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统治,恢复了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明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宋朝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并将其进行了巩固和发展。

政治制度的强化与创新: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这种集权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埋下了君主专制过度的隐患。同时,科举制度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普及,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通道,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这种对文官制度的倚重,使得明朝的统治精英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维护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的繁荣与转型: 经过元末的战乱,明朝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中后期,商品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白银的广泛使用,以及海外贸易的兴盛(虽然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都表明明朝经济具有近代化的萌芽。然而,过度依赖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突破。
文化的多样与创新: 明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方面,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市民阶层壮大,戏曲和小说更贴近民众生活。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见解。科技方面,尽管受制于社会环境和制度,但仍有一些杰出的成就,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这些著作代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最高水平。

在世界大潮中的挣扎与错失。

明朝所处的时代,正是全球历史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然而,明朝在中国历史的这个关键转折点上,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扼腕的政策和思潮。

海禁与闭关锁国: 尽管明朝早期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其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后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既有抵御海盗、维护边疆稳定的原因,也反映了统治者对海外世界的恐惧和对国内统治的保守。这种政策使得中国错失了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为后来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思想的僵化与守旧: 虽然有王阳明等思想家的创新,但总体而言,明朝后期儒家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僵化,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士大夫阶层沉迷于八股文和空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改革的动力。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明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民族心理的塑造: “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在明朝的重新崛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警惕和防御,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一条线索。
制度的遗产与教训: 明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其后续的演变,深刻影响了清朝的政治运作。明朝的腐败问题、宦官专权、党争等,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文化传承的基因: 明朝的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结来说,

评价明朝,需要认识到它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在巩固中华文明、发展经济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力以及文化创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明朝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其保守的政策和思想上的僵化,导致了错失发展机遇。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起跑线上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显露出其脆弱性。

因此,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极为关键的存在。它既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珠,也是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起点之一。理解明朝,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深刻的章节。它既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我们反思历史、汲取教训的重要教科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黑点很多,屠戮功臣,文字狱,特务统治,疆土日蹙,弃地,皇帝被俘,杀于谦,宦官秉政,南倭北虏,党争,暂(复、仍、再、还、又、续)累吾民一年,等等等等。但最大的黑点就是,没能把政权完完整整交待给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手里。

明朝的历史意义在于恢复之功,燕云辽东一千年,甘肃九百年,秦淮线以北八百年,以南六百五十年,没明朝,这些地方这些年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什么概念?(按:这个时间,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明朝,或者明朝仍然是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话,从这个地方落入少数民族政权开始算,算到1912年的大致时间。)

他起于阶级压迫,亡于阶级压迫,达则七下西洋,穷则片板不许下海,盛则摩古都束入贡,衰则朝鲜背盟,能打的时候敢带着步兵去草原上日蒙古人,怂的时候被倭寇玩一遭流浪南京。不过终究没有过顺天六陷、天子九迁,没有嗟尔信王不弔,亦没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拿着女人换和平这事,他觉得丢人,别说议和,拿正眼看异族一眼他都觉得丢人——这是当年的后遗症,没治。

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建国的时候满世界派宣谕使臣,告诉东起日本、西至撒马尔罕的列国听真:被蒙古人欺压百年的汉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苏禄、浡泥国王表示死在这儿都值,朝鲜说,“与死贼手,毋宁死父母之国”。至少是个洲长级干部吧?

混账的时候也一塌糊涂,迁开平、弃安南、废奴儿干,陷哈密、丢河套、失木邦。越南、缅甸觉得,亦不过如此,老挝就此寒心,东南亚向心力逐年下降。严重内卷,说好听点是“内敛而不失活力”,说白了就是对外疲软。可你说无能吧,马尼拉还能派官前往办理武装撤侨,朝鲜还能日退东洋人,灭亡(1644年)两年前还阵斩蒙古汗王,简直纠结到死。

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岳飞的终极目标被明朝完成了,明粉常说的“无汉之和亲……天子守国门”这话最早其实是人明朝人自己说的,那时候尚不是吹明,而是自信。

明朝的存在意义就是,当蒙古人骑着高头大马拿着屠刀声称马刀在手天下我有的时候,明朝带人拿粪叉把人从马上戳了下去,然后告诉他,“狂没有好处”。

不过可惜的是,蒙古人的这句话,被满洲人证实了是可以的。

当然,太平军告诉他,没洋人帮忙的话,你不行。

user avatar

就世界范围内的实力对比而言,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巅峰,真正的天下无敌,真正的天朝上国。

