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

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

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的“聪明”。他绝不是那种只会依仗父荫的纨绔子弟,而是个真正头脑灵活、反应迅速的“天才”。剧中他几次临危不乱,甚至在最危急关头,还能抓住对手的漏洞,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击,都展现了他过人的智商和应变能力。比如在严嵩失势,他被徐阶逼到绝境时,还能想出“假意交权”的计策,试图挽回一局,这种临场发挥的狡黠和智慧,确实让人心惊。

然而,这种聪明,却被他用来放大和扭曲了人性的弱点。严世蕃的“才”,更多的是一种“算计”和“玩弄”。他精通官场潜规则,擅长揣摩人心,并以此为工具,为自己和父亲牟取最大的利益。他不是那种为了理想或信念而奋斗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权”和“钱”展开,并且乐此不疲。

权力的附庸与放大器

严世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父亲严嵩权力的延伸和放大器。严嵩是那个时代的权相,掌握着内阁的最高权力,而严世蕃则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执行者。严嵩或许还有一些“帝王心术”的考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顾忌皇帝的脸色,而严世蕃则更加赤裸裸,更加肆无忌惮。

他像一个高效的吸金机器,将整个国家的税赋、官员的利益都当作自己的提款机。他经营着庞大的走私网络,玩弄着各种金融手段,将国家的财政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享受着这种操控一切、予取予求的快感,并且以此为荣。在他眼里,国家、百姓、官员,都不过是他用来积累财富和权势的工具。

人性扭曲的集中体现

严世蕃的个人品行也是令人发指的。他纵情声色,生活糜烂,完全不顾及任何道德规范。他对待下属,更是冷酷无情,稍有不慎,便招致灭顶之灾。他对待仇敌,更是毫不留情,将对方逼上绝路,甚至要将其祖宗十八代都赶尽杀绝。这种极端的自私和残酷,使得他不仅仅是个贪官,更是一个心理扭曲的“恶魔”。

他身上的“才”和“恶”是如此的统一,以至于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严世蕃的聪明用在正途上,他是否也能成为一个济世之才?但历史和剧中的严世蕃,都走向了另一条路,一条以自我为中心、以吞噬一切为目标的道路。

与徐阶的“道”与“术”的较量

严世蕃与徐阶之间的较量,是《大明王朝1566》最精彩的戏剧冲突之一。徐阶代表着“道”的化身,他虽然也需要权谋和手段,但他始终有着维护国家稳定和百姓福祉的底线。而严世蕃则代表着纯粹的“术”,他精于算计,善于权谋,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这场较量中,严世蕃虽然初期凭借他的机敏和残忍占尽上风,但最终却败在了徐阶的“以退为进”和“后发制人”之下。徐阶抓住了严世蕃的贪婪和急躁,一步步将他引向深渊。严世蕃的“术”在绝对的“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其悲剧性的一面

尽管严世蕃罪大恶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他出生在权势滔天的家庭,从小就被灌输了权力至上的观念,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围绕着权力和利益的斗争。他的聪明才智,在他的成长环境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反而被扭曲,变成了服务于罪恶的工具。

当他最终被送上刑场时,他的那种不甘和嘲讽,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只是在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行事,只不过比别人玩得更熟练、更彻底。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认知,也让他这个人物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总结

评价严世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集聪明、野心、贪婪、残忍于一身的复杂体。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末世官场黑暗腐败的种种弊端,也反映了人性中一部分最丑陋、最扭曲的角落。

他的“才”令人惊叹,他的“恶”令人发指。他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他成为了《大明王朝1566》中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政治的污浊,也照出了人性的深渊。他的存在,正是为了衬托出嘉靖皇帝的“深谋远虑”,衬托出徐阶的“隐忍与大智慧”,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个王朝的沉疴与衰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王朝中唯一没有退路的人,水平和当时最顶级政治家有些许差距。

先说大明王朝这部剧,字字珠玑,需要反复琢磨,每个人在开天眼的情况下做的都是最佳选择。每个人都懂权谋,大权谋小权谋,谋私谋国,是我所看过的电视剧中复杂最深邃最无可奈何哪怕是看了全剧也无解的电视剧。

