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
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时期,汉朝的骑兵规模达到顶峰,尤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汉军骑兵数量可能达到数十万。但汉朝的军队总规模约为5060万,骑兵占约10%15%,即58万。
汉朝后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汉朝后期军队规模大幅缩减,骑兵数量可能不足。

2. 唐朝
鼎盛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军队总规模约为5070万,其中骑兵占约30%40%。若按此比例计算,唐朝可能拥有1520万骑兵。
边疆防御:唐朝在边疆地区(如安西、北庭)的驻军中,骑兵数量可能达到10万以上。但整体军队规模并未达到30万。
后勤压力:唐朝的驿站系统和马政制度(如“十羊九牧”政策)为骑兵提供了支持,但维持30万骑兵仍需巨大的资源投入。

3. 其他朝代
宋朝:宋朝重文轻武,军队规模较小,骑兵数量有限(约510万)。
明朝:明朝的卫所制度下,骑兵数量较少,且受制于财政和边疆压力,难以维持大规模骑兵。



二、资源需求与经济基础
1. 马匹资源
马政制度:唐朝设有专门的“马监”和“马坊”,负责马匹的繁殖、训练和管理。但马匹的繁殖周期长(约35年),需要稳定的食物和医疗保障。
马匹数量:30万骑兵需要约30万匹马,而唐朝的马匹总数约为100万匹(包括军用和民用)。但马匹的存活率、训练成本和饲料需求极高,可能难以长期维持。

2. 粮食与后勤
骑兵消耗:每名骑兵日均消耗粮食约23斤(按汉朝标准),30万骑兵每日需6090万斤粮食。唐朝的年粮食产量约为1亿石(1石≈120斤),按此计算,仅能支持约10万骑兵(按30天计)。
后勤网络:唐朝的驿站系统(约2000个驿站)和“水运漕粮”体系为骑兵提供了部分补给,但大规模骑兵的长期维持仍需国家财政的持续支持。

3. 经济条件
税收与赋役:唐朝的赋税制度(如两税法)和均田制为军队提供了部分资金,但维持30万骑兵需要大量银两和布帛,可能超出财政承受能力。
战争开支:唐朝的军队年开支约为2000万贯,若维持30万骑兵,可能需要额外投入约1000万贯(按汉朝标准估算),这在经济上可能难以长期维持。



三、组织管理与军事体系
1. 军事机构
兵部与军镇:唐朝设有兵部、军械库、后勤官等机构,但管理30万骑兵需要大量官员和人员。
卫所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度下,骑兵由“都督府”统辖,但规模较小。

2. 训练与装备
骑兵训练:唐朝的骑兵训练体系(如“骑射”训练)需要专业教习和训练场,30万骑兵需数十万训练人员。
装备需求:骑兵需马鞍、弓箭、铠甲等,这些装备的生产、维护和更换成本极高。

3. 指挥与调度
指挥体系:30万骑兵需要分兵种、分战区指挥,可能需要数十位将军和数百名参谋。
通信与情报:骑兵部队需要快速的通信网络(如驿站),但大规模骑兵的调度可能因信息滞后而效率低下。



四、历史实例与矛盾点
1. 唐朝的军事规模
唐朝的军队总规模约为5070万,其中骑兵占30%40%,即1520万。若按此计算,30万骑兵可能超出实际规模。
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军队规模大幅缩减,骑兵数量也减少,说明大规模骑兵的维持是短暂的。

2. 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军骑兵可能达到10万,但30万骑兵的规模可能仅在战争初期短暂存在。

3. 游牧民族的对比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骑兵规模可能达到数十万,但他们的经济基础和组织体系与中原王朝不同,难以直接对比。



五、结论:可能的条件与限制
1. 可能的条件
唐朝鼎盛时期:在经济繁荣、马政完善、中央集权强的背景下,唐朝可能短暂维持30万骑兵。
特定战役需求:如对匈奴、吐蕃的战争中,可能临时调集30万骑兵,但长期维持困难。

