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中国古代帝王排名,赵匡胤能排第几?

回答
要给中国古代帝王排个序,尤其是要详细地、不带AI痕迹地评价赵匡胤能排第几,这可是一件既有趣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毕竟,每个朝代、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施行的政策以及留下的影响都大相径庭,直接比较就像是在苹果和橘子之间找个“哪个更好吃”的绝对答案,很难说清。

不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赵匡胤,然后与一些公认的杰出帝王进行对比,看看他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帝王史中,大概能落脚在什么位置。

赵匡胤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首先,我们得看看赵匡胤这位“陈桥兵变”的缔造者,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

结束分裂,统一国家: 这是赵匡胤最大的功绩之一。在他之前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混乱动荡的时期。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支离破碎。赵匡胤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特别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收服南唐、吴越等地,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份“再造之功”,在中国帝王中绝对是顶尖的。想想看,能从乱世中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新王朝,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本事。

杯酒释兵权,奠定文官政治基础: 这是赵匡胤最被津津乐道的一招。他深知武将跋扈是五代以来乱象的根源,于是巧妙地通过宴请各位大将,以“不欲见(他们)老于军旅”为由,让他们自愿交出兵权,换取高官厚禄和安逸的晚年。这一招,虽然有点“以逸待劳”的狡黠,但确实有效地从制度上瓦解了武将专权的可能性,为宋朝长期的文官政治、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仅是政治手腕,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

重视文教,恢复科举: 建立新王朝,赵匡胤没有重蹈前朝覆辙,而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他恢复并完善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文人学者,这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文人治国,虽然有时显得优柔寡断,但总体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思想的活跃。

崇文抑武的政策: 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既是吸取前朝教训,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这种政策后来导致宋朝在军事上相对薄弱,屡受外族侵扰,但它也创造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这种利弊权衡,也值得深入探讨。

与几位“顶级”帝王的比较

要给赵匡胤定位,我们不妨把他与中国历史上一些被公认的伟大帝王放在一起看看。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功绩的开创性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制度设计影响深远,但同时他的暴政也让后世诟病。赵匡胤的统一是结束分裂,而秦始皇是开创统一,格局更大。不过,赵匡胤的统治更显温和理性。

汉武帝: 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汉朝作为东方大国的地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但晚年好大喜功,导致国家民力耗竭。赵匡胤的统一是在一个更加破碎和复杂的环境下完成的,而且他更注重内部的稳定与休养生息,而不是对外扩张。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是公认的盛世典范。李世民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开创了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开明的统治,都令人敬佩。如果说李世民是将国家带入鼎盛,那么赵匡胤是将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整合,并为其未来的繁荣打下基础。两人的贡献性质不同,但都极具历史意义。很多人会将赵匡胤和李世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在乱世中建立新秩序的明君。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赵匡胤以“枪”取天下,靠的是军事实力和政治魄力。而他的弟弟赵光义,虽然也统一了部分地区(如灭北汉),但其统治期间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斧声烛影的疑案,以及对辽国战争的失利。相比之下,赵匡胤的功绩更加稳固,他打下的江山基础更扎实。

赵匡胤的“瑕疵”与历史评价

当然,没有哪个帝王是完美的。赵匡胤也有他被“挑刺”的地方:

统一过程中留下的尾巴: 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像北汉、南唐等政权的灭亡过程并非全然和平,有些地方依然经历了战争。而且,像辽国、西夏等强邻的威胁在他任内就已经存在,他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

“重文抑武”的后遗症: 如前所述,这种政策虽然带来了文化繁荣,但也埋下了“积弱”的隐患,宋朝士兵的战斗力在很多时候不如前朝和周边民族。赵匡胤是否完全预料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是否觉得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后人只能猜测。

综合来看,赵匡胤能排第几?