以前年轻,英雄史观,以为只要一个人牛逼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只有看了这部剧才发现你个人算个屁。再聪明再能干再雄才伟略在大势前都无能为力。

中国的外国的所有电视剧都算上,没有一部能够将权谋的复杂,深刻描绘的如此深邃。

和他一比,都是战五渣。

哪怕是吹的神乎其神的《是,首相》。这部剧只是个科普剧,只是用喜剧表现了权谋斗争最后的结果,其博弈过程一点都没有展现。

这里用严世蕃来分析一下咱们中华权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严世蕃的权力来源。

有人说因为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才是小阁老。

不对。明朝首辅没有世袭的,严世蕃首先是工部侍郎,能够不辞辛苦为嘉靖修宫殿干脏活,其次他是严党实际的负责人能够控制严党,最后才是因为他是严嵩的儿子。

注意,严嵩儿子这一身份是他的加分项,同时也是他的催命符。严嵩倒,他必倒,谁都可以改换门庭,惟有他怎么也不能与严嵩分开。

剧情一开始,清流抓住国库亏空向严党发起攻击,首要目标是严世蕃,其次通过严世蕃倒台弄倒严嵩。300万兵部亏空,650万两工部亏空,全部砍向严世蕃,刀刀见血。

严世蕃该怎么应对?

有些答主说严嵩和严世蕃的差距在于一个喜欢甩锅,一个主动背锅,借比来贬低严世蕃的水平。这就看简单了,锅与锅的分量是不同的,有些锅下属可以背,比如吕方的恩出自上,有些锅下属是万万不能背,最起码不能全部背。如果严世蕃不把事情扯到宫里,承认这950万两的亏空全是自己和手下的错,别说爹是严嵩,就算他爹是嘉靖也必须倒台进监狱,那是真正的活不过一集。

为啥?很多朋友通过倒严全凭嘉靖个人认为严党钱分多了来推断朝廷谁上谁下全是嘉靖一个人说了算。这对不对?一部分对,但不全对。嘉靖有想把谁弄下台就弄下台的权力,但是他没有想保住谁就保住谁的权力。当严嵩发狠一定要弄齐大柱,嘉靖也必须退让,当清流一定要弄倒胡宗宪,嘉靖也必须退让。

古今中外,人类历史,所有的独裁者权利狂,没有一个人拥有想保住谁就保住谁的权力,最多只拥有想搞掉谁就搞掉谁的权力。

要保住一个人,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

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严嵩和嘉靖不分严世蕃甩过来的锅,那严世蕃在第一集御前会议必死。一个贪污浪费950万两国库的人不倒台,嘉靖何以服众,朝廷体面何在?

所以御前会议严世蕃甩锅不是他政治不成熟,实在是这个锅太大没法背。他是在求生。严嵩和嘉靖体谅到这一点,认为严世蕃还有用处,才主动背了一部分锅,保严世蕃过关。

然后就是“改稻为桑”的国策。

很多朋友通过电视剧认为严世蕃应对改稻为桑进退失据,一塌糊涂,水平差。还是那句话,我们站在严世蕃角度看。

首先,改稻为桑可以说是严党的生死一战。成了,严党还能过几年,不成,立马倒台,严世蕃就是一号罪人。

其次,严世蕃是严党的实际领袖,改稻为桑的实际负责人。

第三,改稻为桑必须依靠严党实际完成。

由此可以推导出严世蕃的逻辑链条:改稻为桑事关老子的性命,必须搞成,浙江的那一班吃老子饭的同党必须使出吃奶的劲搞,谁不出力老子收拾谁。

开始按照正常程序让胡宗宪去干。胡宗宪软顶回来,危言耸听浙江要出30万反民,两个字,不干。严嵩对此还颇为赞赏(老狐狸,留后手)。但是站在严世蕃角度。改稻为桑事关生死,搞不成可能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这刚刚一推行下去下面的首席干将就反水,硬顶。姑且不论胡宗宪说的对不对,都像这样,那以后内阁说话还有谁听,严世蕃说话还有谁听?胡宗宪反水不惩处,那郑必昌何茂才反水了怎么办?冒青烟罗龙文反水了怎么办?都反水了,还有严党?

