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初登场:低调的“老好人”?

初次接触赵贞吉,他的形象是模糊的,甚至有些“老好人”的标签。他总是温吞吞的,说话不疾不徐,在群臣中并不显眼。他不像高拱那样直言进谏,也不像徐阶那样步步为营。甚至在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之时,他似乎也只是一个旁观者,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位置。

然而,这种“低调”并非懦弱,更非无能。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和审慎。在大明王朝这个“人治”的时代,锋芒太露往往意味着危险。赵贞吉深谙此道,他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官场,活下去,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老好人”形象,不过是他保护自己,观察局势,等待时机的“伪装”。

核心能力:对国情的深刻洞察与超乎常人的耐心

赵贞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刻洞察以及超乎常人的耐心。当朝野上下,尤其是严嵩父子,沉迷于权谋争斗,甚至不惜以国本为代价攫取利益时,赵贞吉却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他看到了嘉靖皇帝对“改稻为桑”的执念,看到了这场运动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看到了它对民生、对朝廷威信造成的沉重打击。

这种洞察力并非来自惊人的口才,而是源于他对民情、对经济、对政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他会亲自深入百姓家中,了解他们的疾苦;他会仔细研究各种奏报,分析数字背后的真相。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急于表态,而是选择静默观察,消化信息,直到找到最稳妥的解决方案。

而这份耐心,更是稀有。在“改稻为桑”最凶猛的时期,面对朝廷的强压,许多官员要么屈服,要么被逼走。赵贞吉却能顶住压力,步步为营。他不像徐阶那样主动出击,但当机会来临时,他能毫不犹豫地出手,而且出手精准,直指要害。他懂得“静待花开”,也懂得“适时播种”。

关键时刻的抉择:风险评估与担当

赵贞吉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感。

“改稻为桑”的博弈: 在“改稻为桑”这场运动中,赵贞吉并非完全反对。他知道,朝廷需要财政支持,皇帝的意志也需要尊重。但他反对的是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他没有像高拱那样激烈反对,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通过“疏浚”,让浙江的官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在不直接违抗圣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害。他利用自己作为浙江巡抚的身份,一方面安抚皇帝,一方面又尽力保护百姓。
郑泌昌、何茂才的落马: 郑泌昌和何茂才的倒台,赵贞吉是关键的推手之一。但他并非利用阴谋诡计,而是抓住了他们犯下的真实错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及在“改稻为桑”中的渎职。他将这些罪证通过巧妙的方式呈报给皇帝,让皇帝看到了严嵩集团的腐败与无能,从而动摇了严嵩的根基。
支持徐阶: 在严嵩倒台后,赵贞吉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好人”而选择明哲保身,他而是积极支持徐阶。他知道,在那个动荡的时期,稳定是第一位的,而徐阶的经验和威望是稳定朝局的关键。

隐藏的忧虑:对“改稻为桑”的深刻反思

虽然赵贞吉在剧中并非以“反派”形象出现,但他对“改稻为桑”的担忧和反思,贯穿始终。他深知这场运动对浙江百姓的摧残,他对那些无辜受苦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当他看到百姓的哀怨,听到他们的哭诉时,他内心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无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有为”。他知道,在无法改变大方向时,任何激烈的对抗都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他选择的是一种“守成”的策略,在巨石压顶之时,尽力寻找缝隙,为百姓保留一丝生机。

争议与评价:严谨背后的无奈

对于赵贞吉这个角色,观众的评价是复杂多样的。

赞扬者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一个“明白人”,他以一种隐忍、审慎的方式,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低调”是一种智慧,他的“耐心”是一种担当。
批评者则认为他过于“软弱”,过于“苟且”,在严嵩父子作恶时,他没有像高拱那样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他的“无为”,也间接纵容了恶行的发生。

在我看来,赵贞吉的形象,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派。他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试图在泥沼中保持清醒和责任感的官员。

他的“严谨”和“审慎”,是他对社稷安危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对自身能力的精准评估。他知道自己并非改变时局的“擎天之柱”,但他可以成为“补漏”和“救弊”的重要一环。他的“无奈”背后,是对这个王朝弊病的深深忧虑,也是对历史洪流的敬畏。

