也是常见的导火索。中国古代,王朝的疆域往往不断扩张或收缩,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当北方游牧民族屡屡侵扰中原边境,劫掠人口和物资时,汉族王朝便会以“保境安民”、“驱逐外敌”为名发动反击。反之,当王朝国力强盛,有能力向外扩张时,也可能找寻边疆地区的“不臣”之兆,或者“边界不清”等理由,发动征讨。比如,汉武帝北击匈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匈奴对边境的持续威胁,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也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

再者,内部政治斗争也常常被包装成对外战争的理由。当统治者希望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权力,或者清洗异己时,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内部问题上引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有时,甚至会出现“因邻而患”,即某个邻国因为其政局不稳,或者对本国构成潜在威胁,而被视为必须“先发制人”的敌人。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东吴,一方面是为了统一天下,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有清除潜在威胁,巩固北方统治的考量。

还有一种比较微妙的理由,就是“友邦有难,匹夫有责”或者“救助盟友”。尽管这种理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利益驱动所掩盖,但名义上,为了帮助那些与本国交好的国家,或者平息威胁区域稳定的事端,而进行的军事行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正当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盟友”关系往往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和实力对比之上的,并非真正平等的互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决策者们,在寻找战争理由时,也非常注重“名分”。“名分”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关乎合法性、正统性。当一个国家被视为“蛮夷”或者“臣属”,而其行为违背了“礼制”,那么对其进行征伐,就更显得“师出有名”。例如,册封一个地方的首领,然后该首领“不奉诏”,或者“反叛”,这种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挑战中央的权威,为动武提供理由。

当然,这些理由并非总是那么光明正大。很多时候,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掠夺、领土扩张、政治权力或者战略优势。战争的发动者,就像一个聪明的说客,他们会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论据,将自身利益包装成公共利益,将野心描绘成责任。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会给自己的产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宣传其“独特性”和“优越性”,以吸引消费者。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战争,虽然没有明确的“宣战布告”环节,但统治者们并非不找理由。他们会从“替天行道”到“抵御外侮”,从“政治需要”到“维护名分”,层层包装,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寻求合法性。这些理由,既是对内宣传的工具,也是对外展示姿态的手段,它们构成了古代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与心理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会。宣战理由对内能鼓舞士兵,对外能获得外交优势,古人又不傻为啥不用。

你跟一个中国古代老百姓说“替天行道!”,他的反应可能跟欧洲中世纪老百姓听到“发动圣战,十字军东征!”差不多,这炮灰不就有了吗?

而且宣战理由找的好,外交和后续处理上也能省不少事,代表就是靖难之役,一个“清君侧”就把战争性质从人人得而诛之的造反变成了跟大部分人无关的皇帝家务事。

真不真实不那么重要,大家不点破就行,无理由宣战一样是会有类似游戏的稳定处罚的 ,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不喜欢,你把老百姓从舒适区抓出来打仗,不忽悠一顿人家能甘心吗?

整理了下中国古代常见宣战/起义理由:

维护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理由,特点是可以摇人,只要还是周天子的诸侯,多少都得支持下,不然仇敌还能直接用这个cb宣战。

天命在我:优点是门槛低,谁都能喊,缺点是信的人与威望成正比,一般起义军喜欢用。加入的人也会觉得比“避免饿死”高大上一些,这类起义一般危害不大,大宋非常擅长用包吃包住解决这个问题。

外交侮辱:强盛的国家最喜欢用,能让自己的侵略看起来不那么无理。比如汉唐都会派个外交官去惹人,回头就以外交侮辱把人家灭国。(印度:?

复仇:我说我要入侵中原一统天下,那天下人肯定会一起揍我。但我说要替崇祯报仇,他们就会各打各的然后被我一个个干掉,皇太极如此说。

复国:一般需要找一个该国皇帝的后代,容易吸引对该国家向往的民众和贵族,类似于游戏里的附庸收核。但可能翻车,比如刘秀就以傀儡身份反杀成功;没翻车的话,可以在势力壮大后换个皇帝,比如项羽;自己就是后代那这就是指定理由,比如刘备。

驱除鞑虏:在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这种借口往往比天命更有感染力。一般平民会觉得谁统治关我屁事,但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会需要一个仇恨的对象,适当的引导就能获得大量的炮灰,朱元璋觉得很赞。

消除威胁:你对我有威胁所以我要打你,比如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但老百姓觉得不是威胁就容易出事,比如隋炀帝三征高丽把自己搭进去了。

游牧侵扰:这个最真实,缺东西了就去抢劫,能得到大量牧民的支持。

对方违背公理良俗:一个不错的借口,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不是真正的原因,但能道德绑架堵别人的嘴,比如武王伐纣前写了纣王十大罪。还可能有一些奇怪的效果,比如诸葛孔明骂死王司徒。

统一天下:这个不用解释。

圣战:一般是宗教领袖想搞事,所以假借神灵或天道的名义发动战争,代表有张角,洪秀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有一套明确的、公开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宣战理由”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们不找理由。实际上,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也要给自己发动战争寻找一个“正当性”的借口。这种“理由”的寻找,更多的是为了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上说服国内民众、安抚潜在的反对者,并争取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欧洲古代军事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说中国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规模庞大的雇佣兵,这基本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形式和性质不同。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大方向上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欧洲古代的“雇佣兵”。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说法确实根深蒂固,流传甚广。这背后,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一种朴素认知,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个体价值、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体罚”观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游击将军”这一军衔等级,其实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严格来说,在古代官方的军衔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叫做“游击将军”的固定、明确的职位或等级。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更多是因为“游击”这个词汇与一种战术风格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民间认知。“游击”的本义与战术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中国古代武将/侠客能不能打得过现代MMA选手,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仅仅是冷兵器和拳脚的对决,更是规则、训练、科技、身体素质,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全面较量。先说说中国古代的武将和侠客,他们有什么厉害之处?中国古代的武将,尤其是那些名垂青史的,那都是经历过.............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打飞机”,这个词语放在古代,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意思。古人确实会“打飞机”,只不过他们说的“飞机”,是指风筝。风筝,又叫纸鸢、风鸢、鹞子,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从宫廷贵族到市井百姓,很多人都喜欢放风筝。文人墨客们更是将这一雅趣融入诗词之中,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他们的体验和感悟。在.............
  • 回答
    金庸古龙,武侠世界双子星,笔下刀光剑影、拳脚交错的场面何止万千,要从中挑出“最”经典的一场,当真难煞旁人。不过,若论及那份荡气回肠、情理交融,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极致展现,我心中常浮现的,是古龙笔下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月夜下的决斗。为何是这一场?因为它不仅仅是武功的比拼,更是两种截然.............
  • 回答
    说起古龙小说里最精彩的打斗,这绝对是个让无数武侠迷争论不休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段挥之不去,每次回想都能激起心中热血的场面。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面对“梅花盗”梅花刺的最后一场对决。为什么是这一场?因为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武功比拼,更是心境、智慧和.............
  • 回答
    古龙的小说,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那些刀光剑影、生死相搏的宏大场面,而是一些细微处,一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流露,却能在我心中久久回响。我总记得,在某个雨夜,一个身负重伤的江湖客,在荒野中挣扎前行。他气息奄奄,身上的伤口早已模糊不清,但他却还在坚持,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复仇,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手里紧.............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