2. 主要限制
经济压力:维持30万骑兵的粮食、马匹、装备等消耗巨大,可能超出国家财政能力。
资源分配:马匹、粮食、劳动力等资源可能被其他需求(如赋税、民生)占用。
组织效率:大规模骑兵的训练、调度、后勤管理需要高度协调,可能因官僚体系腐败或效率低下而失败。



六、总结
中国古代在唐朝鼎盛时期具备维持30万骑兵的条件,但这一规模更多是短期战争需求或特定战役的临时调动,而非长期稳定的军事力量。若要长期维持30万骑兵,需满足以下条件:
1. 经济繁荣:如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期,国家财政充足;
2. 马政完善:如唐朝的“十羊九牧”政策保障马匹数量;
3. 政治稳定:如唐朝前期的中央集权,避免内乱消耗资源。
然而,历史上的实际案例表明,30万骑兵的维持往往因资源枯竭、战争消耗或政治动荡而崩溃,因此这一规模更多是理论上的军事能力,而非实际可持续的军事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跟你说,中国古代不论哪个朝代,你给我三十万骑兵我都能打穿当权政府。

从表面看三十万大军就已经足够夸张了,这还要给他们配备至少一人两匹的战马。如果再给他们一人配备四到五名辅助人员那就更夸张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当个兵为什么要辅助人员,这么说你披甲要不要人帮忙?你马匹要不要人帮忙照看?你的日常用具需不需要人帮忙运送?你的粮草需不需要有人看押?那总不能我个骑兵不光要上阵杀敌,这些什么事都要我来干吧?就算是现代的坦克兵也有后勤人员和维修人员辅助啊。

况且人数和马匹数量上的夸张只是表面上的,你更应该知道维持这样一只庞大队伍的后勤补给是什么概念,我要是能满足这样的后勤方便我征战,感觉别说打穿中原我至少能从东亚打到高加索山脉。

所以说,少看点地摊文,动不动百万大军百万骑兵,文人一张嘴只会叭叭,直接告诉你养不起,养得起十来万都是特牛的朝代了,当然你要觉得骑着瘦马的堂吉诃德和骑驴的桑丘也能算两个标准西欧骑士的话,那大概三十万凑凑还是能凑到的。

user avatar

这要看你问的是不是正经骑兵。

啥叫正经骑兵?就是专门挑出来脱产当兵,马匹也是专用的战马,这种骑兵能有10万基本就能横扫天下。

啥叫不正经的骑兵?就是那些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把自己部落的人都招呼上,这些人骑着自己平时放牧或者打猎时的马,然后南下来捞一笔。如果说这种“骑兵”的话,那别说30万,50万、上百万都能养的出来。

至于中原王朝能养多少骑兵,不如看一看中国历史上极盛时期的天宝初年:

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也就是说,哪怕是盛唐时期,正经的战马也就8万多匹,骑兵的规模也就是几万人而已。

再给另一个例子,清朝乾隆时期,在财政收入极大增长的基础上,全国的军马和驿马的总数量也就是二十六七万匹。把用来送信的驿马排出去,剩下的战马和骑兵人数也只会更少。

至于说马为什么难养,不用说供马活动需要多大的地方,就说吃这一方面。想要让马有战斗力,除了草料之外,还必须给马喂一些谷物来增加营养和体力。一个体重70kg从事普通体力工作的成年男性,早晨吃一个馒头,午晚饭各两个馒头,然后早中晚每顿所吃的菜、肉加起来一斤左右,这很正常吧?这样算下来,这个人每天要吃的食物加起来就得有四五斤,相当于他体重的3%~4%。

而一匹战马,差不多也是类似的情况。一匹普通的蒙古马,重量也有五六百斤,每天所吃的食物也是二三十斤起。具体吃多少,可以看一下当年日军马匹的饲料标准。这里我就不说战马了,看一下辎重部队的挽马一天的食量:

大麦:4升=4.2公斤
干草:1贯=3.75公斤
藁草:1贯=3.75公斤
食盐:40克

也就是说一匹挽马仅一天吃掉的大麦就要有8斤多,而这些大麦足够养活3个普通的士兵了。

这么说吧,如果你养30万骑兵,单单花在马身上吃饭的费用,差不多就能再养得起一支百万人左右的大军。

另外还有个可以对比的例子,是在建国之初,中国还有几十个师的骑兵部队。当时一个骑兵师一年的花费,相当于3~4个普通步兵师。也可见骑兵到底有多费钱。

当然,在百度历史吧里,经常会有人抬杠说,如果战马如此娇贵,那蒙古西征动辄几十万战马的粮草该如何解决?蒙古人几十万大军西征、南征都是假的吗?