总结:

赵贞吉,一个沉默而坚韧的形象,在大明王朝1566这个舞台上,用他的智慧、耐心和责任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官场群像。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没有光芒四射的口才,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面对重症患者时,他不会轻易下猛药,而是通过细致的诊断,缓慢地调理,希望能够为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生机。

评价赵贞吉,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好”或“坏”来定义。他是一个在乱世中,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国、守护百姓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他的存在,让《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更加厚重,更加真实,也更加发人深省。他提醒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只是英雄的战场,更有无数像赵贞吉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承受,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身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德亨利元。内阁四个人,朕就知道不能少了一个贞字。


贞者,吉也。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我看了有大概一年吧,是从B站的一个鬼畜视频启蒙的,我在年少无知看湖南卫视的时候,就隐约记得这部剧,经过那个非桥段的鬼畜,在B站又看了陈宝国嘉靖帝的剪辑,后来还有个酸菜罐头出得广告系列和狐狸精,再加上各个版本的剪辑,我就这么下了全剧,开始了征程。

到今天我这个系列写了五个回答了,加上这个,是第六个:

第一个是

《大明王朝1566》,难看懂吗?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个是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个是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个是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没有表现张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个是

《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没有看海瑞第二次审理郑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个是

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经常不停地敲磬是什么意思?特别是杨金水被押送到宫里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

《纸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权谋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之前一直闷头写,不算默默无闻,但也没有多少人看,不过前天发了吕芳和杨金水的评价以后,我感觉好像忽然就火了,一天多了快一百多关注,搞得我有点不住所措……总之应该勉力自己好好写,严世蕃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然。我得好好写回答,可别让人这么说我。

闲言少叙,开始正文。



————————————————————————————————



如果把所有政治人物都比做武林高手,那赵贞吉一定是武当派的,端的一手炉火纯青的太极拳。

这部剧前半部分,是改稻为桑扯出来的浙江大案。剧情安排的比重,是京城和浙江各一半,京城的主角是嘉靖,浙江的主角是海瑞。浙江围绕着海瑞这个主角,有三个配角,或者叫第二主角,即杨金水、赵贞吉和胡宗宪。杨金水左右逢源的时候,赵贞吉还在南直隶当巡抚;杨金水惨淡退场时,赵贞吉登上浙江舞台。杨金水和赵贞吉一前一后长袖善舞,胡宗宪珠联璧合贯穿其中。

此三人同时也是他们这个辈分里政治水平最高的三人,更是最受三大领导信任的人,还是他们所在阵营中作用最大的三人。杨金水之于司礼监和吕芳,作用大于陈洪、黄锦;赵贞吉之于清流和徐阶,作用亦大于高拱、张居正;胡宗宪之于严党和严嵩,作用更远大于严世蕃、罗龙文、鄢懋卿。

有趣的是,这三个人的政治地位和处事方法使他们有一种近似“斗兽棋”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浙江官场上的胡宗宪,由于被各种身份事务所拘束,因此被杨金水用各种手段牢牢缠住不能脱身,而善于布局谋划的杨金水遇到了太极高手赵贞吉,赵贞吉将杨金水设下的局面打破之后,就理所当然的取代了杨金水,成为了浙江官场的中心。而谁也不靠近、谁也不得罪的胡宗宪,对付赵贞吉却有他的办法,用两句话总结,就是“你跟我谈公事,我跟你谈感情;你跟我谈感情;我跟你谈公事”。

此三人政治手腕不相上下,但各有千秋。若论公忠体国、为国为民,则胡宗宪首屈一指。若论心机城府、谋略布局,则杨金水独领风骚。但要论燮调阴阳、逢凶化吉,则非赵贞吉不可。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赵贞吉出彩最少,却能入阁,比起杨金水装疯、胡宗宪隐退都走得更高更远。

第五个问题谈杨金水的时候,我的侧重点在于杨金水的政治手腕,但对赵贞吉,我却想重点说他的内心想法和实际处境。一个是浙江大案中的赵贞吉,一个是“英雄好汉”事件中的赵贞吉。