内阁的权威比事情正确与否更重要。

为了维持内阁的权威,为了维护严党的战斗力,为了改稻为桑能继续下去,胡宗宪必须靠边站。

这里必须说句,严世蕃的逻辑没有错,严嵩之所以在嘉靖那里不倒,很大原因就是严党的存在。严党也许贪,但肯定能干事,而且一定比清流能干事。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团体一定会比一盘散沙的清流更有执行力。

严嵩主动拿掉胡宗宪的浙江巡抚,是出于同一个逻辑。

搞掉了胡宗宪,提拔了郑必昌何茂才。这是立威也是示恩!

不跟我走,胡宗宪就是下场,跟我走,啥都有。

然后就是马踏青苗,毁堤淹田。也许是伤天害理,也许惨无人道,但是站在严世蕃的角度,政策执行下去了,改稻为桑开始了。

改稻为桑必须搞成。

这是严世蕃的意志,也必须是整个严党的意志,严世蕃的意志就是严党的意志。

只有如此,严世蕃才有力量,严党才有战斗力。

这里必须插一句,下令毁堤淹田是严世蕃能力的巅峰体现。

你别急着喷我,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还体现能力?是的。这里我就要深入的讲一下前面提到过的背锅的哲学。

背锅,就是下级给上级承担责任,帮助上级完成一些他不方便完成的任务。

上级肯定喜欢愿意背锅的下级,但是下级可不能傻不拉几的什么锅都替上级背。

锅与锅的分量是不同的。

打个比方,上级要你花点钱安抚一下他的小三,你很完美的做到,让上级元配矛头对准你。这种事领导肯定很满意,有机会就提拔你,这种锅就值得背。

但是上级要你直接去杀了这个小三,哪怕事后许诺你连升三级,这种事千万不能干,这种锅也千万不能背。因为这种事,一发现,人头落地,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

那大明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有几个打死也不能背的锅呢?第一个就是御前会议那950万两的巨大亏空,严世蕃要是背了,当天晚上就要进大狱。

第二个就是毁堤淹田。这是一个更巨大的锅,以郑必昌的精明他不可能不明白这道指令背后巨大的风险,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做了,只有严世蕃的一封信严嵩知不知情根本不知道他就去做了,虽然他拉的马宁远去干。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严世蕃对下面的控制力无以复加,他是下面心中真正的严党负责人。

这也是顶级能力!

可惜,他碰到的是徐阶高拱张居正这种有明一代都数得着的超级巨星。

清流出手了。都是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超级水平一出手就抓住了严世蕃的死穴。

无他,两招。

一是,地方层面,派了海瑞和王用汲两个不要命的县令,在地方硬顶,化解严党在地方的执行力。

二是,中央层面,对严世蕃施加强大的舆论压力,动摇了严世蕃从中央支援浙江的决心。

本来,在地方上受到两个有中央背景县令硬顶的背景下,严世蕃最好的选择是依靠掌握内阁的优势以中央名义下派钦差,统一指挥调度浙江的全权事宜。

这有两个好处。

一是这个钦差可以以中央的身份压住那两个只有中央背景的县令。中央对中央,我还是有正式公文国家钦定的中央,压住你这个没有中央明文背书只靠暗地关系的县令是没有问题的。

二是这个钦差可以给已经开始瓦解的浙江严党打一剂强心针。严世蕃还在,我还在支援你们,你们顶住。

假设严世蕃派出的是一个有坚强意志一定要推行政策的钦差,他很可能和海瑞王用汲当面对上。哪怕最后改稻为桑依然失败,严世蕃也可以将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清流派系的拆墙角上,同时可以团结浙江的严党,仍旧是铁板一块。

然而严世蕃犯了他整部剧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他选派了高翰文。

高翰文的政策,能力不重要,哪怕他什么都不懂,只要他坐在浙江,就会对浙江的清流造成极大的威慑。

因为高翰文代表中央。

坏就坏在高翰文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坏就坏在严世蕃在巨大压力下首先乱了阵脚,选了高翰文。