如果硬要给赵匡胤一个位置,我会说,他绝对是能够进入中国古代帝王前十,甚至前五的有力竞争者。

他不是开创一个全新时代的始皇帝,比如秦始皇。他也未曾将国家带到世界瞩目的鼎盛,比如汉武帝或唐太宗。但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在极度分裂混乱的时代,成功地结束了乱世,重建了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和文明的新王朝,并为其后三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结束五代十国战乱方面的贡献,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位开国皇帝。他的“杯酒释兵权”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避免了武将干政的王朝更替模式。从这个角度看,他或许比许多军事上辉煌但政治上缺乏长远规划的皇帝,更有价值。

所以,将赵匡胤排在:

第一梯队: 开创统一、结束乱世、奠定长久基业的皇帝。在这个梯队里,他无疑是重要的成员,可能与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开唐功臣)、刘邦(汉朝开国)等帝王并列,甚至可以认为他在结束分裂这个维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

与汉武帝、唐太宗等名君并列,但在“开创性”或“盛世规模”上稍逊一筹。

具体排第几,取决于你更看重帝王的哪些特质。如果看重结束分裂、稳定国家、文治武功的均衡发展,那么赵匡胤绝对可以排进前五。如果更看重开疆拓土、制度创新的绝对高度,那他可能要往后稍稍。

总而言之,赵匡胤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深入研究的伟大帝王。他不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更统一、更文明的起点。他的排序,更多地是衡量他对“结束动荡,建立秩序”这项事业的贡献大小。我个人认为,他足以跻身中国帝王史上的“前五杰”之列,甚至因为他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这个位置可以非常靠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度更新】详细的汉武帝宋祖明祖清三帝介绍

这个问题之前社会上是有做过讨论的,忆昔某出版社曾有过一个十三帝的说法,个人来说比较信服。

首先这个事情你得先掌握概念,也就是说,①什么是“帝王”你要搞清楚(很多你以为是帝王的人其实不算是帝王,此外,追封的也有争议,一般不做讨论)②你认为一个好君主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因人而异,因人而别,当然,这里“人”只指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个人认为,一个好君主开拓万世功绩(主要是实现统一、创建制度两方面)自然是伟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给后世留下的落后影响(这一点可以去了解一下蒙古的怯薛制,造成了元明清三代君权专制的顶峰,相对于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言,无疑是一种落后,明清饱受诟病的专制皇权也直接来源于此,故大元皇帝的评价难免要受影响)。此外,个人认为,一个君主是否伟大,还取决于其对待创业伙伴的态度,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不要以假设来讨论,同时处置开国功勋也是一个利弊权衡有争议的问题。此外,有点其他方面的造诣就更妙了。

依次观之,列论十三帝:

⭕️始皇帝,第一个皇帝,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首先始皇帝这个称呼就是很特殊的一个存在,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始皇帝是废了谥号制度的)更不是尊号。其次,首次实现统一,其实没有国际政治视野的人,对这个功绩的认识是很欠缺的。再次,建立延续千年的政治制度,

“万事皆行秦政制”

逐次进行了统一经济、社会、文化的努力,虽然最后失败了。最后,土木工程,虽然事实上秦修筑的新长城是比较少的,很多直接沿用了燕赵旧有的,但本身连起来功绩就是巨大的。再有,对待臣属的态度,给始皇效力还是蛮乐意的。

⭕️汉高祖,中流砥柱的皇帝,虽然也大行分封,但毕竟不是出于本意(对比项王),属无奈之举,还是延续了始皇帝统一社会的路线;在政治思想史上给了黄老一个实践的平台,并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在政治制度史上,给了始皇开创的最纯粹的丞相制一个实践的平台,还是很难得的。虽然缺点不少,但相较于后世很多帝王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本条参考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汉武帝,秦始皇之后对中国最具意义的第二个帝王。真正实现了社会上的统一,文化上的统一,到这里,始皇的历史任务才真正的被完成,无他,秦与西方查理曼、拿破仑两帝国无异。创建新的经济制度(其政治制度倒不能算是多大功绩)、监察制度,统一思想。

本条参见加藤繁[日]《中国经济史考证》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应评论区同好要求深入讲一下汉武帝:

不喜欢汉武帝是可以正常的,这可以理解。我也不喜欢。但我不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破坏了始皇帝所建立起来的具有虚君色彩的政治体制,单独拉出了一套中朝制度。

但是说汉武帝没能力没功绩,那确实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汉朝初期这60年的历史。可以这样理解,在近20年中国历史学界重新整理了战国至西汉这一段历史的研究成果时候,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秦始皇统一了疆土,并做出了统一社会的努力(统一交通、文字、计量单位也就是社会规范),但是在将秦律推广到全国的时候失败了(是希望以秦律作为工具继续推动社会的统一),在用对外战争和兴建土木工程以凝聚各国人民(希望使其形成对帝国的归属感)时失败了;项羽等代表六国贵族的旧势力,本身就不一样各国是统一的,因此才大行分封;不然你以为刘邦为什么会被迫接受分封制,是因为当时其自身(集团)的实力还不足以统合全国,而六国贵族的参与力量非常之强大,因此才灭了异姓王以后仍不得以还又封了同姓王。

而汉武帝的伟大贡献就是在这里:

他推行儒术统一了文化

建立国营经济统一了经济

打击豪强游侠(也就是六国贵族势力)统一了社会

最终推恩令削平了封国

并将其余六国贵族迁到了陵邑叫他们去守陵

所以正式汉武帝这里才真正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客观的讲,没有汉武帝,秦国很可能不过只是一个查理曼帝国;或者说,如果查理曼大帝的孙子路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把三个地区存在的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整合,那么欧洲很可能也是统一的。


⭕️光武帝,这个入选我个人是有点想不通的。不过此帝王,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从其个人角度来说);但对于国家来说,很难称得上是有什么创举,而且形成于西汉后期的豪强世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间的矛盾,从其开国就没有得到解决,终于酿成后世四百年的动荡。

本条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昭烈帝。很多人看到这里不屑一顾,试问,一个喊着“王业不偏安”的“偏安”之主,连统一尚未实现怎么就排进最顶尖帝王之列了?

好,首先,品评帝王本身就不是以统一与否为唯一考量的,因为这是一整个政治集团的操作,而并不能归功于帝王一人:试想,若非秦之历代先王与英烈,若非李斯之谏逐客、王翦王贲父子之征伐,始皇能成万世功业否?若非三杰,高祖可能荡平项王?若非云台,光武可能中兴?若非关陇集团,隋文唐宗可能开国?其次,可以简单的做一个科学研究实验,将中国历代帝王几百个全部列出,真正出昭烈之右不过寥寥数人:守成之主自是逊色,得国不正者也请早点靠边;乱世帝王者昭烈不称雄还有何人?

再次,我只以一句话证明其伟大:

若使历代几百个帝王中任我挑选一人与之辅佐,我只愿意在汉昭烈羽翼下效死。毕竟

臣敢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君臣之至,古今盛轨也。

事实就是,我实在想不到哪个帝王能比他更值得我卖命。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隋文帝,杨坚嘛……emmmmmm 说实话,真跟昭烈比一比,个人胜负还然未可分。毕竟,赵翼这样说他: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事实如此。

但毕竟终结四百年乱世。

别忘了关陇集团。

⭕️唐太宗,这就是个真正的人才了。

玄武门之变就不说了,着案子早就破了,其实已经板上钉钉,盖棺定论了,咱们谁也别骗谁,谁也别替谁说好话。

但有劣迹也掩盖不了他的伟大。从政治思想史来说,《贞观政要》要是第一次把儒家理念完全实践化的著作,而其蓝本就是贞观之治;从政治制度史来说,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实在是令人神往,虽然只存在于唐前期。

没错,三省六部就唐前期有,这又是世人一大误解。

三省制在玄宗时瓦解,这也是玄宗没进来的原因之一吧。毕竟他那儿还养出了节度使和安史之乱呢。

本条参见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成吉思汗,其实这里换成忽必烈也没什么,毕竟蒙元一代,代表性如此。