浙江大案中的赵贞吉,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政治太极”的认识实在到了远超剧中人物、让我等看官望尘莫及的水平,以至于剧里剧外几乎没有人能摸准他的脉门。而我之所以说他是个太极高手,则在于他有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本事,借力打力,明哲保身,更在杨金水之上。杨金水是给人下套,跳出局外;赵贞吉是身在局中,却片叶不沾。不是每件事都能抽身而退,所以杨金水早晚要折,赵贞吉永远都站在局里,却反而比杨金水安全,所以说政治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谈赵贞吉,就必须从浙江大案开始。因为正是赵贞吉从南直隶调到浙江当巡抚,逮捕了郑泌昌、何茂才,真正拉开了浙江大案的序幕。可是我也说了,我要把浙江大案放到君臣对决里去细说,所以在杨金水那里只谈了一个问题,在赵贞吉这里我也只谈一个角度:赵贞吉在浙江大案中的作为及其背后的想法。

根据剧情发展我们知道胡宗宪这几个亲谊到底也没走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杨金水对赵贞吉进行劝说,搬出吕芳的书信,加上根据高层变动以及胡宗宪急需军需粮草这些原因,赵贞吉审时度势没有再追这件事,但这些原因都是来自外界的一方。而来自赵贞吉本身,则在于他当时初到浙江,拿下郑何之后人心未孚,不知深浅,他根本没有办法撼动杨金水执意要做的事。

而赵贞吉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杨金水以卖沈一石本该充公的财产给胡宗宪的亲谊,一方面是想牵住胡宗宪,另一方面的想法就是妄图使追查沈一石的家财案落空,直接将案子结在郑泌昌、何茂才身上。赵贞吉洞悉了这一想法,在试探性地一审郑何以后,就宣布等海瑞、王用汲到来一同审案。这是既不与杨金水正面交锋,又是等海、王到来以后,有一个替身在前面好跟杨金水周旋,无论怎么审,审出什么结果,都有海瑞在前面顶着,他不用跟杨金水直接冲突,更不用由此得罪司礼监。

海瑞来了以后连夜提审郑泌昌何茂才,赵贞吉心里就知道这家伙不是个善茬,但也未必就是不高兴的,王用汲来找他的时候,他顺势就派人告诉杨金水了,海瑞带着如此浓重的杀气前来,是一定要审出东西来的。至于审出什么东西来那都是你杨金水操心的事,你要是不放心那你去对付他吧。甚至包括杨金水大半夜疯疯癫癫要他上疏换了海瑞的时候,赵贞吉都是根本不以为意的。赵贞吉让朱七给司礼监发信,就是看看司礼监什么回应。此刻赵贞吉就是隔岸观火,海瑞怎么审、审出什么来,他都不在乎,因为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谁倒霉他也不会倒霉。

可当赵贞吉连夜看了海瑞审的东西以后,想必心里震动也是很大的。不过他有他的办法,不穿官服只穿便服、转移了郑泌昌何茂才不让海瑞进一步提审、同时让朱七将海瑞当晚所审口供连同杨金水疯了的奏报提交司礼监,其用意剧中的海瑞说得清楚明白:

他让我去提审,其用意,就是揣摩宫里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一连几天,我审了钦犯他都搁置不办,我们去见他,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里故示悠闲,这是有意在等几个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之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便可想而知。

海瑞这个人有偏激的地方,但在这里,我认为他一点都没冤枉赵贞吉。但是,比照海瑞说得,赵贞吉顾虑得更多,甚至他都来不及想办法往上爬,而是处心积虑不犯错就好。这一切都是因为,初到浙江的赵贞吉和领了织造局差使、将浙江大权归于一手的赵贞吉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不同,在赵贞吉开始正式审案以后,他做出了一系列看似自相矛盾、让人根本捉摸不透的事:

他既明知司礼监的意图,却又将海瑞审的供词一字不改,原封交上去;

他既默认海瑞送供词,却又不在供词上签字,还不跟朝廷里任何人说他的意图;

他既不按照他说的那样,开脱胡宗宪的亲谊,又坚决不听张居正以徐阶名义给他写的信;

他既不断地游说谭纶跟他站在一起,在京城来急递的时候又根本不知会谭纶;