高翰文被策反。

他的被策反导致了一系列极其恶劣最终致使浙江崩盘的后果。

一,高翰文选边站到海瑞一方一起硬顶严世蕃代表的内阁。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央亲派的钦差反对中央,内部狗咬狗,严世蕃对浙江的控制权威大大削弱。

电视剧也确实如此,高翰文反水后,严世蕃在浙江问题上再也没有了主动进攻,只剩下被动防守,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以郑必昌为代表的浙江严党派系,本来寄希望于严世蕃派的钦差能够缓解局势,他们一心干活,然而钦差反水,他们对严世蕃的信心动摇了,同时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希望完全破灭。严党心态崩,开始了总崩溃。

电视剧也确实如此,高翰文反水之后,郑必昌们再也没有想过去推行改稻为桑,而是一门心思只想把自己摘出去,从而弄出了一系列如私放倭寇制造局买田的骚操作,最后身败名裂。

高手对决,差距只在毫厘之间,但就是这毫厘之间的差距,结果天差地别。

严世蕃在整部剧中,对胡宗宪,张居正,徐阶,高拱的正面应对都没有落下风,惟有在委派高翰文这个看似小节的应对上显示了他和当时顶级政治家的些微差距。

他是整部剧唯一一个从开始就是死局的人,他的狂躁,他的跋扈,他的甩锅,他的短视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绝望的反扑。

他一直在向死求生。

改稻为桑失败,作为实际操刀者和主要负责人严世蕃倒台几乎板上钉钉。

但是严嵩保住了他。

严嵩用胡宗宪和齐大柱两颗闲子和弃子保住了严世蕃,稳住了局面,稳定了严党。

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政治谋略。

徐阶,高拱,张居正,严世蕃,胡宗宪,裕王,裕王妃,吕方,陈洪,这些剧中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绑在一块也赶不上严阁老闭着眼睛。

嘉靖皇帝占着绝对实力优势也只和严阁老勉强五五开。

大明王朝1566第一政治家,权谋家,

严嵩,

严阁老!

————9.28更新——————

为什么胡宗宪不倒,严党就不会倒?

先谈三个问题。

一,剧中严党为啥能够存在不倒?严嵩的三句话:朝廷需要我的人去打战,国库需要我的人去找银子,和皇上过不去的要我的人去对付。

归根结底一句话:严党又能办事,又能背锅,缺一不可!

二,一个集团级别的贪官团体该怎么倒?

严阁老的操作,齐大柱—海瑞—谭伦—张居正—徐阶。

清流曾经也有一个机会:淳安建德知县—马宁远—胡宗宪—严世蕃—严嵩。胡宗宪快刀斩马宁远,断了这条线,这也是为什么胡宗宪一定要快速杀马宁远等人的原因之一,哪怕因此引起皇帝质疑。

由此可见,剧中的顶级大佬们打倒对方的策略都是先扫羽翼,再摸外围,最后直捣黄龙!

反之,使自己屹立不倒的最先一道防火墙:保住羽翼。严嵩的防火墙是胡宗宪,徐阶的防火墙是赵贞吉!

三,朝廷在浙江有两个战略任务。1是剿灭倭寇,2是改稻为桑,嘉靖心中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两件事情最开始都交给严党在做。

理解了这三点,严党逻辑呼之欲出:改稻为桑和剿灭倭寇必须完成,并保住胡宗宪。

清流的逻辑也很清晰:扳倒胡宗宪把火烧到严世蕃严嵩头上。至于罪名,改稻为桑不力,剿灭倭寇不力,纵容属下贪污,和徽商藕断丝连,等等等等,总有一款适合你。

亮明立场后,双方在浙江展开了三轮精彩的攻防战!

