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轨迹。回顾这段跨越近三个世纪的时光,明朝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那些宏伟的宫殿和精美的瓷器,更是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文化繁荣和社会变迁,它们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政治与制度:集权化和官僚体系的巩固

明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对元朝以来统治动荡和民族压迫的一种回应。朱元璋,一个出身草莽的皇帝,深知权力集中和稳固的重要性。

废丞相,强化皇权: 这是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将行政权直接收归皇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辅佐机构。虽然内阁成员在名义上是大臣,但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这种集权模式,一方面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提高了决策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皇帝的个人素质和精力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一旦皇帝昏聩,国家就容易陷入混乱。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为了加强对官员和民间的控制,明朝设立了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和东厂,它们作为皇帝的耳目,掌握着侦察、逮捕、审讯的权力,极大地限制了官员的自由,也给社会带来了恐惧。这种秘密警察的设立,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其存在对后世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行卫所制度: 明朝在军事上推行卫所制度,将士兵屯田,军户世袭,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军队。这种制度在初期有效地解决了军饷问题,保证了边防的稳定,但也逐渐滋生了冗兵、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明朝后期军事力量衰弱的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僵化: 明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八股文的出现,使得考试内容更加规范化,但也导致了思想的禁锢,许多读书人热衷于钻研八股文的技巧,而忽略了实际学问的提升。尽管如此,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官僚人才。

经济与社会: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区域差异

明朝的经济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逐渐取代铜钱和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白银的价值波动,也深刻影响着明朝的财政和民生。
商品经济的区域发展: 江南地区凭借其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成为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例如一些富裕的商人开始投资生产,雇佣工人。
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 尽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问题依然严重。大官僚、大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同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海上贸易的兴衰: 明朝早期,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对外开放的姿态。然而,明朝中后期,出于对“海盗”的担忧和内部政治斗争,逐渐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也错失了与西方进行更深入交流的机会。但即便如此,民间走私贸易依然活跃,白银的大量流入也证明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

文化与思想:世俗化、大众化与科学技术的停滞

明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世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说、戏剧的繁荣: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小说和戏剧迎来了黄金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尽管后期)等经典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京剧的前身——弋阳腔、昆腔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市民阶层的兴起与消费文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繁荣的市民阶层,他们有闲钱和闲暇,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推动了包括小说、戏曲、绘画、园林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发展,城市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
思想的活跃与禁锢并存: 尽管有“文字狱”的阴影,但明朝的思想界依然活跃。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鼓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士大夫也开始关注民生,提出改革建议。然而,后期的思想氛围也受到科举制度的束缚,许多人满足于形式上的探讨,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科学技术的停滞: 与前代相比,明朝在科学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尽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在某些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总体而言,明朝未能有效吸收西方传来的科技成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科技领域逐渐落后于世界。这种停滞,与政治体制的保守、对西方文化的排斥以及教育的功利化有很大关系。

对外关系: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与冲突

明朝是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时期。

传教士的到来: 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等通过各种方式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地图绘制等,还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他们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哲学思想介绍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技术的初步碰撞: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如火炮制造技术、一些科学仪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军事和工程技术。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未能引发中国科技的全面革新。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明朝在东北与女真各部以及后来的后金政权(满清)进行复杂的互动,在西北与蒙古各部保持着军事上的对峙,在东南沿海则面临日本海盗(倭寇)的袭扰。这些关系,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国防策略和边疆政策。
海禁与朝贡贸易: 明朝初期实行的海禁政策,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稳定,但也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朝贡贸易制度虽然维持了朝贡国与中国的官方关系,但其贸易量和实际影响力都远不如民间贸易。

总结

明朝,一个集权高度强化、经济商品化有所发展、文化世俗化繁荣,但在科技上停滞不前,对外关系充满复杂性的王朝。它为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制度遗产,塑造了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局部繁荣,但未能解决根本性的社会矛盾;它带来了文学艺术的辉煌,但也掩盖了思想的局限;它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窗口,却也因自身的保守而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理解明朝,就是理解中国近代前夜的种种矛盾与动力,理解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后来走向的基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盛世”或“衰世”,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转型与碰撞的时代,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机遇,仅此而已

他只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的一员

无脑黑他的,无脑吹他的,实在是太抬举他了

其实说的再多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本质上和汉唐宋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如今很多人却无法转过一个弯:

明朝存在的这276年是中国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过渡的时期

无论是科学、思想、经济、文化、国际环境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一些史学家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作为中世纪和近代划分的里程碑。

明朝也是如此

所以明朝的历史使命不是不顾后果的疯狂扩张,更不是痴迷于“天朝上国”故步自封

明朝最大的使命是让中国平稳的渡过这个巨变的时代,然后在农民起义的呼声中寿终正寝

如此,新建立的朝代就能够继承他留下的遗产,更加平稳的蜕变为一个正常的近代国家

这才是他的使命

搞笑的是现在很多左棍喜欢打着“唯物主义史观”的大旗居高临下批判他

对一个受时代限制的封建王朝大肆批判,从而获得“指点江山”般廉价的满足感

这种人和所谓的工业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这个脑子,在哪个年代都只有膏黄土的命

明朝的问题不在于他带给我们什么,而是我们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我知道,在知乎明粉是人人喊打

一说起“明粉”大家都默认是睿智

我明白,你们惧怕“皇汉”

说到“皇汉”你们就觉得他们都是暴民

很多人都嘲笑我:“你个明粉为什么起个鲜卑化汉人的名字?”