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辜负而言,不能认为明朝的责任比清朝小。站在后世角度观察时,你会发现清朝是从来没资格喊天下无敌的,甚至汉唐都没底气,但明初那是真有十足底气的。。。

其实就实力横向对比而言,共和国离汉唐并不远。但是离大明,还远着呢。

比强大,我大明不是针对谁。。。

比败家,我大明也不是针对谁。。。。

明朝远比清朝更值得研究和反思,而不是作为逆反心理的寄托和简单的民族主义符号。这种态度,对曾经真正天下无敌的大明,对中国历史空前绝后的巅峰,对伟大复兴真正的终极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侮辱。。。。


大明天下无敌,真不是调侃:


他本有能力给世界留下永远的印迹:


结果两百多年下来:


user avatar

明朝的历史地位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假如没有明朝会怎么样?

假如没有明朝,今天的中国北方地区会是什么样子???在文化思想南北差异巨大的情况下能够重新认同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吗?北方人可能就真的用着蒙古文,蒙古名字,说着蒙古语生活了。

从整体趋势看,以语言、名字变易为重点的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约而同地经历了前四汗、世祖和成宗朝、武宗至顺帝朝三个阶段。与色目人汉化和蒙古人汉化明显不同的是,上述三个阶段的蒙古文化影响,并没有循着由弱到强的一般法则发展,而表现为时空范围扩大与弱强转换大致成反比的情况。前四汗阶段,蒙古征服与占领的对象是契丹、女真、西夏盘踞统治近三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和其他北方地区,掳掠北上人口数量甚夥,又兼当地汉人长期受到北方民族文化熏染且不断融入他族成分,对蒙古文化抗拒力较弱,认同性较强。所以,此阶段汉人的蒙古化势头相对较强,出现了贾昔刺、常资等较全面的蒙古化。尽管从汉人总数看,发生蒙古化的依然是少数,地域上也以燕云十六州及附近为主。世祖和成宗朝阶段,蒙古征服并直接统治了全中国,野蛮杀掠明显减少,还较为积极地吸收汉法。新征服的江南地区,汉族人口稠密,以前基本没有受到契丹、女真贵族的侵扰,汉文化传承久远,积累深厚,对蒙古文化抗拒力较强,认同性较差。
与此相关联,北方汉人和江南“南人”所受蒙古文化影响,因地域而呈现显著的差异。如前所述,北方地区蒙古人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无论是因掳掠、强制迁徙、屯田、镇戍等,长期留居蒙古草原,还是入充怯薛宿卫、在中央与地方诸类官署中与蒙古人共同任职,北方汉人与蒙古人密切接触的机会都比较多。
正如希路易所言,“在元征服以前,华北已长期为异族占领,这使华北人民熟知并进而倾向于采纳异族习俗”。故在语言、名字、婚姻、服饰方面北方汉人所受蒙古文化影响相当严重,贾昔刺、 常资等家族较完全地蒙古化,郑鼎、石天麟、吕天襟、贺胜、董文忠等家族的半蒙古化,一概都是北方汉人。尤其是燕云十六州一带蒙古化或半蒙古化的情况最为严重。正如成吉思汗圣旨所云“山后百姓与本朝人无异”。就是说,在13世纪前期的成吉思汗及耶律楚材等心目中,燕云十六州北部的汉人和原契丹人、原女真人等已经属于准蒙古人了。而江南数量众多的“南人”,语言、名字、婚姻、服饰方面的蒙古文化影响则相对较为浮浅,蒙古化或半蒙古化的情况相当少见。
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主要应溯源于蒙元帝国多民族的文化秩序,也和最高统治者忽必烈等既吸收汉法又坚持或扩散蒙古本位文化的复合政策密不可分。前揭成吉思汗曾就耶律留哥长子薛阁与次子善哥嗣位、入质事宣谕:“薛阁今为蒙古人矣....可遣,当令善哥袭其父爵”,还亲自命令薛阁编入皇庶弟别勒古台的蒙古“第三千户”。至元二十一年,元廷也曾规定:“以河西、回回、畏吾儿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这两段史实披露一个重要信息:从蒙古建国特别是西征前后,就形成一个较为开放的惯例,像薛阁这样“扈从有年”且认同蒙古文化的他族人士,就能够和允许转变为“国人”蒙古人。这正是有元一代蒙古草原民像滚雪球一样从十余万人扩展为数十万、上百万的奧秘之一,也是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上层政策前提。“大半蒙古人及其盟友则仍保持原有的语言及习惯...他们不但没有很快的为中国文化吸收而失去本身的特质,反在某些方面影响了中国”。尽管顺帝朝权臣伯颜一度“禁汉人、南人不得习蒙古、色目文字”,但大多数情况下蒙古统治者还是忠实奉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文化开放或扩散政策的。如清人赵翼所云:“有元一代诸君,惟知以蒙古文字为重, 直欲令天下臣民皆习蒙古语,通蒙古文,然后便于奏对,故人多学之,既学之则即以为名耳。”
前述八思巴蒙古字的传播和汉人竞相学习,也是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助力。八思巴字以吐蕃字母拼写蒙古语而形成蒙古新字,虽因字母外形和拼写汉语等多种功用而带有表面上的“中性”色彩,但难以掩盖其蒙古语母语的本质。推行八思巴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扩散蒙古文化。八思巴字问题,亦可折射元统治者和汉人主流儒士,作为影响、被影响双方对蒙古文化扩散影响的态度。多数汉人士大夫,如程钜夫、吴澄等对元廷推行八思巴蒙古字政策采取认同和赞赏态度,从而为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在疆域上,云贵高原在明朝治下真正纳入统治并彻底汉化,东北在明朝政府主持下山东地区向辽东地区迁徙了大量军民,巩固了明朝在辽东的统治,而像清朝那样封锁东北,使得东北人口空虚被人趁虚而入割让领土就只能说是愚蠢了。假如没有明朝,东北,西南是否还会属于中国呢?