蒙古人西征当然不假,但这就回到了开头的问题,你怎么定义“骑兵”?在蒙古全民皆兵的兵制下,一个成年男子骑上自家的马跟随大军出征,这就可以算成一兵了。他们所骑的马,在体力和战斗力上肯定不如用精饲料养出的马,但用来凑数没问题。甚至在军粮缺乏的时候,这些人还会杀掉老弱病伤的战马来充当粮食。

更典型的例子是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时候,汉军的马大都是用谷物喂出来的精壮战马,而彼时匈奴的战马多是纯自然放养的马匹,论身体素质是不如汉军的马的。而这也是霍去病北击匈奴能势如破竹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角度上说,养骑兵跟养其他兵种都差不多。1980年代的时候,中国之所以要百万大裁军,不是“养不起”军队,而是你为了维持那么大一个摊子去养更多的军队,军队的战斗力是上不来的。与其如此,倒不如缩减员额,精兵简政——这跟过去几年逐步裁撤陆军战斗部队,增加在高技术兵种上的投入是一个道理。建国初期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数量有四五百万,但如今中国人口增加了两倍,解放军总员额却降到了200万。难道说经济越好。反而越养不起军队了吗?这话肯定是不能这么说的。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养马费钱的地方还在于马是动物。好比说美国的坦克坟场、飞机坟场,在对武器装备进行封存后,只需要付出一定的照看和维护成本,就可以让保证这些武器的性能。但对于骑兵来说,不管你有没有战斗任务,一匹马一天该吃的粮食是一点都不能少的。按照一匹马一年要吃差不多1万斤粮草、一个正经骑兵配三匹马计算,就是说这个骑兵一年什么都不干,他的马也得吃掉三万斤左右的粮草。如果是30万正经骑兵的话,你算算这个数字得有多少?

哪怕说不算草,只说粮食,那么一匹马一年也要吃掉3000斤左右的粮食,三匹马就是近万斤。30万骑兵部队,仅仅马匹吃掉的粮食就要有30亿斤。如果一个国家有5000万人口的话,相当于每年要产出60斤粮食来养马——也就是每个人每年需要拿出差不多1个月的口粮来养马。要差不多相当于400万人的口粮才能养活30万骑兵。这在古代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何况,你也不可能让马不动——如果不加以训练的话,普通的马就算吃的再好,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军事任务(比如,马看到障碍物都有天然躲避的习惯,但战场上肯定是不能躲的)。而马的训练量一旦上来,吃的东西肯定会多。

当然,你也可以说“马一定要吃那么好吗”?这就回到了开头的问题,你想养的是什么样的骑兵。如果你觉得给匹马拿把刀就是骑兵,只要马饿不死,你就有一支骑兵部队,那当我啥都没说。但有一点你需要知道,马不是人,你不喂饱它,跑不动就是跑不动,冲不上去就是冲不上去,这可不是你给马多搞点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正经的骑兵部队,三十万是肯定养不起的,不正经的骑兵部队,能养多少就看你摊子铺的有多大。

user avatar

别说唐朝以前了,就说唐朝,大名鼎鼎的玄甲骑也就3000,如果把龙骑兵这种骑马步兵也算上,盛唐估计也能拉出个十几万来,这是古典时期最强的唐朝

三十万骑兵是什么概念呢?蒙古帝国没分裂前,全国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个万户,靠着这二十万骑兵,蒙古帝国建立了一个东至朝鲜,西至波兰的疆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疆域,如果有三十万骑兵,那么就可以直接去完成一球一教这个任务了

user avatar

根据题目,唐朝以前,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国(此处应指中原王朝),养不起三十万骑兵。