说的我好像叛国了一样

到底是谁非要把明朝往民族主义上扯?

十年动乱早过去了,现在搞这一套你就不害臊?

所以各位逆民收起你那点见不得光的小心思,好好想想谁才是睿智?谁才是暴民?

你问我明朝带给我们什么?

因为有一个明朝,我们才知道我们不需要所谓的“输血”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因为有一个明朝,我们才明白我们要保持警惕,明朝干的蠢事我们不能干,亡天下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因为有一个明朝,我们才发觉二狗子往往比敌人还可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轨迹。回顾这段跨越近三个世纪的时光,明朝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那些宏伟的宫殿和精美的瓷器,更是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文化繁荣和社会变迁,它们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政治与制度:集权化和官僚体系的巩固明朝的建.............
  • 回答
    RCEP明年越南签署协定: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2024年,随着越南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更将在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浪潮中,为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份由15个亚太国家组成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执行落地过程中的每一处进展都牵动.............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
  • 回答
    “《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中国会主动让出如此广阔的土地给俄罗斯,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一、 当年的历史背景:康乾盛世下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那是清朝康熙年间(1689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
  • 回答
    《甄嬛传》里,甄嬛把安陵容送的蜀锦给了浣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甄嬛不知道安陵容敏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她们俩在宫里共患难了那么久,对彼此的脾性那是摸得门儿清。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是甄嬛一系列考量下的必然选择,也藏着她对后宫生存法则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想想,安.............
  • 回答
    《上古卷轴 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以其庞大的开放世界、海量的非线性设计和点状分布的任务系统而闻名。这种设计模式赋予了玩家极高的自由度,但也伴随着潜在的混乱和遗漏。为了最大化优势并最小化劣势,Bethesda 的设计团队采用了多种精妙的手段来引导玩家、提供.............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离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工业化,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中间隔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跃进。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就像一个人站在了山脚下,望着远方的皑皑雪山,知道那里有目的地,但怎么上去,上去之后会看到什么,都还是个模糊的憧憬。首先得明确,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系统性的过程,核心在于 生产力的大.............
  • 回答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究竟有没有能力抵达美洲?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只看个大概。首先,说说当时的造船技术。明朝,尤其是永乐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个巅峰。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儿。郑和那会儿的宝船,个头那叫一.............
  • 回答
    明朝和日本的盔甲,哪家更胜一筹,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把这俩放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简单来说,各有千秋,但如果真要比谁的防御力更强、实战性更好,得看具体情况和用兵风格了。明朝盔甲:体系化、多兵种的精良制造明朝的盔甲,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你想啊,人家那是面对辽东的铁骑,还有国内各种叛乱,.............
  • 回答
    明朝是否是中国古代最残暴的朝代?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要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并不能完全涵盖历史的复杂性。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以便大家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残暴”这个词的含义。在历史上,统治者的残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严.............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烹饪历史中,“辣”味的出现晚于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调味品,这的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今天谈论的“辣”,主要指的是辣椒带来的那种灼热、刺激的口感。那么,明朝以前,中国人吃辣吗?答案是:不吃。确切地说,是几乎不吃辣椒。辣椒,这位“后来者”的中国之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辣椒是从哪里来.............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际形势”算不算最好的,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最好”,这个词儿太绝对了,古代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甚至是危机四伏。不过,跟一些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阶段.............
  • 回答
    要论证明朝同时期有没有能够“碾压”李舜臣的将帅,这本身就带点“英雄论”的味道,容易陷入主观的比较。不过,如果从战功、统兵能力、战略眼光、对国家贡献等方面来衡量,明朝确实涌现过不少杰出的将领,其中不少人即便在李舜臣的光环下,也丝毫不逊色。当然,“碾压”这个词比较绝对,历史上真正的“碾压”少之又少,更多.............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清朝入关并建立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也自然会引发后人多方面的思考,包括当代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当代国人普遍不认为清朝是“侵略”并以此为“耻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略”这个词的语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下,“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
  • 回答
    在我看来,将明朝定性为“中国最黑暗的王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偏激且过于简化的论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明朝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相当黑暗的方面,但如果因此就将它“最黑暗”化,未免有些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非要深究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我想到几个可能的原因,它们大多.............
  • 回答
    清朝取代明朝,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必然”二字可以概括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无数的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崛起,更是如此。将眼光放长远,从明朝的内外环境、社会矛盾、政治体制乃至军事力量等方面细细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没有清朝,明朝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统治的稳定性早已摇摇欲坠。明.............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上飘扬的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旗帜,而是大明王朝的龙旗,那历史的画卷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一个可以让我们尽情挥洒想象的如果。大明王朝海外扩张的可能性:基础与阻碍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明朝是否有能力进行海外扩张。从物质条件上看,明朝绝不逊色。郑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