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朝中期的高拱?

回答
说起明朝中期的权臣,高拱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这位山东章丘人,以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高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出身与崛起:寒门出身,步步为营

高拱出身寒微,并非名门望族。这在当时的明朝,尤其是在官场上,并非一个绝对的优势。但他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坚韧的毅力,通过科举制度一步步爬升。早期他在地方任职,积累了宝贵的基层经验,也锻炼了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技巧。到了京城,他更是如鱼得水,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逐渐在官僚体系中站稳脚跟。他的崛起,与其说是靠运气,不如说是靠实力和策略。

隆庆新政的推手之一:弥合政治裂痕,稳定朝局

嘉靖皇帝驾崩后,隆庆皇帝即位。此时的朝堂,经历了嘉靖朝后期“南党”“北党”的长期斗争,政治气氛紧张,派系林立。高拱在此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并非一味地党同伐异,而是试图弥合各方矛盾,以国家大局为重。

他力主启用徐阶、高拱、陈以勤等人组成的内阁,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且有能力的统治核心。在隆庆新政中,高拱提出了许多务实的举措,比如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加强边防等。他并非一个空谈理论的文人,而是实干派,更懂得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在他的推动下,隆庆年间朝政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和稳定,为之后的万历盛世打下了基础。

权力巅峰与独断专行:一把手的威严与争议

随着隆庆皇帝的去世,年幼的万历皇帝即位,高拱作为首辅,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在这个时期,高拱展现了他作为“一把手”的强大魄力。他力主改革,整顿积弊,朝政一度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局面。例如,他对军务的关注,对漕运问题的解决,都体现了他的担当。

然而,权力的集中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高拱性格刚毅,用人上往往有自己的偏好,也容易得罪人。他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便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虽然两人最初都是隆庆新政的同盟,但随着权力格局的变化,以及个人政治理念的差异,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高拱在权力斗争中的一些策略,例如利用冯保等宦官的力量来制衡张居正,也为他日后的失势埋下了伏笔。他并非没有看到张居正的才能,但或许是出于对潜在竞争者的警惕,或者对自身权力的担忧,他未能与张居正建立起更稳固的合作关系。

失势与悲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高拱的失势,是明朝中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他最终败给了张居正,而这场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冯保的暗中支持。冯保作为万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在皇帝年幼时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看到了高拱专断跋扈的一面,也看到了张居正的雄心壮志和改革魄力,于是选择与张居正联手,共同扳倒高拱。

高拱的失势,既有他自身性格和政治策略上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他过于自信,低估了张居正和冯保的联合力量,也未能有效应对来自宫廷内部的挑战。最终,他被剥夺了权力,回到了家乡,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政治生涯。

评价的维度:功与过,时代局限性

评价高拱,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待:

正面贡献: 作为隆庆新政的推动者之一,他对稳定朝局、整顿吏治、提出务实政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展现了作为首辅的责任感和能力。
权力斗争: 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他既是胜利者,也是失败者。他的政治手腕值得研究,但他在处理与同事关系,尤其是与张居正的关系上,也暴露了其政治上的局限性。
性格与作风: 高拱性格刚毅,有魄力,但有时也显得专断。这种性格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失势的原因之一。
时代背景: 理解高拱,必须结合明朝中期的政治环境。这是一个皇权旁落、宦官干政、党派林立的时代,任何政治人物都无法完全脱离时代的烙印。

总的来说,高拱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政治人物。他既是那个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务实的改革精神,而他的失败则反映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个人性格上的弱点。研究高拱,不仅是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更是研究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以及其中复杂的人性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参考《明实录》、《暮日耀光》、《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等等资料来讲一下高拱。

一、对高拱的总述介绍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开封府新郑县人。生于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十三日,卒于万历六年(1578)七月初二日。行三。曾祖高旺。祖高魁,官至工部郎中。父高尚贤,官光禄寺少卿。母沈氏。长兄高捷,官户部主事。二兄高掇,引礼舍人。弟高操、高才、高揀。娶妻张氏。

高拱年少时聪敏好学,进学很早,先为新郑县学增广生洪武二年,各府、州、县置学,府学生员40人,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米六斗。后名额增多,食廪者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廪米)。

嘉靖七年(1528),年仅十六七岁的高拱于河南乡试中举,名列第五。治《礼记》。后入国子监,于科场蹉跎十三年,屡次会试,皆不第,至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会试中式,名列第四十九名,于随后的殿试中名列第二甲第十二名进士(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嘉靖二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

高拱胸怀大志,见识过人,精明勤奋,为文不好称辞藻,而深重有气力。关心时局政治,对正德、嘉靖间持续失政、吏治废弛、边防溃散、社会凋敝都有具体的了解,并长期思考其症结所在和解决之法。