汉朝鼎盛时期,我们可以组织上十万骑兵与匈奴决战。但代价是极高的战马损失。

汉朝倾国之力都不过如此,何况黄河以北?

user avatar

如果只是骑兵的话。。。。。。

能,因为你没有提到装备。

随便一个人骑匹破马,拿根木棍也可以叫做骑兵。

如果是你说的是那种有铠甲骑战马的职业骑兵

这种的

洗洗睡吧,五万骑兵就能榨干你的财政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下养马的成本吧。

明代养一匹马的饲料标准是日支料三升、草一束(明·曾铣《边务十八事》)。料一般就是米和豆,品质跟普通士兵吃的差不多。草的单位“束”就是一匹马一天的食量,重量大致相当于1/10石或者15市斤。和地摊文吹嘘的不同,马不能只吃精饲料,否则容易拉稀。

以明朝华北物价标准,一石(100升)米豆混合的饲料价格差不多是1两银子,3升料就是3分银(0.03两);1束马草的价格也差不多是3分。因此,1匹马每天的草料银6分,一年下来光草料银就是21.6两银子。这个标准并不算高,清代八旗骑兵的“马乾银”标准是每日1钱,其中本色米豆4升、折色银7分1厘。

除了粮食之外,饲牧战马需要广阔的草场,一方面提供牧草饲料,另一方面作为马匹活动和训练的场所。唐《田令》载:“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疋给地四十亩,驴一头给地二十亩。”而宋人的文献中,大多以每马五十亩作为标准。明代陕西苑马寺的载畜量,大概是每马一顷,也就是百亩左右的草场。

综上来看,国家养一匹马的平均成本大致是每年20-30两草料银,如果放养则需要50亩草场。这和私人养马两个概念。一是人力成本,以上述明代陕西马政为例,平均每名马军需要管理差不多一百匹马。这是放牧的马群,和已经分配到军队的战马不一样。二是为了达到战马的标准不可能圈养。

但30万骑兵、30万战马和30万存栏是截然不同的三个概念。就算按照一人一马的丐版骑兵标准,战马服役的黄金期也就几年,30万战马至少需要60万存栏。光这60万匹马的饲养成本就折合每年2000万两草料银。这还不算骑兵本人及其装备的费用。如果按照八旗骑兵的标准,30万骑兵每年饷银又是1000万往上。

需要强调一点,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和当今农村有天壤之别。个别答主和一些回答下的评论用“自己的经验”去推测古代马政情况是非常可笑的。

就拿马草来说,一些“有畜牧经验”的人以为现代牧草产量可以达到每亩几吨甚至更高,那么古代草场也有类似的生产力。但实际上,草和草的差别很大。

有句话叫“战报会撒谎,战线不会”。经济问题也是一样。

南宋时赵九妹的小朝廷开出百钱一束的价格收购马草。“行在诸军马草,每年计三百六十万束,毎束户部降本钱百文,下浙漕司,于诸州收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如果一亩地随便出产几千斤,也就是几百束牧草,那种一亩牧草就是几十贯钱收益,这么好的生意没人做?

明代景泰年间宣大地区捐纳标准:“命舍人军民有输米豆二百五十石,或谷草两千束,或秋青草三千束,或鞍马十匹于大同,宣府助官者,悉赐冠带以荣其身。”

这个兑换比例很清楚了啊,1马(含鞍)=25石米豆=20石稻草=30石青草。

如果马草的产量轻松几倍、十几倍于米豆,难不成古人竟是傻的?