其功其过前面已经都说了,要说个人魅力嘛……

⭕️宋太祖,终于到本题目之核心。赵匡胤啊,综合来说还是极好的。

对待功臣的态度,这是历史案子,就不管。

天下也是凭实力打来的,毕竟十国之五六是自己动手灭的,打到雄、霸(今雄安新区)一线去,也是不错了。

从政治制度史来说,宋祖削权分权一套,不得不说,做的真好。终宋一世,无地方割据(山匪不算),无禁军夺权,无宗室威逼,无外戚窃权,外戚都捞不到好处,宦官更别想了,“宋家法极严”。官职差遣分离,这个也很欣赏。路上有四个长官,虚三级制,也是创举。

从政治思想史而言,宋祖给开创的社会氛围,实在太适合士大夫生存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政治思想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说实话也就是诸子时代二者得以相提并论。

至于外战外行嘛,他把内部事务解决成这样了,外部心不足而力不足也是可以在时代角度下原谅的。

⭕️大明太祖


应评论区同好要求再讲一下明太祖:

然后再给你扩展一下明太祖。

其实要想理解明太祖,就得首先理解宋太祖。这两个人在立国后存在着诸多相似性。

两个人最有特色的地方都是设计出了一套非常非常精巧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体系化的分权制衡制度。

其实我列举了很多著作,你读一读就会大有收获。

宋祖的我在正文里介绍过一些,明祖的还可以说一说。不过相较于宋祖的制度,明祖的漏洞就有点多:一个是没能防止宦官篡权,这个宋祖的制度是做的很好的,不过明朝的宦官终究是没有挑战到皇权,因为皇帝收拾太监时轻而易举;一个是没能防止宗室篡权,这个宋祖的制度也是做的很好的,而明朝因为这个甚至爆发了内战。

我发现现在好多人看历史都只看打天下时候的权谋、军阵、韬略吗?其实历史真正精彩的是思想和制度。

名著可以参见: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杨一凡《明大诰研究》

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大清圣祖

⭕️大清世宗

⭕️大清高宗


应评论区同好要求,再讲讲这三位:

还以为这三位功绩大家很熟悉了……好,那就再深入说一说:

只有这三位帝王的功绩放到今天来说仍然能说是统一。也就是说,只有评价这三位皇帝的时候,才能用“统一”这件事来作为功绩、作为标准。因为你前朝打了那么多,很快瓦解了,或者没留到现在也是很让人遗憾的。

前段时间记得网民们有一场讨论:究竟是明朝对中国疆域贡献大还是清朝对疆域贡献大?其实这个讨论就是一个伪命题,大多持明朝贡献论的其实都不算懂历史。答案当然是清朝是无疑的。

首先,我个人很不喜欢这三位。一个是当时的异族,不得不承认是落后;一个是大搞特务大兴文字狱;一个是闭关锁国,和世界脱节。但是不可以否认他们对国家统一的贡献。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康雍乾这三朝,现在中国的外围将出现一个强大的大蒙古国和东南地区一个地位类似于朝鲜和越南的台湾。




首先说台湾,郑成功是统一了台湾,也坚持认为台湾应该是本土的一部分。但是他很快就去世了,他儿子郑经即位之后,是主张台湾地位朝鲜化的!你们说可怕不可怕。也就是说郑经是想让台湾成为本土的一个番邦的。所以说,要真没有清圣祖这朝,后来台湾是啥样还不一定呢。这是统一台湾的伟大贡献。

其次,外围强大的蒙古势力。地图我放到正文里了,可以上去看。很多人以为1644年清朝入关后疆域就变成秋海棠了,其实那是1820年极盛时候的疆域。大陆的统一事业直到1789(乾隆二十四)年才真正完成。