诚然,封建王朝固然都有其黑暗腐朽的一面,明朝历史更是读起来既没有汉唐雄风的霸气,也没有两宋文化鼎盛的魅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就是可有可无的一段历史,只不过以前大家都忽略了明朝,对其了解不深,所以认为明朝重要性不足。

就像 @李梦阳 说的,明代是真正的重塑了中国的朝代,一扫自唐末五代以来汉人之颓气,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天下观,确立了中华的文化认同。

user avatar

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明朝出现,元连清直到1911年,那么在1279年之后长达632年的时间里,东亚人口最多的汉族将长期与统治集团脱钩,那么21世纪的今天,汉人在文化和规模上的主体地位会不会受到动摇?今天中国的模样又是如何呢?

多少年来,无数教材告诉我们,民族是在不断融合的,然而血淋淋的事实是,这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假象,在工业时代前,各民族间的差别,是由生活环境的地理差别导致,靠山渔猎的人,不会因为大唐的骑兵来过而开始穿汉服、过春节,各民族会在此消彼长间相互制衡,可一但绝对强权开始崩溃,各民族又会开始攻伐厮杀。

比如印度,雅丽安人入侵过后的四千年,今天印度各民族的差距肉眼可见,最底层的棕黑原主民和顶层的白色雅利安,毫无融合可言。

今天中国能避免印度种姓的悲剧,根源在于主体民族有着规模上的绝对优势,悬殊的人口差距彻底打破了民族捆绑阶级的土壤,而得益于中央集权的体制,汉民族的人口潜力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进而打造了“大一统”的文明格局,无论天下怎样分裂、外族怎样跨越长城,都无法阻挡天下统一的历史轨迹。

欧洲至今没实现统合的理想,究其根本,就是诸国间没有在文化、血缘上的绝对认同,拿破仑在欧洲是强大的皇帝,也是罪恶的侵略者,但如果拿破仑生在中国,那他就是实现国家民族统一的一代伟人。

可假如1279年后,天不佑华夏,朱八八死在了凤阳的瘟疫中。六百余年的时间,相当于一个文明的长度。就算汉人没有完全失势,那中国动荡的地区绝不止疆藏,陕西、河北、东北以及所以毗邻边境的地区,极有可能成为类似疆藏的火药桶。那么中国能不能在20世纪迎来稳定的统一政权,在动荡的情况下能不能赶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国外势力如果利用四处皆火的环境干预,中央政府能不能顶住压力?