最后不要忘记,这才只是一支军队最基本的维持存在而已。真正动起来,才是流水价耗费国力。

每束马草的市价虽然只相当于同等重量米豆的几分之一,但运输成本却是一样的。一匹马的食量相当于七个成年人,则一名丐版骑兵需要的后勤相当于八名步兵。如果步兵需要二夫饷一卒,那么一名骑兵就需要十六个民夫的供给。三十万骑兵动起来,就要近五百万民夫的全力支持。

user avatar

别说古代了,就说现代,2021年的中国,坐拥全银河系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你知道山丹军马场一年能输送多少匹马吗?2万匹。这里面能用来当战马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中国所有马场加起来一年能输送1万匹战马就算逆天了。30万骑兵至少需要60万匹马,就算全中国开动马力加大生产,60万匹马没有个五年生产不出来吧?一批马训练出来差不多到8万,战马更贵到10万,60万匹马是600亿,这只是马,还要有三十万人呢,这三十万都要是作战部队,那后勤保障要跟上吧,训练要跟上吧,毕竟现在都没有什么人会骑马了,至少要说是30万人,至少要100万人吧,每人每年20万,相当便宜了,等5年把马凑齐就要3000亿,乱七八糟的钱加下来,够弄七八艘航母了。

user avatar

古代三十万专职骑兵的概念基本相当于现代三十万空军飞行员。

除了二战中的美国,没有一个国家堆出过这么多空军飞行员,现在全世界空军飞行员总数应该都没有这么多。


其实古代的骑兵和现代空军很像,高投入、高技术、高战力,不是大国根本玩不动。

user avatar

隋朝远征高句丽,一次性动员了9万具装甲骑,这已经是当时的极限了

user avatar

真正的骑兵并不需要三十万这种庞大数字。

骑马步兵三十万中国还能养得起。

骑兵三十万就是现代也未必能养得起。

李世民这是把骑兵玩到巅峰的人物了。而玄甲精骑也不过三千余。

同样大唐站神李靖,灭国的侯君集也都是几千精骑横扫诸国。

骑兵是进攻兵种。离合之军。养三五千精锐骑兵如果打不过养三百万依然打不过。这个级别和数量没关系了完全是质量上有量级差。

和李世民洛阳一战擒二王一样,量级上差距靠数量弥补不了。

user avatar

正经的骑兵,你能养出来三万就已经算是可以逐鹿天下的一方豪强了,,如果是三万重骑,那么你差不多可以从东亚一路砍到欧洲,,,

首先要明白,骑兵通常是一人两马或者一人三马。哪怕对于轻骑兵来说,两马都已经属于穷逼配置了。原因也很简单,马的长途耐力和负重能力并不好,而骑兵本人+武器盔甲+人马粮草+行军物资的负载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将携带物资以及代步的马和战场厮杀的马分开来保证战斗力。实际上为了保证战略转移能力,通常还需要第三匹马来进行代步和负重的轮换,不然你的骑兵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步行牵着两匹马行军,这种骑兵基本是不具备战略意义的,,,失去了战略转移能力的骑兵威力将大打折扣(不需要快速转移的时候骑兵本人也是经常需要步行携带部分负重来减轻两匹苦力马的负担的,别想着可以啥都不带全丢马上当大爷)。