他既急于将郑泌昌、何茂才身上的案子审结,甚至不惜在钦犯面前念圣旨诱使他们翻供,却反过来坚决不亲自审问,还让海瑞去审,审完了他看也不看就让加急送到潞河驿,结果海瑞一审的供词一字没改,里面还有郑泌昌、何茂才翻供的供词,还有海瑞补得对付翻供的证言,看得嘉靖一个头两个大。

而赵贞吉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举动,背后必然有一个内核原因,我们来一点一点深入分析。

初到浙江的赵贞吉,在是严党在浙江官场上全面失利的情况下,司礼监因势利导,顺着嘉靖旨意,将裕王及徐阶的门人派往浙江。当杨金水疯了的消息传入京城,吕芳也划入了危险之中。而当吕芳被贬到吉壤的时候,赵贞吉已经先前一步,被吕芳委任了织造局的差使;而京城高层之中,吕芳被贬,严嵩也闭门不出,徐阶作为次辅搬入内阁值房实领政事。

此刻京城的政务中心都在徐阶身上,浙江的政务中心都在赵贞吉身上。看起来,这一对师徒明显占据了上风。但是,这只是“看起来”,反观这个时候的赵贞吉,是最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因为此刻他一点都不安全,他不安全的原因,是他那位远在京城,已经搬到内阁值房的徐阶徐阁老,正经历政治上最大的一次考验。


对于徐阶来讲,他在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取代严嵩。胡宗宪的仗都没打完,“倒严”又从何谈起?嘉靖委任徐阶实领内阁事物,让严嵩回家养病,看似是“倒严挺徐”,实际上他对徐阶保留甚多。

最表面的一层,我们知道嘉靖传旨调整内阁,并没有知会徐阶,却格外叮嘱要徐阶宣旨,还在旨意中说逐出阁员高拱、严世蕃、张居正是听了严嵩、徐阶的进言,严世蕃固然不会因此忌恨严嵩,但是高拱、张居正却会因此忌恨徐阶,而徐阶恰恰又不能解释,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清流内部的裂痕。对于陈洪的拉拢,徐阶看不看得起陈洪根本无关紧要,陈洪哪怕是孙悟空,徐阶也不敢跟他联手,嘉靖的纸条“好自为之”紧跟着徐阶盯着他呢,严嵩的眼线也在内阁值房看着他呢。陈洪一向缺心眼又自以为是,此刻他怎么自以为是都没事,但徐阶不行,徐阶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此刻稍有一点逾矩,瞬间就会满盘皆输。


再往深说一层,当徐阶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他实际上并不能发挥首辅的作用。严党的人根本不听他的,而且司礼监把着门口,徐阶谁都见不了,如果没有心手二用的张神童,徐阶形同软禁,所以所谓次辅理政,不是要让他理政,他也理不了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无论这个时候徐阶有意无意,严嵩严世蕃都会对他视若仇雠,高拱也会对他颇有微词,徐阶是最孤立的。

再深入一层,包括整个浙江大案,其实嘉靖都是在考验徐阶、考验清流、考验裕王。根本原因就在于,“倒严”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对于嘉靖来讲,他需要知道的不是徐阶这帮人能力到底几何,而是要知道他们会不会揣度圣意、会不会逢迎圣意、会不会把他这位君父真的放在心上。


所以我们回头看浙江大案中的赵贞吉,我们之所以觉得赵贞吉自相矛盾首鼠两端,就是因为我们总想弄明白赵贞吉到底借着这个案子,到底想要什么效果?说倒严他也不倒严、说查宫里他也不是查宫里、说查皇上他更不敢、说不查他好像也还不是。这其实就是我们从根本上就想歪了。

我们要拨开迷雾看清事情的本质。赵贞吉根本就不是在办案子。他就是通过浙江大案层出不穷的状况,一方面试探整个朝野局势,另一方面转嫁来自各个政治势力的压力,从而让自己无论哪一方发起进攻,都不会首当其冲。但更重要的是,让嘉靖相信他赵贞吉是个老成谋国、为解君忧敢辞其劳的人。


浙江大案,对于剧中的每个人,意义都不一样。但是对于徐阶和赵贞吉,浙江大案的意义就是看他们是否是符合嘉靖要求的严嵩的接班人。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徐阶和赵贞吉根本不需要像张居正说得那样,去积极倒严,那样对他们是适得其反,会让嘉靖侧目。他们需要做的是证明自己是将忠于嘉靖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足够了。至于案子到底审没审明白、浙江的脏财都跑哪去了、五十万匹丝绸织上来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你看最后全部不了了之,可赵贞吉却能得一个“公忠体国”,嘉靖都说内阁不能缺了他赵贞吉。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这个赵贞吉,这个贞者,到底吉在哪里?