明穆宗朱载坖封裕王,高拱即授命为侍讲,他竭诚扶助,竭尽所能维护裕王的权益,在裕王府邸任职长达九年,是朱载坖最为信赖的人。

当时裕王朱载坖与景王朱载圳争立,“两府杂居,谗言肆出”,各自的拥护者进行着尖锐的斗争,高拱与朱载坖患难与共,建立了非一般亲王与藩邸讲读官所能具有的情谊,为高拱日后在隆庆朝主持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高拱颇知隐晦低调,未敢过露锋芒,与其在隆万之交时的作风大相径庭,受到严嵩、徐阶等人的推崇,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

而与高拱最为密切相关的人就是张居正,高、张二人之间从相契相知以至恩仇中变,关系着嘉末隆初和隆万交替间的大局,要全面评价高拱,就无法不涉及张居正。

高、张之相交,始于张居正以右中允进入裕王府侍读和兼任国子监司业之时,后来重校《永乐大典》,高拱为总校官,张居正为分校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张居正一直是高拱的副手,以兄长事之。

高、张二人在长期的共处、共事中,都渐渐对对方的才华和见识十分钦仰,堪称志气相投,二人都有志有为,以国器自命,都自负为有大气魄和胆略,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尤其是二人的见解、抱负、政治、学术主张以及施政方针都非常接近,有很多法家的特征:

在现实政治上,都坚决主张革故鼎新,在一系列的问题上进行大幅度改革;

在学术倾向上,都对宋代理学和明代泛滥成灾的空言理性,穿凿附会经义,程朱与陆王两派无休止的繁琐论战,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高、张二人都坚定认为,只有发扬实学,持实心,用实力,行实政,才有可能突破困厄艰危,再度中兴大明。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上,二人缔结了相当深厚的同志情谊,在嘉靖末年,二人都支持过徐阶稳忍以求胜的策略,又大力维护住裕王的地位,对日后的政局做出了前瞻性的预测,粗线条地绘制出日后进行整顿改革的蓝图,为不久以后,两人先后入阁携手合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嘉靖帝驾崩以后,穆宗隆庆帝在位六年,其人虽猥琐庸碌,即位后沉迷声色,追求奢逸,无心振作,懒惰苟安。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能信任内阁大臣,特别是对时任首辅高拱,以及当时高拱的亲密盟友张居正,放手让他们做事。

而敢为天下先的高拱和张居正,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空隙,大力、坚定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使得隆庆朝成为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时期,即大改革的始创期、为其后的万历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和确定政策走向的关键性时期。

之所以能在隆庆朝的重大改革中创造出丰硕政绩,就在于高拱、张居正两人同心协力,都能高瞻远瞩,兢业勤奋,具有高识见和大魄力,能够突破传统格局和陈腐规章,敢于批判扬弃,而又能较好地控驭全局。

1、首先是高、张二人联手斗倒了保守、庸碌的徐阶一派,将其排挤出内阁,掌握了内阁中枢权力。

隆庆朝短短六年,先后入阁的却有九人之多: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张居正、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高仪。其中徐阶、李春芳、高拱三人曾先后担任首辅,张居正则是自隆庆嗣位直至去世,始终位居内阁大学士之职。

隆庆帝刚即位尚未公布年号,高拱、郭朴和徐阶之间即因起草《嘉靖遗诏》爆发激烈冲突,双发互相指使亲近言官上疏攻击对方,致使高拱、郭朴在隆庆初元即被排挤离开朝廷。而徐阶也因此难于安居内阁而在隆庆二年致仕回籍。

接着,由于隆庆帝对高拱一直很器重,又加之有张居正的斡旋,高拱于隆庆三年底便被召还,且破格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受到特别的重用。

而这时新的矛盾冲突在内阁“新人”赵贞吉、殷士儋同高拱、张居正之间,先是明争暗斗,后来发展到高、赵正面冲突,赵贞吉在隆庆四年底负气而去,殷士儋自认为不堪忍受高拱、张居正的排挤,甚至动手去打高拱,在内阁演出全武行,最后落败出阁。

之前接任徐阶内阁首辅的李春芳,庸碌无为,一直被称为“青词宰相”,素受高拱、张居正鄙薄,当徐、赵、郭、殷相继败退出阁后,自知无法再主持内阁,只得黯然退隐。

陈以勤淡漠名利,目睹内阁的激烈斗争后,也迅速退出,回籍养老。高仪是在隆庆帝驾崩前一个月补入内阁的,不到三个月就去世。

于是,经过几番激烈斗争,隆庆内阁就只剩高拱、张居正两位实权人物,使得诸多改革政策得以顺利施行。

这里要说明一下,高拱、张居正之所以与徐阶、李春芳等人冲突、斗争,一方面是为了争夺中枢执政权力以便于实施改革;另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政治思想相差太大,完全无法调和。