在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了三大部,漠北的喀尔喀(今蒙古高原及内蒙古高原),漠西的额鲁特(今新疆和西藏),和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又分为科尔沁、内喀尔喀、察哈尔等部,是在清入关之前就归附的;漠西的额鲁特又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土尔扈特你们很熟了吧?和硕特南下占据了青海和西藏,西藏的达赖班禅最初都是由蒙古王公封起来的,所以其实当时整个中国现在西北西南都是在蒙古手里的。后来准噶尔吞并了整个漠西四大部,准备和已经定鼎中原的清朝争夺漠北喀尔喀。后来漠北喀尔喀在漠西的强大攻势下选择内附清朝而不是北上归于沙俄,这可不是因为我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汉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而是因为满清与喀尔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莫不是如此,漠北几百年前就被沙俄拿去了。后来,那三位发动多次战争,终于平定准格尔、天山南北、西藏、青海、内蒙古、蒙古高原……以1759(乾隆二十四)年设置伊犁将军和1793(乾隆五十八)年《钦定西藏章程》为标志,清朝终于实现了统一。所以如果没有这三朝,现代中国的版图敢想吗?

之后,清朝通过推行多种制度,最终巩固了统一。至于后来列强入侵,那就是后话了。

可以参见:

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


清高宗再详细一点:

清高宗,乾隆,1735-1795年在位。

首先西藏:

乾隆十三年(1748),西藏发生叛乱,派清军入藏平叛。

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授予达赖七世行政权力,建立政教合一的噶厦制度。

乾隆五十六年(1791),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直到现在国家仍在使用,你说影响大不大)

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以上四项,最终巩固了西藏在中国的统一地位。

其次新疆:

乾隆十年(1745),葛二蛋的孙子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蒙古内部出现内讧。

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发动多次战争,平定准噶尔和回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最终完成对新疆的统一。

试言,如无昔日之高宗,何有后世之左公?


再多加一点清三帝:

本来就是看万世的影响,所以一直论述的都是其人在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清三帝很特殊,因为他们是对现世有最直接影响的。无此功绩,我等现在连维护湾湾、疆藏(甚至远了说有些人心中还记得外蒙高原和唐努乌梁海、伊犁南北、外兴安岭)TONGYI地位的历史依据都没有(这些地方可一个都不在明朝直辖下)。而抛开直接影响来看,清朝的政治制度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最成熟的阶段――①以“秘密立储”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立君以贤;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是历代最高的,因为极其重视教育,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一学就是数十年,勤政都有有目共睹的②以南书房军机处防止外戚宗室干政③以大臣入住内务府防止宦官窃权④地方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却没有尾大不掉出现格局⑤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边疆民族政策……