政治上什么叫“吉”?不是得了好处才叫吉,而是“逢凶化吉”才叫吉,这才是赵贞吉能够成为全浙江唯一一个突围入阁的官员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他把所有让嘉靖为难的事情,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掩埋了,掩埋不住的都交到嘉靖手里让嘉靖自己处理了,这就是逢凶化吉,这就是燮调阴阳。这就是宰辅之才。


对于赵贞吉政治属性的分析,就到这里了,但是关于赵贞吉,却还有话要说。赵贞吉不仅仅是剧中非常重要、非常有代表性的清流官员,他同时也是剧里剧外最能体现人性这一主题的角色之一。

赵贞吉是个理学之臣、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从胡宗宪的话里不难推测,早年也是个敢于说话的人。心学强调心即理,这样一个人,早年面对严嵩乱政,肯定也是义愤填膺的,说不好还为此吃过亏。看了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知道应该“曲线救国”,也越来越谨慎,甚至谨慎到了借粮给胡宗宪救百姓都犹豫的地步,这种变化是很可怕的,这是数十年宦海生涯对人心底线的腐蚀。


严嵩倒台以后,他们做的事,与严嵩在时并无二致。我在讲严嵩的时候就已经对比过了,不再赘言。六必居上书一事过后,赵贞吉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由富庶省份接济受灾省份的办法,省出银子给嘉靖修宫殿,这种方法他自己明知道根本不可能,可是这种方法让他彻底受到了嘉靖的信任,终于入阁。这是一步登天对于人心善恶的引诱。

入阁不久,海瑞上书,朝野震惊。赵贞吉毕竟是个担当之臣,他确实是英雄好汉。可他也不是当年那个什么都没有的理学中人,而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内阁重臣,一时的激愤不足以抵挡回味过后的恐惧,最可怕的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得而复失。赵贞吉怎么会怕陈洪呢?陈洪就是条狗。他是怕了那个能对他生杀予夺的皇权,才会说出那两个字:朋党。这是生死得失对于人心彻底的扼杀。


至此还有什么心学?心都不是心了。

但是,我无比理解,更同情赵贞吉在所有人都走了以后那个落寞的身影,那才是全剧最孤独的一个剪影。我一直都不觉得海瑞是最孤独的人,并不是没人理解他,更有无数人敬佩他。可对于赵贞吉,他到最后被很多人,无论剧中人还是观众,所不齿所讥笑,他一生也曾为国为民,也一直有心怀社稷的一面,可是当他在权力面前怯懦了以后,他必生坚持的道义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打散归零,落得人人不屑,这样的事情抬高一个角度看,你会觉得很可怜。更何况我一直都能看出他每个义正言辞背后的内心挣扎,就凭这一点,我也同情他。

而且,我也想问问所有不屑于赵贞吉的人,你们如果是他,能否做出比他更英雄好汉的选择?我从第一个回答到第六个回答反反复复地絮叨,我说这部剧特别考究人性,人性是什么?在我眼里,最能体现人性的就是人的每一个选择。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可能就走不到高位,走不到高位怎么救国救民?反过来,谁又能保证,走到高位以后,还能选择惦记哪些芸芸众生?很多人自己做人都没做明白,看完电视剧,谈起赵贞吉张口无能闭口虚伪,赵贞吉要是无能,那杨金水估计也就是个废物级别的,那剩下的各级官吏恐怕连弱智都算不上了;赵贞吉要是虚伪,他这么不喜欢下属克上的人,怎么还能坐视海瑞跑到京城来做官,还做他的户部主事呢。