自1840年以来的黑暗苦难又要何时得到雪洗,这其中的变数实在太可怕。

但以上只是最好的结果,六百余年的时间,足以产生文化断裂的质变,如果异族强迫加上岁月流逝,汉文化没能顶住,那么西南盆地、江南丘陵、黄河以北,这些本来就存在地理隔阂的区域,再失去汉文化的凝聚力后,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欧洲或者下一个印度呢?

明朝其实也不过一普通的封建王朝,我不想在“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套话下功夫,但它所在的时间点,却给了一个文明复兴的缓冲,没有这个缓冲,能不能挺过“亡天下”的局面,我感觉很没有信心。

我有汉皇偏向,因为我自己是汉族,我没法违心说砸自己脚的话。但我百分之百支持现行的民族扶持政策,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带来的改变,确确实实打破了民族的隔阂,既然大家都是闻着汽车尾气长大的,也就没必要分那么清楚了。

在人口高度流动的21世纪,地域差距存在,但将越来越小,古人一生可能出不了县,现在上个大学可能从东北飞海南,在这不起眼的变化中,中华民族可不是一句口号,因为现代化生活超越了一切,正如兴于河南的华夏变成了如今的汉族,汉族也将在后世变为中华民族。

但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汉文化继续保持强大凝聚力的前提下。可自宋季始,强汉盛唐般的绝对优势一去不复返。政权化的游牧势力应付起来越来越棘手,实际上汉文明在1279年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铭记这个王朝,最后的大一统汉人王朝,它平凡也伟大,平凡因有汉有唐,伟大因大清叫大清朝而不叫爱新觉罗斯坦。

它虽然最终没有逃过封建王朝的宿命,但中华文明逃过了博物馆介绍中的那个字,我们的根保住了,我们的文明属性保住了,甚至一些游离文明核心的区域也保住了。我们近代以来很苦难,但天不负中华。

请记住那个时代,记住农耕时代汉人最后的骄傲,记住故国有明

————————————

很多人提到了外族主动汉化的问题,实际上外族汉化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农耕文化天然地无可替代,那么同样为农耕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没一个会灭亡,象形文应该出现在埃及的课本中而不是博物馆里。

说到底,真正战胜外族统治的是汉文明的体量。剃发易服,但周礼不灭。但事情不是绝对的,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在失陷四百年后,尽是“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情况,朱元璋的《北伐檄文》中也提到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可见元末的情况是,整个汉文明背后的衣冠习俗乃至道德伦理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时间在过数百年,又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而极端的例子同样也有,唐朝西域及河西失陷后,汉人起义不断,且唐末尚有张议潮的归义军。可到了清朝收复时,再见却已是伊斯兰,整个中国西部至今都因宗教民族问题持续动荡中,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河北、东北,那将又是何等的灾难?

以上仅是领土层面的变化,洪武十八年,一个叫唐闰山的兵痞,企图强夺亡兄的娃娃亲做自己的妻妾,这在传统观念中天理难容的事情,竟然得到从县令到南京六部的全部支持。

给出解释,竟是源自蒙元一切“兄终弟及”的传统。这种在古今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在当时,却是中国政府高层到民间的共识

短短一百年的时间,潜移默化中,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天翻地覆。其结果远比疆藏问题可怕,是文明内核的质变。

而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将相关责任人 从县领到兵部尚书全部杀头,法不责众一样杀得你人头滚滚,用最惨暴的方式彻底打断文化价值的逆化。

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中,把个体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冷漠与自保体显得尽致淋淋。实际上,强调个人要为社会整体付出多少贡献,是违背人性的。一个民族如果要有强大的凝聚力,需要的是从精英层到民间,从上到下的协调一致。

而明初的唐闰山案表明,汉族内部的精英层在选择与蒙元合作后,已经开始与中下层脱节。掌握话语权的他们,甚至可以以强大的影响力将“兄终弟及”变成共识。当利益相关的食肉者放弃传统体系时,挣扎在生死线的饥民们又有多少力气去考虑温饱以外的事?