第一轮,改稻为桑国策下达,都交给胡宗宪去做。胡宗宪顶回来,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我在讲严嵩的回答里谈过。核心意思就是胡宗宪认为改稻为桑和剿灭倭寇不能都由自己来做,搞不好自己就会陷进去,两件事情都做不好。确实,剧中派谭伦到浙江清流就准备把胡宗宪往黄河里逼。

严嵩看懂了胡宗宪的意思,顺手罢免了他的浙江巡抚职务,改稻为桑改由郑必昌等人做,他专任浙直总督剿灭倭寇,把他从漩涡里拉了出来。

这是严嵩胡宗宪这对师徒的默契。

从此,胡宗宪除了对高翰文说几句再也没有对改稻为桑插过嘴,呆在戚继光军营连总督衙门都不回。

你说他一个浙直总督总呆在前线做什么?

我不管改稻为桑,那么改稻为桑出现任何问题怪不到我头上。

这也是胡宗宪至始至终对严嵩感恩戴德的根本原因,什么吃剩饭都是小道。

严嵩在这件事情上展示了碾压式的政治智慧。

第二回合就是郑必昌何茂才被抓,供出内幕,海瑞将奏书上达。严嵩回府,徐阶主政,严党形势极度危险。

此时,清流张居正出招,让赵贞吉署名签发海瑞奏书,把火往胡宗宪身上烧,把正在抗倭前线的胡宗宪拉出来问话,意图以此一举击败严党。

严世蕃对比束手无措,只知道发脾气。

还是严嵩出来稳住大局,他要严世蕃给胡宗宪写信。

这封信是严嵩养寇自重的铁证,也是我们认为剧中严嵩是大奸臣的终极铁证。

结论对不对?对!

但是我们还是要具体深入分析一下,严嵩不是要胡宗宪打败战,他是要胡宗宪打了胜仗就修整。

两个要点:打胜仗,修整。

打胜仗是向所有人宣示浙江抗倭唯胡宗宪不可。

修整是说这个仗还没有打完,不能换胡宗宪。

严嵩暗含的意思是对胡宗宪说:仗打完了,那些清流不会放过你,他们一定会把你整倒,你也一定会被他们整倒。

这就是胡宗宪出战前神情如此悲凉的真正原因,也是他希望战死沙场的真正原因。他知道,就算打赢了,他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至于他因为看破老师的卑鄙面貌极其失望之类,不对。

哪怕到此时,严嵩也是在为胡宗宪的政治利益考虑。他是想自保,但是他更想保住胡宗宪。

这一次,胡宗宪克服了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出战了,还没有死,大功而还。

第三轮博弈。从种种迹象来看,比如希望战死沙场,回朝不和大部队一起等等,胡宗宪对自己的悲惨命运是有准备的!理由也很充分,亲谊徽商,属地贪腐的领导责任,一抓一大把。也不存在打了胜仗立了功就既往不咎,清流是下定主意把胡宗宪往死里整,将帅得胜回朝被拿下的事情还少?

这里剧中没有明说,第三轮博弈的核心就是严嵩安排胡宗宪回家养病。

很多答友估计会炸毛,胡宗宪明明病的要死自己想回家的。这对不对,对,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他这种地方顶级大员岂是想退休就退休的?上级需要你干,你就是病的明天要死,你还得干,上级不要你干,今天你就是活蹦乱跳也要病。

问题的关键不是你胡宗宪想不想退休,是上级让不让你退休。

很明显,胡宗宪急流勇退是上级默许的。

这个上级是谁,首辅严嵩!

换成徐阶,他会让你退休?肯定要你在位子上继续干,越干问题越多,徽商亲属问题要不要查一查,浙江贪污的那么多银子要不要问一问,毁堤淹田马宁远是不是你指使的,你说不是死无对证马宁远可是你亲信中的亲信,等等等等,没有了倭寇,玩政治弄死你还不是分分钟。

严嵩安排胡宗宪退休也是舐犊情深。从他倒台时最后递给嘉靖的名单第一个就是胡宗宪来看,他是希望胡宗宪暂避锋芒,以功臣之身先回乡养病,蛰伏待机。等时过境迁再重新启用。

这一招有三个后果。

一,彻底动摇了严党赖以生存的根基,失去了一员大将。胡宗宪倒台,严党不一定就跟着倒,但肯定元气大伤,毕竟最能办事的人没有了。

二,也斩断了清流党有可能伸向胡宗宪的黑手。胡宗宪主动退休,清流那些亲谊,贪污之类的杀手锏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我都退休了,还想咋滴?