什么人才该死?严世蕃、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这些人,干出了毁堤淹田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淹死三千多人,十万多人流离失所,他们才该死。对于赵贞吉,你可以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他,但在我们鄙夷他之前,就像鲁迅先生说得:对待历史之人物,须有历史之同情。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谴责人家没为了百姓为了苍生,强加的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杨朱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希望人人都一毛不拔,因为一个要求人必须奉献牺牲的社会才真是太可怕了。所以,不要动不动的就从道德角度谴责别人。话说,也只有涉及到赵贞吉的问题上,才会出现这么多乌泱泱的谩骂之声,所以我才说,赵贞吉这个人物,不仅剧内见人性,剧外更见人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杨金水也好,赵贞吉也罢。他们的政治才能都非常人可比,可是富贵权力如云烟,转瞬即逝。握不住,也留不下。一辈子都做好人是最难的事情。第六个回答的最后,我想用孟子的一段家喻户晓的话来结尾,这段话,也恰好谈到了赵贞吉一生奉行的心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每次读此,均感壮怀激烈,振聋发聩,无以言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ps:我一直以为徐敏老师自从演了《雍正王朝》以后,就掉进烂片堆里了,他给我的印象就等同于李立群、王绘春……客串于各种古代现代剧中演主角的老一辈角色。我一直觉得总演烂片,演技什么的慢慢就忘了。我开始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不知道有徐敏,他一出场我感觉好眼熟啊。结果也证明了他把这个全剧最矛盾的人演得真是深刻。

我每答完一个问题基本都会想感谢演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演得真的很棒。

pps:关注的人似乎真的多了不少,下一个回答,基本还是继续说说清流们。啊,尤其感谢

@治粟都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头,吕芳这个角色,真叫一个复杂。你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就像你身边那些深藏不露的老狐狸,身上带着一股子让人捉摸不透的劲儿。先说他这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个“宦官之首”。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权柄。嘉靖皇帝那么多大内事务,大小官员的奏折,全得经过他手。他就.............
  • 回答
    评价一部电视剧,尤其像《大明王朝 1566》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总让人有点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沉甸甸了,每一帧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复杂。如果非要我说,那它绝对不是一部随便看看就能打发时间的剧,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一部对官场百态淋漓尽致的写照。首先, 历史的厚重感和还原.............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何以斩获豆瓣9.5高分?当我们在谈论《大明王朝1566》时,绝不仅仅是在评价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烹制的、贯穿数个世纪的盛宴,一场对历史的深度剖析,一次对人性的极致拷问。而豆瓣上近两万人的近乎狂热的追捧,高达9.5分的评分,绝非偶然,而是它本身蕴含的巨.............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白云先生的这篇《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历史爱好者和关注社会经济议题的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单看标题,就足够抓人眼球,将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资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论断色彩,足以激发人们探究其背后逻辑的兴趣。这篇文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现代经济学的视角.............
  • 回答
    《大明王朝1789》:一个野心勃勃的尝试,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遗产说起《大明王朝1789》,游戏圈里大概是个有点复杂的存在。它来自 Long Qi 工作室,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国产老牌工作室的沉甸甸的底蕴,而《大明王朝1789》更是承载了不少玩家对“历史模拟”和“策略游戏”的期待。然而,它交出的答卷,.............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的改版,在我看来,是一次带有明显“求稳”和“迎合”痕迹的调整,但最终效果嘛,得一分为二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三季在内容和制作上确实是在往“精”的方向打磨,但这“精”也带来了点小小的“束缚”。节目整体风格的延续与深化:从表象上看,第三季依旧保持着《明侦》那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
  • 回答
    哈哈,《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第一案《酒店惊魂》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第一集就这么炸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整体观感吧,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毕竟是第三季的开篇之作,节目组显然是憋了个大招,想立刻把观众拉回那个熟悉的“真香”现场。从场景布置到人物关系,再到整个案件.............
  • 回答
    《吼莱坞往事》:一场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光影悲歌《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第七案《吼莱坞往事(上)(下)》,无疑是本季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它不像一些案件那样以惊险刺激的解谜为首要卖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光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失落,用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描绘了一幅关于梦想、青春、背叛与救赎的复杂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