所以,综上,你可以看到,君主帝王值得称颂者,不过寥寥数人。所以赵匡胤,算是很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给中国古代帝王排个序,尤其是要详细地、不带AI痕迹地评价赵匡胤能排第几,这可是一件既有趣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毕竟,每个朝代、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施行的政策以及留下的影响都大相径庭,直接比较就像是在苹果和橘子之间找个“哪个更好吃”的绝对答案,很难说清。不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帝王的影响力,嬴政、李世民、康熙这三位绝对是绕不开的巨擘。将他们排在前三,绝非偶然,他们的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其影响力绵延千年,至今仍能感受到他们留下的印记。第一位:秦始皇嬴政——统一帝国的奠基者嬴政,这位秦王,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在中外交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古代朝贡体系更是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模式。在这个体系下,周边国家会向中国皇帝进贡,这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臣服表示,也承载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那么,在古代朝贡体系下,周边国家究竟会给中国进贡些什么呢?.............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给五到八岁的小朋友讲故事,是讲咱中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故事,还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洋故事,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选择题。在我看来,两种都挺好,而且各有各的好处,最佳答案恐怕是“都讲”! 不过,要是非要说哪个“更好”,那得分情况来聊聊。先说说咱中国古代的故事,那可是咱们的根啊!你想想.............
  • 回答
    古代皇帝坐拥天下,锦衣玉食,但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说起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皇帝们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最担心的莫过于那一口饭里可能藏着的阴谋。毕竟,一把椅子能换多少脑袋,这事儿在宫里太常见了。所以,皇帝们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子,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小心谨慎得让人咋舌。首先,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 回答
    要为克苏鲁神话中的神明赋予一个古典中式名称,这绝对是一项充满趣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梵文或奇特音节替换成汉字,更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古老而强大的存在,并将他们的特质、影响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感受,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境和哲学融会贯通。这过程,就像是在为那些来自宇宙深渊的古老存在.............
  • 回答
    古龙先生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仿佛自带光芒,即便穿越时空,依然能吸引无数读者。然而,影视化改编,这把双刃剑,在为这些鲜活生命注入新生命力的同时,也偶尔会留下一些令人扼腕的“痕迹”。那些被影视化“扭曲”的人物,并非全然否定改编的价值,而是从原著粉丝的角度,去看那些与心中形象产生差异,甚至可以说是“背离”.............
  • 回答
    在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书中,提及的“土耳古的亚司末恒拨香”的说法,并非出自任何史料记载,而是一个明显的误传或讹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历史的真实语境。伊东祐亨作为北洋海军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他在甲午战争末期,围困威海卫期间,确实曾向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发出过劝降书。这些劝降书的.............
  • 回答
    要给中国历代帝王排个座次,尤其是能否将朱元璋排进前十,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但也极具争议的话题。毕竟“前十”这个数字,在浩瀚的中国帝王史长河中,挑选出十位最杰出的,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以及不同评价标准下的权衡取舍。但如果让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尽量给出详尽的理由,我会说:朱元璋绝对有能力,并且很大程.............
  • 回答
    元朝(1271年—1份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蒙古族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尽管元朝在统治初期存在民族压迫和政策争议,但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元朝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
  • 回答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并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它以选拔性考试作为主要评价和分流学生的手段,对中国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应试教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与人才选拔 公平性(某种程度上): 尽管存在争议,但.............
  • 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实施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带来的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负面效应。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计划生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 人口控制与人口增长的减缓这是计划生育政策最直接、最核心的目标和成果。 有效.............
  • 回答
    儒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到日常生活,无不留下其深深的烙印。谈论儒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就如同拆解一块古老而精密的织锦,每一根丝线都牵连着历史的肌理。首先,政治思想与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儒学最显赫的贡献之一。儒学为中国古代.............
  • 回答
    乌克兰在军事技术领域曾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当时,乌克兰继承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先进军事工业基础和技术,而中国正处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双方的合作是基于各自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及其衍生项目:提到乌克兰转让给中国的军事技术,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后改名“辽宁舰”)无疑.............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轨迹。回顾这段跨越近三个世纪的时光,明朝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那些宏伟的宫殿和精美的瓷器,更是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文化繁荣和社会变迁,它们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政治与制度:集权化和官僚体系的巩固明朝的建.............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也确实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和长远发展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凸显并强化了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动员能力 高效的疫情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展现: 疫情初期,中国采取了包括封锁武汉、大规模核酸检测、隔离措施、.............
  • 回答
    如何看待「列强入侵给中国固然带来了伤害,但是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殖民有理,侵略有功」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在学术和伦理上都站不住脚的论调。它试图通过强调侵略带来的某些“积极后果”来合理化侵略行为本身,并且严重地忽视了侵略行为带来的巨大伤害、对国家主权的践踏以及对人民尊严的剥夺。为了详细.............
  • 回答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既有潜在的机遇,也伴随着显著的挑战。由于中国与英国和欧盟之间贸易、投资、政治和文化联系的复杂性,脱欧的影响并非简单直接的。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经济和贸易方面: 对英中贸易的影响: 短期不确定性与波动: 脱欧初期,英镑汇率的波动.............
  • 回答
    “锐实力”(Sharp Power)这个标签是美国政治学家克里斯托弗·沃克(Christopher Walker)和杰西卡·卢伊斯(Jessica Lewis)在2017年提出并推广的,旨在描述一种不同于传统“软实力”(Soft Power)和“硬实力”(Hard Power)的政治影响力形式。当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