第三,也撇清了自己和胡宗宪的关系。剧中,从他倒台后胡宗宪并没有被清算的结果来看,他对这个弟子真可谓仁至义尽。

严嵩倒台时,给了嘉靖一个名单,第一个就是胡宗宪,说“臣没有那么多私党,名单上的人臣都是为国用才”,希望用自己倒台的最后一点怜悯之恩为胡宗宪复起争取一丝机会。

嘉靖和黄锦在雪地里走,感叹:“严嵩父子不争气,搞得连胡宗宪这样的人都不能用了!”

九五之尊的皇帝都赏识,为啥还不能启用?谁反对?只能是清流!

没有严嵩在台上,哪怕皇上赏识你,胡宗宪也不能被启用。

都在说胡宗宪在,严嵩就在,何尝不是严嵩倒,胡宗宪必倒!

总结一下,严嵩用罢免巡抚撇清了胡宗宪改稻为桑的责任,用安排退休撇清了胡宗宪亲谊徽商,属下贪腐等一系列责任,最终胡宗宪平安落地,严党惊险过关。

整个历程,一步走错,严党不知道,胡宗宪肯定万劫不复。

所以那些说胡宗宪水平是本剧最顶尖的朋友们应该再仔细思考一下,看完以上过程,是不是觉得胡宗宪要被玩死实在是太简单了!他能全身而退,纯粹是因为严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头,吕芳这个角色,真叫一个复杂。你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就像你身边那些深藏不露的老狐狸,身上带着一股子让人捉摸不透的劲儿。先说他这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个“宦官之首”。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权柄。嘉靖皇帝那么多大内事务,大小官员的奏折,全得经过他手。他就.............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 回答
    评价一部电视剧,尤其像《大明王朝 1566》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总让人有点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沉甸甸了,每一帧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复杂。如果非要我说,那它绝对不是一部随便看看就能打发时间的剧,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一部对官场百态淋漓尽致的写照。首先, 历史的厚重感和还原.............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何以斩获豆瓣9.5高分?当我们在谈论《大明王朝1566》时,绝不仅仅是在评价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烹制的、贯穿数个世纪的盛宴,一场对历史的深度剖析,一次对人性的极致拷问。而豆瓣上近两万人的近乎狂热的追捧,高达9.5分的评分,绝非偶然,而是它本身蕴含的巨.............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白云先生的这篇《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历史爱好者和关注社会经济议题的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单看标题,就足够抓人眼球,将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资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论断色彩,足以激发人们探究其背后逻辑的兴趣。这篇文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现代经济学的视角.............
  • 回答
    《大明王朝1789》:一个野心勃勃的尝试,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遗产说起《大明王朝1789》,游戏圈里大概是个有点复杂的存在。它来自 Long Qi 工作室,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国产老牌工作室的沉甸甸的底蕴,而《大明王朝1789》更是承载了不少玩家对“历史模拟”和“策略游戏”的期待。然而,它交出的答卷,.............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的改版,在我看来,是一次带有明显“求稳”和“迎合”痕迹的调整,但最终效果嘛,得一分为二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三季在内容和制作上确实是在往“精”的方向打磨,但这“精”也带来了点小小的“束缚”。节目整体风格的延续与深化:从表象上看,第三季依旧保持着《明侦》那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
  • 回答
    哈哈,《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第一案《酒店惊魂》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第一集就这么炸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整体观感吧,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毕竟是第三季的开篇之作,节目组显然是憋了个大招,想立刻把观众拉回那个熟悉的“真香”现场。从场景布置到人物关系,再到整个案件.............
  • 回答
    《吼莱坞往事》:一场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光影悲歌《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第七案《吼莱坞往事(上)(下)》,无疑是本季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它不像一些案件那样以惊险刺激的解谜为首要卖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光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失落,用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描绘了一幅关于梦想、青春、背叛与救赎的复杂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