比如徐阶,他为人处世长于忍耐深沉,擅于谋略算计,是玩弄政治柔术的高手,嘉靖末年扳倒权势熏天的严嵩父子,他是有很大功劳的。

徐阶当国执政以后,其主要施政策略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缇骑省减,诏狱渐虚”,尤其是嘉靖帝驾崩之时,他草拟遗诏,嘉靖时的各种弊政悉罢。徐阶在这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正德、嘉靖以来遗留下的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已经到了必须要收拾的地步了,这是朝野共识。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大明朝已经成了一栋摇摇欲坠的烂房子,裱糊匠式的补漏已经无济于事,必须要改革,当时要改革的呼声也很高。

而徐阶、李春芳等人对朝野有识之士的改革呼声是愕然、茫然,甚至是反感的,他们施政的基本思路就是恢复祖宗成法,得过且过,根本没有要触动原有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架构的内容。

高拱和张居正与之截然相反,高拱的《除八弊疏》、张居正的《陈六事疏》,都反映了他们改革、变通的思想和施政举措。徐阶、李春芳等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然会被排挤出局。

2、其次,高拱、张居正联手整肃政治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

在意识形态和学术上,徐阶、李春芳、赵贞吉三人尊奉、推崇“心学”基础上发展过来的“阳明学派”,尤其是徐阶,以宋明理学传人自居,利用执政权力,到处推广、甚至亲自主持讲学,召集朝廷、地方官员都来听讲,所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知实学”,“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而高拱、张居正外表上仍自诩为儒臣,口头上仍念着孔孟之道,但实际上推行的是战国时期商鞅、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学说。撷取、吸收、甄别选汰儒、法两家的精粹,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变革理论。

为了契合本提问,这里仅以高拱为例。高拱著有《春秋正旨》、《问辩录》、《日进直讲》、《本语》等学术著作,在其中尖锐揭露驳斥宋儒对《春秋》经义的穿凿曲解,批判程朱理学的高谈玄论,不切实际,认为“宋儒穷理,务强探力索,故不免强不知为知”。

对于徐阶等推崇的阳明心学,高拱更嗤之为“空虚无据”,“徒为空中之楼阁,而卒无所有于身心”。

他还指出,侈言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理欲不两立”,无非是别有用心炮制出来的欺人之谈。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谓“天理”,也不可能具有永恒不可修正不可动摇的绝对神圣性质,至于饮食男女本来客观合理的人生要求,也不需要、不可能禁止,根本就不可能有超脱人情之外的“天理”。

高拱在其著作中,反复借史论事,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联系到当时的现实政治问题和丛积的弊端,探求解决之法,因此他钻研学术,完全是为了达到经世的目的,主张“法以时迁”,“更法以趋时”,其追求和理念,可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务实”。

在复出以后,高拱和张居正联手掌握了内阁实权,开始毫不留情地肃清徐阶、李春芳、赵贞吉等人侈谈玄虚,大搞讲学的影响,通过整顿学风以纠正政风。

在高、张的主持下,通过以隆庆帝谕批的形式,严饬各级官府,禁止官员们再主持或参加讲学,更不准借讲学以钻营逢迎,借立门户以操赏罚予夺之柄。等到万历朝张居正当政时,甚至开始大规模禁止民间的各种书院,严厉打击士人借此拉帮结派、空谈虚论,败坏士风、政风,干扰朝廷施政。

3、高拱与张居正的恩仇中变

高拱与张居正关系的逆变,主要根源在于二人各自都有着强烈的个性,都具有炽烈的权力欲,在心理素质、性格、修养以至作风等方面,也都存在相互排斥的因素。

再加上隆、万之交朝廷上层多重恩怨矛盾的激化,比如冯保与高拱的矛盾,李太后对外廷大臣的忌惮,高拱与张居正之间的冲突也终于爆发了,具体呈现出来的就是“壬申政变”,相关案件则是“王大臣案”。

其实到了隆庆末期,高拱和张居正就已经很难再和衷共济以共事,矛盾日益激化,简单点说就是“一条槽上难栓两头犟驴”,二人都太过刚强且权力欲十足,当时不是高拱驱逐了张居正,就是张居正取代高拱。

而高拱的出局,某种程度上也和他自己有很大关系,这时候的高拱确实是有点太过锋芒毕露,直白点说就是权力迷惑了高拱,他飘了,不像早年那么谨慎了,尤其是上新君登基、主少国疑的时候。