如果掌握话语权的上层建筑开始崩塌,舆论武器的话锋远比真枪实剑可怕。其道理就如现在的流量明星,哪怕其言论再不道德再不科学,依旧不缺脑残粉洗地甚至是宣传。

在文化危机前,人口规模毫无意义,今天中国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很高,但依旧有公知“国外月亮更圆”的言论俘获一片相信。亡于颜色攻势的苏联,就是从党内高层的质变开始,最终被全民抛弃。

缺乏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下,人口众多的汉文明,可能也不过沙堆上的金字塔,在高层的背叛和中下层的冷漠中,轰然倒下。

但汉文化长久的沉淀并没有在元际败完,以朱元璋为代表的起义军,出于“恢复中华”的法理需求,重建了传统文化体系。

可如果是在我的假设条件下,1911年的孙中山,在面对六百年共识的“兄终弟及”时。孙中山能不能意识到“兄终弟及”代表什么?其内容是不是已经成为“恢复中华”的要求? 仅仅一百年,朱元璋为纠胡风就需要大杀百官,六百年后,就算孙中山三观清醒,但改革的难度又需要何等的力度?

其道理就如没有辛亥革命,图书馆管理员读的会是四书五经,而不是马列共产。

今天学校里会告诉你,北魏文帝的汉化改革,但又几个人记得同时代的北齐政权,也全面鲜卑化了呢?

长城南北间,不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有文化思想上的博弈。胡化与汉化相争千年,至今胜负未定。今天的各种公知、精日精美,放在六百年前一样存在,可今天他们叫网民,过去可能要叫“读书人”。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可历史还没结束,元清之际的中国人,中华文明同样已经延续了四千余年,但“兄终弟及”却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朱元璋盲从了这种共识,21世纪依旧会是“五千年不倒”,但嫂子永远不是哥哥的老婆了

博物馆中的那个“古”字,真的,转瞬就在一刹那。

————————————

很多人说没有明朝,一定会有其他汉人政权出现并取而代之。我其实观点相同,上文里有讲到,明朝也不过普通的封建王朝,亮点在于明朝的出现,结束了汉文明的衰弱,并给予缓冲复兴的时间。

但请大家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取代清朝的不是新的汉人政权,为什么1644年后最终主导天下的是满人?

了解明末清初历史的,应该明白清朝能统一天下的偶然性有多大,无数次能重整河山的大好机会在汉人的内部斗争中一次次流失,最终整个神洲大陆彻底沉沦。

那这种神奇的偶然性如果发生在元末呢?如果元末和明末一样,农民军没有一个强大的核心整合力量,在外敌的瓦解中个个击破呢?

建议大家去读读《南明史》,其内容字字皆血,惨烈不下抗日史。咒水之难中的永历帝,惨死郊野坚决不降的李定国。

试想,如国南明三王内讧的情况发生在元末,如果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方谁也吃不掉谁,如果元庭借汉人内斗之机重起,或新外族崛起。

那么明末清兴的偶然性会不会提前三百年重演?真的就一定能有势力可以取代朱元璋吗?假设有,为什么元末能有朱元璋,明末为什么就没有李元璋、王元璋呢?为什么你们所说的14世纪汉人政权出现的必然性,没有出现在1644年之后呢?

中国历史上唯一做到真正从南往北统一天下的朱八八,真的是可随意替代的吗?

我真的没有信心,是去假设一段没有朱元璋的历史。青史竹简不过一张张纸,但在六百年前那个动荡纷飞的年代,在一个个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心中,所谓“天命”不过一个遥不可及的玩笑。

生而为人,无论你是在原始社会玩泥巴,还是在21世纪当居家肥宅。生活的喜怒哀乐一样也不会少,对后世而言如铁板一块的实史,摆在前人的时代,却是一次次考验生死的抉择。

如果一切真的“天注定”,那这个浩瀚复杂的世界,到底是属于生活的舞台?还是只不过一场被编排好的剧本?我们的存在、努力、抗争、拼搏,就应该被一句“必然发生”所轻描淡写吗?

我命由我不由天,书写历史的,终归是人而不是规律。

因为自然界从来就没有一种现象叫必然性,必然性会出现在课本里、史书上,但那叫对结果的总结,它可以面对过去,但绝不可能决定未来。


于是,在公元1368年,在朱元璋率领下,在汉人的不屈与抗争中,书写了一种不输天命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叫大明。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