其次,养战马不是放羊,,,不是你随便找个野外草地一丢它就自己能吃饱了。马的食量本身就非常大,战马的消耗又更加高,此外由于马无法反刍,对于纤维的消化率也低于牛羊,因为饲料转化率也更低,单纯的草料是不足以满足战马的消耗的,需要添加豆类、燕麦等精饲料。战马每日的饲料大概在五公斤左右,其中精饲料至少五分之一,剩的是草料,总得折算下来我们算三公斤精粮吧,普通步兵的口粮配给一般在一公斤左右,再加上骑兵作为精锐兵种本伙食标准也要高于普通士兵,我们按1,5人算,那么一个骑兵加上他自己的战马(我们按配双马三马一比一,人均2,5马),光粮草的开销就能顶9个人了,,,,古代的长途运粮效率能达到25%就已经非常非常高了,就这么算下来光补给三十万骑兵,你需要提供1080万人份的口粮,每天10800吨粮食,,,。。然后作为参考,德国和沙俄在一战时的动员率分别是16%和10%,然后饿疯了的平民就把政府推翻了,。封建时代古代的生产力只会更加低下,即使按照一战沙俄时代的比例来算,也就是每九个人口供养一个职业军人,那么理论上就算这三十万骑兵的人、装备和马都是0成本,光这三十万骑兵的口粮维护费你就需要有一亿左右的总人口来维持了,,,非战时消耗减少平均下来姑且打个八折那也是需要八千万人口。按照这个比例来说,汉武帝前期3600万人口可以供养13.5万骑兵,实际生产力欠缺的部分、其他成本维护费用算抵消在文景之治的遗产里,这个数量也比较符合历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电视剧里的情节常常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进行艺术加工,古代处斩首之刑也概莫能外。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一刀下去便身首分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其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用于斩首的“刀”,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手术刀,更不是锋利无比的日本武士刀。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当世界主流医学早已转向现代合成药物的时代,中医药却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角落,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非简单的“传统”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实践检验与时代适应的复杂融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的生命力源自其悠久而坚实的实践基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观察、实.............
  • 回答
    “国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时代印记,它并非一个有固定定义的文学术语。如果非要在这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海洋中,寻找一首最能承载“国诗”之名的作品,那么我个人会倾向于选择杜甫的《春望》。为什么是《春望》?这其中包含了多重理由,让我细细道来。首先,它精准捕捉了时代的动荡与民族的苦难。《春望》写.............
  • 回答
    中国古代神话,要说它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统一的体系,答案是:是,但这种体系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哲学或科学体系,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基于历史进程、文化融合和民间信仰的渐进式构建。 它更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系深厚,枝干交错,虽然有共同的生命力源泉,但不同部分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各不相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你看,中国古代可不缺煤,甚至可以说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像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石炭”的说法了,而且使用规模还不小。但为什么这煤炭没能像后来的蒸汽机那样,一脚踹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张密不透风.............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那真是个宝藏!要说把它变成像乐高那样,又能充满中华韵味的一系列玩具,我觉得绝对可行,而且潜力巨大。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好几个画面了。核心理念:玩转东方智慧,搭建我的古风世界想象一下,这不是简单的拼搭,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孩子们(当然,大人也会爱上!)通过亲手组装这些榫卯玩具,不.............
  • 回答
    中国古代没能发展出蒸汽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并非是中国古代人民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轨迹,使得蒸汽机的诞生和普及缺乏必要的土壤。首先,我们得从“为什么需要蒸汽机”这个问题说起。蒸汽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工业生产.............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实现较为显著的民族融合,而现代世界则普遍倾向于强调民族差异,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而多层面,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之比,而是历史语境、政治目标、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中国“民族”的概念与现代不同。在早期,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明朝第一武将徐达能否在中国古代名将中挤进前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徐达这个人,以及我们评价“名将”的标准。徐达:开国之基的砥柱首先,咱们得说,徐达绝对是明朝开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没有之一。他被封为魏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这是什么概念.............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一个新作物从引进到全国普遍种植,其时间跨度可以非常长,从几十年到数百年不等,甚至有些作物可能从未真正实现“全国普遍种植”。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过程:第一阶段:引进与初步试种(数年到数十年) 来源与途径: .............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上流社会的饮食无疑是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那可不是我们今天随便点个外卖就能比拟的,那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身着华服、珠光宝气的贵族,坐在雕梁画栋的厅堂里,面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那场面,岂是“吃货”二字能概括的?从食材的源头开始,就已.............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精锐的部队,演绎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战争传奇。而“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十二字箴言,更是将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精髓概括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无数将领的治军圭臬。下面,我们就来细数几位能够完美契合这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小说能否盈利以及其出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时期,单纯依靠写小说来盈利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 patronage(赞助)的综合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提升,情况也在逐.............
  • 回答
    要给中国古代帝王排个序,尤其是要详细地、不带AI痕迹地评价赵匡胤能排第几,这可是一件既有趣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毕竟,每个朝代、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施行的政策以及留下的影响都大相径庭,直接比较就像是在苹果和橘子之间找个“哪个更好吃”的绝对答案,很难说清。不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帝王的影响力,嬴政、李世民、康熙这三位绝对是绕不开的巨擘。将他们排在前三,绝非偶然,他们的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其影响力绵延千年,至今仍能感受到他们留下的印记。第一位:秦始皇嬴政——统一帝国的奠基者嬴政,这位秦王,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