比如隆庆六年六月十三日他所上的《新政所急五事疏》,太过急切了,言语也不谨慎,一副要把一切权力尽揽于内阁他手上的样子:

隆庆六年六月丁卯(六月十三日),大学士高拱疏新政所急五事:
一、御门听政,凡各衙门奏事,湏照祖宗旧规,玉音亲答,以见政令出自主上,臣下不敢预。
一、视朝回宫后,照祖宗旧规奏事二次。御览毕,尽发内阁拟票呈览。果系停当,然后发行,则下情得通,奸弊可弭,皇上亦得晓天下之事。
一、事必面奏,方得尽其情理。望于临朝后,间御文华殿,令臣等入见。有当奏者,就便陈奏。其有紧急密切事情,又容臣等不时请见。或于讲读后奏之。如此则事得精详,情无壅蔽,不惟睿聪日启,亦且权不下移。
一、事不议处,必有差错。国朝设内阁官看详拟票,盖所以议处也。望皇上于一应章奏,俱发内阁看详拟票上进。若不当上意,仍发内阁再详拟上。若或有未经发拟径自内批者,容臣等执奏明白,方可施行。庶事得停当,亦可免假借之弊。
一、官民本辞,当行当止,未有留中不发之理。且本既留中,莫可稽考,不知果经御览与否。又或事系紧急密切者,及至再陈,岂不有误?望今后一切本辞,尽行发下。有未下者,容具原本以请。其通政司所封进有未下者,科官奏讨明白。如此,庶事无壅隔,亦可远内臣之嫌,释外廷之惑。

所以后来罢黜高拱的诏书就说:“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隆庆六年六月庚午(六月十六日),罢大学士高拱。
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传奉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传与内阁、府部等衙门官员:
我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大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授遗嘱,说:“东宫年少,要他每辅佐。”
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你每大臣受国家厚恩,当思竭忠报主,如何只阿附权臣、蔑视主上?姑且不究。今后俱要洗心涤虑,用心办事。如再有这等的,处以典刑。
拱即日出城。

总的来说,高拱的出局,高、张二人的失和反目,是他们二人的不幸,更是朝政的大不幸、中国的大不幸。

若他们二人能团结一心,联合执政,避免某一人权势熏天,分摊了成为权臣遭到皇权忌惮的风险,反对的声音应该会小很多,也不至于对年轻的万历帝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日后人亡政息,甚至被反攻倒算,各种政策被彻底颠倒过来,那么万历中后期的政治可能会大不一样,中国的走向也可能很不一样。

二、嘉靖时期的高拱

......

三、隆庆时期的高拱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明朝中期的权臣,高拱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这位山东章丘人,以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高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出身与崛起:寒门出身,步步为营高拱出身寒微,并非名.............
  • 回答
    在《明日方舟》这个以独特的末世科幻背景和深邃剧情著称的游戏中,梅菲斯特这个角色的确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存在。说他“人气颇高”绝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个“帅”字可以概括。首先,梅菲斯特的塑造抓住了玩家心理深处对于“崩坏”与“纯真”并存的复杂情感。他本身是来自卡.............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满清辫子的情节,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性质。它是一部以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纪录片。它的目标是“以古人视角,穿越千年,重现典籍中的智慧与文明”。因此.............
  • 回答
    日本书籍对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中明朝军队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史观和作者的立场而有所不同,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图景。早期评价(江户时代初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的史书,尤其是幕府官方的史料,对明朝军队的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战胜者”的视角,且倾向于贬.............
  • 回答
    1368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在这一年,一位曾经的乞丐、僧侣、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完成了他波澜壮阔的逆袭,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并将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推翻。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价朱元璋的这一伟绩,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 回答
    钱谦益遗民心声与日本演绎版的争议: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政治交锋钱谦益,这位明朝的遗民,其“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悲叹,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寄托着士人心中的家国之殇。然而,最近这位历史人物的话,却因一个“日本演绎版”而掀起波澜,甚至引来了前统战部部长公开批驳。这背后,究竟是.............
  • 回答
    “开中法”:明朝盐业经济的“双刃剑”明朝初年,朱元璋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宏伟蓝图里,盐税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为了解决军费的燃眉之急,也为了稳定边疆,一项名为“开中法”的盐引制度应运而生。这项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朝廷输送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明朝的经济肌理,甚至为后来的社会变迁埋下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塔露拉这个角色,《明日方舟》剧情里的她,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怜又怒。要评价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然就太片面了。首先,她是个悲剧性的力量象征。 从一开始,她就是整合运动的旗帜,一个能凝聚无数受压迫者的领袖。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个病态社会最直接的控诉。她身上背负着卡西米尔的仇恨,背负着萨科塔的血脉,.............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